中美貿易摩擦 越南成為最大贏家?

雲石

近年來,越南也啟動了自己的改革開放,大力發展外貿經濟。而與此同時,隨着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用工成本的提高,部分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漸向越南轉移。而隨着這一輪中美貿易摩擦的爆發,這種趨勢似乎也在加速。雖然中美現在正在重新談判,並且有媾和之勢,但考慮到美國遏制中國慾望的不斷增長,全球產業鏈出於避險之考慮,遷移到越南,似乎也是一種不錯的應對。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媒體發出論斷,認為越南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那麼,這種判斷,究竟是否符合邏輯呢?越南到底有沒有能力取代中國?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中國部分產業鏈轉移至越南,這個是必然的趨勢。畢竟前面也說了,中國經濟正在逐漸轉型——這個過程本身就意味着對部分產業的捨棄。再加上隨着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價格也在不斷上升,以及老年化趨勢的不可逆,種種因素決定了,中國既沒有條件,也沒有慾望,繼續維持過去的產業環境。這種情況下,部分產業的外流,本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有能力承接中國產業外流的國家中,越南的綜合條件,可以說是全亞洲,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

首先,越南離中國近——尤其是離珠三角近。這意味着在遷移過程中,越南可以較好的利用中國既有產業鏈的配套優勢,彌補自身階段性的各種不足。

這個是很多分析沒有提到的。畢竟產業轉移必然是一個漸進式過程。作為產業轉移承接方,一開始不可能建立起健全的產業體系,甚至不可能一下就提供足夠的熟練工人,所以在接受過程中,依然會對原產業基地多有依賴,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與珠三角隔海相望的地緣優勢,使得它在利用中國原產業基地配套供給方面,可以把時間和費用降到相對最低。這個優勢的存在,使得越南能在與其他同類型國家的競爭中,搶得先發優勢。

此外,越南相較於東南亞和南亞的其他競爭對手,也有先天的文化優勢。

越南自東漢到五代,就是中國領土。後來雖然獨立成國,但也一直作為中國藩屬存在。幾千年下來,越南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所以也在很大程度上承襲了儒家積極入世的世俗價值觀,和華夏民族勤奮進取、吃苦耐勞、守紀律,組織性強的基因。

這是其他所有同類國家都不具備的。無論是東南亞的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太過,還是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黑非洲諸國,這些國家的文化基因普遍自由散漫。同時,與越南承襲中國世俗文化不同,其他的這些同類國家,宗教影響力相對強大的多,這往好了說,是讓人的精神世界更加滿足,有利於社會穩定,但往不好了說,宗教的影響,也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人的世俗慾望,進而降低了他們勞動創造財富的企圖。

這些負面因素的存在,都會會嚴重影響勞動力素質,拖累工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最終抬高生產成本——換句話說,會降低它們與越南競爭的能力。

最後,則是制度優勢。越南作為中華文化圈的核心附屬,歷史上政治制度與中國一脈相承,都是典型的東方式中央集權。而後來在意識形態上,越南也與中國一樣,接受世俗化的紅色意識形態。

這是越南面對同類國家時,又一個獨一無二的優勢。任何一個國家,在工業化初期,都難免會面臨血汗工廠、征地、環境污染、低廉薪酬等問題。尤其是作為後發國家,它們面對先發國家,在產業基礎和配套方面毫無優勢,它們要想從先發國家手中搶飯吃,就不得不一定程度上犧牲國民的一些權益,忍受一些殘酷的剝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比較優勢,承接產業轉移,為自己的經濟起飛打下基礎。

這一點,從歷史經驗中也得到了證明。西方國家當年全球殖民,從全世界攫取了大量財富,大大降低了原始積累的難度,但饒是如此,在工業化初期依然逃不了這一系列人權方面的問題。至於後來的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大陸,這些國家(地區)的工業化過程,都擺脫不了這條血路——換句話說,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必然充滿了勞動者的血和淚,這是人類文明的工業化轉型過程中,無法擺脫的命運。

但道理是這個道理,真落到實踐中,這種對勞動力的殘酷壓榨,又勢必會激起民眾的反抗。

這時候就得考驗政權的能力了。政權必須有足夠的強制力來壓制不滿,才能將工業化推行下去,這樣才能讓國家完成原始積累,逐漸擺脫血淚壓榨,走向現代文明。

那什麼樣的政府,能做到這一點?答案很簡單,集權政府!這樣的政府,掌握了大量國家資源,擁有足夠的獨立性和權威,受民意掣肘的程度較小,只有這樣,它才能夠對國民進行引導甚至強制,讓他們接受這個雖然不美好,但是卻十分必要的現實,最終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轉型。

這個特點,也被東亞工業國(地區)的發展歷史所驗證。與西方不同,二戰後的東亞國家普遍沒有殖民地,無法通過攫取全世界財富,奴役其他地區人民,來完成自身原始積累。它們的工業化,都只能仰賴自家國民的勞動——所以它們都面臨民眾情緒反彈的難題。而應對之策,就是集權政府。

韓國、台灣、中國大陸,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工業化早中期,政治體制都是採取高度集權的大政府模式。唯一一個看上去的例外——日本,雖然採用了西式民主制度,但一則冷戰後自民黨長期執政,缺乏競爭,二則在日本的自身民主制上頭,有美國這個大爺壓着——美國對日本來說就是最大的威權存在。當年美國對日本工業化的力挺,客觀上壓制了日本民眾的反彈,助推了日本工業化的成功。

而沒有集權政府,也沒有強權太上皇鎮場子的,下場就慘了。比如亞洲四小虎,它們在工業化初期,普遍奉行西式民主制度,政府被選票裹挾,所以無法應對民眾的反彈。所以雖然憑着自己的廉價勞動力優勢,一度承接了些產業轉移,收穫了經濟增長,但隨着工業化的持續深入,民眾的反彈程度增加,政府就招架不住了——其結果,要麼是政府妥協,支持勞工,進而嚇跑資本,要麼政府堅持,然後被民眾用選票換掉。極端的,甚至還會引發政變,讓國家陷入混亂。亞洲四小虎之所以後來相繼沒落,遲遲無法實現工業化轉型,體制方面的先天缺陷可以說是重要因素。

而越南的這種麻煩相對較小。前文中已經說了,越南承襲了中國的中央集權體制。政府掌控了大量的資源,擁有足夠的強制力——這是南亞、非洲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普遍不具備的。這種體制優勢,決定了越南在工業化早中期的闖關過程中,擁有更好的體制抗壓力和社會承受力,能夠相對有效的應對民意反彈——換句話說,它更能得到資本的青睞,並最終將工業化順利推行下去。

上述就是越南的優勢。可以說,今日的越南,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在承接中國產業轉移過程中,它最有可能分到最大的蛋糕,也最有可能獲得成功。

但是,這種成功,是有限的。越南相對於自己,是有可能取得巨大突破,但想接過中國衣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不大可能。

這就要說越南的劣勢了。拋開那些所謂的基礎設施不完備,政府腐敗、工人技能水平不高等不提(這些隨着越南的經濟發展,都會逐漸好轉——就像中國一樣),之所以說越南無法取代中國,主要還是因為三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國家格局有限。

世界工廠可不是相當就當得了的。這意味着它要全門類工業體系——至少要有絕大部分工業門類,並且要有龐大的產業集群。

越南畢竟只是個小國,只有九千萬人口。這種體量的國家,根本不足以建立全門類的工業體系——這就決定了越南經濟的規模上限。

而在質量上限方面,越南也會有局限。作為一個小國,越南雖不可能囊括全門類,但卻可以通過集中精力攻關某一兩個高科技產業,以此獲得立國之基——比如韓國,就是通過造船、電子科技等方面的舉國之力攻關,獲得了成功。台灣也靠半導體產業,撐起了自己的半壁江山。

但這套模式,可能在過去可以,但在未來,卻未必能行得通。隨着時代的發展,現代產業不僅工業複雜性越來越強,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工業複雜性的提升,意味着其產業的發展,需要大規模工業體系的配套協同;科技含量的提高,意味着其不僅需要大量的科技工作者,還需要海量的資金源源不斷的投入。

而這是小國普遍玩不起的。國家小,意味着整體工業規模的天花板有限,很難形成現代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大規模產業集群。而科技含量方面,且不說小國的科技人才儲備有限,就算人才跟上了,資金方面,也很難跟上。

這其實就是日韓以及台灣在當代科技競爭中逐漸被大陸趕上甚至超越的一個重要原因。以前中國大陸玩反超,主要是靠廉價人力資源。但現在,這種工資方面的差距雖然依然存在,但已經沒那麼懸殊,大陸的優勢,更多的體現在全產業鏈,體現在海量資金的長時間不計成本的投入。

中國體量大,所以能建立起全產業鏈,憑藉這種優勢,科技產業的製造環節,自然而然的聚集到了中國。而製造環節積累的財富,以及從其他領域調撥的資源,又使得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能夠得到大量資本的源源不斷支撐,再加上中國充沛的人力資源優勢,使得在高科技領域,它一步一步逼近了日、韓、台灣,甚至在許多領域實現了反超。

而中國這一套,是越南玩不起的。它的國家體量,決定了它很難建立起完善的全產業鏈。而在資金方面,越南更是不可能有中國的財大氣粗。在這種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競爭中,光憑一條廉價人力成本的優勢,越南幾乎無法和先發國家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

何況,這種環境還是不公平的。先發國家已經有了足夠的技術積累,佔據了先機,作為後發者,越南想迎頭趕上,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成本。這一點,中國是可以做到——畢竟它家大業大,可以支撐海量前期投入。但越南小家小業,根本不可能像中國這樣,大把大把的錢往這些無底洞裡頭拋。所以,中國大陸可以以大打小,追趕上日本、韓國,中國台灣——這個是有可能成功的,但越南想從後面追時,面對中國這個已經佔到技術先發優勢,又有體量優勢的龐然大物,很難想象它能獲得成功。

此外,體制方面,越南的優勢也不如中國。之前我們說了,越南的集權體制在工業化過程中很有優勢。

但這種優勢是相對的。當它面對東南亞其他國家,面對印度、孟加拉、面對黑非洲時,那確實是有優勢。但跟中國比,其實越南還差了幾分。

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在於,越南的的權力集中度不夠。越南由於歷史和地緣的原因,導致其政治上相對於中國出現了一些調整。雖然整體而言,越南依然是中央集權體制,但是在內部,卻形成了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總理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高度制衡格局。

這種內部高度制衡,雖然不至於像西式民主那樣,民眾可以直接票選政府,但依然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政權的內耗,削弱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這種格局導致,越南政府在面對民眾反彈時,控制力沒有那麼強,妥協退讓的底線要低。這個雖然本身也談不上什麼不好,但是擱到工業化早中期這個特殊時代背景下,就會對工業發展和資本的進入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削弱越南在承接中國產業時的競爭力。

越南的有限體量,以及制度上相對的弱勢,以及作為小型后發國家面對中國這種大型先發國家的先天不利,這種種不足,擱在工業體系複雜化、高科技產業智能化的時代背景,這就決定了越南的格局上線。

對越南來說,它確實可以奪走大量原屬於中國的中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當然,隨着自身的發展,很多中國自己也不想要了),甚至在一些相對複雜的工業製造中,未來也有望瓜分一定份額。但是,在中高端產業方面,無論是設計還是製造,越南自身的格局,以及后發者的劣勢,決定了,它想從中國手裡虎口奪食,其實是相當困難的。諸如中美貿易摩擦之類的事件,固然會讓越南獲得一定的加速,鑽一些空子,但除非中國徹底退回到改革開放前閉關自守的狀態,退出全球產業競爭,否則光憑美國這種程度的助攻,還遠不足以幫越南實現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夢想。

對越南來說,與其虎視眈眈的覬覦中國碗中的肥肉,倒不如放下政治成見,加速融入中國產業體系,作為一個配套方,這樣既可以賺到錢,也能沾到些現代產業的氣息。這才是越南經濟從長遠角度來說最合適的發展方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