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高呼「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言論,現在值得重新探討探討了。
1996年,李嘉誠助力華為站穩香港;2019年初,他又用200億大訂單,在英國幫華為撕開了美國兇猛嚴密的5G圍堵大網。
上世紀70年代後期,在香港地產業獲得巨大成功的長江實業,開始迅速向其他產業延伸。
1979年,李嘉誠從滙豐銀行購入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和黃)22.4%的股份,成為香港首位入主外資集團的華人企業家。
以此為契機,李嘉誠開始走出香港,在全球投資港口、電力、能源等領域,完成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投資,低價收購了加拿大赫斯基能源、香港電燈等多個日後成為和黃最具盈利能力的核心企業。
電訊業務也是和黃的布局重點。
從1983年起,和黃就在香港從事移動電話業務,率先推出蜂窩式移動電話。1990年,它與英國大東電報局以及中信集團合作,發射了亞洲第一顆通訊衛星「亞洲衛星一號」。
1992年和記電話在香港率先推出2G無線電話服務,1995年又成為世界第一家提供CDMA數碼移動電話網絡的電話公司。
在香港電訊市場,成立於上世紀20年代的「香港電話公司」一直佔據着老大的位子,壟斷了固話和國際電話業務。
香港回歸祖國前夕,1995年港府決定解除壟斷。李嘉誠看準時機,成立和記電訊有限公司,也拿下一張牌照。
可一個難題擺在了李超人面前:
和記電訊必須在3個月內完成一個綜合性商業網,整合香港的移動電話、傳呼與固網服務,再經過香港電信局驗收。而西門子、阿爾卡特等設備供應商,趁機坐地起價,建設周期更長達6個月。
李嘉誠想到了華為。
彼時華為自主開發的產品已經顯示出不俗的實力,李嘉誠考慮藉助華為的技術力量和成本優勢完成這個項目。
而且,當時華為已決定走國際化道路,將出海第一站瞄向了與深圳一江之隔的香港。李嘉誠得知此事後,有意提供一臂之力,幫助內地企業走向海外。
1996年雙方正式開展交換機業務。華為傾巢而出,鄭寶用親自負責整體項目,李一男則帶領着精銳工程師奔赴香港。
李嘉誠最初曾擔心華為在香港可能「水土不服」,事情的發展也果然如他所料:
在安裝調試過程中,華為派去香港調試設備的員工發現,在內地調試很好的交換機,到了香港就很不穩定,接二連三出問題。
如果和記電訊因此通不過香港電信管理機關的檢查,華為就別想在香港拿到電信設備經營權。
所有人從各個角度分析原因,可就是找不到問題癥結所在。
時間變得越來越緊迫。
華為員工索性買來睡袋在機房打地鋪,連續多日通宵調試,華為總部設計人員也放棄周末休息協助調試。那段時間,每到凌晨兩三點,項目組組長的手機就特別繁忙,不停地傳遞調試信息。
看到華為人如此拚命,和記公司的員工吃驚之餘也大受鼓舞,紛紛伸出援手,大力協助調試。
最終,項目順利通過了驗收。
憑此,和黃在香港電訊市場進一步站穩了腳跟,華為也拿到香港電信設備的經營權,站到了香港這片土地上,並在國際化道路上越走越寬。
和黃涉足香港電訊市場沒幾年,就進軍海外市場。
1991年和黃斥資84億港幣買下英國電信公司Rabbit,並於1994年推出以Orange為品牌的2G移動電話業務。
到1999年,和黃已在英國、澳洲、美國、印度、瑞士、以色列、北愛爾蘭、比利時等多個國家提供移動通訊服務,Orange更成為英國本土第三大移動電訊運營商。
彼時全球電訊市場正發生巨變,2G話音業務的競爭過於激烈,3G呼之欲出,數據業務增速遠高於話音業務。
可作為英國電信市場第二梯隊的Orange,已經很難再通過併購提升自己,反而容易成為電信巨頭口中的獵物。
面對技術變革和市場巨變,李嘉誠判斷,與其在原有用戶的基礎上實現換代,不如在市場高位上賣掉Orange,避免出現對新、老業務游移不定的尷尬,用套現資金專心做3G業務。
那時歐洲的前兩大電訊巨頭英國沃達豐(Vodafone)和德國曼內斯曼(Mannesmann),正為爭奪龍頭地位打得不可開交,它們誰能買下Orange,誰就可以成為真正的老大。
果然,Orange可以出售的消息剛剛放出去,沃達豐與曼內斯曼就打上門來。
1999年10月,李嘉誠派他的得力幹將霍建寧飛赴歐洲,就出售Orange一事與曼內斯曼和沃達豐談判,激發兩家競買。
最終,霍建寧給李嘉誠帶來了天大的好消息:曼內斯曼公司以480億港元現金、價值700億港元的10%曼內斯曼股份為代價,收購和黃在Orange中49%的股份。
當初用84億港幣收購的Orange以1180億港幣賣出,李嘉誠此役凈賺十幾倍的利潤。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欲稱雄歐洲的沃達豐因為在家門口被虎口奪食,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它索性以1850億美元的天價直接收購了曼內斯曼,完成一樁世紀併購大案。
和黃趁機將曼內斯曼的股份賣給沃達豐,並換來價值1300億港幣的沃達豐股份,和黃於交易中再進帳超過500億港幣,最終變成溢利高達1680億的大買賣。
李嘉誠至今都對「千億賣橙」引以為傲,這不僅大大鞏固了和黃的財力,更一舉夯實了他在香港及整個華人商界的地位!
和黃退出Orange兩個月後,就以44億英鎊投得英國最大頻寬的A級3G牌照。隨後又參加德國的3G牌照競標,由於多家國際財團競相哄抬價格,導致牌照成本遠超預期。
一番權衡後,李嘉誠退出了德國3G的競購。
此後兩年,和黃繞開德國,接連拿下了意大利、奧地利、瑞典、丹麥和愛爾蘭的3G牌照,前後花費近250億美元。
剛剛推出3G業務時,和黃也曾飽受手機短缺和技術困擾。業務一直虧損,但李嘉誠始終不放棄,要求地產、零售、赫斯基能源、港口等和黃其他幾塊業務提高利潤,以此來維持3G業務。
直到2010年,和黃的歐洲電信業務首次實現盈利。
李嘉誠還熱衷於藉助技術改善實現價值增值。
在多數電信運營商擔心成本低廉的VoIP搶奪其話費市場時,他聽說這種新技術可以無限度降低成本,便果斷讓和黃成為全球第一個安裝有Skype軟件的3G業務運營商。
2008年金融海嘯和2010年歐債危機過後,很多優質資產的價格變得十分便宜,長於「低買高賣」的李嘉誠再次獲得抄底機會。
特別是從2013年開始,長和系不斷在香港及內地甩賣資產,轉而投資於全球電信、電力、水務、天然氣、港口、商業零售等多個領域,短期內可能賺不了大錢,卻能保證一個穩定的回報,安全性更強。
2014年,李嘉誠以2.25億英鎊投得英國4G牌照,以7.8億歐元收購愛爾蘭電信公司O2 Ireland;2015年,他斥資102億英鎊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2018年,又吞併意大利電信巨頭Wind Tre……
在電訊領域的這一系列大手筆併購,為李嘉誠日後助力華為埋下了伏筆。
五年間,李嘉誠拋售了近1700億港幣的內地資產,收購的海外資產則超過5000億港幣,而且主要落子在英國、澳洲、加拿大、德國、新西蘭等國。
這些地方不僅投資環境良好、開放程度較高、法律制度完備,也是和黃的「鐵哥們」滙豐銀行勢力所及之處。通過滙豐銀行提供的融資和情報,李嘉誠得以買到大量優質資產。
經過多番挪騰,到2017年長和系已經成為完全以歐洲為大本營的跨國集團,54%的息稅攤銷前利潤(EBITDA)來自歐洲;而在歐洲獲得的利潤中,高達43%來自電訊業務。
長和電訊業務更是遍布亞洲、歐洲、澳洲,全球用戶1.3億人,每年營收近900億港幣,貢獻的利潤遠超其他業務。
李嘉誠旗下「歐洲3集團」也成為歐洲廣為人知的電訊品牌,在歐洲電訊市場佔據重要位置。
正是通過在歐洲持續併購,充分發揮規模協同效應,長和電訊得以躋身歐洲一流電信運營商。
2018年,為爭奪高科技領域主導權,美國公然圍堵華為,試圖將其排除在5G網絡建設之外,還慫恿加拿大扣留了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
李嘉誠再次挺身而出,讓他旗下的兩家英國電信公司「Three UK」和「O2」與華為簽訂了數十億英鎊的5G大單,另外兩家英國電信商沃達豐和EE也公開表示,不會將華為5G設備排除在外。
事實上,作為「五眼聯盟」的成員,英國在信息安全上被認為比美國還要嚴。在華為和英國各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的緊密合作下,英國政府公開表示華為5G風險在可控範圍之內,隨後新西蘭、德國等國家在華為問題上的態度也紛紛鬆動。
作為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李嘉誠對於世界大勢格外有感,總是花最多時間考慮失敗,在看似風平浪靜之時,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這讓他在商界風雲幾十年,多次穿越政治和經濟周期,幾乎踏對了全球經濟的每一步節拍。
幾年前,李嘉誠出售部分中國地產業務,轉而在歐洲大手筆布局包括電訊業務時,曾一度廣受指責,甚至有媒體高呼:「別讓李嘉誠跑了!」
如今回頭看,這件事變得有意思了:
首先是,如果沒有他當年對歐洲電訊業務的大手筆布局,恐怕也就沒有他對華為的再次助力了。而據了解,李嘉誠還正讓長和集團依託其全球業務,給更多的中國企業擔當渠道或鋪路石的角色,比如幫小米手機打入更多市場。
其次是,若要討論,通過業務貢獻國家的話,起碼華商韜略會認為,李嘉誠通過其海外業務來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獲得更好的發展,其貢獻和意義要遠遠大過他在內地市場繼續多開發一些房地產。
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一些企業前些年推動的國際化,甚至被戴上「出逃」帽子的海外投資,其實也都值得重新探討探討。■
來源:華商韜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