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死」就是固定的意思,所謂的活就是不固定,靈活的意思,朋友們千萬別較真兒,因受字數限制不想跨行,於是就弄了這麼個標題。準確地說這個標題應該是,美國(西方)為圍堵俄(蘇)製造了一個固定的棋局,俄(蘇)為反制美國(西方)做活了三個不固定的棋眼。
一個棋局是指從蘇聯時期就開始的,美國聯合或裹挾盟友在東(亞洲)西(歐洲)兩個方向對俄(蘇))的圍堵。美國(西方)做這個棋局目的就是要從東西兩方向封堵俄(蘇),將其困在北方。
東邊的圍堵從蘇聯到現在的俄羅斯基本沒什麼變化,西邊的圍堵在蘇聯的解體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北約數輪東擴已將原蘇聯許多戰略緩衝地蠶食了,原蘇聯的西部戰略緩衝地帶差不多都已成為北約威脅俄羅斯的前沿陣地,昔日蘇聯的若干加盟共和國現已成了北約監視和威脅俄羅斯的前哨,俄羅斯的核心地帶直接暴露在北約的武力威脅和打擊之下。
因俄的人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防務等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邊的歐洲部分,加之東部又有同樣被美國(西方)扼制、打壓和圍堵的戰略合作夥伴中國,所以俄羅斯在東邊受到的壓力遠小於西邊,在西邊俄羅斯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地緣和戰略壓力。
蘇聯解體後沒多久波羅的海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投靠到北約麾下,所以西邊的波羅的海方向俄羅斯基本上算是被封堵起來了,平時進出被「人」盯着,戰時又是什麼情形難以預料。繞道北冰洋,同樣會受到北約成員的監視和騷擾不說,還耗時費力,這對經濟實力較弱的俄羅斯來說有些負擔不起。那麼唯一能讓俄羅斯在西部從水路上走出去,性價比又高的通道就是連接地中海的黑海,所以黑海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了這片海域,包括連通這片海域的地中海,沙皇俄國與歐洲列強爭奪了幾百年,之後的蘇聯又與歐洲大國及後來摻合進來的美國接着鬥,那時因烏克蘭、格魯吉亞等都屬於蘇聯的一部分,黑海海域基本在蘇聯控制範圍內,歐美在此並不佔優勢,想封堵蘇聯進入地中海很難,博弈的結果是蘇歐美在這一片海域大體上維持着蘇聯佔優勢的某種平衡。
蘇聯解體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為了在黑海完成對俄羅斯的圍堵,北約先是吸收土耳其加入,企圖用土耳其控制着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制俄羅斯由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水上通道。接着又通過顏色革命手段將格魯吉亞、烏克蘭先後拉入反俄陣營,這下俄羅斯在黑海的活動自由空間被壓縮,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俄羅斯通過肢解格魯吉亞,強行收回克里米亞才使自己的壓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減,也正是因為克里米亞的回歸使得刻赤海峰被俄完全收入囊中,這讓美歐企圖把俄的水上力量的一部分徹底困在亞速海的陰謀無法得逞。
無法得逞並不意味着美(歐)會放棄陰謀,鼓動烏克蘭闖關刻赤海峽挑釁俄羅斯失敗後,4月1日北約派多艘軍艦經刻赤海峽駛入烏克蘭黑海港口敖德薩,部分軍艦還進入了位於黑海的格魯吉亞港口波季港,還揚言要與烏克蘭、格魯吉亞海軍在黑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北約的軍艦不但從俄羅斯控制的刻赤海峽進入俄烏共有的亞速海烏軍港,還要與烏克蘭、格魯吉亞在黑海搞聯合演習,挑釁俄羅斯的意味非常濃。
要是蘇聯時期對示威挑釁的北約軍艦可能會採取直接撞艦方式回應,現在的俄羅斯只能選擇跟蹤、監視和跟進威懾。沒辦法,實力使然。
除了軍艦開進亞速海、黑海示威外,之前美國已在靠近俄羅斯西部邊境地區部署了多架B-52戰略轟炸機,並多次進行抵近威懾。前不久B-52還掛彈沿俄領土和領海基線對俄進行了模擬核打擊。最近在美國召開的北約成立70周年的大會上,俄羅斯威脅成了主要內容話題之一,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發言中甚至將斯大林和希特勒、「伊斯蘭國」相提並論……
對於美國挾持北約挑釁俄羅斯的做法,歐洲國家的立場並不統一,以德法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只同意適當程度地扼制、打壓和圍堵俄羅斯,畢竟削弱或拖垮俄羅斯這個地緣威脅也是它們一直想和在做的。但它們並不贊成過度挑釁激怒俄羅斯,原因是惹毛了俄羅斯,首先倒霉的是歐洲,其次歐洲國家大部分都跟俄羅斯有利益糾葛,如油氣和農產品進口上依賴俄羅斯。
英國和那些從蘇聯分裂出來投靠了美國的小國巴不得美國帶領北約把俄羅斯搞殘,甚至是滅掉。因為在它們看來,只要俄羅斯存在一天,它們就睡不了安穩覺,成天提心弔膽。殊不知如果俄羅斯被逼入絕境,先滅的一定的是英國和成天盼着俄羅斯倒霉的小國。炮灰嘛!它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那麼對於北約囂張的挑釁和咄咄逼人的攻勢,俄羅斯除了在家門口對應跟進威脅和反制對方,比如用軍艦監視北約軍艦,用圖-160嚇唬英國等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當然有,這就該說標題中提到的俄羅斯(蘇)跳出北約的包圍圈,在外圍做的三個棋眼了。
棋眼是指俄(蘇)通過扶持地緣盟友,以軍事或其它方面存在方式在中東、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的反制美國(西方)的基地。
與國力強大,可以多處做棋眼(比如蘇聯時期東南亞的越南)的蘇聯相比,綜合實力弱很多的俄羅斯為反擊美國(西方)只能選擇性地做棋眼,而這些俄可以做棋眼的基地多數還是蘇聯時期的遺產。
俄羅斯的三個棋眼具體說來是:中東的敘利亞,非洲的利比亞和拉美的委內瑞拉。下面咱們挨個分析一下。
先說敘利亞:
當初美以沙等搞敘利亞的目的是為最終搞伊朗做准,並一定程度上清除俄羅斯在中東的存在和影響力。直接吞噬伊朗可能導致不可預知的後果,所以美以沙等選擇了搞伊朗先從伊朗的盟友敘利亞下手,當然它們也知道敘利亞是俄羅斯實際上的保護國,但它們認為俄沒有膽量和實力介入敘內亂,以美以沙等的實力對付伊敘兩國,包括伊拉克什葉派民兵、黎真主黨等支持敘的武裝力量還是沒問題的。
結果證明美以沙等明顯是只判斷對了一部分,俄確實在是否出兵敘利亞的問題上膽怯和猶豫過,沒有俄加入的聯軍陣營確實也不是由美以沙等國參與和扶持的代理人的對手,然而它們忘了俄羅斯、伊朗等國後邊還站着一個更厲害的對手。在這位的鼓勵和支持下,俄衝進了敘利亞,短時間內扭轉了局勢。後來隨着那位的進一步介入,在俄敘伊等聯軍的摧枯拉朽的凌厲攻勢下,美以沙等的代理人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其主力曾經不可一世的「愛死」也成了喪家之犬,再也無力對俄敘伊等聯軍構成威脅。
現在特朗普政府變着花樣揚言要從敘利亞撤兵,拍屁股走人。不管美國是真撤,還是假撤,現在討論這個已沒有多大意義。特朗普政府的表態道出的事實真相是,敘利亞局勢已對美以沙等不利,在向著俄敘伊等期望的有利形勢發展。
俄羅斯在敘利亞站穩了腳跟就意味着美以沙等圍堵伊朗,壓縮俄在中東的生存空間,清除俄羅斯在中東的存在和影響力的陰謀一定程度上失敗了。
只要俄羅斯釘在敘利亞不走,美以沙歐等在中東的地緣布局,美國在中東的能源格局,就無法按着它們希望的那樣發展和實現。
更糟的是因特朗普政府在制裁伊朗的問題上急功近利,過於任性自我,導致歐美之間產生了巨大分歧,矛盾也越來越深。
為徹底搞亂中東,美國的特朗普政府現在是不管不顧了,之前美遷館耶路撒冷,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擁有主權,最近美沙之間也因NOPEC法案相互心生芥蒂,剛剛特朗普政府又把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等等,特朗普們折騰的越瘋狂,由此導致的問題越多,衍生的矛盾也就會越來越多。特朗普政府在中東這麼折騰,對於俄羅斯來說就是機會,機會這麼多,一抓一大把,俄完全可以利用這些由美國製造出來的問題和矛盾在美沙歐(西方)之間,它們與中東國家之間,以及與域外勢力之間打楔子、撒道釘、製造麻煩,拉仇恨,對美歐(西方)實施間接分化打擊,團結更多國家或勢力利用中東這一塊強力反制美(歐),以減輕美歐(西方))在自己周邊的圍堵形成的壓力。
接着看一下委內瑞拉:
長時間以來,美國非常迷之自信地認為沒有哪個國家或組織敢把軍事觸角伸到美洲,尤其是「古巴導彈危機」之後美國越法的自信。然而近些年局勢在慢慢改變,兩隻熊進入了拉美這塊美國自認為的後院,對於美國這個只砍樹不種樹的光頭強,兩隻熊當然得負起保護拉美森林的責任。不是說了嘛!保護森林,熊熊有責。
熊大幹的是培土、洗水、施肥的活兒,美國除了說熊大家的水有毒(債務陷阱),肥有問題(傾銷商品),還真拿熊大沒轍兒。熊二沒錢,乾的是送刀、送槍、送農具的事,這下美國不淡定了,之前還準備鈍刀拉割委內瑞拉,自從俄戰略轟炸機圖-160降落委內瑞拉後,特朗普政府把搞馬杜羅的手段升級,時間提前了。直接指定委奸瓜伊多為「臨時總統」,口頭上解了馬杜羅合法總統之職。
隨着博弈的升級,俄羅斯乾脆把軍人和「物資」直接運到委國,還有將軍帶隊。雖然數量少到百人,但這也是一種姿態,意在告訴美國特朗普政府別對委國動粗,否則我就…
現在到底在委國有多少俄羅斯軍人和「物資」,沒人能說清楚。俄公開層面的軍人落地委國後兩隻熊的民生物資也緊跟着進去了。這就不好辦了,這意味着除了熊二,熊大也開始在公開層面上力挺馬杜羅政府了,要知道美國可是已經宣布馬杜羅政府非法且「解除」了馬杜羅的總統職務,你,熊大,把民生物資運給馬杜羅政府,這不就是公開說我特朗普政府說話等於放屁嗎?明擺着不尿我嘛!
俄軍人落地委國後特朗普及其閣僚急了,甚至拿「門羅主義」說事兒,要求俄從委國滾出去。俄的回應是履行協議。意思是大爺還就不走,你能咋地?
事實上不能咋地,能動手絕不用嘴逼逼,用嘴炮那說明一定是美國不敢「拼刺刀」了,美國一慣尿性不就這樣嗎?
特朗普們說的為從委國驅趕俄羅斯不排除一切選項,問題是這麼多天過去了,選項是什麼?在哪裡?誰看到了?
不就是挾持北約到黑海搞事兒,縱使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撲咬」俄羅斯這個選項嗎?還有什麼?
俄高官說了,我們不會把委國搞成敘利亞,「古巴導彈危機」也不會在委國事演……
這話的潛台詞就是,你,美國,別把我(俄羅斯)逼急了,急了,委國會是第二個敘利亞,戰略武器老子也可能運到委國,第二次「古巴導彈危機」不是沒可能……
啥叫如鯁在喉,對美國來說俄羅斯現在在委國的存在就是。
美國在俄羅斯周圍玩的越出格,委奸瓜伊多就越有可能被馬杜羅政府逮起來,反之,委國局勢就會在較長一段時間裡處於鬥而不破的狀態。
最後看一下利比亞:
4月4日晚,利比亞國民軍司令哈夫塔爾下令軍隊進攻該國首都的黎波里,這個北非國家再次燃起戰火。事實是利比亞這個國家自從被搞,被搞亂,直到現在,戰火就從來沒停過,談不上再次燃起,只不過這次比之前的稍大點而已。
卡扎菲被幹掉後利比亞陷入分裂,處于軍閥割據狀態。大大小小的武裝成了若干個自立政府,比較大的兩個,一個是東部由哈夫塔爾和他領導的利比亞國民軍建立的政府,另一個是由聯合國和歐美支持成立的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
哈夫塔爾說這次行動是要將的黎波里從恐怖分子手裡解放出來,攻勢很猛,而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弱雞的很。
咱們不討論這次軍事行動的進程,只說它的背景和可能的原因。
哈夫塔爾是卡扎菲舊部和追隨者,也是幹掉卡扎菲政權的刀斧手,算是美歐推翻利比亞政府的打手和馬前卒,曾一度跟美國走的很近,但推翻卡扎菲後,在利比亞如何建立新政權的問題上哈夫塔爾與美國產生了分歧。哈夫塔爾雖然配合美歐幹掉了卡扎菲,但他想像卡扎菲一樣建立一個統一的利比亞,由他領導的軍政府統治。美歐因為有卡扎菲的前車之鑒,不同意哈夫塔爾的要求,美歐希望在利比亞建立一個文人政客組成的新政府,這樣利於控制。
鬧掰了,那就打唄!於是哈夫塔爾領導的東部政府時不時地幹一下西部政府,這次要玩的更大一點而已。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弄懂這個問題,得搞清楚利比亞的東西兩個政府背後站的是誰,通俗地理解就是所謂的利比亞東西兩個政府搞事兒也好,相互殘殺也罷,不過是作為代理人在替域外勢力爭奪資源和地緣、戰略利益的棋子而已。它們能不能「過河」,可不可蠶食對方的領地,甚至滅掉對方,不取決於它們自己,而是取決於背後支持它們的勢力的博弈態勢。
據說哈夫塔爾和他的「利比亞國民軍」的背後有埃及、阿聯酋等的支持,其實真正支持哈夫塔爾的是「等」裡的大國,明面上是俄羅斯,暗地裡據說還有法國,還有……而西部政府的背後應該就是美英等和一些中東非洲中小國家了。
美國本來就是借歐洲人之手除掉了卡扎菲,所以面上參與度一直不怎麼高,自從駐利比亞大使被定點清除後,美國佬的警惕性更高了,膽子也更慫了,在4月4日東部政府武裝進攻西部政府後,美國駐非洲軍隊最高司令官托馬斯·沃爾德豪澤趕緊下令將在利比亞承擔外交保護、反恐和改善地區安全的美軍士兵從利比亞撤出。美國唯一能為利比亞西部政府做的就是蓬佩奧這幫政客用嘴炮嚇唬哈夫塔爾和他領導的軍隊:「停止進攻,馬上撤出。」然後就沒了。指望美國救自己,西部政府明顯是抱錯了大腿。
據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調解也失敗了,哈夫塔爾在利比亞前途的問題上拒絕了古特雷斯的所謂「和平解決」。
事就這麼個事,網上關於這次衝突解讀的文章很多,朋友們可以自行網搜了解一下。6哥就從俄羅斯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次衝突,哈夫塔爾和俄武裝力量總負責人紹伊古已實現了互訪,哈夫塔爾得到了俄羅斯方方面面的支持應該是不爭的事實。據說哈夫塔爾答應俄,一旦他拿下整個利比亞建立統一政府後,允許俄在利比亞修建駐軍基地並駐軍。
如果能像敘利亞那樣把利比亞弄成小弟,佔據利比亞這個戰略要地,不僅可以控制利比亞豐富的油氣、礦產資源及面向地中海的多個優良海港,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利比亞為依託俯視和更多地參與地中海海域的控制權的爭奪。更重要的是在北非獲得優勢,俄就可以從北到南,由亞速海到黑海,再到地中海,南北夾擊美歐,破解美歐由地中海到黑海到亞速海的圍堵之局,甚至於反包圍美歐。這麼有戰略優勢的棋局俄羅斯不可能想不到,更不可能不利用,想要獲得這個有利棋局,俄羅斯必須先得在利比亞做好並激活利比亞這個棋眼,這大概就是哈夫塔爾拒絕聯合國調解,強硬命令軍隊進攻西部政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這三個棋眼中最讓美國頭疼的是已經做活的敘利亞,最讓美國緊張的是正在激活的委內瑞拉,反倒是利比亞這個棋眼美國不怎麼擔心,但這個棋眼讓英德等國相當難受。俄羅斯此舉應該就是要警告和敲打歐洲那些配合美國一起搞俄羅斯的跟屁蟲,告訴它們俄羅斯有的是讓它們失血和利益受損的地方。
哈夫塔爾能達成所願嗎?個人看法:可能性不大。原因是俄與美歐在利比亞的較量有一定的度,不會任其發展導致失控。俄這麼做更多是為自己的被圍困搞戰略減壓,目的達到即會與美歐尋求利益勾兌進行妥協。在可預期的一段時間裡,美歐不會幫西部政府統一利比亞,俄也不會幫東部政府統一利比亞,俄與美歐博弈相持的態勢會存在很長時間,應該就是這麼個趨勢。不管什麼樣的結果,最起碼現在這個狀態對俄羅斯來說就是利好,油價上去了,70多美元/桶,毛熊正樂來着呢!那特朗普呢?亦喜亦悲,繼續搞事兒唄!這不又跟伊朗扛上了。
那麼面對美國(西方)在東邊的戰略圍堵,俄又會如何反制呢?上邊是說了嘛,東邊有能大,跟熊大一樣,反擊美國,要麼單獨給鬼子畫圈圈,要麼倆熊聯手嚇唬鬼子。本月5日前後倆熊各有3艘軍艦穿越日本臨近的海峽,鬼子派軍艦遠遠監視、跟蹤。事前商量好的?不知道。心照不宣,統一行動?有可能。
俄羅斯厲害之外不是他的長規武器和核獠牙,也不是俄羅斯善做棋眼,而是俄羅斯背後有一集智慧、財富、謀略於一身且能下指導棋的高手好哥們兒。■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