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為何會窮?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名得獎者告訴你答案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10月14日揭曉,三位美國學者阿比吉特 · 班納吉 ( Abhijit V.Banerjee ) 、埃絲特 · 杜弗洛(Esther Duflo)、邁克爾 · 克雷默(Michael Kremer)榮膺諾貝爾大獎,以表彰他們 「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班納吉和杜弗洛是夫妻,並且同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任職。此次獲獎,被稱為「史上最強學術夫妻檔」。而杜夫洛則是歷史上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也是迄今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官方表示,2019年經濟學獎獲得者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他們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如今這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減輕全球貧困的新方法

究竟撒錢援助有沒有效果?三位諾獎得主對於貧窮的研究一反過去採用官方數據的作法,而是透過與政府或慈善機構合作,找一個村莊來實驗,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及隨機組,採用更準確的方法,來測試實驗的效果。

如使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可減少一半的瘧疾感染。但要怎麼做?如果要用原價買蚊帳,會使用嗎?如果蚊帳免費或者是補貼金額發放,會珍惜嗎?一旦用補貼的價格來賣,當未來補助減少時,會降低自費購買下一頂蚊帳的意願嗎?這些都可透過實驗來找答案。

諾貝爾獎官方指出,三位學者將難解的議題分成更小、更容易處理的問題,透過田野實驗來找解決方法,藉此找到有效率的方法來對抗貧困。皇家科學院說:「他們證明了這些更小、更精確的問題,通常可以透過在受影響最大的人群間進行仔細設計的實驗,來得到最佳解答。」「他們一項研究的直接結果是,超過五百萬名印度兒童因為學校有效的課輔計畫而受惠。另一個例子是許多國家採行大量補助預防醫療的措施。」

這些研究項目實際影響了多少人,也已經被粗略地估算過。其中一個評估來自於(今年)兩位獲獎者幫助創立的全球研究網絡(J-PAL)。這些被研究者評估後擴大規模的項目,已經影響了超過4億人。而這顯然還是低估了研究的全部影響,因為遠不是所有的發展經濟學家都隸屬於J-PAL。抗擊貧困的工作也包括不要在那些無效措施上投資。通過終止那些已經被可靠方法評估為無效的項目, 政府和相關機構得以在有效措施上投入更多的資源。

同時,通過改變公共機構和私人組織的運作方式,獲獎者對政策產生了間接影響。為了做出更好的決策,越來越多對抗全球貧困的組織已經系統性地開始評估新的措施——而他們採取的方法通常都是田野實驗。

今年的獲獎者們,已經在重塑發展經濟學的研究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裡,這個學科已經變成了一個繁榮的、主要為實驗性的主流經濟學領域。這項以實驗為基礎的新研究方法已經幫助減輕了全球貧困,並且非常有望能進一步改善這顆星球上最貧困人口的生活。  

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個人以及他們的貢獻。

阿比吉特 · 班納吉 ( Abhijit V.Banerjee )

阿比吉特·班納吉於1961年出生於印度,現年58歲,美國國籍,現任經濟學教授。根據MIT官網介紹,曾在印度加爾各答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接受教育,並於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班納吉是發展經濟分析研究局前主席、NBER研究員、CEPR研究員、基爾研究所國際研究員、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和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員,曾任古根海姆研究員和Alfred P. Sloan研究員,並獲得Infosys獎。

2003年,班納吉和杜弗洛在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創建了 Abdul Latif J ameel 貧困行為實驗室(J-PAL),實驗室的任務是確保扶貧政策的制定基於科學依據,從而減少貧困人口;還一起寫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用了15年的時間踏遍了五大洲、18個國家和地區最貧窮的地方做調研的「大成之作」,主要討論貧窮的真正原因,以及對主流「扶貧觀念」的反思。這本書已經被看成是研究「貧窮」的巔峰之作。

兩位作者在書中探討: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他們放着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葯?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的窮人呢?書中的觀點即是,窮人很難脫貧,主要是因為很多慈善組織的做法是建立在誤解的基礎上的,沒有考慮到窮人真正面臨的難題。

書中認為,窮人窮是因為,第一,避險手段太落後,第二,他們只顧眼前,不做任何長遠規劃,第三,因為認知水平的局限,他們對不懂的東西有太多偏見。其實我們和窮人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他們犯的錯誤,我們也在犯。

窮人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吃不飽飯那麼簡單,而是沒有辦法獲得全面的營養;另外在健康方面,疾病預防工作即使再便宜,窮人也還是不會去做,因為他們只關心生病以後要花多少錢來治;第三,窮人家的孩子不上學不是因為沒錢,而是不願意上學;最後,窮人一般都沒有社會保險、退休金、養老金,對他們而言,孩子是養老送終的唯一希望。所以,他們會越窮越生,惡性循環。

埃絲特 · 杜弗洛(Esther Duflo)

杜弗洛是班纳吉的妻子。

生於1972年的法國經濟學家杜弗洛,今年46歲,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顯然如今她又多了兩個名號: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及第二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女性得主。

據公開資料,杜弗洛是過去十年間論文被全世界引用最多的女性經濟學家,也是眾多重要經濟著作的合著者。

杜弗洛是發展經濟學的新貴,在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前,2010年,杜弗洛已經拿下小諾貝爾獎:克拉克獎2010年度《美國40歲以下最佳經濟學家獎》。

此外,她還獲大量榮譽:包括2009年度麥克阿瑟 「天才」獎學金,《經濟學人》雜誌 「八大傑出經濟學家」 之一,《外交政策》雜誌 「百位最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財富》雜誌 2010年「40位4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之一。

杜弗洛的研究往往以發展中國家窮人的微觀行為為觀察對象 , 採用大規模的隨機田野實驗 ( 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s ) 方法來評估各種減貧政策 , 而這些政策一般是非常具體的針對貧困家庭與貧困人口 的衛生促進項目或教育促進項目進行的 , 她通過實驗的方法把具體的減貧政策與減貧效果 ( 貧困人口 的福利改善 ) 聯繫起來了。在她的團隊帶領下 , 發展 經濟學徹底地從理論演繹進入了具體的社會政策實踐。

杜弗洛曾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經濟顧問,她認為,經濟學家應該像管道工那樣工作,或者至少 「我們中應該有一些人花部分時間做部分那樣的工作」:不僅安裝系統,而且還必須隨時觀察,在出現明顯泄露和堵塞的時候進行修補和疏通。

在她的研究中,她試圖了解窮人的經濟生活,目的是幫助設計和評估社會政策。她曾在衛生、教育、金融包容、環境和治理等領域工作。

邁克爾 · 克雷默(Michael Kremer)

美國發展經濟學家邁克爾·克雷默,1964年生,現任哈佛大學發展社團蓋茨教授。同時他還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麥克阿瑟獎學金以及總統學院獎學金獲得者,曾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青年領袖。

克雷默最近的研究調查是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衛生、水和農業情況。他幫助開發了疫苗預先市場承諾計劃(AMC),以刺激私人投資於疫苗研究和發展中世界疾病疫苗的分發。他被《科學美國人》雜誌評選為年度50名研究人員之一,並因其在健康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和拉丁美洲的研究而獲獎。2010年秋天,他成為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發展創新風險投資(DIV)的創始科學總監。

經濟學獎的小尷尬

相比於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等獎項,經濟學獎和和平獎向來爭議頗多。尤其很多國內觀眾們,對這個獎項的頒發還抱有保守的態度。比如今年的諾獎經濟學獎一經頒出,網絡上的吐槽聲就不絕於耳:

「經濟學家沒有真正使一個人脫貧。」

「實驗性做法是學術獎嗎,這個獎是給理論派的,不是給實踐派的。」

「減貧是科學家的成績?」

「全球減貧,在實驗室減的嗎?到底減了多少人?」

「諾獎迷惑行為大賞。」

「這又是一個偏離經濟學的經濟學獎。他們研究的是一個現象,而不是理論,而他們的研究方法『實驗』則不屬於理論經濟學範疇。」

……

也有網友辯道:「經濟學術為經濟決策提供參考,二者相輔相成,不是衝突領域。」

對於扶貧,究竟應該傾向於是數學理論還是實踐出真知?扶貧到底是不是經濟學範疇?都成了這場獎項頒發之後,在這場科學盛宴中談起最多的話題。其實所謂的「實驗性做法」,就意味着諾獎表彰的並不是他們做了多少慈善,扶了多少貧,而是他們通過研究發明的一種方法,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複雜的經濟研究模型。

過去5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世界獎項之一,一直受到極大關注。

同時,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自1969年開始頒發,至2019年,已經頒發51次,共計84人獲獎,25人獨攬該獎。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