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響起了2019最貴的一聲鑼,阿里巴巴「回家救市」

11月26日上午9點30分,港交所裡鑼聲響起。這是2019年最「貴」的一聲鑼。闊別香港6年之後,阿里巴巴(9988)在港交所兩地上市,開盤價187港元,漲幅6.25%。這使阿里巴巴總市值超過4萬億港元,超越騰訊,登頂「港股一哥」。

作為首個同時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阿里此次發行5億新股,另有7500萬股超額認購權,最多集資1012億港元。

這意味着,阿里同時創下兩個紀錄:2019全球最大規模新股發行,2011年以來香港最大融資。

2013年,阿里謀求整體在港上市,不過由於當時港交所不能解決同股不同權問題,阿里努力近一年仍被拒之門外,只能遠走他鄉,赴美上市。五年過去,市值從2400億一路漲到4900億。六年後,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在阿里巴巴20周年生日之際,我們5年前錯過的遺憾得以實現,我們迎來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回家,回香港上市。」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當天表示,「香港非常困難的時候仍然回來,心裏感到欣慰。今天的香港,仍然困難,但相信今後還有很多浪跡天涯的公司都會回香港。」

對於「困難」的香港,截至今年10月中旬,港交所IPO共集資約1443億元,暫時落後於紐約交易所及納斯達克交易所,阿里上市可幫助港交所保住全球新股集資額前列的地位,甚至反超成為全球第一。

另一個好處是,對於當前日成交額不足千億港元的港股而言,阿里這種新經濟龍頭的回歸,可以提升整個港股流動,甚至帶動更多科技公司的上市。

阿里董事局主席張勇在致投資者的信中表示,啟動在香港的上市,是「20歲年輕的阿里巴巴一個新的起點」。

「在當前香港社會發生諸多重大變化的時刻,我們依然相信香港的美好未來。我們希望能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積極參與到香港的未來建設中」。

阿里選擇香港,對香港市場是一種提振。對於中國的科技公司而言,在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香港上市,從長遠來看,更適合「中國方案」的全球價值輸出。阿里選擇在美國和香港兩地同時上市,更有利於其國際化業務的發展。

為何重返香港上市?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不差錢」的阿里確實有資金需求。近年阿里在物流、本地生活、新零售、海外市場等領域投入巨大。從2018年來,阿里相繼收購餓了麼,投資中通快遞,領投小紅書,收購土耳其電子商務公司Trendyol多數股份,入股申通快遞,注資阿里影業,全額認證紅星美凱龍可交換債券等,對資金有較大需求。

在電商平台的競爭中,阿里也不斷面臨新的玩家。阿里稱,此次IPO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驅動用戶增長及提升參與度、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持續創新三個戰略方向。

另外,在中國和美國貿易摩擦背景下,儘管美國財政部否認了讓中國概念股退出美國股市,但也給中國公司造成了壓力,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對衝風險。

更為天時地利的是,2018年,港交所改革,允許「AB股」結構公司上市,小米、美團均採用這種架構上市,為此次阿里重返港股打下制度基礎。

救市

此次阿里重返香港,對香港資本市場也意義重大。2019年,暴力事件重創香港經濟,香港特區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近日下調2019年香港經濟增長預測至負1.3%,這是香港自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經濟年度負增長。

據數據公司Refinitiv顯示,如果阿里募資成功,將一舉幫助港交所超越美國證券交易所,重新奪回今年全球IPO募資榜榜首。

《明報》社評稱,阿里招股反應熱烈,反映的只是這間科網巨頭實力,香港長遠前景仍然陰霾密布。香港風雨飄搖,法治和營商環境受到嚴重衝擊,經濟韌力備受考驗,「阿里現象」只說明香港在全球化之下,目前仍是國際資本與中國資本重要交匯點,暫時還可「食老本」,絶對不能將香港涅盤重生、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永續,視為理所當然。

阿里巴巴的「三次赴港」

2007年,阿里首次上市即選擇香港,彼時為阿里的B2B業務。2012年在港股退市後,謀求作為電商集團進行整體上市。

香港依然是首選地。但阿里採取「合伙人制度」,使持股比例不到10%的馬雲和管理團隊可以保持對阿里的控制權。這模式造成阿里股份的「同股不同權」,與香港堅持的「同股同權」上市規則相牴觸。

為了使香港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阿里與港交所展開大論戰。阿里方面認為,香港資本市場應該適時而變,否則會被急速變化的世界拋下。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當時則認為要堅持香港法治社會原則,保護中小股民利益,不會為短期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

最終,阿里只能舍港取美,赴紐交所上市,成為該所史上最大的IPO。

錯過阿里的港交所其後將不少科技公司拒之門外,IPO集資額也從2015年全球第一,跌至2017年全球第四。

這刺激港交所於2018年4月啟動20多年來最大一次上市機制改革,正式放開「同股同權」的股權設置限制,隨後包括小米在內的多家中國內地互聯網企業紛紛赴港上市。

一再錯過互聯網,是香港被詬病最多的短視與失策。靠地產和金融就能錦衣玉食許多年固然是原因之一,但香港兩次試水互聯網均因時運不濟而告終則鮮有人提及。

第一次是1999年,時任香港特首董建華提出數碼港計劃,欲發展互聯網科技

挂帥者是小超人李澤楷。但命運和香港開了個玩笑,次年全球互聯網泡沫破裂,小超人的互聯網概念股電訊銀科股價暴跌近9成。

第二次是2007年,互聯網熱潮再度席捲全球,港交所自然也不例外。但次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香港投資者再次遭遇了股價暴跌的暴擊。當年的數碼港,後來原地蓋起了豪宅。

曾經風光一時的互聯網概念股,幾近絕跡。

阿里對香港的執念是內地互聯網公司上市夢的縮影。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香港都是內地互聯網公司上市的首選。

過去十年,內地互聯網公司紛紛扎堆赴美上市,原因無外乎是:赴美上市難,赴港上市,更難。

過去十年,無疑是互聯網的黃金十年。而據港交所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在港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僅佔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的3%。而在接納「同股不同權」的納斯達克、紐交所,這個比例分別為60%、47%。

港交所這十年的處境和心境,大概猶如這幾句古詩詞: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