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高票連任,對統一有什麼影響?

緩緩君

01

1月11日,台灣總統選舉結果出爐,蔡英文擊敗韓國瑜,連任中國台灣總統。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這次是高票連任——獲得了817萬票,比韓國瑜多出265萬張選票(韓國瑜獲得552萬票),並一舉打破了馬英九此前的歷史記錄(765萬票)。

對於選舉結果,有人認為是國民黨不爭氣,搞內鬥才輸掉了選舉。

也有人認為是外部勢力在操控。

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台獨」已成為島內的主流思想。

這是有依據的。

早在2018年11月,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曾在「九合一」選舉(指九項地方公職人員的合併選舉,包括「直轄市長」、縣市長、鄉鎮市長、村裡長等,這其中22個縣市長的選舉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大幅度輸給了國民黨。

當時在22個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從6席變成了15席,民進黨從13席銳減到6席(另有1席為無黨籍)。

蔡英文還一度宣布辭去民進黨黨主席職務,以示對選舉結果負責。

韓國瑜也因為在那場選舉中贏得了民進黨的大本營——高雄,而一度風光無兩。

這背後是台灣老百姓對經濟增長和民生問題不滿(當時我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蔡英文辭職:並非國民黨太牛逼,只是民進黨不給力》)。

然而一年多後的今天,蔡英文卻在選舉中狂勝韓國瑜265萬票,因為這個時候政治已經壓倒了經濟。

我們來看一下民調數據。

在2019年上半年的時候,韓國瑜的支持率一度是高於蔡英文的,但在6月底、7月初的時候,兩人的支持率逆轉。

而這個時候,正好是「香港風波」的起步階段。

在香港風波不斷發酵的過程中,蔡英文借題發揮,呼籲台灣年輕人捍衛「主權」,以此來爭取年輕人的選票。

另一項調查來自台灣政治大學。

這所學校從1992年開始,每年都會對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做民意調查,調查會讓受訪者在「台灣人」「中國人」「都是(即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無反應」中做出選擇。

其結果如下圖所示(1992-2013)。

可以看出,「中國人」「都是」「無反應」的比例在持續下降,而那些認為自己僅僅是「台灣人」的比例則在持續上升,頂峰時期是2014年,一度達到了60.6%,其次就是2019年,為56.9%。

2014年,台灣發生了「太陽花運動」,幾十萬台灣學生走上街頭,反對台灣和大陸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也被稱為「反服貿抗爭」事件)。

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的身份認同(說白了就是台獨意識)在那一年創下了新高。

而2019年的調查進行於6月,那個時候香港的反修例運動才起步,如果晚幾個月進行調查,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感很可能會超越2014年。

自從2009年開始,台獨意識(認為自己只是「台灣人」)其實就已經過半了,而一旦發生運動,政治就會壓倒經濟,台獨意識就會進一步上升。

蔡英文甚至以香港風波作為否認「一國兩制」的依據。

所以她高票連任,我一點都不意外。

我們說國民黨內鬥也好,說外部勢力干預也好,這些可能是會有影響,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決定性因素就是台獨思想在台灣有市場。

我覺得我們應該直面這一慘淡的現實。

02

早在去年年底,我和朋友聊起香港局勢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共識,就是「和平統一」基本無望,關鍵只在於武統的時機。

為什麼說和平統一基本無望?

一方面,和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有關,這個上面已經說了。

另一方面,是受到時間的制約。

2017年8月,「中一智庫」(中國大陸的一個研究智庫)在鄭州舉辦《第三屆港台文化戰略交流研討會》,討論兩岸統一議題。

會上,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生李明勛認為,大陸武統最後時間點將會落在2045至2049年,因為1945年中華民國開始統治台灣、1949年流亡(退守)到台澎金馬,到2045至2049年就是100年,而根據國際公法,在當地實質統治100年,就自動承認其國家地位(此處有爭議,應該是承認對領土的佔有)。

如果沒有時間限制,中國大陸在成功崛起並奪回政治話語權之後,確實有可能讓台灣人心悅誠服。

但問題是,我們的時間不夠了。

以美國為例。

早在1890年,美國就已經是全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了,但那個時候美國並沒有成為政治大國,在不少歐洲政治家和老百姓的眼裡,美國人甚至就是一群鄉巴佬。

後來靠着老羅斯福總統在摩洛哥危機和日俄戰爭期間的兩次調停,讓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獲得了顯著提高。

而之後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彰顯出了其無與倫比的硬實力,這才讓它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可。

如果說國力代表硬實力,話語權代表軟實力,那麼我們從美國崛起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把硬實力兌換成軟實力是需要一些契機的,這中間會有一個時間差。

而中國現在在硬實力方面都還不具備和美國分庭抗禮的能力,就更別說軟實力了。

在未來一段時間,全世界的政治話語權依然是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那一邊的,全世界的主流思想依然會認為西方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中國只要走的不是西方那條路,就不會被認可。

沒錢了會被人看不起,有錢了會被認為除了錢沒什麼了不起。

甚至,中國越強大,他們就越害怕。

這種局面(政治話語權缺失)在2045年之前不可能得到徹底的改變。

要想在100年的時間限制內(從1945年算起,也有人認為要從1949年算起)讓台灣人心甘情願認同中國的制度和模式,讓他們心甘情願回歸祖國,這個我認為是不可能的,最終還是不得不採用另一種方式實現祖國統一。

所以這裡我想說的第一個結論是:

不管當選的是韓國瑜還是蔡英文,對祖國統一不會有本質上的影響,真正影響統一進程的決定性因素是中美之間的博弈。

03

自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名義上還是遵守中方要求的「一個中國」的政治底線,在台灣問題上採用「模糊策略」:一邊在台灣搞小動作(比如賣軍火),但另一方面也會避免把台灣稱作是「國家」。

而在去年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中,美國直接把台灣列入了「國家」名單,這意味着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原因也不難理解——遏制中國已經成為了美國最優先的戰略。

而台灣作為「棋子」的戰略價值也因此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政治上,美國通過列名單的方式給予台灣「准國家」地位。

在法律上,僅僅是2019年就先後通過了《台灣保證法》和《台北法案》。

《台灣保證法》「重新確認了美國對台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的承諾」,提倡對台軍售常態化,重啟美台貿易協議會談,並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等國際組織。

而《台北法案》則是用來威懾那些想要和台灣斷交的國家,大意是哪個國家要是和台灣不好(「採取重大行動傷害台灣」),那麼美國就要考慮降低和該國的外交關係,反之則予以獎勵。

在軍事上,美國國會已多次提議國防部把軍艦停靠到台灣去。

要知道2017年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曾明確表態:「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

所以美國無疑是把台灣問題當做是遏制中國的一張牌,不斷給中國製造麻煩。

這就是台灣作為「棋子」對於美國的價值。

更讓我在意的一件事是,台灣的一些產業,對於美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主要體現在電子和半導體產業方面,尤其是半導體製造方面,台積電真的太厲害了。

這家企業我已經關注很久了,他們主要是做晶圓代工的(簡單來講就是指半導體芯片的生產)。

就拿手機SOC芯片來說,無論是(華為)海思的麒麟,蘋果的A系列還是高通的驍龍,芯片設計公司只做設計部分,但從設計到產品成型,需要由台積電這樣的公司來完成製造環節(晶圓代工)。

不要小看「代工」兩個字,這背後技術含量是非常高的,評價的標準主要取決於製程工藝(現在最先進的是7NM工藝)。

哪怕是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巨頭,也在10NM製程上已經吃盡了苦頭,而台積電已經在大規模製造7NM芯片了。

現在全世界能做7NM製程工藝的,只有台積電和三星這兩家,而且台積電在市場份額上佔據絕對優勢,無論是海思、高通還是蘋果,其7NM的手機芯片都是由台積電代工的。

而大陸在晶元代工方面,現在最領先的是中芯國際,但他們的技術也僅限於14/12NM階段,和台積電的技術差了整整兩代。

關鍵是,這個差距現在還在加大,很可能上升到三代。

根據《中時電子報》2019年12月曝出的消息,台積電的5nm工藝良品率已超50%,預計蘋果的A14芯片、海思麒麟1000以及AMD的Zen 4架構CPU都會成為台積電5nm的首批客戶。

這個研發進度真的太讓我感到詫異了。

這等於說,台積電有能力卡住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末端。

要知道華為在5G產業上表現出彎道超車的可能性時,美國就已經試圖在萌芽階段進行扼殺了,甚至不惜做出跨國抓捕孟晚舟這樣的事(很影響聲譽)。

在這種情況下,你很難想象美國不會幹涉中國的統一。

(上文說到的和朋友的聊天記錄,在統一方式上我們有着共識,但朋友認為從十年後看回來,現在可能是統一最好的時間,但我更傾向於再等一等)

04

那麼美國會用什麼方式進行阻撓?

戰爭的可能性我覺得非常小,這從最近的美伊衝突中就可以看出。

對於美國來說,發動戰爭的代價太過高昂,而中國的軍事實力更是遠勝於伊朗,美國對中國動武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在經濟、科技、外交以及金融領域對中國進行打擊,這個可能性是極大的。

而一旦到了那個地步,全世界都將被迫在中美之間進行二選一的站隊,那麼到了那個時候,現在同時在中美兩邊做生意的那些國家中,有多少會站在中國這邊,又有多少會美國這邊?

光憑美元是國際結算貨幣這一條,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得不站在美國那一邊。

這種局面顯然是我們要竭力避免的。

怎麼破局?

還是要回到中美博弈。

要想在博弈中有一個好的結果,策略是一方面,但根本還是取決於博弈雙方的實力對比。

要想避免可能會出現的經濟和金融制裁,那就必須讓制裁行為付出足夠高昂的代價。

現階段一個最可行的方式,我覺得還是要從產業鏈着手。

我們需要在全世界的產業鏈中,佔據更多的高端產業,讓這些產業離了中國就玩不轉,這就相當於具備和美國互掐脖子的能力。

這樣美國在想要掐我們脖子的時候,才會有所顧忌,並最終回到談判桌上進行利益的交換。

只是,現階段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現在再來回顧官方的表態,其實就是兩點:

1、威懾對方不要搞台獨,這個是我的底線。

2、只要你不搞台獨,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既定方針。

但我們真正要做的,是為發展壯大自己爭取時間,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直到和美國可以一較高下,再去談判的時候就能掃清障礙。

最後,蔡英文連任雖然對祖國統一的歷史進程不會造成影響,因為這個只取決於中美之間的博弈,但卻會對統一後的治理成本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祖國統一那天,台灣經濟越好,那麼為了安撫人心,我們要給予的優待政策就越多。

關鍵是,即便你優待了他,他也未必認可你的付出,日後發展稍有不順,還會反過來把責任全推在身上,抱怨你給他的不夠。

香港就是最好前車之鑒。

反過來,統一的時候台灣經濟越差,日後治理起來就越容易,人心也越穩定。

2018年台灣的人均GDP為2.5萬美元,約為大陸的2.5倍。

從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講,讓蔡英文先去折騰,晚幾年我們再收復台灣,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P.s

如果蔡英文搞「急獨」,踩踏大陸的底線,那統一進程依然將大大提前。

再P.s

如果美國自身陷入危機,比如經濟危機,那也將會成為很好的契機。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