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因疫情遷怒中國的聲音,正形成排華浪潮?

胡一刀、斬魄刀

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範圍內呈現出更加複雜的局面。

中國的疫情正在減緩,韓國、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多國的疫情卻開始緊張起來。由於這一輪疫情肇始於中國,隨着海外數國疫情的惡化,一些遷怒於中國的聲音開始多了起來,它們會形成一輪排華浪潮嗎?

這不是一個輕鬆的問題。

1

意大利掀起排華浪潮?

幾則視頻在國內社交媒體上瘋傳,視頻配文說,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當地華人遭毆打,店鋪被打砸,意大利爆發「反華大遊行」……

看得人頭皮發麻。

不過,很快就有網友出來「闢謠」,指出這些視頻記錄的都是「陳年舊事」:所謂「反華遊行」其實是幾年前的反法西斯遊行;而打砸華人店鋪則是早先一段「股東糾紛」引起的。

視頻雖然是假的,但反映的一些問題卻真實存在。

首先,意大利的疫情確實嚴重。

截至當地時間24日午間,意大利共有219人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5人因此死亡。而三天前,意大利還僅僅只是3人被確診。

由於確診病例迅速攀升,意大利已經成為亞洲以外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

另外,一些華人和留學生的處境也的確因此變得艱難。

比如,1月28日,一位在意大利踢球的華裔13歲男孩遭到對手辱罵,「希望你也染上病毒」,男孩當場落淚,可裁判沒有任何表示;

再比如,2月20日,一名在都靈生活多年的華人被兩名意大利人的毆打,理由是「讓病毒離開都靈」;

還有意大利媒體報導說,一家超市在華人進門時會廣播「有中國人進來了」。

一位生活在米蘭的朋友告訴刀哥,受疫情影響,有部分意大利人會遷怒於華人。但上述事件目前還只是零星出現,並未形成大規模的反華排華現象。

他表示,目前感受到的歧視還只是「目光和眼神」。

在伊朗,伊朗衛生副部長哈利其24日表示,該國新冠肺炎累計感染人數已達61人,其中12人死亡。報導說,大多數病例都發生在位於德黑蘭以南120公里處的聖城庫姆。

此前有傳言稱,伊朗疫情的源頭可能是一名在庫姆工作且回國的中國人。這導致一些當地民眾對中國人的敵意和怨言增加。網上一些伊朗民眾對中國人出言不遜,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對華人投來異樣目光。

但是,刀哥問了當地的朋友,他說這樣的伊朗人目前是極少數。

此外,在疫情更為嚴峻的韓國,也有一些人將氣全部撒在了中國人頭上。

22日中午,在韓國首爾光華門的遊行中,有人舉着大喇叭高喊:中國人滾出去,武漢人滾出去。

23日,在一則題為《中國言論:「韓國應對遲緩」…擔心重蹈武漢覆轍》的新聞下,韓國網友的評論幾乎都是對中國的謾罵攻擊:

日本的情況則稍微好一些,對中國的抵觸情緒大多體現在少部分右派和社交網絡上:

久居日本的朋友對刀哥說,這是因為日本電視台在疫情剛開始時就以歐美等地排華事件為例,告誡過日本人不要這麼做。而且,曾經有人上街打出歧視中國人的標語,很快就被捕了。

在法國,亞裔人士不滿人們因新冠疫情而對他們的歧視,在社交媒體上發起 #JeNeSuisPasUnVirus(我不是病毒)話題。

很多亞裔法國人通過推特發送自己舉着該話題標籤的自拍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2

對於一些國家在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或者確診病例數量出現上升後,對華人的歧視和排斥情緒及相關舉動,我們一定要看清楚一點,這並非像一些中國國內一些鍵盤俠所說,「形成了一股反華潮」。

對海外一些歧視華人的現象,基本上都是零星的案例,也是分散式的,並非集中或者大量存在。而且,現有的也都是當地極少數民眾一種直接,下意識的情緒表達,並非是政府的政策性舉動。

這種情緒,如果打個未必恰當的比喻,就像當初疫情剛剛擴散,武漢封城、湖北封省之後,中國境內其他省市出現極少數人歧視湖北人的現象一樣。這種情緒是可以消融的,只要我們誇大這種歧視和排斥的聲音,然後又以憤怒回擊對方。

讓我們來看幾個在國外的真實例子吧。

第一個是在意大利。

2月20日上午,中國駐意大利大使李軍華接受意大利國家電視三台政論直播節目——《廣場》,就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關情況接受專訪。

面對女主持人提問,李大使回答說,最近在意大利發生了一些對華人社會的歧視行為,令人遺憾。過去很多年,華人社會為意大利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高度評價。

李大使還說,這些歧視行為並不代表意大利人民的主流。實際上歧視源於恐懼,在疫情面前,信心和理性十分重要。我很高興地看到,近期意大利各界,從部長到議員,從市長到市民,從媒體到明星,他們都走入華人社區,品嘗中餐,給中國人熱情的擁抱。這就是發出了積極陽光的信號。

第二個是在意大利佛羅倫薩。

在意大利受到疫情影響而人心惶惶的時候,佛羅倫薩市市長達里奧·納德拉在推特上發起了一個「#擁抱一名華人(#AbbracciaUnCinese)」的話題標籤,並配推文說:「我們遵循衛生當局的指導,我們謹慎行事,但絕不搞心理恐怖主義。」

納德拉說,「有人藉此機會散播仇恨和排外情緒,但在這場共同的戰役中我們和華人社區是在一起的。」不少推特網友使用了這個標籤,還有人曬出了與中國人的合影。

第三個是在比利時。

日前,一段長達16分鐘、名為《你會如何反應(Would You React)》的視頻在比利時的社交網絡上熱播:在布魯塞爾的通勤高峰期,三位華裔青年登上地鐵。他們用中文交談,引起了兩位白人女性注意。

未幾,這兩位白人女性開始對他們言語攻擊,斥責他們「傳染新冠病毒」。當他們開始分辯的時候,白人女性變得激動起來,用腳飛踹他們的行李箱,要求他們下車。當地鐵停靠在下一個車站時,這三位華裔離開了車廂。

目睹這一場景,車廂裡的「圍觀群眾」作何反應呢?當白人女性開始言語攻擊時,一些乘客挺身而出,駁斥其歧視性言論。當華裔青年意欲下車的時候,有乘客勸阻他們「你們不必離開」。

當他們離開車廂之後,旁觀乘客開始與那兩位白人女性展開激烈交鋒,指責她們的錯誤言行。這些仗義執言的乘客,既有比利時本地白人,也有非裔和穆斯林;有男性,也有女性;有年長者,也有年輕人。

視頻的最後披露,這三個華裔青年和兩位白人女性其實都是節目找的演員,目的是想測試一下普通的比利時民眾在這個敏感時期對亞裔的態度。結果顯然還是令比利時人滿意的。

所以,對於疫情發生時,部分民眾會有焦慮,當地政府採取一些預防措施,我們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這些措施應該是適度、平衡、合理的。

3

如今,世界衛生組織最擔心的疫情向衛生體系和能力薄弱的國家傳播正成為現實,看看感染病例快速上升的伊朗,還有伊拉克、阿富汗等國。防止疫情全球蔓延的機會窗口正在失去。

由於各國對疫情的認識不同,應對的措施和能力有別,所處的情況和環境各異,如果各自為戰,全球疫情防控的前景將很不樂觀。面對疫情可能向全球擴散的嚴峻局面,國際社會唯一的選擇是團結合作。

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一邊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能力有限的國家提供幫助,同時還可以通過合作抗疫的誠意,化解其他國家中少數人因為新冠疫情對華人的歧視。

中國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的疫情防控形勢已出現積極向好的態勢。根據中央最新部署,擴大國際和地區合作是當前加強疫情防控的七大重點工作之一。

有專家告訴刀哥:

第一,我們應該支持聯合國擔負起團結國際社會的重任。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古特雷斯秘書長啟動了史上規模最大的《我們想要的未來》的全球對話活動。疫情發生以來,「疫情歧視」屢有發生。而缺乏團結合作精神已成為疫情蔓延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團結國際社會,攜手努力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是對聯合國的一次重大考驗。

作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有責任也有能力,號召會員國政府、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等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拋棄歧視和偏見,防止分裂和敵對,共同應對這一正成為全球性危機的重大挑戰。

為此,中國應積極支持聯合國秘書長開展相關工作,推動聯合國大會等機構採取相應行動。

第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加快和強化疫情防控的專業合作。

由於疫情在國際上特別是開始向衛生系統薄弱的國家擴散,加快和強化在這些地區的疫情防控和國際合作已刻不容緩。世界衛生組織作為衛生領域的專門機構,在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方面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優勢。

海外因疫情遷怒中國的聲音,正形成排華浪潮?

中國與世衛組織有長期的良好合作,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又及時開展緊密合作,為延緩疫情的國際擴散爭取了時間,也積累了經驗。面對疫情蔓延的新特點和新情況,中國可以通過分享病毒的最新研究成果、防止疫情傳播的實踐和做法、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的方案等,為世衛組織主導和引領下的國際衛生合作做出獨特的貢獻。

第三,利用「一帶一路」、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現有國際機制積極推動疫情防控的地區合作。

鑒於疫情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上合、東盟等地區性國際組織成員國傳播的事實和可能,建議及時利用上述國際合作機制和平台開展疫情防控的國際協調。一方面,及時啟動相關項目和行動,調動相應的資金和資源為疫情防控服務;另一方面,把疫情防控納入現有合作框架。

最後,儘快為出現疫情的國家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中國發生疫情以來,已經有160多個國家領導人和30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對中國表示慰問和支持,中國也接受了大量國際援助。現在,許多曾經向中國提供援助的國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疫情。

隨着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以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恢復,中國開始有條件提供力所能及的國際援助。除了及時向出現疫情的國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外,更可行的是提供精準的支持,包括提供急需的醫護物資,分享可行的救治方案,建議有效的預防措施等。此外,中國的專家和醫生還可以提供諮詢和指導意見等。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國際擴散前景的不明朗和不確定,在遏制疫情向全球擴散的機會窗口正在變小的當下,只有團結合作,才能扭轉困局,從而度過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個大難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