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胡主編的一段話,引來了大量的「友邦詫異」。
原文我相信你們都看過了:
中國需要在較短的時間裡將核彈頭數量擴大到千枚的水平,包括至少要有100枚東風-41戰略導彈。我們熱愛和平,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但我們需要有更大的核武庫來抑制美國的戰略野心和對華衝動。也許過不了多久,我們就需要有很強大的意志來應對挑戰,而那樣的意志離不開東風和巨浪家族的支撐。
作為一個主要官媒的負責人,肯定不是心血來潮突然來這麼一發,對於宣傳部門來說,他只負責說,但為什麼這麼說,實際上並不只是取決於個人的喜好,所以,你們懂的。
核戰爭從來就不是什麼不可能爆發的事。
核武器的最大作用不是在什麼狗屁發射架上,核武器最大的作用赤裸裸地說就是最大限度地摧毀敵方的有生力量,把敵方一個又一個的城市從地球上抹掉,把敵方無數的軍民屠戮殆盡,靠着巨大的殺傷力去摧毀敵方的抵抗意志,直到對方承受不起巨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屈服。
至於兩個核大國不會爆發核大戰這句話,本來就是一句很陰險的話。它只告訴你一個結論,而沒有告訴你這個結論成立的一個脆弱的前提,就是相互確保摧毀。
如果一方能夠確保能摧毀敵方而敵方無法摧毀自身,那這個脆弱的前提立馬被打破。
假設C國有一天部署了能100%攔截A國核打擊力量的防禦系統,不用懷疑,北美的那些大城市的剩餘壽命,就是以分鐘來計算。如果A國提前完成了這個系統,那麼C國的無數個大城市,同樣會立馬籠罩在威脅之下。
我可以告訴你的是,100%攔截對方的核力量,不是一個技術問題,只是一個工程問題。不管是C國還是A國的防禦系統,都在不斷地逼近這個工程問題的解。
所以,什麼是理性?
在確保可以抵消掉對方的摧毀能力之後立馬摧毀對方,這就是:理性。
未來很可能不會再有代理人戰爭了,因為我們的對手,已經承受不起哪怕一次代理人戰爭的失敗。
但是,即使是這樣,我還是覺得,核武器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不管是我們,還是我們的敵人,在武器庫裡,都已經有了大量非核且非常規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殺傷性能來說,在他們面前,核武器只能算是上個世紀的活化石。
所以,胡主編的話,更像是一種對外界的警示。
何況,對於我們來說,要「快速擴充到1000枚規模」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嚴謹的,這總讓我想起珠海航展的時候記者問殲20的總師某型號發動機會不會用在某型號飛機時他的回答:「你怎麼知道就沒有呢?」
雖然大家都說毀滅美國一次就夠了,但目前來看,從地表上毀滅它十來次還是略有富餘的。連帶五眼聯盟的其他四個眼再加一個中東攪屎棍順帶附贈上都沒問題。
那我們應該怎麼樣理解胡主編的話呢,你要是真往核大戰那個方向去理解,說明你的水平只能做胡主編的讀者,而不是喉舌之上的大腦。
我們要理解胡主編說要增加到一千枚核彈頭背後真正的含義,必須先把目光投向一個已經在歷史上消失了的國家:
蘇聯。
蘇聯是怎麼被美國幹死的?
盲目陷入美國故意設置好的軍備競賽導致輕重工業長期失衡,失衡導致的內部不滿長期積累,外部勢力輕輕一推,就轟然倒下。
那同樣的約為接近3億的人口規模下,蘇聯為什麼輕重工業失衡而美國並沒有失衡?
很簡單,因為蘇聯的人口,是真的人口。
而美國表面上的三億人口,實際上只是其潛在控制人口的金字塔上部的人口。
在山澤的《資本集權的統治模式(一)》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
「典型的洗腦理論例如西方社會的紡錘形階級分佈,試圖以此證明西方民主富國共同富裕的社會模式。
實際上所謂的紡錘形社會的形成不但與社會經濟發展無關,更與西式民主制無關,而是單純由資本集權世界體系的分配結構所造成。
在任何相對獨立的經濟體中都必然存在着金字塔式的階級分佈,這是由私有制的財富分配模式決定的,這種分配模式如同生物圈中的食物鏈一樣,高級消費者的存在必然以大量的生產者作為前提,沒有廣大的植物生產者和食草動物作為金字塔的中下層,就不可能建立起發達的生物圈及其頂端的少數食肉霸主。
資本集權的財富佔有和分配模式是跨國家的,而中下層的勞動力人民卻仍然依照傳統的國家模式管理和分佈,這樣就形成了處於資本集權世界分配體系頂端的少數西方富國消滅了底層社會的假象。
紡錘形社會的社會底層並未消失,而是如冰山的基座一樣掩蓋在海面下方,西方富國的社會底層也就是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
所以,蘇聯當時面對的,已經不只是美國一國,而是美國控制下的數十個盟國的十幾億人口的工業鏈條。
從工業規模上來說,2.8億人對戰十幾億人,一開始就註定已經是輸的。
美國的輕重工業沒有失衡,是因為它把大量的中低端產業不斷地擴散到歐洲、日韓、東南亞,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
外圍國家生產的大量廉價生活用品,實際上是用「貨」去對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美國引發海量美元,直接壓低了美國的通脹。
而美國抓緊在手裡的以半導體為核心的高科技領域,又使得美國可以對他國徵收高額的超額利潤。
這兩者的結合,才使得美國有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充足的資本,去對抗蘇聯。
反觀蘇聯,由於長期沒有辦法像美國那樣用盟國來延伸自己的工業鏈條,整個國家又在軍事壓力下被迫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所以民用工業一直是殘廢的,要人沒人,要錢沒錢。
民用工業一直像一條殘廢的大腿的壞處是什麼?就是無法承接軍事工業發展出的先進科技。
沒有足夠規模的民用工業來產生利潤去支撐燒錢無底洞的軍事科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鏈條,那麼最後的後果一定是軍事科技擠佔大量的社會生產資源而無法獲得任何正收益,長久下去,再厚的家底都要被掏空。
用一句大家都能理解的話來形容,就是肥的拖瘦,瘦的拖垮。
美國當時就是利用自己的優勢,去一步步將蘇聯拉進一個軍備競賽的無底洞,將蘇聯從肥的拖到瘦,再由瘦的拖到垮。
美國的統治階層,用整整數十年,去布局了多路進攻路線,從工業鏈條,到貨幣政策,再到文化和心理輿論戰,最終兵不血刃地將蘇聯這個龐大的巨獸完美肢解掉。
而蘇聯,在斯大林死掉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能有同樣水平和眼光的領導者,一群腐朽的庸才只能在對方的精心策動下,帶着整個國家一步一步滑向死亡的深淵。
還好,蘇聯並不寂寞,因為很快美國就可以下去陪它了。
甚至,我在題目中說的軍備競賽都不需要。
中國只要維持自己正常的軍備發展,就可以將美國直接拖垮。
其實這就是大國之間的陽謀,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對於太平洋對岸來說,跟是死,不跟也是死。
不跟,軍力的退縮,實質上就是威懾能力和下降,而威懾和阻赫能力的減弱,區域軍事力量存在的減少,直接導致的就是非美元結算區域像之前的臭氧層漏洞一樣逐步擴大。
沒有足夠的商品去對衝掉超發的美元,或者超發美元無法外流到足夠多的範圍,都是要惡性通脹,步國民黨後塵的。
至於跟,怎麼跟?
一個靠寄生在全世界之上吸血食利維生的垃圾國家,靠什麼資本跟全球第一大工業國跟?
就拿軍艦所在的造船業來說,美國造一艘的錢,中國能造五艘,我要是美國人,我也想知道怎麼跟?
作為一個也上過不少軍艦的人,最近看着美國海軍裝備建造的下一代FFG-X,心裡就剩一個疑問,這都特么造的什麼垃圾?
就拿這垃圾,想跟10年,20年以後的我們對壘?他們是不是對我們的海軍發展有什麼誤解?
其實美國的軍艦製造行業真的完全地詮釋了上面說的民用工業殘廢之後,無法反哺軍事工業,直接導致的造價進入無底洞的最好例子。
美國之前的像豬母那樣的軍艦砸下天量的錢,研發了一堆看似先進的科技點,但回頭一看,這些所謂的黑科技都沒法鋪開用在民用造船業上去減低研發成本,最終就是每一艘軍艦的造價,都會高出原有預算的四五倍。
而軍艦造價的暴漲,實際上對造船廠來說更有動力將重心放在軍艦而不是民船上,這又進一步削弱民船的競爭力,這幾十年下來,美國實際上已經沒有民用造船業,只剩軍艦製造能力。
回頭一看,美國人走的這條路,是不是有一股熟悉的味道了?
雖然我們必須警惕的是,這次疫情引發的美國國內大規模的失業,可以為美國提供數千萬的空餘勞動力去當炮灰和支撐其軍火工業下一輪需求爆發對於人力的需求,但是從整個工業鏈條來看,這數千萬人,是不足以替代冷戰時候中國的作用的。
從根本上,美國已經無法再找到一個足夠體量的為其進行大量中低端生產的經濟體。
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印度,如果美國人穿越到30年前,去對其進行掃盲教育,去對它培養產業工人,那麼今天,或許能夠部分地替代,但關鍵是三十年前沒有美國人穿越到印度啊。
現在再想去培養印度這麼個國家,且不說美國的統治階級有沒有像很多國內的蠢貨一樣考慮到幾十年後又給自己樹立起一個十幾億規模的競爭者,光是從時間上考量,等到真正把印度培養成一個製造業大國的時候,今天的美利奸帝國墳頭上的草,估計已經三米高了吧。
對於這一代中國人來說,我們實現人生價值,積累個人財富的渠道,毫無疑問有兩個:一是來自於中國自身發展帶來的增量,第二是來自於西方文明像前蘇聯那樣瓦解之後,我們親自操刀對於其數百年積累的社會財富進行一個重新的再分配。
回過頭來看,美國當年瓦解前蘇聯,最終靠的不是核彈。
而對於今天我們來說,核彈固然是重要,但還有更多比核彈更重要的東西,等待我們這一代人去努力,用兵不血刃的策略,去摧毀它的整個社會向心力和工業生產力。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