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這一周,有兩件看似無關的事兒值得關注。
周五(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四月經濟運行數據,高技術製造業增長10.5%,工業機器人、微型計算機等數字產品增長超過26%。
周三(13日),國家發改委等17個部委和阿里、騰訊、華為等互聯網平台和頭部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等145家單位,聯手啟動了「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賦能中小企業一同進入數字化時代。
如果將兩件事連起來,譚主感受到的信號是: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革命。這場革命,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而撬動這場變革的,可以從「雲」說起。雲搶菜,雲求職,雲帶貨……雲端生活,成為疫情之下我們每個人的常態。
而雲生活,依靠的正是阿里、騰訊、華為等科技企業花了不少心思研發的「雲」。這幾天,譚主跟這些企業的老總見了面,他們共同關心的,正是如何讓中小企業也借上「雲」的東風。
各種各樣的「雲」背後,是火熱的數字經濟的輪廓,也是這些企業參與構築的中國經濟的未來。
數字經濟怎麼火了?
理解數字經濟,只需要看幾組數字。
3884483212
這是全球新冠病毒實時疫情地圖的總瀏覽人次。疫情期間,許多人都在反覆打開這個互聯網頁面,等待春天。
數字技術正是數字經濟的基礎。疫情期間,華為用了三天就在火神山整個醫院從內到外全面開通5G,讓全國各地的醫生都可以高清視頻遠程會診。
除此之外,病例追蹤、分類管理,數字技術都在大顯身手,比如通過互聯網查詢同車病例,通過網絡追蹤確診病例去過哪裡,通過健康碼在各省通行……
200000000
這是2月3日起,中國上千萬企業線上辦公的人數。當「家裡蹲」成為常態,大家突然發現,社會還能運轉,復工還能照常。
幾天前,譚主就用《騰訊會議》與遠在深圳的騰訊公司副總裁邱躍鵬進行了遠程採訪。點擊「進入會議」已經成為許多人工作的常態,就連聯合國也將75周年活動搬到騰訊會議等工具上進行。還有釘釘,成為聯合國推薦到全球的在家上課平台。
除了生活工作,還有吃喝玩樂。疫情期間,連最愛上街購物的大媽們也開始「雲買菜」,生鮮電商App的日活躍用戶春節至今暴漲近50%。
70.4%
這是疫情期間普通消費者花錢的最大流向——網購外賣。宅在家裡,也在為經濟做貢獻。
疫情,加速了「雲生活」,改變了許多人的消費習慣,也讓數字經濟未來已來。
不久前,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GDP增速同比下降,但出人意料的是,多個指標逆勢增長。
一季度,電子元件、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增長16%和13.1%。
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
一季度,電子商務服務投資同比增長39.6%。
3月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
31000000000000
這是工信部披露的我國數字經濟的總量,已經佔到GDP比重的34.8%。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那超過三分之一的海水都來自數字經濟。
這股巨浪,不是突然襲來,而是蓄勢多年。
數字經濟江湖
5月12日上午,在華為中國區總部的一間辦公室裡,華為副總裁史耀宏坐在譚主對面,回想起了他曾經在海外工作的日子:
「我在海外待了十幾年,看到連電力覆蓋都解決不了的地方,想讓中小企業發展非常困難。而我們中國有基於高速鐵路、公路到整個完善的電網基礎設施,才有了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從小企業走來的華為在思考,未來企業的「路」和「電」是什麼?史耀宏相信:路,就是以5G為基礎的信息連接,電,就是雲與計算。
企業高管在發展目標上達成了驚人的共識。在與阿里副總裁劉松、騰訊副總裁邱躍鵬的交流中,譚主發現,他們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
數字產業化,建設未來企業的「路」和「電」,搭建未來中國數字經濟的底座成為他們公認的「遠方」。
如何抵達遠方,譚主拜訪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王一鳴,他提到最多的關鍵詞,是「競爭」。
充分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底色。競爭,甚至體現在譚主與各大科技企業老總的交流之中。在與某高管交談之前,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多次打探同行另一家公司的情況。
無處不在的市場競爭,本質上是對數字經濟參與主體的一場「壓力測試」,加速了行業優勝劣汰的進程。
這場長跑比賽,需要耐心,更需要遠見。
就說「雲」,作為互聯網通用技術平台和最底層的操作系統,10年之前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阿里雲創始人王堅想先試試。他跟馬雲申請了10億元,從雛形到成型,阿里雲花了5年時間,前兩年,毫無聲響。
「可能除了馬雲以外,所有人都覺得我是個騙子,甚至可能馬雲也覺得我是個騙子。」
2015年,阿里雲首次公布營收報告,曾經的10億成本變成了30.19億元營收。接着,後來者眾,只不過,後來者挑戰先發者的局,永遠是荊棘密布。美團雲因連年虧損將停止服務,百度雲因完成不了營收目標而在內部被降級。
現在,「騙子」王堅成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成為公有雲市場第一。第一場戰役結束,新的戰役也已經打響。
騰訊的邱躍鵬告訴譚主,騰訊雲將自身定位成企業的「助手」,比如依託於騰訊雲的騰訊會議承載了幾千萬用戶的雲會議需求。華為則將自己視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全鏈條提供5G基站等基礎設置,還包括線下終端和線上雲服務。
科技巨頭的目光不再僅僅簡單聚焦在消費者,他們在考慮如何促進產業升級。數字經濟不僅僅是數字產業化,更是產業數字化。
先要數字化變革的是自己。華為副總史耀宏告訴譚主,華為曾發動過所有生產線上的同事將自己負責的工序自動化、智能化,如果實現就可以加工資,把兩道以上工序自動化就可以當工段長。
很難想象,產線的工人白天工作已經很辛苦了,晚上自己還去學寫腳本。面向未來,華為選擇了數字化的路線圖。
數字經濟的江湖,正風起雲湧。
數字經濟是未來麼?
看一組數據,就能明白:
1990年,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有6家屬於金融投資領域。
2000年,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有7家屬於通訊硬件企業。
2019年,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有7家屬於互聯網科技企業。
風,往何處吹,已經再明顯不過。中國,早已順勢而為。
最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了要加快5G的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兩會」在即,譚主先回看了各地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10省份要求推動人工智能發展,7省份表示要加強工業互聯網的建設,6省份提出發展物聯網,至少8省份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
這些數據,在今年,只會更多。
曾經的4G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保證了我們的雲端生活,以5G為代表的新技術將讓數字經濟向前一步。數字經濟,既是科技巨頭的目標,也是中小企業的未來。
阿里給譚主提供了一個數據,同一個行業,如果企業經過數字化重塑,經營效率平均會有4倍的提升。
在成方街32號,央行總部大樓的一層大廳裡,譚主見到了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他正在組織相關金融單位,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資金支持。
向數字經濟轉型,是一場全球的競爭。各國都在行動,有些國家甚至以舉國之力圍追堵截。
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全面限制華為全球芯片供應。而就在不久前,日媒拆解了華為最高端手機的零部件,他們發現,在受制裁之後,中國產零部件的使用率按金額計算反而大幅上升到約42%。
這背後,是極具韌性的產業鏈,也是中國完成自己「進度表」的信心與底氣。
根據麥肯錫的測算,十年前,中國的電商交易額還不到全球總額的1%,如今佔比已超過40%;與個人消費相關的移動支付交易額高達79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1倍。
未來幾年,數字經濟所佔中國GDP比重將每年提升兩個百分點以上。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預測,預計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將達到60萬億元的規模。
正像華為副總裁史耀宏所說,現在看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之一是用電量,未來看數字經濟的指標可能是5G的寬帶使用量。
新浪潮,才剛剛開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