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在我們的邊境線上頻繁找事兒。
從3月開始,印度就在中印邊境附近大搞基建,修路造橋。工程進展很快,到了五月,印度已經準備在中印領土爭議區修路了。
印度軍隊也沒閑着,他們從中印邊境的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阻攔解放軍邊防部隊正常巡邏執勤,頻繁對我邊防部隊進行挑釁。
《印度斯坦時報》說,有兩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印方高級軍官爆料,5月9日,中印兩國部隊於錫金北部地區的Laku La發生了對峙。
對峙後來演變為肢體衝突,共計有150餘名中印軍人參與其中,最終導致11人受傷。
前兩天,因為印度疫情越來越嚴重,咱們就加了5架航班,從印度往回接留學生、商務人員等等。
沒想到,連這點動作也讓印度感到惶恐不安,印度媒體紛紛猜測:北方鄰居大規模撤僑,是不是想要打仗?
沒想到,一聽說要打仗,印度網友是紛紛摩拳擦掌。
眾所周知,印度鍵盤俠的水平那是獨樹一幟的,「孟買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超過了」是他們的至理名言。
對於潛在的戰爭,印度鍵盤俠十分自信地表示:「2020年的印度,不是1962年那個印度了!」
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咋的?你們是不喝恆河水了還是不用手擦屁股了?
印度最近帶頭挑事,擺明了就是要轉移矛盾。
印度內政有三寶:印巴衝突、宗教問題、中印邊境。一旦遇到事兒擺不平了,就祭出這三件法寶,屢試不爽。
經濟下滑了,打一打巴基斯坦;強姦太多,人民遊行了,打一打巴基斯坦;貧富分化,民怨滔天,還是打巴基斯坦。
提醒印度一下,宗教問題和中印邊界問題,搞不好容易反噬自身,別亂用。
上一次印度在邊界問題上找事兒,就被教育得幾十年都不敢輕舉妄動。
1
中印邊界這個問題還是著名攪屎棍大英帝國整出來的。
1913年,英國政府和西藏噶廈政府在印度西姆拉舉行會議,討論西藏歸屬問題。
會上,英國人發揮傳統藝能,和噶廈政府簽了一個《西姆拉條約》,條約划設「麥克馬洪線」,將藏南地區劃給英屬印度。
中印領土邊界之爭自此而起。
後來印度獨立以後,就延續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思路,總覺得自己是英國的好兒子,南亞這裡都應該歸他管,這塊地是他爸爸留給他的。
而且,從實際的利益上來說,西藏對於印度也非常重要。
新德里的位置離青藏高原太近了,西藏如果不在印度手上,那麼對手在西藏隨便部署點什麼,就可以直接威脅到新德里,印度首都完全沒有安全可言。
所以,對印度來說,它想要崛起,西藏是一個關鍵地區。
西姆拉會議的結果給了印度無限遐想。
印度的算盤打得很美,在印度看來,最好是能完全吞併西藏,吞併不了至少也要將其分裂,像外蒙古一樣成為緩衝帶,他才有安全感。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西藏尚未解放。
當時印度總理尼赫魯一看,覺得機會來了,怎麼著也要把西藏這碗水攪渾。
1951年,解放軍正式入駐西藏。
印度大使館竟然對我們說:中國軍隊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認為是可悲的。一副西藏的事他不是外人的意思。
與此同時,美國對新中國也很仇視,在這個問題上和印度沆瀣一氣,西藏也有CIA的勢力。
他們首先選擇了煽動西藏叛亂分子的方式。
1951年5月,中情局就密謀成立了西藏間諜情報站。
1953年,印度出地,美國出人出錢,又在中印邊境印度一側建立了3個教育中心、2個醫院、2 個麻風病院和1個肺病療養院,打着醫院和學校的幌子,秘密培訓西藏武裝叛亂分子。
經過數年準備,1959年,西藏武裝分子發動叛亂,但是兩天之後叛軍就被解放軍基本剿滅,剩下一小撮逃亡印度。
小弟不行,那就只能印度和美國自己上了,美國出錢,印度出力。
從印度挑起與中國的邊界衝突後,美國給予印度的援助由每年的1億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
與此同時,蘇聯也支持印度。
蘇聯一直想打通印度洋出海口,而且,在當時中蘇交惡的背景下,在中國旁邊扶植一個代理人也可以有效打壓中國,所以蘇聯也幫着印度。
1959年8月25日,中印邊境發生朗久事件,印度挑起武裝衝突。
事件發生後不久,蘇聯立即向印度提供了15億盧布的貸款。
1959年國慶節,赫魯曉夫來北京參加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慶典,還就中印邊界問題對中國政府進行無理指責。
美蘇兩個大國都給印度拱火,印度從上到下都膨脹得很,他們甚至不允許尼赫魯有一點折中的意思。
尼赫魯和中國原本幾次談判都談得不錯,但朗久事件後,民族主義高漲的印度民眾認為,尼赫魯應該像印度古代英雄一樣披荊斬棘,而不是像個生意人一樣與「敵人」討價還價。
印度除了執政黨外還有4個反對黨。
所有主要印度政黨都迎合民意,一個比一個強硬,越強硬、表現得越像個愛國的英雄,選票越多。
尼赫魯所在的國大黨此時退縮,恐怕執政地位不保。
民眾就算要尼赫魯母豬上樹,他也只能硬着頭皮上。
面對這樣的印度,中國內部的處境並不樂觀。
國內當時還在大躍進運動,比較混亂,西藏建設未久,還不夠穩定。
國外,強敵環伺。東南沿海蔣介石虎視眈眈,東北方向美國在韓、日都有駐軍,北部又和蘇聯鬧翻,也不得不防。
尼赫魯就此斷定,中國此時無力再戰,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正在此時!
從1959年至1961年底,印度軍機入侵中國領空達120次之多!
而我國政府和邊防部隊始終堅持和平談判,對印度的挑釁保持的最大程度的剋制,以和為貴,不想因為一個印度打亂自己的整盤計劃。
不過,印度不理解,反而蹬鼻子上臉。
1962年初,三哥胃口越來越大,不再滿足緩慢蠶食我國領土,開始往鯨吞方向「努力」。
截止同年8月底,印度人在東西兩段邊境線齊頭並進,在中國領土上建立了100多個入侵據點,其中許多據點離我軍哨所竟只有數米遠,個別甚至建立在我軍哨所後側,想要切斷我們的後路。
到這一步,雙方都臉貼臉了,士兵經常舉着刺刀近距離對峙,再沒有迴旋餘地了。
這種情況下,我們肯定要出手了,問題在於,我們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
2
對於中國來說,我們是不希望和印度白白消耗國力的,因為當時的中國確實內憂外患。
所以對待印度,我們要的就是一戰定勝負,用一場戰爭徹底打消印度侵略的念頭!決不能拖成持久戰。
為了能夠一擊斃命,我們是做足了準備。
西藏當時開發程度很低,光是補給這一點就很難辦,所以我們平定西藏後花了大力氣修路,1954年,川藏公路通車,我們可以用汽車向西藏運輸軍用物資了。
同時,推翻農奴制,獲得解放的廣大藏族同胞也踴躍支援前線,完全靠人力和騾馬將大量武器彈藥運往前線。
這些軍用物資前前後後,耗費了數年時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事後證明,這些準備工作發揮了關鍵作用,因為在開戰後不到數周的時間內,這些物資就消耗殆盡了。
此外,我們之前沒有和印度交手過,本着料敵從寬的態度,我們盡量把印度軍隊的實力往高了估計。
印度到開戰前夕兵力已達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其中還包括了自己的王牌部隊——陸軍第四師。
這支部隊是英國殖民時期的軍隊,一直隨同英軍南征北戰,參加過多場殖民侵略戰爭,包括鴉片戰爭、入侵阿富汗戰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德、日、意三國法西斯軍隊打過仗,號稱「走過南、上過北、打過歐、戰過亞的勁旅」。
印度人覺得這支英國人訓練出來的隊伍,靠譜。
按照我們的判斷,這部隊哪怕不如美軍精銳陸戰一師、騎兵第一師,至少不會比國民黨五大王牌差吧?
所以,為了打贏,我們一線作戰部隊全面換裝了更好的武器。
例如仿製蘇聯RPD輕機槍的56式輕機槍,蘇聯AK47自動步槍的56式衝鋒槍,以及蘇聯SKS半自動步槍的56半自動步槍,這些武器無論是在射速上還有性能上都比印軍的要好。
在開戰前夕,我軍僅有少量邊防軍駐紮,總兵力不過2-3個連,不足500人,麻痹印度人,讓他們誤以為我們會繼續退讓。
但實際上,1962年6月11日,我們就在拉薩成立了藏字419部隊,並從新疆軍區、西藏軍區調集部隊備戰。
在開戰前,我們的一線部隊猛增到18000人,並在後期達到30000人(還有一個說法為80000人)。
總之,「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確保一戰而勝」,為了這個戰略目標,我們是做足了準備。
而相對的,印度的準備就很差了。
戰略上,之前欺負弱小國家的戰爭一直打得順風順水,現在又一直以為我們肯定不敢打,自己補給還佔優勢,只要不斷深入蠶食,就能直接開進拉薩。
軍隊實力上,印度軍隊內部存在的弊端可以用千瘡百孔來形容。
種姓制度在印度軍隊內部也存在,印軍上下有嚴重的等級劃分。
這種陋習放在軍隊中是很糟糕的。
比如印度軍隊中的廚子要嚴格劃分,假設有個炊事兵做的飯特別難吃,但他是一等婆羅門的,那麼他的飯可以給全軍吃。
而另一個炊事兵菜做得不錯,可卻是四等首陀羅的,那他的飯菜只能給同種姓以及更低的賤民吃,不能給高種姓的人吃。
高種姓不拿低種姓當人,印度軍隊中自然貪腐成風,比國民黨部隊還要狠。
印軍內的蛀蟲剋扣軍糧,不是簡簡單單的短斤少兩,是全部剋扣,直接拿牲口的飼料來替代人吃的食物,這一頑疾至今依然普遍在印度軍隊存在。
我們唯一不想看見的,就是美蘇捲入戰爭,所以,一直在等待時機。
恰好,1962年8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的精力都到古巴那邊了,無暇干預中印衝突。
這是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要打就趁現在!速戰速決!
1962年9月22日,當天,《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社論。
社論指出:我國政府在21日向印度政府提出的最嚴重、最強烈的抗議中,要求印度方面立即停止進攻,立即從扯冬、擇繞橋等地撤出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
中國的外交辭令是有講究的,很客氣,即使已經和別人吵起來了,我們對外也會說「雙方充分交換了意見」。
對方已經把我們惹毛了,可能要動手時,我們就會說:「我們表示嚴重關切」;
到了非常憤怒,馬上就要動手時,我們就會說「督促XX懸崖勒馬!」。
到了忍無可忍同時又做足準備,十拿九穩時,我們就會祭出終極禁咒——「勿謂言之不預!」
這句話基本等同於「你們趕緊回家洗乾淨脖子等死吧!」
這七個字,從建國以來這句話我們只說過五次,每次說完都有人要倒血霉。
但可惜的是,三哥把這句「勿謂言之不預也」當成耳邊風了,死不悔改。
那就沒辦法了,10月20日,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分別從東段和西段向印軍發起兇猛的進攻,直至11月21日正式結束,歷時一個月打完收工,絲毫不拖泥帶水。
整場戰爭,印軍毫無還手之力,被按在地上摩擦。
西方記者當時的描述是這樣的:中國軍隊打印度人,就像「熱刀子切在黃油上」。
整個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
印軍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也被我軍當場擊斃。
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擊傷1047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兩軍陣亡比為1:6.8。
兩軍戰俘比達0:3968。
有兩場有名的局部戰鬥可以說明整場戰鬥是何等的摧枯拉朽——龐國興戰鬥小組和多龍橋戰鬥。
11月18日6時50分,在中印邊境東線戰場的55師163團9連對西山口東北無名高地之敵發起攻擊。
龐國興是9連2排4班副班長,他跟着所在連隊的十人投彈小組投完所有的手榴彈后,就帶着槍參與追擊作戰。
結果當時大霧瀰漫,他迷路了,只是繼續向發出槍炮聲的方向前進,遇到3名同樣失散的9連2排6班戰士冉福林、王世軍和8班副班長周文軒。
於是,4個人決定組成一個臨時戰鬥小組,由龐國興任組長。
結果,這支臨時組成的4人戰鬥小組走着走着,無意中撞見了印軍的一支300人的炮兵營。
龐國興不知道對方有很多人,決定兵分兩路夾擊敵人,迂迴過程中,周文軒戰士失去聯繫(後順利歸隊),龐國興等於是一共三個人就發起進攻了。
沒想到龐國興這邊一開槍,印軍竟然一擊即潰,爭先恐後地逃跑。
3個人打300個,結果他們愣是如開掛般連續戰鬥15個小時,深入印軍陣地縱深7.5公里,奪取並摧毀印軍陣地兩處,擊斃敵1、2級准尉以下印軍官兵7名,繳獲火炮七門,炮對鏡、望遠鏡各4副,推土機、汽車各2台,自己毫髮無傷。
唯一的遺憾是三哥逃跑的速度太快了,沒能大量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事後,龐國興在戰鬥報告中留下了一句極為囂張的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11月17日,東線戰場的多龍橋阻擊戰,我軍11師下屬一個30人偵查小分隊(包括7名炊事班)行至多龍橋,正巧堵住了印軍一支齊裝滿員的精銳步兵營的退路。
結果雙方一交手,300餘人的印軍精銳旅被我23名邊防部隊新兵加7名炊事班的戰士打得大敗潰逃。
最終,我軍殲敵241人,自身無一陣亡,只有3人在追擊過程中不小心摔傷了。
前線失敗的消息傳回新德里,印度貴族們慌了,他們誤以為解放軍馬上就要打到新德里了。
印度上下一片惶恐,新德里甚至開始構築工事,有些人開始逃離城市。
侵略戰爭一個月內就打成首都保衛戰,全世界也是獨此一家了。
不過,對於我們來說,戰略目標已經達成了,一戰打怕了印度,就完全沒有必要再擱印度身上浪費資源,後勤補給也經不起消耗了。
於是,11月21日,我們單方面停火,釋放了印度全部的俘虜,並完整歸還了大部分繳獲的印軍裝備。
但是印度不領情,雖然不敢在邊界再挑事了,可印度政府於1962年12月通過了《印度防衛法》,允許「對任何擁有敵對國家血統的人進行逮捕和拘留」。
因為這個法律,在印數千名華僑被關進集中營,許多人被殘害致死或者被驅逐出境,幾乎所有被拘禁者的財產都被掠奪。
1962年的這一戰,生生把印度的「前進政策」打成了「匍匐政策」。
毛主席在戰後這樣評價:「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10年的穩定。」
3
這場失敗,直到今天還讓印度人耿耿於懷,拍了很多電影。
在這些「抗中神劇」裡面,我們就是邪惡的大BOSS,而印度人英勇無畏,雖敗猶榮。
的確,當年的那場戰鬥,印度不是說沒有能打的,印度也出了一個名叫薩貝達·約金德·辛格的戰鬥英雄。
但印度人紀念英雄的方式,實在讓人無力吐槽。
按照印度史料記載,此人和21個戰友和千名解放軍作戰,彈盡糧絕之際,他和戰友拔出刺刀殺死了不計其數的中國軍人。
最後,他身負重傷,在其他戰友投降後,他自己拒絕投降,最終不治身亡,中國軍隊集體向他致敬,還把他隆重火化後,把骨灰寄送給他女兒……
2018年4月6日,印度上映了以薩貝達事迹改編的《薩貝達·約金德·辛格》(Subedar Joginder Singh)。
在這部劇裡,主角比超人還猛,拿着20發子彈的布倫機槍連續開火一分鐘,打死的中國士兵布滿了整整一屏幕。
這麼多穿着日式軍服的中國士兵全是主角一人打死的……
更令人吐血的是,劇中的中國士兵打扮是日軍和北朝鮮軍的結合體,根本就不是中國軍服。
整個電影裡,男主直接開掛無雙,完全不講物理規律,但印度人覺得很OK沒問題。
印度人說,他一個人就殺了300多名解放軍。
可事實上,整場戰爭,我軍總共陣亡722人,他一個人就幹掉一半?
歸根結底,薩貝達是高種姓的軍官,所以必須要拿出來作為典型大加讚揚。
至於低種姓的印軍士兵立下的功勞,可能高種姓的老爺們看都不看一眼。
中國這邊獲得戰鬥英雄稱號的,都是基層的戰士。
像3人擊潰300人的龐國興戰鬥小組;為掩護戰友,獨自沖在最前邊,身中多彈犧牲的司馬義·買買提;用自己血肉之軀向雷區滾動,不斷引爆地雷最後血流乾犧牲的羅光燮等等。
印度人沒有想明白的是,高種姓軍官和低種姓士兵組出來的,只是一支封建朝代的軍隊,這樣的部隊靠着裝備欺負欺負南亞的小國還可以,在真正的現代化軍隊面前,戰鬥素質先天就要差了一大截。
在戰略水平又被完爆的情況下,怎麼可能有任何勝算?
如今,快過去六十年了,印度網友覺得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印度建國的時間比中國還早,起步的工業基礎要比新中國好得多,可是發展到現在,種姓制度依然是印度的頑疾,勞動力被限制無法發揮出來。
不要說航母這種大國重器了,基本的工業水平都堪憂,還不如越南搞得好。
這樣的印度,還想找中國的麻煩,搞清楚自己幾斤幾兩了嗎?■
參考資料:
鳳凰網:《毛澤東談中印戰爭:十天十夜沒想通尼赫魯為何搞我們》
觀察者網:《特朗普聲稱與莫迪通話談中印爭端,印度否認》
BBC《帝國遺夢:中國印度的三段邊境爭議》
天下有警網《62年中印戰爭,印度修建了百餘座地堡和暗哨,怎麼都毫無用處?》
BBC NEWS《China-India border: Why tensions are rising between the neighbours》
NewYork Times《China and India Brawl at 14,000 Feet Along the Border》
Sino-Indian Warwikipedia
中印戰爭 維基百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