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變了!油價上漲,反而對中國構成利好

雲石

前段時間,布倫特原油的價格又已經回到了90美元的高位,最近雖然有所回調,但看趨勢的話接下來還要上漲。

而上漲的不只是石油,幾乎所有大宗商品,都有不小幅度的上漲——而且這還是美聯儲一路加息到5.5高位的情況下。而現在,美聯儲加息已至尾聲,雖然鮑威爾依然嘴硬,並「製造」出各種數據予以配合,但市場都在押注他撐不了太久就得降息;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也已觸底,財政刺激步步推進,貨幣政策儲備引而待發。從這個趨勢來看,油價為首的大宗商品,不僅當下會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隨著並隨之帶來美元信用的坍塌和美國對大宗商品控盤打壓能力的削弱,而越來越高!

這看上去對中國似乎不是個好消息——畢竟眾所周知,我們是全球最大工業國。而且眾多資源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為首的大宗商品漲價,會大幅抬高原材料成本,進而推高商品價格。價格上去了,需求自然會受到抑制,這對我們這種靠生產工業品維生的經濟體不是什麼好事。

這個邏輯,在過去很多年都是一直有效的。但這一輪油價為首的大宗回漲過程中,我們發現,中國政府的態度似乎很曖昧,雖然也不能說樂見吧,但對這種油價上漲,並沒有什麼激烈的反應,甚至從各種跡象來看,中國這邊還隱隱有些順水推舟的意思。

這是為什麼?其實從根本來講,是邏輯發生了變化。因為從現在開始,到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能源甚至工業金屬的長期走牛,對中國來說,逐漸變的利大於弊!

一個超級工業國,怎麼對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感起興趣來了?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想想,我們生產的工業品,主要是賣給誰?

這個在過去不是問題:當然是賣給歐美。歐美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也是我們生產的工業品的主要銷售對象。

但這個出口對象,未來變得不再可靠。不管是因為歐美衰落、購買力長期趨緊也好,還是他們對華封鎖制裁也罷,反正歐美的市場,會趨勢性的不斷縮緊。

那怎麼辦?我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內循環,提振內需。但光內需是不夠的,畢竟我們的工業體量是按照供應全球來配置的,內需再怎麼起來,也只能當保底的基本盤,不足以填飽中國工業體系的胃口。

所以只能開拓新興國家市場,用它們的增長,來對衝西方市場的下降。

這就是我們的一帶一路。

不過新興國家市場也有個問題,就是比較窮。除了中東那幾個阿拉伯石油土豪,其他的包括俄羅斯在內,都是一幫窮鬼。

那怎麼辦?就得讓他們變的有錢。而變得有錢的最好辦法,除了讓他們承接一些低端產業,就是大宗商品漲價。畢竟新興國家雖然普遍沒錢,但土地面積擺在那兒。有土地就有各種資源,只要資源漲價,他們自然就有錢了。

當然,資源漲價,我們的工業品成本也會上漲。擱在以前,這會遏制我們的出口和消費。

但現在不一樣。首先,這一次的資源漲價,本質上是對美帝一直以來的消費主導生產,用美元打壓大宗商品價格的傳統套路的撥亂反正,而這種撥亂反正,嚴重侵犯美帝根本利益,光靠資源國是搞不定的。之所以現在能玩出趨勢,那是是中國這個大佬在後面撐場子。

既然我們撐了場子,那自然可以從中獲取回報——具體來說,就是大宗商品會越來越多的採用人民幣結算——也就是我們也可以用印鈔機換資源了,而且這種狀況,會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而愈發洶湧。

這就很划算了!只要人民幣國際化能夠順利推進,只要越來越多的資源可以用人民幣結算,那就算資源上漲,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利的。而且,這幫新興國家拿到了錢,還是會買中國的工業品,如果買了剩下的,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人民幣信用的增加,他們未來還會越來越多的投資中國的金融資產——等於是錢又回來了。

如此一來,中國就跟新興國家,尤其是資源國,構建起了經濟閉環。資源價格上漲,資源國的購買力就越強,咱們得工業品銷路就越好。

當然,這裡肯定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以前不這麼玩呢?

一方面,這麼晚是挖美元的牆角、挖美帝的牆角,所以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才行。以前中國實力不具備,撐不起這個場子,不能幫大家抗住美帝的報復,所以大家有這個賊心也沒這個賊膽。至於現在,美帝已經被中國徹底拖住,在中東影響力直線下降,所以大家的心才會活絡起來。

另一方面,以前中國的工業體系大而不強,主攻的是中低端消費品,利潤大溢價高的工業品中國製造不了,所以就算把這套玩成了,這幫新興國家拿著錢,也還是要大批量的從西方採購——甚至還會影響他們對中國,對人民幣的信心,進而拒絕人民幣結算,甚至就算結算了,也會趕緊換成美元買美債,而不是直接用人民幣買中國資產。現在中國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基本上已經把最頂端以外的工業產品全部突破,這樣我們有了承接資源國購買力的池子,他們對我們國家,對人民幣,對人民幣資產的信心也會隨之上台階。

這就是現在開始這麼玩的主要原因。

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借此控制產業外移的進度。

產業從中國移出,這個是美國一直力推的。但其實站在中國的角度,這個進程我們也不反對——畢竟我們也不想自己的國民永遠做襯衫擰螺絲。而且隨著經濟發展,一些低端產業繼續呆在中國的條件也確實越來越不具備。

只不過,雖然都是產業轉移,中國的想法跟美國是不同的。

對中國來說,我們要的是有序外移,產業外移的進度和程度,必須跟我們的產業升級同步。

這個是很重要的。畢竟我們是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民眾的就業和收入是個大問題。雖然產業升級如火如荼,但就算一切順利,創造的高質量就業崗位也是有限的,依然有很多的人會在普通甚至有些低端的產業和崗位上謀生。所以我們不能什麼產業都轉移出去,哪怕是可以轉移的產業,也要把握好進程,與我國的生產力以及就業情況相匹配。

但美國的想法不一樣。它希望是能轉盡轉,不能轉的創造條件也要轉,而且越快越好,甚至不惜為此支付補貼,承受通脹代價。

這就對中國構成了威脅。畢竟產業升級是未來,傳統產業是當下,當下的經濟底盤如果被產業轉移給衝鬆動了,那就麻煩大了。

那麼,怎麼應對?能源和原材料上漲,就是一個不錯的對衝方法。能源和原材料上漲,不僅能增加新興資源國的購買力,而且還會削弱產業轉移承接國的比較優勢。

畢竟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人工成本已經不算低了,我們很大程度上是靠工業體系和產業集群的優勢來維持中低端產業的比較優勢。

但這種比較優勢是有限的,只要後發工業國的人工成本足夠低,那就足以對衝掉這些體系集群優勢——而如果再加上美國的刻意引導和照顧,那就更厲害了。

可是,如果來一波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通脹,那情況又會不同。當能源和原材料在產品成本中的佔比提升,那就相當於拉低了其他要素在產品成本中的佔比。與此同時,由於這些後發工業國的工業體系不如我們,產業集群不如我們,所以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能力本就不如我們。再考慮到我們在能源和原材料獲取方面,無論是價格還是穩定性,都會強過這些後發小國,這麼一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們的產品相對競爭力,滯緩產業轉移的進程。

而最重要的是,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意味著全球範圍內的財富和購買力,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資源國的轉移。以前美帝一面強勢打壓大宗商品價格,一面帶著盟友用它們印的鈔票輕鬆換取資源。現在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不僅意味著同樣的資源要支付更多的錢,更意味著美元信用的鬆動。

這種轉變背後,就是大宗商品,將越來越多的替代美元,成為國際硬通貨和財富象徵;西方會因此陷入通脹,購買力逐漸萎縮;資源國,以及跟資源國緊密合作,充當他們總後台的中國,則會從中獲利。這不僅會增強我們對美國的比較競爭力,促使中美實力對比向有利於我們的方向進步,同樣也有利於中國確立對後發工業國產業承接的主導權。

畢竟對於後發工業國來說,他們必須把生產出來的商品賣出去。美國能引誘它們,是美國有最大消費市場。但未來如果美國乃至西方,因為通脹喪失了大量購買力,而中國卻因為跟資源國的緊密合作不受影響——甚至還反向收益。當中國的市場大於美帝市場,那後發工業國想賣貨換錢,就得看中國的眼色了——而既然看中國眼色,就必須更緊密的融入中國主導的經濟體系,同時在承接產業轉移等各個方面,配合中國的步驟!

這就是我們說油價,以及以油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有序上漲,中長期看對中國利大於弊的原因。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代價就是通脹會上升,居民消費開支會加大。但這個問題嘛。得看你怎麼理解——如果通脹帶來的利益,大於成本上升造成的開支增加,那這種通脹就是有利的,只有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經濟增長,不足以覆蓋因此導致的開支增加,那這種通脹才是負面。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按照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發展趨勢,以及中美國情,中國極大可能會在這一輪通脹中更多的受益;而美帝,則明顯是利益受損方,而且受損的程度還會很重——不僅會陷入滯脹,連美元信用,美元世界貨幣地位,都會因為這種能源和大宗通脹而根基鬆動。

既然如此,那中國還有什麼理由反對呢?只要中國不反對,甚至在背後拖地,那大家就排隊坐好,靜觀俄羅斯和沙特在前台表演吧——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站上前台的演員還會越來越多——伊朗、委內瑞拉、印尼、伊拉克等,只要時機成熟,它們都會跳上舞台,趁著美帝氣虛體弱,偏偏又不得不把所有剩餘力量集中鎖定中國,不敢有絲毫分神的天賜良機,來一場翻身農奴把歌唱的驚天大戲!

至於我們,我們什麼也不用做,只要安靜的坐著就好。因為只要我們坐在這裡,美帝就不敢輕舉妄動;只要我們坐在這裡,所有的前台演員們,就有美帝不敢騰出手收拾自己的信心,進而可以充分的發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