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上周末首次報導稱,由於白宮外抗議活動愈演愈烈,特勤局特工在周五(5月29日)晚上將總統帶到被稱為總統緊急行動中心的地下掩體中。此報導一出,引起人們議論紛紛。而《華盛頓郵報》周三援引逮捕記錄和熟悉事件的消息人士的說法表示,在上周五晚一群抗議者跳過設在財政部附近的臨時路障後,特朗普被匆忙轉移至白宮地下安全掩體之中。對此,特朗普很是生氣。並又聲稱這是一個假新聞,全是假新聞。
對於躲進地下掩體一事,周三(6月3日)在接受福克斯新聞廣播節目採訪時說:他5月29日晚上並沒有進入地下掩體。他說「我白天下去過,我在那裡待了一小段時間,更多的是視察,白天沒有問題(白天沒有安全問題)。」他也直接否定了特勤局人員出於安全問題要求他下掩體。
他說:「我不能告訴你是誰和我一起去的,但有一大群人和我一起去(消息人士披露第一夫人和他的兒子巴倫一同被轉移到地下掩體),作為視察的一部分,我又上來了,那是白天,不是晚上。」
特朗普還稱:「我下去過兩到三次,全部是視察。」並補充說:「在白天,有好多人一起,甚至都沒有抗議活動,要有也是一小群人。」
而對於特朗普的說詞,特勤人員並不認可。一名執法人員表示,事發當時,白宮特勤局已經將警告級別從「黃色」提升到「紅色」。兩名知情人士表示,熟悉此事的官員告訴同事們,因為該事件,特朗普和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和他們的兒子巴倫一同被轉移到安全掩體中。
而從被捕的問詢記錄來看。被捕的兩人表示,他們的行為促使總統突然轉移令他們的感到震驚。「我甚至沒有意識到我的行為是非法的。」一名抗議者說,「我越過了障礙,我從來沒有踏足財政部或白宮的範圍。」
那麼,特朗普進入白宮掩體就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特朗普本人的,那就是前去巡視一番,而且是白天去的。白天暴亂者很少。自然也不是為了躲避。
另一種解釋就是,白宮特情局已經將警告級別從「黃色」提升到「紅色」。安全級別達到了紅色,自然就是極度危險,讓總統躲進地下掩體,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這是特勤局的責任,不管總統是否同意都會這麼做。
如果特朗普真不是主動要求躲起來的,就應當是被特情局「裹挾」進去的。也或許,正如特朗普所說的,是特情局以下去「巡查」一下掩體為由把他騙進去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是特朗普為何要反覆下去兩三次?是覺得好玩?還是覺得有問題?二是他為何要帶着老婆孩一起去?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老婆孩子也好奇。
如果特朗普不是為了避難,也不是被特情局要求,那他反覆進入掩體,就是被困在白宮辦公室里覺得太無聊,進掩體里去解解悶。或者說放鬆一下緊張情緒。
其實,特朗普的任何辯解都顯得蒼白無力。就算是進去「巡查」,也用不着進去兩三次。而在白宮外面鬧暴亂的時候突然想起要「巡查」掩體,自然是感到了恐懼。正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早就說過,特朗普患有「被害妄想症」,自然就有「安全第一」的思想。
其實,進去也就進去了,正面回應反而沒什麼可以苛求指責的。白宮是否安全?總統是否需要進入掩體?這是特勤局的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決定也應當是由特勤局來做出,而不是由總統本人來評估和決定。人們肯定會接受這樣的解釋。
而特朗普急於辯白,反而讓人堅定了他已經產生了極度恐懼心理。
一般形容愛說謊的人都用「不眨眼」來形容,要形容特朗普就得用不經過大腦來形容。正是因為他撒謊不經過大腦的習慣,所以,撒謊總是漏洞百出,總是越描越黑。
檢查也用不着下去兩三次,重要的是檢查也用不着帶着老婆孩子。從他反覆進入地下掩體來看,他也怕一旦白宮防線失守,他會有生命危險。
反過來說,他這是對白宮護衛人員極度不放心,他不是不放心護衛能力,恐怕是怕護衛們與他不一條心。
要知道,白宮內部的工作人員對他的蠻橫無理和狂躁,早就產生了強烈的反感。這一點可能他自己也清楚。
另外,白宮一直有內鬼,而這些內鬼也一直沒有查出來。這是他不得不防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對於特朗普下地下掩體一事,理應是保密的。可是很快就被披露出來,連具體細節都說得有鼻子有眼,這真的說明白宮有內鬼。
一種可能就是白宮內部人員有意在捉弄特朗普,目的就是想看他出醜。白宮外邊一有風吹草動,就忽悠說非常危險。實際上也就3-4個人跳過了障礙而已。絕沒有必要把危險級別提高到最高級別。
而不僅僅是白宮特勤局提高到了紅色警戒級別,更是調動了空降兵精銳部隊進入華盛頓特區。這恐怕也是多此一舉。因為暴亂中心並不在此。而暴徒再暴,也不至於公開攻擊總統。
另一種可能,白宮內部有人在製造和出售特朗普有關新聞賺錢。鼓動特朗普下地下掩體,然後再把消息捅出去。媒體是肯定會給錢的。這是一個不錯的小買賣。
從這一點來看,特朗普急於下地下掩體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他身邊的人實在是不可靠。
再一種可能,特朗普可能真的就是出於好奇想下去看看,而這卻被內鬼當作新聞捅了出去。
從媒體披露的具體情節之細以及反覆提供細節來看,特朗普身邊或白宮裡,確實存在內鬼。而且是貼身的內鬼。這也可以看出,白宮的安全非但不是無懈可擊,而且是輕而易舉就可以攻破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