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陸軍規模世界第一,重兵集團前置,卻暴露出最大弱點

熊熊之火

印度擁有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役陸軍,其陸軍總兵力達到了115萬人左右,可謂是龐大至極。然而印度陸軍在維持了較大規模的同時,其每年所能分得的裝備費卻只有40多億美元。

這有限的資金還要擠出相當一部分用於先進武器的外購,而其餘資金用於維持全軍的裝備損耗就不錯了,實在是難以用於全軍武器的整體性提升。

早在2013年,印度就提出了打造一支9萬人的山地打擊軍,這個軍的番號為第17軍,預計要耗費110億美元。

但由於預算沒那麼多,2015年該軍的規模被壓縮到了3.5萬人,因為壓得太狠,後來又增加了1.5萬人的編製。不過此後印度陸軍的撥款一直沒能及時到位,該軍到現在也沒有組建完成,更不具備山地打擊的作戰能力。

印度陸軍除了這個組建中的第17軍之外,還有13個軍。

其中在其東北部部署的是第3軍、第4軍、第33軍;在西北部部署的是第2軍、第9軍、第10軍、第11軍、第14軍、第15軍、第16軍;在其他印巴邊境部署有第12軍,新德里附近部署第1軍,中央邦部署第21軍。

這13個軍中,除了第1軍和第21軍外,幾乎都是部署在距離邊境地區300公里範圍之內的區域。

毫無疑問,這在軍事上屬於是重兵集團的前置部署。

之所以採用這種方式,與印度陸軍奉行「蠶食」政策有關,想要在漫長的邊境線「騎牆」「蠶食」,沒有龐大的兵力支撐是做不到的。

而有的人進而認為,印軍在邊境300公里以內布置重兵還具有強大的攻擊能力,關於這一點其實是高估印度陸軍了。

印度陸軍是從英印時代一脈相傳至今的,其有限的軍費投入大多消耗於職業兵體制和用於支付養老金了,無法實現裝備的整體性提升。

除了尚未組建完成的第17軍外,其餘的13個印度軍中只有3個是打擊軍,其餘10個都是防守軍。

印度的這3個打擊軍分別是配置於西北部的第2軍、新德里附近的第1軍、中央邦的第21軍。所謂的打擊軍是編入了裝甲師(印軍僅3個裝甲師)級的攻擊力量,同時強化了炮兵及附屬兵力後的產物。

但儘管是這種打擊軍,其下屬的步兵師依然是卡車機動的摩托化部隊,在K9到來前缺乏自行火炮部隊,也沒有自動化指揮系統。部隊整建制的推進速度和攻擊力與陸軍強國的機械化重兵集團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而在印度的防守軍中,最強的突擊力量僅是一個裝甲旅,而規模達上萬人的步兵師中,僅有一個坦克團(實力為營)的裝甲突擊力量,其餘則是大把大把的卡車步兵。

印軍山地旅的最強火力

印度的山地師比起普通步兵師來說,則更要低一檔,其連坦克都沒有,師屬炮兵多為老式的105毫米野戰炮,旅屬炮兵則是迫擊炮。

有人會說印度山地師不是有FH77B式155毫米榴彈炮和美式M777式榴彈炮嗎?

其實這兩種火炮是印度陸軍的壓箱底寶貝,不僅沒有裝備山地旅炮兵、山地師炮兵,就連東部軍級炮兵都絕少配置。

所以印度的山地部隊並非廣泛意義上的山地精英部隊,而是被閹割了重武器的摩托化部隊。甚至山地步兵營的卡車多被用於運輸物資補給,其機動大多都要靠徒步才能完成。

至於印度採購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目前到位的是空軍的裝備,跟陸軍沒關係。陸軍版的到位後,也是優先支援第1軍等打擊軍,輪不到第3軍、第4軍這樣的三流配置部隊。

也正因為受限於落後的武器裝備和較差的機動能力,印度陸軍不得不在邊境附近屯駐重兵,而在內陸地區僅配置了2個機動能力稍強大打擊軍作為戰略預備隊(用於西線)。

所以絕大多數的印度陸軍其實是守備軍,我們現在在軍事報道中經常聽到的整建制機動幾千公里、全域機動作戰、2晝夜履帶突襲上百公里之類的訓練在印軍中是沒有的。

印度軍隊在邊境地帶第一線也是哨所,除了正規軍外還有邊防警察和一些特殊部隊聯合守備。幾十公裡外則是印軍旅級部隊的駐地,稍後則是師級部隊駐地。

儘管印軍主力部隊距離邊境地區較近,近些年的公路建設也很快。但是印軍缺乏足夠的車輛投送機動兵力,故而大部分印軍其實是分佈在各個守備點,充當山地守備軍。

這樣的軍隊缺乏整建製作戰的能力,尤其進攻作戰更是無力,畢竟本級建制內既缺乏坦克等突擊裝備,也缺少遠射程火炮,連部隊的機動都很成問題,拿什麼去進攻呢?

印度在邊境附近堆了這麼多兵力本就是擔心有戰事時,從內陸調兵不及;而即便堆了這麼多兵,也只不過是在執行其「蠶食」戰略時,有足夠人力而用。至於作戰而言,其更多充當的是就地守備策略,而非集結進攻作戰,因此大家看軍事報導的話,會發現高原軍人的打地堡訓練總是很多。

但是印軍這麼做其實有一塊最大的短板卻在日益顯露:後勤。

當初重兵集團前置本身就有後勤無法支撐重兵集團快速遠程機動的無奈,但是在那個時候對方遠射程兵器也較少,最多只能覆蓋距離邊境幾十公里的範圍,這無法對印軍縱深集結地和倉庫儲備地構成影響。

但是隨着其鄰國空中力量的加強,而且陸地常規戰術導彈、巡航導彈的大量服役並形成戰鬥力,印度軍隊在距離邊境上千公里範圍內的重要目標都可能遭到飽和式打擊。

尤其是新型遠程火箭炮在高原發射火箭彈的射程可達300公里以上,這個射程已經覆蓋了印度重兵集團的幾乎所有核心目標,這個問題就大了去了。

戰時條件下,大量戰術導彈、遠程火箭彈癱瘓印軍的交通網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其重兵集結地、指揮部、倉儲設施也會遭到打擊。

前線各守備點的大批印軍將陷入各自為戰且後勤難以為繼的地步。

正常情況下,地面部隊之間的山地攻防作戰,即便是雙方實力差距再大,終究會造成傷亡。但戰爭的本質是後勤之間的對決,重兵集團全部位於對方遠程精確火力射程之內,後勤線和指揮體系焉有不被割裂的情況?

一旦這種情況出現,那麼各自為戰的印軍重兵再被新銳裝甲突擊力量切入,那還是一場熱刀子切黃油般的戰爭。而且,在現代化戰爭條件下,技術裝備所發揮的作用會更大些,也會使得雙方的戰損比更為懸殊。

因此,印軍的重兵集團前置在平時會顯得更有底氣,但在戰時的隱患卻極大。

印軍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其新組建第17山地打擊軍實際上就是想改善印軍守備部隊攻擊力不強的現狀。而且17軍駐在西孟加拉邦,距邊境是較遠的,實則擔當的是支援一線守備部隊的「打擊」之責,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主動進攻。

當然了,沒錢的話第17軍也是組建不到位的。

而印軍也深知實現全軍現代化是不可能的,近些年又有了組建IBG作戰群的思路,這實際上就是印度版合成旅,但其最多只能保證每個軍有1個IBG,而最終落實下去,可能是N年之後了。

所以關心一線形勢的朋友,要看得更長遠些,雖說應該料敵從寬,但印軍除了人多外,其實也找不出太多的優點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