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印度出現的2個誤判!

縱橫十

印度這段時間搞事比較多:

向邊境增兵動作不斷;

四處求購武器裝備,包括俄羅斯、美國、法國等國;

禁用59款中國APP;

抵制中國貨,遲滯中國貨物在印度港口清關;

莫迪關閉微博,今天早上突然現身中印邊境;

……

除此之外,印度這兩天還對香港表示「密切關注」,這是印度首次就香港問題表態。

另外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印度將拒絕中國公司及與中企合資的公司參與印度的道路修建。

看到這條新聞,中國網友很高興,說是早就應該禁止了,因為外號「基建狂魔」的中國幫印度搞基建,是在幫印度經濟打通任督二脈,對中國不利。

網友們的觀點也許是戲謔,也許是真有道理,不過從印度角度來說,這種舉動顯然對印度不利。

因為中國在外面幫人搞基建,那是真心實意的「共贏」,而西方幫別國搞建設根本不會考慮別國的長遠發展,只會掠奪當地資源。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歐美殖民了非洲那麼多年,非洲現在的基礎設施還是很差;英國殖民了印度幾百年,印度的基建還是很落後,還是很窮。

包括前幾年日本與印度合作的500公里高鐵,5年過去了,到現在都未動工,而且成本預算又增加了40億美元。假如工程是包給中國來做,以「基建狂魔」的技術與高效,說不定早就快完工了。

拒絕優等生對自己的基礎建設,最終損害的是自己長遠的經濟發展。

從印度這段時間的各種表現來看,印度出現了兩個誤判。

一個戰略誤判,認為在美國壓力下的中國,只能忍氣吞聲。

不可否認,隨着美國加大了對中國的遏制,中國來自美國的戰略壓力已大大增加。

今後一段時間,中國的國際環境應該會面臨如下三個問題:

1, 將中國的發展降下來,是美國的重要目標;

2, 中國的戰略環境不似早前那般舒適;

3, 第三方國家有可能藉機漁利,向中國要價更多;

、在這種形勢下,外界很容易產生2個基本想法:

1, 認為中國的壓力大了,於是可以「乘人之危」,即使對中國做出格的事情,迫於美國壓力,迫於不想樹敵太多,中國只能選擇息事寧人甚至是忍氣吞聲,最後還得來拉攏自己;

2, 認為美國遏制中國是一種時代潮流,是一個天賜良機,可以隨波逐流借這種「大趨勢」來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對這兩種意圖利用得比較明顯的,其中之一便是蔡英文,以為自己迎來了一個絕佳良機,可以「順這個大勢而為之」,實現自己的台獨迷夢。

還有就是印度,以為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不敢得罪印度,哪怕開出過分的要價,哪怕做出蠶食中國領土的舉動,中國也只能選擇息事寧人,只能忍氣吞聲。

但讓它沒想到的是,自己的臉才一湊上去,立馬被給了一耳光回來。

一個戰術誤判,用「自戕式」手段恫嚇中國。

印度近來的一系列舉動,看似是在對中國強硬,實際上是在自殘,是在損害印度的自我發展。

向邊境增兵,一大幫軍隊在那裡得消耗大量軍費,影響印度軍隊的現代化發展;

四處求購武器裝備,美俄法這些國家當然樂意了,冤大頭又來送錢了;

禁用59款中國APP,意味着大量創作者會失業,據說受影響的人數將達到數百萬人;

抵制中國貨、遲滯中國貨物在印度港口清關,只會讓印度自身企業停工停產;

如今全球疫情困難,印度更是情況嚴重,本應該是各種節省開支,印度卻大把給人送錢;本應該是想盡辦法增加就業,印度卻搞得大把人失業;禁止中企參與基建,更是對印度的長遠發展沒什麼好處。

如果是民間一部分人搞搞民族主義情緒,還可以理解,但印度官方也這麼短視與淺薄,就實在令人驚訝。

總體看來,印度應該是對中國存在誤判,以至於自己吃了虧,然後又不得不在國內去找補回來。

印度從官方到民間的一系列舉動,似乎在向中國傳遞一個信息「印度人,你惹不起」,又或是在告訴中國「惹上印度的嚴重後果」。

但問題在於,以這種自殘式的恫嚇,又怎麼可能嚇得到中國呢?

目前的印度舉動,就像是一個沒得到想要的東西而賭氣不吃飯的熊孩子,又像是一個人不斷拿啤酒瓶砸自己的頭,然後指着自己血淋淋的腦袋問對方,「怕了沒?」■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