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是魔鬼。
這段時間,印度很衝動。自6月中旬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發生以來,印度國內出現了很多不理智的聲音,而在印度政府的慫恿和縱容下,印方針對中國企業和貨物等採取了一系列抵制行動,以此發泄情緒。
然而,抵制「一時爽」,但不能「一直爽」。當最初的衝動褪去後,很多印度人尷尬地發現,之前的抵制似乎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
針對中國企業,印度似乎得了「被害妄想症」
從6月初至今,印度針對中國企業的小動作一直沒斷,且層層加碼。
而在此過程中,印度一些政府部門好像患上了「被害妄想症」,費盡心機也要找個理由禁止中國產品。
最新的受害者,是中國的電力設備企業。據路透社7月3日報導,印度電力部制定了一項命令,要求印度企業在從中國進口電力設備和部件之前,先得到政府許可。
為了給自己的無理決定開脫,印度電力部長宣稱,進口設備中可能含有「惡意軟件」或者「特洛伊木馬」,能夠遠程癱瘓印度電力系統。
這無異於天方夜譚,路透社點破了此番說辭背後的真實邏輯:印度企業長期遊說政府,反對中國企業介入電力部門。
看來,藉著印度國內民粹主義高漲的勢頭,印度一些政府部門和企業也想從中分一杯羹。
但他們的小算盤恐怕打錯了。路透社指出,長期以來印度一直依賴中國設備發電及輸電,以提供廉價電力。儘管新規定將使印度企業受益,但長期來說,也可能讓電價上漲。
不僅如此,由於印度很多削減二氧化硫排放的煙氣脫硫設施是從中國進口的,遠離中國產品或將使印度的潔凈空氣計劃受挫,大多數印度火力發電廠無法及時安裝煙氣脫硫設施已成定局。
「誰不想賣印度貨?可市場有嗎?」
單是電力設備一項,便已暴露出印度諸多軟肋,更不用說此前印度禁用中國軟件、阻撓中國貨物清關、不讓中企參與道路建設等一系列措施了。
或許有些印度人自以為打出了一套漂亮「組合拳」,但沒過多久,他們中多數人已經發現,這其實是一記「七傷拳」。
例如,6月初曾有印度軟件開發者發布「一鍵卸載中國應用」軟件,彼時很多印度網民跟風卸載中國應用,但等到印度政府真的禁用59款中國應用的時候,很多人慾哭無淚。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由於禁令突然發布,很多印度「網紅」和內容生產者沒有準備,一下子失去了收入來源。印度科技政策專家表示,這項禁令將傷害所有通過這些應用程序賺錢和建立業務聯繫的印度人。
英國《金融時報》引用的一家印度智庫研究報告則顯示,印度30家「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非上市公司)中,60%以上由中國大型科技集團或風險投資基金提供資金。
「現階段,印度幾乎不可能與中國脫離經濟聯繫。」一家印度諮詢公司的常務董事在新德里說。
除了線上虛擬領域,線下的印度實體經濟也因盲目抵制中國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很多本就因疫情生意慘淡的小攤販,更陷入了苦苦掙扎的境地。
在印度比哈爾邦的帕格爾布爾市,《印度快報》記者發現,當地充滿了「中國的味道」——市場裡的小商鋪銷售的廉價電子設備大部分來自中國。
「我們支持政府,誰不想賣印度貨?可市場上有嗎?請給我們提供另一個選擇。」一位店主的話中既有抱怨又有期許。
印度政府或企業能提供「另一個選擇」給這些人嗎?至少目前看來很難。
《印度時報》7月6日報導稱,在一些抵制中國貨的地方,印度產替代品已經出現價格上漲現象,而當地零售業者也開始另闢蹊徑自救。
有店主表示,一些進口商開始售賣未標明原產地的商品,而如果他們賣印度本地產品,價格要高很多,比如一支中國產打火機售價約10至25盧比,但印度產打火機售價可能高達100至150盧比。
「即便如此,這些打火機也不那麼耐用,那消費者為什麼要買它們?」店主無奈地說。
外國網友:印度的舉動很「愚蠢」
事實上,印度出現今日之窘境並非意外。一個月之前,多家外媒甚至印度本地媒體就已斷言:抵制中國並不現實。
美國《外交學者》雜誌6月中旬刊文指出,印度的製造業和消費現狀使抵制中國難以實現。文章稱,中國企業在供應鏈上的地位根深蒂固,印度很多產品都帶有中國印記,比如2019年在印度最受歡迎的10款手機,6款來自中國,還有兩款是在中國組裝的蘋果手機。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還大力鼓吹抵制中國,令一些外國網友都感到費解,直言印度此舉「愚蠢」。
在7月2日舉行的商務部網上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高峰指出,中印經貿合作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是雙方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他說,中方重視與印方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希望雙方相向而行,認真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經貿共識,推動雙方經貿合作健康穩定發展,為實現兩國和本地區共同繁榮做出努力。
7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表示,中印務實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為兩國務實合作人為設置障礙違反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也將損及印方自身利益。
「中方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趙立堅說。■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