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朗普與奧巴馬的早期施政比較 看領導者推動變革的藝術

孫憶明 (Jim)

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一上任,就迫不及待推出多項富有爭議的政策/命令,造成許多紛擾。相對八年前奧巴馬剛上任時推動變革,從管理變革的三個方面,我們可以分析他們的不同,以及遇見他們的成效。


美國新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不到兩週,就簽署了幾項重要的行政命令,迫不及待地展現他競選時的承諾,用激烈的方式來推動改變,讓美國更「強大」,這些動作,包括停止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建造美墨圍牆(還要求墨西哥分擔費用)、考慮重啟水牢、禁止多個穆斯林國家的人民(即使擁有綠卡)進入美國、以及暫停難民申請等,無一不充滿爭議,而且未有適當配套的衝突性政策,不僅攪亂許多外交關係,也在美國國內掀起更多反對浪潮。不知道特朗普的強悍變革,是否真能達到他的改變目的?

剛好我最近在研讀奧巴馬(Barack Obama)過去十多年多場關鍵的演講,回顧他的施政歷史,發現其實2008年時他首次當選時,所面臨的國內外挑戰,和特朗普還頗為類似,同樣有伊斯蘭教極端主義的恐怖威脅,以及美國國內失業嚴重的經濟問題,而奧巴馬的競選時的口號也是改變 (Yes, we can),首次當選後立即簽署的行政命令(如關閉關塔納摩灣監獄、檢討居留政策選項、促使總統的紀錄更透明等),展現的卻是與特朗普截然不同的風格,從治國的理念與做法上,他們有那些不同呢?

一般來說,要進行大規模的變革有的三個重要因素:變革者與被改變者的關係、變革的內容與目標、以及推動變革的手段。我們可以用一些例子來比較奧巴馬和特朗普在這三個方面的差異。

1. 變革者與被改變者的關係
奧巴馬首次當選時得票率是53% (選舉人票則是349比163),是第一個非裔美國總統,雖有部分保守人士反對,民間聲望整體頗高,在他的當選演說中,他從自身移民家庭的故事,闡述美國夢的實現,謙遜地邀請大家,不分族群或色彩,遵循開國元勳的平權理念,團結努力,展現他作為公僕的角色。

他在2009年埃及開羅大學的經典演講中,誠摯地面對伊斯蘭教世界,溝通他理解的問題,並且尋求文化差異中的共同價值,希望從互相尊重中找到和平共榮的機會。不論在國內或國外,奧巴馬常強調改變無法一蹴而成,互相的信任需要誠意與耐心來累積,誠信正直的形象有王道的風範。
相對的,此次特朗普雖然選舉人票看來贏的不少(編按:304比227),實際上總體得票數還比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少200萬票,而競選前後的舉止言論,已經造成美國少見的極端對立,有相當多的人展現對特朗普的不信任,甚至厭惡。在這樣的氛圍下,他似乎不在意先獲得那些反對民眾(及媒體)的心,建立一個全民總統的形象,而直接就下猛藥,先對投他票的選民交代,希冀能立即看到成效。這樣霸道的作風,恐怕迎來的後座力會超乎他的想像。

2. 變革的內容與目標
民主黨與共和黨傳統在施政的重點上雖然不同,這些年其實差異已經不算特別大.對於貿易、福利、就業,以及多元融合上,多是中間偏左或偏右的選擇,主流政治與媒體,雖然有相當的黨派歧見與權謀相爭,但民主規則的運作也頗為成熟。或許也是因為過於成熟,導致菁英階層的自滿 (Complacency),特別展現在希拉蕊的從政歷史中,搭配因為全球化帶來的國內失業大環境,讓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以及「顛覆官僚」變革目標,脫穎而出。

同樣是要想提升就業、拯救經濟,同樣是想改造政治氛圍,也同樣是要對抗恐怖主義,看起來目標都相似,但是奧巴馬與特朗普選擇的路線卻十分不同,不同到連共和黨內部對於特朗普的政見,都常常不敢全力支持。
這部分因為屬於政治專業,也牽涉到立場的歧異,我只能簡單描述我的觀察。奧巴馬(民主黨)的福利主義思維比較強,多年來推動更普及的健保制度,以及勞工的就業(例如底特律汽車工業),政策偏向「劫富濟貧」,同時他想扭轉更早時小布希(George W. Bush)在國際上的霸道形象(為了反恐得罪不少國家),因此鼓勵國際合作,也包括更流通的國際貿易,以及濟弱扶貧的國際正義。

而特朗普這次的施政重點,則是回歸本土,加強基礎建設的投資,以及國內製造的實力,同時建立保護的壁壘,嚴格控制移民以及貿易條件,外交上聯俄抗中,若沒有明顯的美國利益,則寧可不管。從做為一國的領袖,以全民福祉的角度來看,不能說他不對,只是從逐漸為大家接受的全球化思維,以及「普世」的多元開放合作價值觀來看,不免認為他是在走回頭路。

3. 推動變革的方式
要推動組織變革(尤其是大型組織)的時候,通常需要考量組織的現狀與演化設計、訂定分階段的改變策略、搭建適當的改變觸媒(Change Agent)、尋求早期的小勝利 (Quick Wins)、不斷的溝通與反省、以及展現變革者強大的決心與毅力,方有機會獲得成功。

特朗普絕對是一個十分精明,善於權謀的生意人,但他是不是一個優秀的變革領導者,我們還要觀察。看他新上任後認命的主要官員,有不少富豪及華爾街銀行家的背景,甚至新任的國務卿石油大亨提勒森(Rex Tillerson),除了沒有任何公職經驗,還曾被俄羅斯授勳過,算是相當另類。他用半強迫(甚至威脅)的口吻「吸引」企業在本土蓋工廠,明顯排斥不同族裔的手段,似乎也與管理學中的重視溝通、尋求共識,有所違背。

就在特朗普宣布禁止多國(穆斯林)人民入境的幾天,不僅民眾感到譁然,美國體制內的許多單位也產生反彈,包括司法單位、州或城市的行政單位、外交單位、以及許多媒體,開始抵抗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甚至有人質疑他選擇性的排他,牽涉到他自身的利益(這些禁止的國家他沒有投資,反而其他幾個比較有威脅的國家,因為特朗普有投資,並沒有列入管制),可以成為彈劾的依據。

因為特朗普還有不少爭議未解決(例如他的財產信託、使用推特發言、任用親人親信擔任重要職務等),有專家預言,或許不到任期屆滿他就有可能會被彈劾下台,我個人也是認為機會不小。對於想要實現改變的領導人來說,採用一意孤行的策略,弄得烽火滿地,會是聰明的作法嗎?

2016年特朗普的當選,許多人認為是一隻(肥大的)「黑天鵝」,同時也讓許多人(特別是主流菁英)驀然發現,有這麼多的美國人對於現狀感到不滿,所謂的主流社會(包括媒體)也確實需要反省,是否過度開放與自由的思維,仍有不少需要調整與修正的?這確實是一個變革的時機,只是不知道大家期待的強人魄力,會不會因為莽撞或執念,而變成「請鬼拿藥單」,攪亂這個世界,讓許多人跟著陪葬?

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影響全球教學方法甚劇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嘉納 (Howard Gardner),在《Changing-Minds:改變想法的藝術》一書中,指出傑出的領導者在推動變革的時候,特別知道如何創造故事,並且把故事有效的傳達,同時透過敏銳的人際智能,他們了解別人,聆聽別人,並能激發別人,回應別人的需求和期望。

但是,他們不會在傳達新想法時找捷徑,期望立刻點石成金,一舉就能讓意見不同的人倒屣相迎,因為抗拒改變是人類的天性,許多觀念與結構需要時間,以及誠意來轉化。成功的領導者都很願意花時間,用耐心來傳達故事,溝通理念,造成人心真正的改變。

我們看到奧巴馬八年任期為美國帶來的改變(失業率下降/全球關係改善),或許仍不完美,所以(近半)美國選民給了特朗普機會,期望他的理念與方式能帶來更好的改變。然而,從這段初上任的日子來看,特朗普作為頂尖大國的領袖,想「重建美國的強大」,可能還有很多艱難的挑戰,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