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果停供,印度藥廠活不過1個月:莫迪拿什麼打造印度製造?

正解局

前兩天,是印度的獨立日。

這樣難得的機會,莫迪自然是不會放過,鉚足勁給國民鼓勁。

他說道,印度主權「至高無上」,又不點名地說,已經向那些挑戰印度主權的人「作出了適當的回擊」。

莫迪還表示,要建立「印度自力更生」特別經濟計劃。

其中舉到一個例子:「在疫情流行之前,我們何曾想過印度會成為N95口罩、個人防護裝備和呼吸機的製造中心?但是我們做到了。」

但莫迪顯然是,太過自信了。

製藥業是印度人最自豪的產業。

但是,離開中國,很多印度藥廠都活不過1個月。

01、印度是「世界藥房」,卻離不開中國的原料葯

前兩年,《我不是葯神》裡說到治白血病的神葯:格列衛。

但格列衛卻是名副其實的「天價」:一般一個月一盒,一盒23500元。

有人幾年下來,為了續命吃光存款,吃掉房子……

但格列衛在印度的仿製葯只有200塊左右。

印度仿製葯價格,只有瑞士正版的1%左右!

藥效差不多,但患者的負擔卻下降了99%。

通過這個電影,大部分國人第一次知道印度仿製葯原來這麼厲害。

其實,印度有個外號叫「世界藥房」。

全世界大概1/5的仿製葯都是印度生產的,甚至歐美很多發達國家的人也會去印度買葯。

看似很了不起,但印度製藥產業有個嚴重的軟肋:嚴重依賴中國的原料葯。

先簡單說下什麼是原料葯?

原料葯,英文簡稱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就是指生產各類製劑的原料藥物。

原料葯,病人沒法直接服用,要加工成藥物製劑才行。

簡單來說,你要生產藥物,必須首先有原料葯。

從原料藥到病人能服用的藥物

02、離開中國,藥廠活不過1個月

問題也恰恰在這裡。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葯生產國,全國有1500多家原料葯生產企業。

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葯出口國,2019年出口原料葯超過1000萬噸,賺回外匯超過300億美元。

印度製藥業全球第3。

印度製藥公司原料葯的70%左右,卻依靠中國進口。

有數據說,中國抗生素、維生素等原料葯的產能佔全球60%以上,超過50%出口,佔據着全球市場份額的1/5。

2019年,印度共向中國買了原料葯80多萬噸,貨值超過56億美元。

比如,先前特朗普好多次鼓吹羥氯喹對新型肺炎有效。

印度自然也跟着特朗普的吆喝,批准羥氯喹作為治療藥物,並且加大馬力生產,每月能夠提供2億片。

但印度生產羥氯喹的原料葯,90%來自中國。

羥氯喹原料葯價格也從7800盧比漲到7.5萬盧比。

印度人自己統計對中國原料藥依賴的情況

今年早先因為疫情影響,中國原料葯出口放緩。

印度原料葯批發價迅速上漲。4月時,混合抗菌葯阿奇黴素(Azithromycin)每公斤的價格從7200盧比上漲到1.6萬盧比,奧司他韋(Oseltamivir)也從10萬盧比漲到17萬盧比。

不少葯漲價近10倍。

一時間,印度葯企叫苦不迭。

印度藥品製造商協會負責人就說:「我們配方中使用的原料葯,尤其是用於基本藥物的原料葯均來自中國,我們意識到這是不可持續的。」

而實際上,印度有些生產抗生素所需的原料葯進口依存度則高達90%。

美國高盛一個調查報告甚至說,印度某些藥物的原料葯幾乎100%,也就是完全依賴中國進口。

在疫情期間,印度有個估計,大型葯企原料葯有3個月左右庫存,但中小型葯企只能維持20—25天。

也就是說,如果離開中國原料葯,印度有些葯企可能一個月內就會死掉。

03、印度自己急,也想自力更生

這個痛點,印度人今年可能感受得格外明顯。

前段時間,因為中印在邊境地區發生摩擦,結果印度人來了勁兒,封殺中國59個手機APP,印度全國也爆發抵制中國貨的運動。

印度政府頭腦一熱,暫停了從中國來的貨物清關。簡單來說,就是拖着,不讓中國商品進入印度市場。

結果,印度製藥企業自己先受不了了。

印度藥品出口促進委員會就向印度商務部、化工部、衛生部和家庭福利部門提交報告說,限制中國原料葯進口,就相當於斷了印度製藥企業的「生路」。

不到一周,印度政府又主動開始對滯留在印度各地港口的中國進口原料葯進行清關。總價值達到20億印度盧比(近1.9億人民幣)。

所以,印度政府就千方百計想擺脫對中國原料葯的依賴。

今年3月,印度宣布設立一個18億美元的基金,要在5年裡,支持設立3個藥物製造中心。

而且,還拿出近65億人民幣,專門支持生產53種主要的原料葯,比如,發燒藥品paracetamol(普拿疼),以及penicillin和ciprofloxacin等抗生素。

隨着中印摩擦加劇,印度在原料葯上的動作也越來越多。

除了鼓勵國產,印度還打壓原料葯進口(不用說,中國是首當其衝的)。

印度正計劃把原料葯進口關稅從當前的10%提高至20—25%。

高額關稅,就是想保護印度本國的原料葯產業。

04、印度葯企自己先跑到中國來了

但是,最近,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有個報告,卻給印度人澆一盆冷水。

儘管印度人很拼,但在最基本的生產上,卻存在着巨大劣勢:

生產原料葯,中國的成本比印度低20—30%。

其中,印度的原材料成本比中國高25—30%;印度的電價比中國高20%;印度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1.8倍,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比印度高1.5倍;印度的其他成本(包括融資、物流、生產等)也比中國高30%。

總的來說,印度人工是很便宜,但除了人工,其他的都比中國貴。

而且,印度辦一個企業要比中國複雜得多,比如,註冊一個企業印度需要58天,中國只要9天。

直接後果是,印度生產的原料葯要比中國貴得多。

比如,撲熱息痛(一種止痛藥)在印度的價格約為每公斤4美元,而在中國只要3.3—3.5美元。

用於治療HIV的依非韋倫斯,在中國的售價是95-99美元/千克,而在印度是115美元/千克。

看起來單價相差不多,但其實大型工業生產,累計起來,那麼成本就高出了非常多。

聰明的還是印度企業,不少已經跑到中國設廠。

比如,去年印度第二大藥廠西普拉就和江蘇創諾製藥成立合資公司,共投資3000萬美元。江蘇創諾製藥主要生產抗病毒、腫瘤產品及維生素原料和製劑。

前幾天,莫迪面向國民信誓旦旦地說,要把他2014年上任之初提出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提升為「印度製造,為全世界製造」(Make in India, Make for World)。

目前來看,莫迪距離雄心壯志,還有相當遠的一段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