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如塵 香港封關之歎

一則《藥房奶粉50元一罐無人問津》的新聞,折射出當前香港旅遊和零售業的困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調查發現,奶粉劈價、藥房倒閉、店鋪空置,香港「經濟寒冬」才剛開始,但長期形成的經濟結構頑疾與對內地的偏見,令香港社會瀰漫著「夏蟲不可語冰」的麻木心態,似乎感受不到封關即將「鎖死」香港的窒息感。

眾所周知,2003年香港開放內地旅客個人遊(自由行)以來,這座「東方購物天堂」爆發出驚人的能量,旅遊、零售等服務行業成為香港經濟重要支柱,帶動了香港的就業和各項事業發展。隨之而來的,也有持續的輿論紛爭和政治化、污名化操作。梳理近五年來香港社交媒體關於「奶粉」議題的觀點數據(如圖1),可發現奶粉與「自由行」輿情的關聯度,在內地遊客來港購物的最熱門六大類商品中排名第四位。進一步分析發現,奶粉議題多次「引爆」香港社交網絡輿論,但大部分都觸及「兩地矛盾」、對內地社會和自由行遊客的負面新聞。

如果僅從上述表面輿情特徵來看,2013年香港政府頒布的「限奶令」看似具有一定「民意基礎」,但恰恰是這一紙禁令,不僅沒能解決香港進口奶製品的供需失衡問題,反而助燃了「兩地矛盾」及極端仇恨情緒。如圖2所示,當2017年林鄭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提及撤銷「限奶令」時,立刻招致社交媒體的冷嘲熱諷與口誅筆伐。而到了今年,在政治動蕩和疫情封關的雙重打擊之下,當原本受益於自由行的藥房、商鋪門庭冷落,甚至出現50元奶粉無人問津的尷尬場景時,一些港人甚至透出幸災樂禍的不屑。

當然,一些港人的不屑和嘲諷,固然含有泛政治化的情緒宣洩,相當一部分也反映出香港社會對「自由行經濟」一系列內在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越積越多的不滿。例如,有市民批評假貨氾濫,不良商家「呃(騙)自己人」,劣幣驅逐良幣;有市民認為,如今已是網購時代,誰家更優惠、誰家更好評可謂一目了然,再加上內地建設保稅區、開放海南島免稅購物,香港一成不變的傳統零售模式早已跟不上時代;還有市民指責香港的旅遊、商業主管部門不作為,讓原本可以多元發展的「自由行經濟」淪為「水貨經濟」,但上述觀點又遭到不少市民反駁,稱香港自由經濟本就無需政府干預……總之,輿論觀點紛繁複雜,莫衷一是。

正所謂「空談誤『港』」,香港經濟就在這樣無休止的爭吵中越陷越深。數據顯示(如圖3),近兩年內,香港社交媒體對本地商鋪租售交易活動的關注度暴漲,今年截至8月底的月均關注度,又比去年上漲一個台階。可見,如果說去年「街頭抗議」的動蕩已經令香港旅遊、零售業遭遇當頭一棒,那麼今年持續超過半年的疫情「封關」,讓高度依賴境外遊客的旅遊、零售業更是雪上加霜。空置的商鋪、拉下的鐵閘、貼滿的租售廣告,這才是香港經濟「無聲的抗議」。

奶粉劈價、商鋪倒閉,預示著香港服務業的寒冬才剛剛開始。經歷了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產業結構調整,香港早就告別「工業時代」,蛻變為一座面向全球的現代服務業之都。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球要素流動按下「暫停鍵」,也對香港服務業造成全面而持續的衝擊,其中又以旅遊業最為慘重。數據顯示(如圖4),疫情爆發以來,旅遊業是唯一一個關注度「一路下行」的門類。相較於餐飲、零售等行業還能因本地防控政策的鬆綁而有喘息之機,持續「封關」之下,本地客出不去,境外客進不來,港人眼中的旅遊業似乎已經「沒得救」。■

轉載:中國評論新聞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