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開槍了,打破了中印邊境45年的平靜,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有兩個非常明確的內涵:
一、中印保持了幾十年的默契打破了,邊境摩擦升級了,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這個沉默的打破不是偶然的,是不斷升級後的一種必然,而且在開槍後,印方雖然否認開槍並指責解放軍開槍,但這顯然是在混淆視聽,因為印方並沒有收手或與中國真正和解的意思,所以這是一個很明確的信號,邊境摩擦顯然是升級了。另外,從印軍的種種表現上看,在印方的態度放縱下,印度軍方一定會越來越放肆,這給接下來爆發軍事衝突埋下了導火索。
二、種種跡象表明,印度是在有意乃至有計劃地升級衝突。
印度在邊境的挑釁不是偶然的,如果說6月份的挑釁更多代表印度軍方的意思,是印度軍方試圖通過製造衝突來給自己謀取利益的表現,那麼這一次的邊境挑釁就不再單純是印度軍方的意思了。因為,在印軍邊境開槍的情況下,在中印邊境的爭端更加嚴峻趨勢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所體現出的狀態不是收而是放縱。
印度政府的狀態說明,在中印邊境衝突上,印度政府與印度軍方開始有達成默契的跡象,這種默契不是穩定邊境的默契,而是不斷升級挑釁的默契。很顯然,印度似乎是在有計劃地升級,這種有計劃的升級是在試探各方的反應,並且試圖通過這種挑釁來獲得相應的利益。
如果說6月份的衝突是相對比較單純,沒有或較少受到西方國家影響的,那麼這次衝突是有明顯國際背景的,或者說這背後是有美國力量的慫恿或操弄。
8月31日,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比根在印美戰略夥伴論壇上發表講話,指責中國在中印邊界加勒萬河谷和南太平洋地區「對別國領土領海聲索主權」,實施「掠奪性經濟行為」、進行「技術盜竊」等,並就台灣、涉港、涉藏、涉疆等問題發表言論。
很顯然,現在美國已經把中印邊境衝突作為一個他們遏制中國、給中國製造麻煩的着力點,印度似乎也正在尋找這種角色。在6月中旬中印邊境衝突后的一段時間裡,印度明顯得到了政治上的好處。
一方面,美印日澳四國的聯繫又建立起來了,那麼之前美國的印太戰略就可能繼續推進,事實上無論是特朗普連任或是民主黨的拜登當選,接下來美國重啟印太戰略的可能性都很高,印度現在似乎是通過挑釁中國來獲得美國的更多關注,從而提升印度在美國戰略中的份量。
另一方面,印度似乎覺得自己正在獲得歐洲的支持。上次中印衝突后,法國就積極向印度交付戰機,而最近德國好像也有動作。
據參考消息網報導,德媒稱,德國政府當地時間9月2日通過名為《印度太平洋指導方針》的德國外交政策新準則。這個名字聽上去遙遠且不具體,但其中的決定具有爆炸性:它描述了德國對華政策的新定位。德國希望從現在開始加強與亞太國家的合作。
報導稱,雖然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德國希望實現更多樣化的亞太外交關係,擴大布局,達成更多自由貿易體系。德國外長馬斯在內閣決議獲得通過後表示,德國政府希望參與塑造未來的國際秩序,「使它建立在規則和國際合作的基礎上,而非基於強者法則」。馬斯還指出:「我們在其中強化多極世界思想,在這樣的世界中,任何國家都不必在兩個權力極之間做出選擇。」雖未點名,但其話中所指非常清楚,就是美國和中國。
美國希望歐洲與中國脫鉤,但德國顯然拒絕了這一要求,並明確表示把下半年德國任歐盟主席國時重點發展對華關係。而在發展與中國關係的同時,德國希望擴大布局達成更多自由貿易體系,指的就是在與中國發展關係的同時,也與印度發展更好的關係。而且,考慮到中國產業升級給德國帶來的壓力,柏林可能會非常希望加強與印度的關係。2019年11月份,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了印度,很顯然德國是在籌謀,試圖在印度建立新的產業鏈體系。
關於建立新的產業鏈體系,日本早就開始與印度溝通,甚至已經有了一些動作,日本正在試圖將一些生產線轉移到印度,而印度自己也表態要重新構建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與此同時,美國在乾的也是這件事,試圖把產業鏈供應鏈從中國身上轉移走一部分,轉移到美國可控的國家。
那麼,這和印度在中印邊境開槍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其中的脈絡在於,印度已經初步從中印衝突中嘗到了「甜頭」,被西方關注的甜頭。從印度視角看,一旦中印爆發較為劇烈的衝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就會站在印度一邊,甚至在劇烈衝突出現選邊站的時候,印度相信西方國家大部分都會站在印度一邊。
一旦中印爆發軍事衝突,美國再把中國威脅論好好添油加醋一番,狠狠嚇唬一把西方國家,那麼對印度來說,包括美國、日本、歐洲等一些國家,都可能考慮在印度建立更為廣泛的產業鏈,從而幫助印度經濟發展。
所以,印度現在挑釁中國,不僅僅是為了轉嫁疫情和經濟萎縮帶來的內部矛盾,也不僅僅是為了借中美較量蠶食中國利益,還是想藉助中印衝突調動西方發達國家更多地投資印度,從而在美國的引導下重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甚至,後者才是印度不斷挑釁中國的真正目的。
如果印度真的認為挑釁中國不但可以獲得西方更多關注與支持,還能給印度帶來產業鏈的轉移,那麼印度未來挑釁中國會挑釁得越來越積極,在未來較長時間裡都不會停止。甚至,印度想越境後佔據有利地點長期建立軍事存在,然後在不斷蠶食獲利中挑動中國神經,製造國際輿論,爭取更多利益。
印度現在是抓住了中國一個心態,由於美國對中國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不希望中印邊境衝突越來越大,不希望與印度為敵,因此印度認為小步邁進中國就不會和印度翻臉,那麼對印度來說多方獲利。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麼印度顯然是誤判的。中國雖然不希望與印度為敵,也不希望和印度有太多摩擦,但中印的國力差距太大,一旦中國認為必須給印度一些教訓,那就一定會不斷採取反制措施,印度如果繼續升級,局勢就必然不斷升級。當然,對印度來說,這種升級好像就是他們想要的,這才是更可怕的。
那麼,對中國來說又該如何應付印度呢?
對待印度中國需要有三個方面的策略:
一、每次都要印度吃虧。針對印度的挑釁,要讓印度不斷吃虧,就是在中印邊境衝突中至少不能從中國這裡獲利,這一點我們務必做到,只有這樣才能讓印度挑釁的時候悠着點。
二、應該以退為進,同時做好更大規模衝突的準備。所謂以退為進,就是我們應該在更多邊境地區加強控制,建立更多據點,甚至我們也可以進入印度的實控區建立據點,寇可來,我亦可往,要讓印度認為他們的挑釁是下了很大賭注,他們才會好好掂量這種冒險值不值得。另外,我們還應該向青藏高原增加兵力,畢竟高原作戰是需要適應的,而且這也是談判籌碼。我們如果兵力不夠,印度就會表現得更加強硬。
三、如果印度執意要與中國為敵,要和中國打仗,那就做到一戰定乾坤。說白了,如果印度執意要那麼幹,一定是得到了以美國為首西方的支持,那麼中印這一戰恐怕印度是一定要逼中國出手的了。如果最後逼得中國不得不出手,那就狠狠揍印度,一次揍個夠,速戰速決快速消滅其主要軍事力量,一次將其打殘了,實現一戰立威。
印度好像正在與美國勾連,想和中國下一盤很大的棋。印度認為自己是棋手,但實際上就是棋子,中國需要讓印度明白這一點,如果他一直不明白和不知天高地厚,那我們只能用非常之法讓其醒腦了!
我們固然不想與印度為敵,不想與印度起衝突,但也絕不可能允許印度持續不斷地挑釁,印度如果長期把路走歪,一定會掉溝裡,我們拭目以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