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長期清零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盧永雄

為期14天的全民檢測結束,有超過178萬人參加,找出32名感染者。雖然反對全民檢測的人仍然繼續質疑檢測的成本效益,但是,香港這次全民檢測,總算是零的突破,達到一定效果。

第一、切斷社區傳播鏈。在檢測出來的32名確診者之中,有13人是無症狀感染者,當中8人(25%)的病毒傳播值較低,其餘的75%是會播毒的患者。特別的是透過檢測找到了兩條跨家庭的傳播鏈,其中一條是「大圍交通城群組」,交通城的一個管理員接受全民檢測時證實確診,追查之下,發現有其他管理員及送貨工人均告染疫,確診人數共計13人;另一條透過全民檢測追查到的傳播鏈是「深水埗3人飯聚群組」,他們在深水埗萬發海鮮飯店吃飯,最後追蹤到至少4個確診人士。抽出這兩個群組,會大大減少周邊的人受感染的機會。生命無價,誰說檢測沒有效益?在反對者眼中,人命真是毫無價值?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有相當大數量的市民受杯葛檢測的政治宣傳影響,抗拒全民檢測,假設參加檢測人數增加一倍至360萬人,就可能不是找到兩個跨家庭傳播群組,而是四個群組,將可以截斷更多可能的傳播,保障更加多市民的生命。從這個例子可見,政治偏見直接影響抗疫的科學思維。

第二、獲取全民檢測的經驗。香港有不少政客反對全民檢測,他們無視全民檢測在病毒爆發時,是可以快速阻止病毒傳播的手段。今次的全民檢測,就如走火警一樣,讓當局可以掌握全套大規模檢測的方法。未來若再進行全港或地區性檢測的時候,就有經驗可循。

政府下階段的工作應該是積極爭取長期確診清零。

早前在香港第三波大爆發時,上海新冠專家組長張文宏指出,香港疫情大爆發之因,是香港沒有像北京6月爆發疫情時那樣,迅速展開大範圍病毒檢測。

他指出,香港當局的政策是把病情控制在「低水平」而非「清零」,但這樣做的社會成本其實更高。早前在北京和烏魯木齊市有小規模爆發時,都迅速重拳出擊,開展了大排查,快速開展了精准的「應檢盡檢」。這樣一種主動、快速、精准的防控,其背後是中國政府「零遺漏」、「持續本地零病例」的決心。

香港控疫做得比西方國家好,做得比中國差,差的就是沒有確立「長期清零」的政策目標。

香港今日第一天本地零確診,第三波疫情舒緩,令人擔心官場內有一種幻想,覺得至少在冬季可能再出現疫情大流行前,會有兩個月的穩定期,可以抖一抖,維持著低確診宗數就可以,要長期清零就沒有把握了。

這又是一種等運到、muddling through、碌碌吓就過的心態。官員心想到冬天疫情再爆時,再來收緊限聚令「一招了」就可以。至於有7000個拿了第一期保就業基金但放棄再申請第二期的僱主,他們看來頂不頂順要大裁員甚至會倒閉,就變成在自由市場下阻止不了的事情。

政府不應該這樣。要換腦袋,換思維:

第一, 不能接受「我們沒有辦法長期清零」的假設,這是這是一種自我欺騙的想法,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如果政府覺得不可以長期清零,就一定做不到了。

第二,要實現長期清零和重啟經濟雙重目標。這兩個目標互有矛盾,但不一定不能做到。政府若然真是好打得,就可以做到。要在雙重目標下設定行動計劃。

第三,要長期清零除了要扭緊各種可能輸入病例的來源之外,一有小爆發就要「應檢盡檢」,出現一個個案可以檢測附近過萬人,甚至做全區檢測。不要以為一次全港全民檢測要5億元很貴,限聚多一天,損失生意的社會成本何止5億。

第四,要重啟經濟最可能的方法是最少有14日清零、最好有28日清零的紀錄,和內地互認健康碼通關,互免14日隔離檢疫,人流通了,零售就活起來。期望沒有長期清零紀錄也可以和內地免隔離通關,根本不切實際。

抗疫要排除政治偏見,迎難而上,不能符符碌碌,遇難而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