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家美企狀告特朗普政府濫用關稅,「奔馳」說出一個關鍵問題

后沙

懂王這兩天有點煩,美國企業界大佬們在大選前集體發力,不想讓特朗普那麼好過。據美國媒體以及路透社、法新社等報導,在過去兩周時間內,有3500多家企業起訴特朗普政府濫用關稅。

它們在美國貿易法院提起訴訟,控告白宮貿易代表布萊希澤和CBP(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對特朗普政府非法施加針對中國商品的第三輪(2000億美元商品)和第四輪(1200億美元商品)關稅提出質疑,認為此舉激化了中美貿易摩擦,傷害了各家企業利益。

英國《衛報》稱,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引發了美國企業的不滿。

《紐約時報》文章表示,特朗普其實是在給美國人加稅。

美國「消費者新聞頻道」則指出,增加關稅並沒有給美國人帶來任何好處 。

為什麼如此多的企業現在要對美國政府發起訴訟?而不是更早或者更晚?

一、WTO十幾天前裁定,美國在2018年對中國2340億美元商品徵收關稅是違法行為。美國《貿易法》的301條款與WTO規則相矛盾,它應當在WTO框架內解決與中國的貿易摩擦,而不是用自己的國內法。

這項裁定讓全球許多企業得到了信心,因為它們都是特朗普濫用301等條款的受害人。

二、美國臨近大選,企業採取法律行動,背後有明顯的政治因素。如果不能把特朗普拉下來,至少也要讓他在第二任期內有所顧忌。

三、貿易戰帶來的損失已讓美國企業接近承受能力的極限,沒有人願意跟錢過不去,更何況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特朗普可怕之處在於,沒有人知道他的貿易戰結束時間?如果他是想整垮中國,那麼這個目標可能一萬年都實現不了。

不是說這些企業跟中國有多麼友好,而是特朗普沒完沒了玩火,已經燒到了它們。

發起訴訟的企業包括:特斯拉、福特、沃爾沃等車企,塔吉特超市、家得寶、沃爾格林等大型零售商、思科等科技公司、還有汽車零配件企業、服裝公司、食品公司、餐飲服務企業等。

特斯拉在訴訟中要求法院裁定美國徵收的額外關稅為非法關稅,並且返還其已經繳納的關稅及利息。

汽配企業Dana在訴狀中指出,特朗普政府施政失敗,違反了行政程序,沒有在規定的12個月內結束徵收關稅,「無控制、無限制、無底限」地打貿易戰,嚴重傷害了企業利益,要求賠償。

「梅賽德斯-奔馳」也加入了起訴隊伍,它在訴訟文件中指責特朗普政府「發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貿易戰,影響到從中國進口的超過5000億美元的產品」。

《梅賽德斯-奔馳》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美國憲法並沒有賦予被告(美國政府)發起貿易戰的權力。

《奔馳》這個問題其實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核心是美國總統與美國國會的權力之爭。

在1962年之前,關稅權並不在總統手裡,而是在國會。但在1962年肯尼迪總統通過艱難的政治運作,終於得到了這項權力。

當時國會被迫讓出這項權力,最主要因素之一是支持者們相信,美國總統必定是一位成熟、冷靜、負責任的成年人,一位慎重的決策者。

當總統得到使用關稅權力後,這將是一件可怕的外交武器,使得總統在談判時能佔據上風,否則,對手可能會利用美國政治弱點,損害美國利益。

因此關稅這把雙刃劍,主要是用來威懾對手,點到為止,它是手段,而並不是目的。

1962年《貿易擴大法》通過後,以及1974年的修改,無論是肯尼迪、尼克松,還是克林頓、小布殊都沒有濫用過這項權力。

直到特朗普這位天才寶寶把「加徵關稅」當飯吃,大家才發現大事不好,可見他的政治能力和責任心是何等欠缺。

雖然有3500多家企業起訴關稅問題,但要想再把關稅權從白宮回到國會又談何容易?法律對此有用?法律是為美國政治服務,國會要奪回權力,除了政治鬥爭,沒有別的辦法。

關稅權力包含了兩個方向:加徵或減免。前者是威脅,後者是拉攏,肯尼迪更多的是用來拉攏盟友對抗蘇聯。

1962《擴大貿易法》

美國原有的《貿易互惠法案》有效期在1962年夏天結束,按照慣例它可以自動延長。

1960年底,肯尼迪已當選美國總統(未就職),他的班子成員決心抓住這個機會,制定一部新貿易法案,把關稅權力移到白宮。

肯尼迪就職後,責成國務院組成了一個班子(三人小組),專門負責此事:

副國務卿W.鮑爾,主管經濟;助理國務卿謝策爾;彼得森,費城的銀行家、總統貿易顧問。後來再加一位國會籌款委員會的經濟學家拉希什。

他們不斷修改和起草貿易法草案,而肯尼迪則對外不斷釋放《貿易互惠法案》將被新法案取代的風聲。

但美國保守派政治力量並不願意關稅權轉移到白宮手裡,雙方較量在1961年11月1日開始。

W.鮑爾在國會作證稱,《互惠貿易法案》已跟不上時代,不利於美國發展,所以必須要有新的看法和新的態度。

11月2日,《紐約時報》跟進,呼籲支持鮑爾的革新構想。

12月初,肯尼迪親自出面,連續兩天向美國大企業和勞工界發表演講,公開支持鮑爾的提議。

肯尼迪的理由:如果美國企業想要增加出口,美國必須大範圍降低關稅,歐洲也只能取消相應關稅,這樣美企可以在與歐洲企業的競爭中取得優勢,美歐共同市場形成後,將在冷戰中獲得優勢。

然而,按照舊的貿易法案,國會的繁瑣程序和爭論將降低美國的效率。因此,需要一個嶄新的法案來替代《互惠貿易法案》。

肯尼迪將權力鬥爭企圖很好地隱藏在了擴大自由貿易問題後面。

12月7日《紐約時報》再度響應肯尼迪的觀點。

1962年1月11日,新年剛過,肯尼迪以國情咨文形式向國會闡明他推動的新法案主張。

1月25日,新貿易法草案由民主黨議員正式提交國會。

國會當然清楚肯尼迪這是要奪權,他們先後讓財政部長迪隆、商務部長霍奇斯、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到國會作證,解釋這一問題。

迪隆指出,想讓美國收支平衡、促進社會消費、消除國外貿易壁壘,美國必須降低關稅。

霍奇斯持同樣觀點。

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則強調了新法案在冷戰中的價值。

在國會之外,肯尼迪運用人脈力量,開展遊說活動。

白宮增派大量人手來蒐集情報,撰寫最鼓動人心的演講稿,並準備新一輪聽證會的文件。

從1月到6月,肯尼迪還做了大量群眾工作,以確保新法案能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輿論上,親民主黨媒體則全力進行引導。

但美國國會議員中,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有很強烈的反對聲浪,他們並不想失去控制關稅的權力。

1962年5月24日,肯尼迪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發表講話,並請來了民望極高的兩位共和黨大佬:前總統艾森豪威爾和前國務卿赫脫。三人一起呼籲民主黨、共和黨放下政治分歧,共同支持這項最重要的新法案。

這樣,在國會之外,美國從上到下的形勢變得對肯尼迪非常有利。美國勞工-產業聯盟、農場主聯盟、全國商會等團體支持新法案,而鮑爾以私人關係請出梅西百貨負責人之一斯特勞斯為總統背書。

美國學術界,專家們也反對原有的繁瑣程序,建議將權力集中到總統手裡,才能對美國更有利。

共和黨大佬,國會領袖洛奇發動基督教教會、婦女聯盟(有選票的)、國際商會等社會團隊支持肯尼迪。

洛奇還在國會威脅說:如果因為高關稅割斷了美國與盟國的貿易關係,那麼,美國將陷入孤立,收支平衡將惡化,最終損害億萬人民利益。

新法案過關已經問題不大,要做的只是細節修改,平衡一下各資本集團的利益。如最頑固反對集團–美國紡織業,肯尼迪則同意將它們特殊化,對外國紡織品進行市場限制。

肯尼迪為了確保6月底國會決戰勝利,又拉攏玻璃製品和木材業。

6月26日,「三人小組」將總統需要得到的權力全部寫進草案,提交給眾議院。兩天辯論之後,以298票對125票獲得通過。

但議員梅森提出將原法案延長一年的提案,想利用程序退回新草案。

27日,艾森豪威爾出面去勸共和黨眾議院領袖哈勒克,讓他們與民主黨議員一起否決掉梅森的提案,最終梅森提案未獲通過。

到了參議院,共和黨的康州參議員普雷斯科特.布殊提出了修正案,他要求保留舊法案中的「危險點」條款。根據該條款,只要美國某產業集團認為關稅方案損害其利益,那麼,他們可以向國會關稅委員會提出上訴,否決總統的決定。

這項修正案等於將關稅最終決定權留給了「關稅委員會」,那肯尼迪一切努力都白搭了。因為無論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核心問題就是權力在哪一方手裡?

肯尼迪做了大量緊急工作後,布殊修正案在表決時也被擊敗。

1962年10月11日,肯尼迪簽署發《擴大貿易法案》,這是他的重大政治勝利。總統權力大增,並明文規定,關稅是美國外交政策中的一項重要工具。

梅森等議員就直接指出:肯尼迪口口聲聲說自由貿易,無非就想接管權力,但根據憲法,關稅制定是國會的職責。

關稅權力來之不易,肯尼迪是費盡心機才得以成功,美國後面歷任總統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益於《貿易擴大法》帶來的權力。

但沒有人會像特朗普這麼幹的,2018年,美國參議員科克曾提出新法案,特朗普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對外國進行實施關稅政策時,必須得到國會批准。

但新法案至少要得到參議院60票支持的超級多數才能通過,所以,這項權力很難再收回。

《梅賽德斯-奔馳》其實在質疑美國總統擁有關稅制定權是違憲行為,跟當年梅森議員的指責一樣。但特朗普是否違憲?只能由聯邦最高法院釋憲,嘻嘻,他還怕這個?大法官還不是需要政治站隊?

肯尼迪在棺材裡恐怕很後悔,怎麼出了個無所不懂的懂王?要不,讓懂王坐敞篷車下來聊聊?■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