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數十年未有之動作——在即將進入10月之際,在中印邊境大舉增兵。
印媒9月27日報導來源於印度軍方的消息稱,印軍已向拉達克東部高海拔地區運去坦克、重型武器、彈藥、燃料、食物和冬季補給品。難道印度還想發起「冬季攻勢」不成?
01
無論是洞朗事件,還是今年在班公湖惹事,印度方面但凡在中印邊境挑事,總是「大約在夏季」,然而如今其增兵拉達克東部,且進一步補充裝備,擺明在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戰略意圖上發生了改變——想要一年四季向中國施壓。
印度,是中國僅有的尚未解決邊界問題的鄰國。但中印早有一系列協議,要求雙方軍人不在邊界開槍。此前中印糾紛,乃至印度挑起事端,總體上雙方衝突以不開槍為底限。此前人員面對面接觸式的衝突,在高海拔地區,只可能在夏季進行。到了冬季,大雪封山,印軍的挑事之旅也就只能中斷。
如今印度增兵拉達克,並持續增補物資,意在將中印邊境挑事搞成全年無休的狀態。也就是說,要讓熱點事件保持熱度。
02
印度為什麼要這樣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印度國內疫情嚴峻。印度國內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過六百萬,直逼美國,世界排名坐二望一。甚至,根據密歇根大學建模判斷,印度國內新冠肺炎病人數量很可能早就超過一億人。這種情況下,印度仍想盡速振奮經濟。疫情期間,泰姬陵重開,即是明證。然而,莫迪當局得到的唯有經濟與疫情的雙雙惡化。這種情況下,在中印邊境持續挑事,挑動印度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成為莫迪當局轉移視線,化解壓力的一個辦法。
第二,印度開始越來越跟著美國「印太戰略」行事。在莫迪當局的如意算盤里,跟著特朗普政府所謂「印太戰略」,圍堵中國,或許可以分到一杯羹。譬如美、日、印、澳似乎在打造「小北約」,實則印度並沒有加速度推動四國聯合軍演,而是以此為籌碼,向美國方面要價。
第三,印度想通過增兵邊境的舉動,趁機撈一票。一如既往想靠耍無賴、搞蠶食,得到一些小便宜。
莫迪當局此舉實則頗為幼稚。印度國內疫情之重,又不是中國給造成的。其國內經濟一塌糊塗,更是莫迪執政無方的惡果。在經歷過一陣極端民族主義諸如抵制中國貨之類行動的發酵以後,當印度民眾情緒平復下來再分析原因,該把責任算到莫迪當局的頭上了,而不該算到本來想和印度社會一起發財的中國公司頭上。這一點,從目前美國社會的前車之鑒上,印度也該看明白——在特朗普當局一味甩鍋中國的情況下,愈3500家美國企業指控美國政府對華加徵關稅非法,可見美國國內明白人很多。
也必須看到,日本和澳洲是美國的盟友,而印度並非美國盟友。印度反而還是「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的成員國。想在「印太戰略」裡火中取栗,莫迪大概冥想的時候太想入非非了。
03
對於中國來說,當然決不能放鬆印方對我發動數萬人規模邊境戰爭的警惕。前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就分析稱——
如果印方只是控邊,有第14軍5萬余人足夠。現在拉達克多了10多萬人,不僅不在大雪封山前撤離,而且還重兵前推,採攻勢部署。除了處於實控線的守邊部隊增加了2-3倍,集結於進攻出發地域的機動兵團離我境都在50公里之內,幾個小時即可突擊過境。
印度軍隊此種佈局,看似攻勢十足。特別是印度在前線和二線修造了幾十個機場,大量戰機已經入駐數月,進入我境內按分鐘算。
當然,如今的中印實力強弱對比,與1962年時早已不可同日而語。1962年時,中印各方面總體實力各有短長。那時候,印軍於10月發動對中國的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1月中旬再次反擊,班公湖南岸戰鬥到11月下旬結束,氣溫已降至零下三四十攝氏度。
如今,中印實力早已是中國在大多數方面領先印度,且在不少領域領先許多。印度膽敢行動,中國無非如何「打印」甚至「雙面打印」的問題。然而,恰如《孫子兵法》言:「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面對印度加強邊境增兵增裝備,中國該在各方面嚴陣以待。
在軍事上,做好「打印」準備,特別是做好防備印度「冬季攻勢」的準備。在對印宣傳上,除了向印度前線部隊播放「四面楚歌」以外,更應該通過各種途徑點明——作為鄰國,中印友好才能雙贏,而如果印度方面想犯渾,等待他們的一定是挨揍。至於疫情、經濟等方面,海叔要說,中國該做的就是——讓我們自己做得更好,「雙循環」有模有樣搞起來。印度也該知道,中印之間有不少共同的朋友,這些朋友目前和中國合作抗疫、發展經濟,收效如何?
一邊是合作共贏的陽關道,一邊是大雪封山的無人區。印度想怎麼走,莫迪當局確實該想想清楚了。
對於中國來說,做好充分準備應對即可。難道還怕他不成?■
不只印度的疫情是中國造成的,全世界的疫情都是中國武漢製造的人工病毒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