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在10月12日公布,由美國經濟學家米爾格龍(Paul R Milgrom),及美國經濟學家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獲得。兩人研究並理論化拍賣的運作方式,創造新拍賣方式,成功讓傳統難以傳統售賣形式出售的商品得以賣出,為世界各地的買方賣方受益。
有趣的是,威爾遜是米爾格龍的論文導師,此次算是「師徒」獲獎。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他們改進了拍賣理論(Auction theory),發明了新的拍賣模式,令無線電頻譜等難以傳統方式出售的服務或貨物,可順利出售,全球賣家、買家以及納稅人都獲益。
說起拍賣,一般可能會聯想到拍賣行的藝術品或古董,其實基建工程合約、手機訊號頻譜、國債、土地等,都是經拍賣方式交易,涉及的金錢是天文數字。
這些交易涉及巨大公眾利益,競投者各懷鬼胎,如何確保公眾利益,涉及複雜博奕,同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大學校友的米爾格龍及威爾遜所進行的基礎研究,為解決這些問題奠下基礎。
威爾遜研究共同價值(Common values)的理論,所謂共同價值,即某件不確定價值物件的最終價值。
威爾遜指出,理性的競投者的出價,必然低於他們心目中的價值,因為贏家詛咒(the winner’s curse)考量,擔心出價太高,變相蝕抵。雙方掌握的資訊差異愈大,贏家詛咒的問題愈嚴重。
米爾格龍則進一步將私人價值加入考量,他分析各種拍賣形式的策略,發現若買家知悉其他的人的價值估算資訊,賣價會更高,對賣家更有利。
基於這些理論,他們合作研究出同時多回合上升拍賣制(simultaneous multi-round auction),以同時拍賣許多相互關聯物品的新形式,獲得廣泛的社會利益,而不是最大的收益。1994 年,美國當局首先使用他們的拍賣方式之一,將無線電頻率出售給電信運營商。從那以後,許多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米爾格龍和威爾遜發明了同時拍賣許多相互關聯的物品的新形式,以獲得廣泛的社會利益,而不是最大的收益。1994 年,美國當局首先使用他們的拍賣方式之一,將無線電頻率出售給電信運營商。從那以後,許多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沒參加過拍賣會的「拍賣理論」經濟學家
現年83歲的威爾遜出生在內布拉斯加州,他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本科,並接連在哈佛拿到了工商管理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後,威爾遜從美國東海岸遷居到加利福尼亞州。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短暫工作後,他於1964年進入斯坦福大學任教至今。威爾遜已在專業期刊和書籍上發表了100多篇文章,並因此獲得了多種榮譽。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當選成員,被美國經濟學協會授予「傑出研究員」稱號,他也是計量經濟學會的研究員、前官員和理事會成員。2014年,威爾遜因其拍賣理論的貢獻而獲得「金鵝獎」,也就是美國版本的「搞笑諾貝爾獎」。
不過,在記者會上被問到他最後一次在拍賣會上的收穫時,威爾森承認:「其實我從來沒有真的參加過拍賣會。但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上看到一條廣告,這個廣告位通常是以拍賣的形式賣出的。所以你可能經常會撞見拍賣的情況。對了,我妻子補充說,我們在eBay上買過滑雪靴,這也是通過一次拍賣拿到的。」
米爾格龍則年輕一些,他出生於1948年,現年72歲。米爾格龍教授1970年在密歇根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此後,他曾在舊金山的大都會保險公司做了幾年精算師的工作,隨後入職俄亥俄州的諮詢公司。1975年,米爾格龍考取了斯坦福大學MBA項目的研究生,他當時寫就的拍賣理論論文就獲得了重磅的Leonard Savage獎,這也是他第一篇關於拍賣理論的開創性文章的雛形,而威爾遜正是他的論文導師。同時,他也是幾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根據Google Scholar的數據,米爾格羅姆的著作已被引用超過10萬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