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出兵:中國出兵朝鮮前,做了哪些戰爭準備工作?

劉統:三聯學術通訊

從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到10月中國出兵援朝,不到四個月的時間,中國經歷了從和平建設到戰備的急劇轉變,戰前準備與對策研究,慎重初戰與空軍支援問題的提出,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的逆轉與出兵的爭論,直到出兵朝鮮的歷史性決策,這一過程,曲折複雜而跌蕩起伏。

本文作者劉統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再現當年中國政府決策和志願軍赴朝參戰的行動過程。

劉統

文|劉統,1951年生,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東北解放戰爭紀實》(1997)、《華東解放戰爭紀實》(1999)、《中原解放戰爭紀實》(2003)、《唐代羈縻府州研究》(1998)、《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2006)、《跨海之戰:金門·海南·一江山》(2009)、《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鬥爭始末》、《戰上海》(2018);編著有:《親歷長征:來自紅軍長征者的原始記錄》(2006)、《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2011)、《紅軍長征記:原始記錄》(2019)。

從和平建設到戰備的急劇轉變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時,種種跡象表明:中共中央事先沒有得到通報,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缺乏準備。從中共中央領導人此前的活動記錄可以看到:他們按照原定計劃領導新中國的和平建設。

6月6日,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毛澤東發表《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強調了迅速穩定國內局勢,恢復國民經濟的重要性。除了三野準備解放台灣、西南軍區準備進軍西藏,黨中央不準備再進行任何軍事行動。

朝鮮戰爭爆發前一天,6月24日,周恩來主持政務院第36次會議,討論解放軍的復員工作。隨著全國解放戰爭基本結束,人民解放軍「將隨之從戰爭狀態下轉入正規建軍的新時期」。在保留必要的國防力量同時,相當一部分解放軍幹部戰士將要復員,參加國家經濟建設。會議通過的決議指出:「復員工作的總原則,是服從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需要,並使二者聯繫起來。」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密切關注局勢的發展。7月7日,就在聯合國通過軍事干涉朝鮮決議的同時,在北京召開了討論保衛國防的第一次會議,開始了抗美援朝的準備工作。為防患於未然,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會議就東北邊防軍的組建、部隊調動、建立指揮機構和後勤保障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1. 以第四野戰軍的13兵團全部三個軍:第38、39、40軍共九個師,15萬人分別從河南信陽、漯河和廣東的廣州出發,直開遼寧的安東(丹東)、本溪地區集結,限7月底到達。駐齊齊哈爾的第四野戰軍42軍調往吉林的通化、輯安地區集結。

炮兵調動三個師——炮兵第1、2、8師,共有重炮307門。分別集結於安東、本溪、輯安。另將高射炮第4、17、18三個團由上海調東北。加上工兵、戰車、騎兵各一個團,部隊總計24萬人。軍委責成作戰部、鐵道部、總後勤部三部長於8日晚製成運輸網,開始運送部隊。

2. 關於東北邊防軍的指揮機構,會議建議: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 原15兵團鄧華調任13兵團司令員。

7月10日,周恩來又主持召開第二次會議。商定13兵團和炮兵北上的時間、地點、運輸路線,責成鐵道部落實執行。周恩來根據兩次會議商定的結果,為軍委起草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7月13日呈報毛澤東。毛澤東當天批示「同意,照此執行」。

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各部隊紛紛緊急行動起來。

組成東北邊防軍的部隊,是四野最精銳的部隊。38軍是原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的評價:「部隊老基礎多,戰鬥力頑強,能攻能守,為東北野戰部隊中之主力軍。」其112、113師是東北野戰軍中的「頭等主力師」。

39軍是原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部隊歷史較老,戰鬥力有基礎,攻擊力強。各部隊均善於野戰,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軍」。其中116師是東北野戰軍中「頭等主力師」,號稱「攻堅老虎」。

40軍是原東北野戰軍的第三縱隊。「部隊歷史不算老,但戰鬥力卻很頑強,過去堅持南滿單獨局面的鬥爭,在困難艱苦環境下的鍛鍊進步甚快,作風勇猛,能攻能守,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軍」。

遼瀋戰役結束後,13兵團隨四野入關,在平津戰役中擔任主力。他們又參加渡江戰役、衡寶戰役,打垮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爾後兵分幾路,清剿湖南、廣西殘匪。40軍進行海南戰役,一直把紅旗插到天涯海角。解放戰爭勝利後,38、39軍作為軍委的戰略預備隊回師中原,在河南從事生產。我們從39軍的記錄,可以瞭解幹部戰士們在這個歷史轉折時期的經歷。

1950年1月,廣西戰役結束。39軍奉命北上。3月初到達河南漯河地區休整。全軍幹部戰士放下槍桿,拿起鋤頭,開始建設新中國的生產勞動。

據39軍的《農業生產情形報告》記載:「為了完成上級所給予的生產任務,在政府積極協助籌劃下,搞了一部分土地。全軍總共有田6763畝。其中政府撥給5844畝,開荒809畝,租地110畝。」

39軍不僅開荒種地,還辦了卷煙廠、皮革廠、被服廠、油坊、供銷合作社,在生活方面逐步達到自給自足。各部隊大搞基本建設。一排排嶄新的平房出現在田野上,幹部戰士住進自己造的新營房,安居樂業。

在組織生產的同時,39軍的另一項主要任務是軍隊復員工作。39軍總人數是54000人,需要復員12000人。整個6月,復員工作進行得緊張有序。

然而,7月7日形勢為之一變。在中央軍委召開第一次國防會議的當天夜裡,39軍黨委召開會議,研究北上問題。

會議首先介紹了朝鮮戰爭形勢,傳達上級指示:「我們是國防軍,要保衛國防,防止美帝國主義侵略。準備行動,開赴東北。」會議做出下列決定:

1. 結束生產。(農業生產物品)能賣就賣,不能賣交政府。

2. 回家一律停止。

3. 幹部配備,整理機關。

4. 棉衣速交,第二套單衣速發。

5. 彈藥配備一下。物質準備,帶糧食。

軍首長一聲令下,各部隊頓時忙碌起來。有的忙著做乾糧,有的把養的肥豬殺了。幾天後,軍長吳信泉作動員報告,講了以下幾點看法:

1. 打垮美軍干涉,解放全朝鮮;

2. 美國大規模干涉,朝鮮人民軍撤退到三八線,估計美國要停止。因為第三次世界大戰還沒準備好。

3. 如果美國被打得惱火,就會向北朝鮮以至東北進攻。

吳軍長強調:「我們的任務:如果美軍到三八線不動,我們就在東北不動;如美軍越過三八線以北,我們就打。」

39軍首長傳達的這些戰略性的估計,實際是中央軍委的精神。但是這個轉折實在太突然,給部隊造成許多問題和困難。吳信泉軍長指出:「大家不要埋怨,四野對機動是有準備的,但還不夠。因為事先沒有估計到這些情況。埋怨會影響團結,應該同心同德,克服困難。」他情緒激昂地說:「39軍在東北就沒丟過人,現在要想像得比四平保衛戰時更困難。大家要團結一致,把部隊動員起來,精神緊張起來,一切為了戰爭。」

7月18日,39開始陸續車運北上。到31日,39軍軍直和所屬三個師全部到達遼陽、海城地區集結。部隊北上過程中,沿途後勤供給部門積極配合,提供了優質的保障。39軍反映:「此次車運,各大站的供應工作十分滿足了部隊的需要,解決了部隊車運中的最大問題——吃飯、飲水。不僅各大站設置了供應站,而且確實做到了供應工作。部隊每進大站便能接洽到供應站負責同志,領到面或熟食及菜。及時的使部隊每天能夠得到一頓至兩頓的熟食,較大的車站均備有開水,使整個部隊在行車中不缺水喝。」

1950年8月8日,13兵團首長電告中央軍委:「北運部隊自7月12日起,至8月4日止,除38軍尚有兩千餘人及後勤三個野戰醫院與兩個大站尚待車運外,已全部發車完畢。」13兵團部、40軍部署於安東,38軍在鳳城,39軍在遼陽。已在東北的42軍和炮兵第1、2、8師也抵達輯安、通化、安東等地。在建國初期我國鐵路運輸能力還很弱,車皮少、運速低的情況下,能夠將20萬大軍迅速、安全、秘密地輸送到東北,是與中央軍委的周密指揮和廣大鐵路員工的辛勤勞動分不開的。

朝鮮戰爭爆發不久,在形勢有利於朝鮮人民軍的時候,中共中央就著手組建東北邊防軍,把四野最精銳的部隊擺在鴨綠江邊上。後來抗美援朝戰爭的進程表明:組建東北邊防軍是戰爭準備的關鍵一環,這一決策是十分英明和富有遠見的。由於國內當時幾乎未建立戰備物資的儲備,運輸條件又十分困難,東北邊防軍從動員到入朝參戰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許多準備工作還感倉促。可是美軍憑借其高度的機動性,從突破三八線到進至鴨綠江邊只用了十幾天。假如中共中央不提前組建東北邊防軍,待朝鮮戰局惡化再臨時準備,戰爭的勝負就難以想像了。

戰前準備與對策研究

在13兵團北上過程中,中央對邊防軍領導機構作了調整。因原定的邊防軍首長不能到職,7月22日,周恩來、聶榮臻報告毛澤東:建議邊防軍目前先歸東北軍區高崗司令員兼政委指揮。」毛澤東批准了周、聶的報告,8月5日致電高崗:「邊防軍各部現已集中,請高崗同志負主責,叫各部於本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務使士氣旺盛,準備充分,部隊中的思想問題必須予以解答。」

鑒於東北邊防軍責任重大,7月19日,軍委致電中南軍區:「北上兵團業已決定以鄧華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韓先楚為副司令仍兼40軍軍長,解方任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隨後,林彪提議洪學智任兵團副司令員。

中國軍隊做好了戰爭準備,但是考慮到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作戰,又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戰爭指導思想和我方的戰略,以及面臨的新作戰方式、出國作戰等多方面的問題,在指揮員內部首先要統一認識。8月13日在瀋陽召開了東北邊防軍第一次會議,高崗主持會議並作報告。他首先談到朝鮮戰爭的意義:「美帝國主義已經直接發動了對東方各民族的武裝侵略。進攻朝鮮,佔領台灣。是它的整個侵略計劃的一部分。美帝國主義念念不忘侵略中國,霸佔亞洲。因此,它企圖佔領朝鮮,作為進攻東北、華北,進攻中國的跳板。」

談到我們的對策,高崗說:「如果美國侵略者佔領了朝鮮,毫無疑問,一定會準備力量來進攻我們的東北與華北,進攻我們的祖國。那麼我們究竟是讓它打下朝鮮,增長氣燄,等它打到中國來的時候再去消滅它好呢?還是現在爭取主動,配合朝鮮人民軍,在國土以外消滅敵人,保衛自己好呢?顯然地,在國土以外消滅敵人是有利於我們的。所以,我們必須主動地、積極地援助朝鮮人民。也就是說,支援朝鮮和保衛我們祖國與保衛世界和平是一致的。因此,這樣的戰爭是正義的。」他強調說:「這就是這次戰爭『該不該打』的問題。」

關於作戰的指導原則,高崗說:「我們的作戰應該是掌握主動,集中三倍至五倍的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至於何時出兵,我們必須積極地、迅速地準備好,聽候中央軍委的命令。」

高崗分析了我方勝利的條件,還估計了我方的困難:「作戰的對唔像對於我們來說是生疏的,我們還不熟悉敵人的武器、裝備、火力、戰術與作戰的特點。在軍事上,我們絕不能有絲毫的輕敵思想。作戰地區對於我們來說是生疏的。我們是到另一個國家去作戰,地理條件、風俗習慣均不熟悉。在美軍轟炸、破壞交通運輸的情況下,朝鮮方面對我軍的給養接濟可能有困難。」

關於部隊的動員,高崗說:「要針對部隊的思想狀況進行宣傳動員,來解決‘願不願打’的問題。」他強調在部隊中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去掉部隊中存在的和平情緒(如生產分紅、復員回家、婚姻、地位、享受等)。要發揚部隊中主動要求出國消滅美國侵略者的勇敢精神,扭轉少數戰士害怕美軍、害怕原子彈的心理,使全軍有旺盛的士氣。

高崗的報告簡明扼要的闡述了當前的形勢和我們的策略,從「該不該打」、「能不能打」、「願不願打」三方面解答了部隊面臨的問題。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志願軍」的參戰方式,體現了對戰爭性質、前景和作戰方式的正確判斷。這個報告上送中央,8月18日毛澤東復電:「8月15日送來的報告是正確的。」

鄧華就軍事問題作了報告。在談到我軍戰術思想時,鄧華強調了要打有準備有把握的仗,不打主觀主義的莽撞仗;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火力,保持主動權;實行大膽勇敢的滲透戰術,分割包圍殲滅敵人;充分發揚近戰、夜戰的威力。

鄧華強調:目前部隊要進行防空和反坦克的訓練,提高爆破技術,幹部要學習「四快一慢」、「一點兩面」、「四組一隊」等戰術的運用。他宣佈:「為瞭解情況,已經軍委批准,組織一個參觀團先到朝鮮去參觀研究朝鮮人民軍如何戰勝敵人,及美軍的裝備、戰鬥力、戰術特點以及作戰地區的兵要地理情況。」

林彪呈報鄧華報告給毛澤東的信和毛的批示

8月13日的會議是動員會,也是初步研究出兵對策的會議。但是從會議的情況來看,我方並不瞭解美軍的情況,指導思想還是沿用解放戰爭中對付國民黨軍隊的那套戰術。此後,各軍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靠有限的教材給戰士講解飛機、坦克、火炮和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知識,進行防空教育。政治部門也在進行動員、宣傳,並瞭解戰士的思想動態。

慎重初戰與空軍支援問題的提出

通過朝鮮方面傳來的消息和我方外交人員送來的情報,8月30日,高崗給毛澤東寫了一個《朝鮮戰線情況報告》。如實彙報了朝鮮的局勢,並提出了我方的備戰方案。

關於朝鮮局勢,《報告》說:

1. 自東海岸起,經洛東江沿岸迄南海岸止,戰線約250公里。敵軍築有比較堅固的陣地與縱深工事。敵空軍每天用成百架飛機對人民軍陣地密集轟炸,配合密集炮火構成火力網,以致距離敵軍陣地30公里內很難立足。人民軍向敵攻擊,須在夜晚突進。人力物力消耗較大。

2. 人民軍師團指揮所,在一個地點不能停留一小時以上。用無線電指揮時,敵用測向器測定位置後即猛烈轟炸,指揮所即被毀滅。

3. 人民軍補給線的鐵路、公路每天均遭轟炸。馬匹不易隱蔽,大車很難使用。主要靠汽車晚上行動,交通運輸問題非常嚴重。

根據上述情況來看,人民軍以現有力量,希望在大邱、釜山地區消滅敵人已不可能。如不主動轉移作戰地區,分散敵人,而仍在原地,相持日久,美軍增援後勢必反擊,則可能遭受損失,影響士氣。

高崗擔心,一旦邊防軍入朝作戰,後方運輸線和東北地區可能會遭受敵機轟炸,那將會形成災難性後果。因此,他在《報告》中提出如下考慮:

1. 出動後大炮、彈藥與各種給養的運輸,由於轟炸,不能用馬匹。鐵路運輸不能直通前線,轟炸亦嚴重。故必須依靠汽車晚間運輸。我軍的一切供給,均須由東北運去。以30萬人計算,約需汽車2000輛。為此提議由中財委、貿易部即向國外訂購2000台汽車。

2. 我軍出動,敵人必然大規模轟炸東北鐵路、橋梁、工廠。提議將鐵道縱隊調來一部或全部,以便及時搶修,保證運輸。

3. 現在南滿保存彈藥數量不少。倉庫一旦被炸,彈藥損失,城市亦毀。故擬除必要數量之彈藥在南滿分散保存外,其餘均轉移至北滿安全地點。

4. 出動後,瀋陽、鞍山、撫順、安東等城市均會被炸。京、津、滬、寧亦有可能。提議可能被炸的各大城市成立防空司令部,並準備雷達、探照燈、高射炮等,請軍委統盤計劃。

關於作戰,高崗的憂慮是:「現在軍隊中有些幹部,以過去打日本、打國民黨軍隊的眼光來看今天的敵人。對敵人的技術、空軍、炮火的特點沒有足夠的認識。另外又有少數幹部,對美帝空軍感到棘手。所以須有專人來研究敵人作戰特點,以之教育部隊,便於作戰時有把握的消滅敵人。

後來的事實證明:高崗的報告是有預見性的。有些事實甚至比預想的更為嚴重。高崗提出的問題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9月1日,他把高崗的報告轉給周恩來,要他「邀集有關人員會商一次,以結果告我為盼」。

周恩來連夜召集會議,於9月3日向毛澤東彙報研究結果。關於加強邊防軍的問題,擬定的計劃是:

1. 兵力增強為11個軍、36個師。加上特種兵、後勤部隊總數將達70萬人。

2. 炮兵增強:每軍配備相應數量的重炮。另外組建2個火箭炮師、26個高射炮團。配備探照燈250架、雷達60台。在明年3月完成。

3. 空軍按計劃,明年1月底組建11個團,其中噴氣式飛機5個團,飛機330架。以後逐步發展,到1952年夏天可增至54個團,飛機1560架。

4. 後方勤務,被服、鞋襪、糧食、油鹽等,均照70萬人準備。汽車分批購置1萬輛。

東北邊防軍一線部隊剛到位不久,中央軍委就開始調動三野、一野的二線部隊集結。後勤和特種兵、空軍的各項準備也在積極進行。這些措施顯示了中央的決心:抗美援朝戰爭不打則已,要打就集中優勢兵力,充分準備,出手就有勝利的把握。

在安東13兵團司令部,鄧華等指揮員不斷接到我方使館和考察人員傳來的情報,也在苦苦研究對策。以我軍目前的裝備和戰場情況,究竟能不能打,有沒有勝利的把握,作為指揮員,壓力是很大的。經過周密的考慮,8月31日,鄧華、洪學智、解方三人聯名給林彪寫了一封長信,反映情況,研討對策。

信中說:「我軍入朝目的,是為了殲滅敵人並求得迅速結束戰爭為有利。根據客觀情況和主觀條件,是否能達成此目的及如何來達成此種目的,是很值得研究和考慮的。」

關於敵我力量的對比,我軍地面部隊人數佔優勢,政治覺悟高,勇敢耐勞,並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但敵軍裝備技術好,火力強,並有大量的飛機、火炮、坦克配合,這種力量是不能忽視的。信中說:「過去國民黨空軍少而分散,作用不大。美敵飛機多而集中使用。如果我無必需的空軍參加,高射炮火又很少。而只採取消極的防空辦法,不僅我交通運輸供應很難保證,就是部隊的運動、集結、進攻等戰鬥活動,也遭受到極大的危害。」

朝鮮的半島多山地形,對我軍也有很多不利之處。「因為半島狹長,又為山地,故優勢兵力的容納是有限的。因三面環海,敵又有海空優勢,敵很有可能選擇我之弱點從我側後登陸。萬一不妙,敵亦可能由海上撤退,而無法將其殲滅。」

信中表達了對後勤供應的憂慮。「由於朝鮮國土狹小,物產不富,故我軍入朝作戰之物資供應主要部分必須由國內運去。僅以出動20萬人、2萬匹馬計算,只糧食、菜蔬、馬料三項每日即需70萬斤。加上彈藥、油類、裝具、被服及其他物資之補充,恐每日不下百萬斤以上。朝鮮有兩條主要鐵道,公路上的橋梁也不少。如我無對空對海保證,則兩條運輸線均有被敵打斷之可能。尤其是橋梁,搶修遠不如敵機炸毀的快。」

信中不但預見到朝鮮戰局可能出現逆轉,而且指出了敵軍可能在平壤或漢城附近登陸的可能。「美帝正努力堅守大邱、釜山地區,爭取時間,等待援兵到來再行反擊。另一方面北朝鮮人民軍各個擊破和殲滅敵人的機會已經過去,戰爭已走向長期性。估計敵人將來反攻的意圖,可能為以一部分兵力在北朝沿海側後幾處登陸,作擾亂牽制,抓住人民軍主力。其主力則在我側後(平壤或漢城地區)大舉登陸,前後夾擊,如此人民軍的處境會很困難。」

關於我軍參戰的時機,信中說:「參戰時機與地區,待敵推進到三八線以北為有利。這樣就減少了對海上的負擔。因出國作戰,人地兩生風俗習慣各異。尤其語言文字不通便給了我們很多困難。如在北朝作戰,便易於取得群眾的諒解和幫助,可以減少我出國作戰的一些困難,這一點是很要緊的。」

這封長信,顯示了我軍指揮員對戰爭局勢和敵我雙方力量的客觀、清醒的估計。尤其是對美軍可能在後方登陸的意圖,把握的相當準確。對軍事指揮員來說,戰前的分析必須充分考慮到敵人的優勢和我方的劣勢,必須考慮到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否則就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現在面對美軍這個強大的敵人,我們沒有現代化作戰的經驗,也沒有空軍和優勢炮火的支援,究竟能不能打勝仗,確實不敢吹牛。正是本著「慎重初戰」的態度,13兵團指揮員才寫信給林彪,強調空軍和炮火支援的重要性。這封信中的種種預測,都成為後來戰爭的現實。處在各種劣勢條件下的志願軍能打敗優勢強大的美軍,與我軍指揮員的冷靜清醒是分不開的。

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的逆轉與出兵的爭論

當時毛澤東對朝鮮戰局還是樂觀的。8月30日高崗在報告中表示對朝鮮戰局的憂慮時,毛澤東9月3日復信說:「友軍作戰方面,可能發生如來信所說的困難。但估計一時尚不便改變,還須打一個時期。到無可打了,損傷也大了,就會逐漸改取守勢。友方人員的後備力甚大(已動員報名百萬以上),裝備是有的,故估計可以堅持頗久的時間。」但是他強調:「必須以現代戰爭觀點教育部隊,切記不可輕敵,你的意見是正確的。」

9月1日,被周恩來派往朝鮮瞭解情況的柴軍武(成文)從朝鮮前線回到北京,向中央提交了《目前朝鮮戰爭局勢報告提綱》呈毛澤東。《提綱》詳細介紹了朝鮮人民軍各階段作戰的經過、部隊情況,重點介紹8月中旬以來「主要特點是敵人在洛東江沿岸開始形成了相持狀態。這時期的敵人除用大力阻止人民軍的前進外,並積極佈置反攻。擬組成陸戰師,估計可能在仁川、元山或其它地區登陸。英海軍陸戰隊佔領月尾島、德積島,為登陸進行準備。據友方估計,目前美軍反攻尚不可能。因沒有較大兵力,在港口登陸是有困難的。」

柴成文
柴成文給中央的匯報提綱

在《提綱》中,柴軍武看到朝鮮方面對戰爭的估計上有失誤。戰爭的形勢正在發生轉化,出現了種種不利的跡象。如果說8月23日軍委作戰局關於仁川登陸的預測還沒有很可靠的依據,柴軍武從朝鮮回來已經把仁川登陸的可能性看得比較清楚了。

果然不出所料,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引起朝鮮戰局的急劇變化。朝鮮人民軍開始了全線撤退,金日成被迫向蘇聯呼籲援助。但是斯大林不願公開捲入朝鮮戰爭,他求助於毛澤東。1950年10月1日,正當毛澤東等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與首都群眾舉行國慶慶典時,一封加急電報由蘇聯南方的索契發往北京,斯大林要求中國出兵援朝。中共中央連夜開會,研究朝鮮局勢和我方的對策。2日凌晨2時,毛澤東給高崗、鄧華發出急電:「一、請高崗同志接電後即行動身來京開會;二、請鄧華同志令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

當天,毛澤東親自起草了給斯大林關於決定派軍隊入朝作戰的電報。但是第二天,毛又召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表示目前出兵有困難。為什麼中國領導人的態度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當時任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回憶:「出兵朝鮮,要解決許多思想問題。我們開始公開指責美帝國主義侵略的時候,有些人害怕起來,認為跟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強國打仗,中國會吃虧。我們採取各種形式,及時做思想工作,穩定了這部分人的情緒。當時在我們黨內也是有不同意見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認為,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迫切需要休養生息,建國才一年,困難重重,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10月2日毛澤東起草的出兵電報

毛澤東給羅申的答復,實際是中央多數領導人的意見。他們的考慮,主要是從中國國內當時的客觀條件出發。但是毛澤東從國際主義的立場出發,反復考慮,認為還是應該出兵。於是他擴大會議範圍,緊急召高崗、鄧小平等大區負責人進京,繼續討論。

會議爭論的中心是:能不能出兵,有兩大先決條件。一是蘇聯是否能提供充分的空軍掩護和武器裝備;二是派誰擔任志願軍的最高指揮員。

由於林彪以健康原因表示無法擔任志願軍指揮員,毛澤東緊急召彭德懷進京。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的歷史重任,就落到了彭的肩上。

10月8日,毛澤東主席發佈命令:

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任命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出兵的問題決定了,還有一個重大問題是蘇聯是否能為志願軍提供空軍援助。中共中央決定派周恩來、林彪前往蘇聯會見斯大林,談判解決這個問題。在蘇聯做出確切的答復前,暫時不向蘇方透露志願軍出國作戰的決定。

10月8日,兩架專機從北京起飛。一架飛往瀋陽,乘客是彭德懷、高崗,軍委作戰部處長成普、翻譯毛岸英等。一架飛往莫斯科,乘客周恩來、林彪、翻譯師哲等。

接到中央8日命令後,鄧華、賴傳珠、洪學智、解方、杜平等從安東趕到瀋陽,迎接彭德懷。13兵團各軍的軍長、政委也陸續到達。9日上午,在東北軍區司令部召開志願軍軍以上幹部會議,高崗主持。首先由鄧華宣讀軍委命令,然後高崗講話。他介紹了中央討論出兵朝鮮問題的經過,其次講了中央委託他負責志願軍後勤供應,並表示一定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最後要求13兵團的同志服從彭總的領導。

彭德懷很簡短,主要是號召各級幹部樹立必勝信念,要堅信在黨中央、毛主席領導下,一定能夠打敗美帝國主義者。他說:「我們的敵人不是宋襄公,他不會愚蠢到等待我們擺好陣勢才來。敵人是機械化部隊,有空軍和海軍的支援,進攻速度很快,我們要和敵人搶時間。」他要求各部隊在十天內做好出國作戰的準備。

兵團負責人和各軍首長紛紛在會議上發言,主要是詢問我軍出國作戰時有無空軍支援。彭德懷、高崗當場起草電報,11時發給毛主席:「我軍出動作戰時,軍委能派出多少戰鬥機及轟炸機配合,何時能出動並由何人負責指揮,盼速示。」

散會後,鄧華等找到彭德懷,反映會議決定先派兩個軍過江,兵力太少,對敵人形不成優勢。他們建議四個軍一起過江。彭德懷立即接受了他們的意見。

彭德懷剛到瀋陽,朝鮮方面的局勢幾乎一天一變。8日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電告高崗:由於敵軍迅速北上,金日成「擬將平壤各領導機構疏散,最高軍事指揮機關移駐德川,政府及各使節移駐新義州」。9日,金日成又緊急通報:「中路敵軍已佔鐵原,東路突入元山。情況危急,要求行動越快越好。」

毛澤東在8日發佈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的同時,向金日成作了通報。電報最後說:「請你即派樸一禹同志到瀋陽與彭德懷、高崗二同志會商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有關的諸項問題。」 接到這份盼望已久的電報,金日成派樸一禹(內務相)於9日下午趕到瀋陽,向彭、高彙報了朝鮮局勢的危急狀況,轉達了金日成要求志願軍盡快出動的口信。

朝鮮方面催促得如此之急,志願軍準備得究竟怎樣?彭德懷剛到瀋陽兩天,就面臨一大堆難題。首先是武器裝備,尤其是重炮、高射炮的缺乏。後勤方面如卡車、軍醫、棉衣的缺口也很大。一個月以前,9月2日,13兵團剛到東北,各軍就反映不少問題。鄧華等兵團負責人曾給軍委發出電報,要求解決部隊的電台、經費、軍醫和汽車等問題。

軍醫問題,四野在東北作戰時,我軍醫生、護士奇缺,當時從日本戰俘和遺留的僑民中徵召一批醫生、護士,組織野戰醫院。這些日本人成為四野作戰的醫療骨幹。13兵團北上時,考慮到要出國作戰,將他們全部留在後方。電報說:「請求軍委速從後方醫院調換一批醫生,到部隊接替日人工作,否則戰救工作將極困難。」

汽車問題,9月2日電報說:「補充各軍的汽車(帶一個彈藥基數及兩天食糧,共需480輛。特種兵部要補車214輛,共694輛),還未發下,請速發,並請隨車配足司機。」

汽車問題更困難。出國前39軍每個師才配給卡車4輛,軍直控制12輛。39軍總共配給卡車24輛。對4萬多人的一個軍來說,拉糧食都不夠用,更不要說運輸彈藥了。朝鮮多山,道路難走,39軍命令全軍輕裝,取消了所有的馬拉大車。運輸物資就更困難了。

這些問題不解決,志願軍出動是不可能的。

10月9日彭德懷、高崗致電毛澤東:「各軍準備工作最大問題是運輸工具,目前急需解決700輛運輸汽車,特別需150輛十輪炮兵牽引車,否則炮兵無法運動。盼令軍委後勤急將現有200輛汽車及西南的2000名汽車司機並150輛卡車連日趕來東北。其次部隊無反坦克武器,請軍委調撥解決。高射武器全軍僅有一個團共36門,請由廣州或其他軍區再抽調一個團速來東北應用。醫務幹部,13兵團前已報請軍委後勤解決1000名,現一名未到。此事部隊幹部甚有意見。」

10日,彭德懷送走樸一禹後,再次致電毛澤東:「志願軍各項出動準備不充分,對美帝坦克尤其空軍顧慮很大,普遍反映對坦克作戰尤可拼命,敵亦將受損失。對空軍毫無抵抗能力,炮兵進入陣地運動時,無空軍和高射武器掩護,顧慮更大。請設法速調一至兩個高射團。安東、輯安兩鐵橋無任何高射設置,戰鬥開始兩橋將完全毀壞,交通亦將發生困難。」因此,彭德懷提出將四個軍全部過江的建議,請毛澤東批准。

高崗為瞭解決志願軍的汽車問題,清查了他的「家底」。結果令他十分為難,前幾個月朝鮮人民軍進攻時,朝鮮政府不斷向中國求援汽車和司機。10月4日,周恩來還要他為朝鮮動員,500名司機,結果現在志願軍要出國,東北是既無車也沒司機。10日,高崗致電軍委:「東北過去已經動員了800名司機,現在正為朝鮮動員司機,目前已無法再動員司機。請令中南、華東、華北從汽車團中各抽200名熟練的老司機,於10月25日前趕到瀋陽。」

當日毛澤東復電:「10月9日10日各電均悉。(一)同意四個軍及三個炮兵師全部出動集結於你所預定的位置,待機殲敵;(二)已電告華東調一個高射炮團於10月14日從上海開動赴瀋陽轉赴前線,請高注意接轉;(三)其他各項已另復。惟空軍暫時無法出動。」

彭德懷在瀋陽處理完事情,急於到前線去。10日晚上他報告毛澤東:有不少問題需要與金日成面商,決定11日經安東前往朝鮮德川。當天夜裡,他就帶著身邊的工作人員乘火車去安東。11日早晨到達安東後,彭德懷立即與鄧華等兵團負責人商量入朝部署。

彭德懷對鄧華等說:毛主席已經同意四個軍一齊入朝的意見,你們還有什麼意見?

鄧華、洪學智說:四個軍入朝兵力也還是不夠。我軍火力差,需要有絕對優勢兵力才能殲滅敵人。因此需要向中央建議:從華東、華中和西北調動的第二、三批部隊要提前北上。

彭德懷說:「你們這個意見很好,13兵團雖然戰鬥力強,但兵力畢竟有限。根據我軍一貫的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原則,其他部隊應該繼續趕來。我馬上向中央報告。」

中央完全同意這個意見。三野的第9兵團三個軍在宋時輪司令員指揮下,已經由江南運至山東泰安、兗州。同時,四野的第50軍也車運東北。駐天津的第66軍也接到緊急命令開赴東北,戰士們正在搞生產,是從田間收攏來的,登上火車就走。

彭德懷在安東與13兵團負責人研究了一天多進軍部署,又到鴨綠江邊視察了橋梁和渡口。12日,樸一禹再次來到安東,通報敵軍已經佔領元山,正在向平壤推進,金首相希望中國盡快出兵。彭德懷準備過江去會見金首相,當天20時突然接到毛澤東來電:「(一)10月9日命令暫不實行,13兵團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二)請高崗、德懷二同志明日或後日來京一談。」

出兵已是箭在弦上,突然收回來了。這是怎麼回事?大家都感到不解。13日中午,彭德懷、高崗乘飛機飛往北京。

出兵朝鮮的歷史性決策

1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研究了周恩來從莫斯科發來的電報,情況是很嚴峻:沒有蘇聯的空軍掩護,我們還能不能出兵援朝?

中共中央討論出兵的會議

此時,毛澤東不再對蘇聯空軍掩護抱希望了。經與彭、高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同志商量,毛澤東毅然作出歷史性的決策:不管有沒有蘇聯空軍支援,我們仍按原定計劃出兵援朝。中央政治局形成決定後,毛澤東立即給周恩來發出電報:

(一)與政治局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偽軍,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在第一時期,只要能殲滅幾個偽軍的師團,朝鮮局勢即可起一個對我有利的變化。

(二)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燄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

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毛澤東為什麼敢於做出不依靠蘇聯空軍也出兵的決策?他於14日給周恩來發出兩封電報,解釋他的意圖。3時發出的第一封電報說:志願軍出動後,擬在平壤至元山以北的山區組織防禦,「使美偽軍有所顧慮,而停止繼續前進。」「如此,則我軍可以不打仗而爭取時間裝備訓練,並等候蘇聯空軍到來,然後再打。」「只要殲滅一二個或二三個完整的偽軍師,局勢就大為鬆動了。」21時發出的第二封電報更具體:「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即在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我們這樣做是有把握和很有利益的。」毛澤東告訴周恩來:「我軍決於10月19日開動,先頭軍步行200公里至德川需七天,休息一二天,可於10月28日在德川、寧遠線以南地區開始構築工事。」

毛澤東的戰略方針,是以穩固防守為主,先打弱敵,積蓄力量,待蘇聯的空軍和裝備到達後再行反攻。這是一個穩妥的方案。但開戰後的事實證明:我軍很快就與美軍全面交火,戰鬥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國內解放戰爭時期與國民黨軍隊的作戰。而蘇聯的空軍遲遲不來,我軍在劣勢裝備條件下與佔有空中優勢和火力優勢的美軍作戰,打得異常艱苦。

瞭解中央的意圖後,周恩來一方面將情況通報斯大林,一方面與莫洛托夫等進行具體商談。蘇方的立場沒有什麼改變,斯大林許諾提供各種火炮和武器裝備、汽車,裝備中國軍隊。周恩來與莫洛托夫就物資運輸、集中地點、接收、轉運、保管和轉交手續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磋商,一一落實。當周恩來詢問斯大林蘇聯空軍能否配合作戰時,斯大林的答復是:蘇聯將只派空軍到中國境內駐防,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後也不準備進入朝鮮境內作戰。

蘇聯的空軍只在中國境內活動,這是什麼意思?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說:「斯大林或是莫洛托夫曾對我們說,別想把我們拉到戰爭裡去。蘇聯出動飛機是履行同我們的契約,等於是中國租蘇聯的飛機。蘇聯領導人緊張到普通人不易想像的程度,但表面上又故作鎮定。」

儘管蘇聯不同意出動空軍,但畢竟答應供應軍火和武器裝備。周恩來帶著這個成果回國。這時,彭德懷、高崗開完中央政治局會議,於15日回到瀋陽。朝鮮外相樸憲永來瀋陽,向彭、高通報美韓軍隊北進的最新情況,說金日成希望中國盡快出兵。焦急之情,溢於言表。彭、高當晚就和樸憲永一起乘火車前往安東。

10月16日上午,在安東13兵團司令部召開志願軍師以上幹部會議。首先由高崗傳達了中央政治局13日關於出兵援朝的最後決議,然後由彭德懷司令員作動員報告。

彭德懷

彭德懷說:「目前朝鮮戰局是很嚴重的。中央經過反復討論,慎重考慮,認為『不能置之不理』。我認為中央這種決策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正確的。不過關於這個問題,在黨內是有不同看法的。一是主張不出兵或暫不出兵朝鮮,其理由如下:1. 我們的戰爭創傷還沒有恢復;2. 土地改革工作尚未完成;3. 國內的土匪特務還沒有徹底肅清;4. 軍隊的裝備和訓練尚不充分;5. 部分軍民存有厭戰情緒等。總之,一切準備不夠,主張暫時不出兵。一是主張積極出兵援助朝鮮。因為我們準備不夠,敵人準備也是不夠的,特別是美帝國主義者準備不夠。」

他說:「我們如果不積極出兵支援朝鮮革命人民,國內外反動派的氣燄就會高漲起來。如果讓美帝侵佔了朝鮮,它就能抽調兵力轉向越南、緬甸,到處搞鬼,我國就會陷於被動,國防邊防都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

彭德懷說:「三五年後再打,讓我們松一口氣,好不好?當然好。但是三五年以後還是要打的。我們三年五年辛辛苦苦建設起來的東西,還是要被打得稀爛。這樣細算一下,目前就打,也許更有利些。我們不怕大打,我們也不向美國宣戰,只是以人民志願軍的名義支援朝鮮革命。我們要取得和平,必須要經過艱苦的嚴重的鬥爭。」

關於軍事形勢,彭德懷說:「根據現在的瞭解,朝鮮的敵人有美軍七個師,每師約兩萬人,但士氣不高;偽軍七個師,每師只有六七千人,還有些戰鬥力。美偽軍先後越過三八線,西路敵軍正攻金川,距平壤百餘里。敵人兵力分散,再向北接近,可能有三個美國師和兩個偽軍師。這個力量我們是抵抗得住的。美國空軍目前仍佔優勢。但空軍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敵人的坦克和炮兵暫時也佔優勢,這是敵人比我們強的地方。只要我們把工事和偽裝搞好,是可以控制敵人取得勝利的。在戰術方面我們比敵人強,堅決勇敢,用炸藥、拼刺刀、打手榴彈,這些都是敵人害怕的。美帝國主義者遠涉重洋作戰,補給運輸困難。他們是為帝國主義打仗,人民反對,兵心厭戰。我們是為被壓迫人民求解放的,是正義的戰爭,這些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

彭德懷指出:「過去我們在中國使用的運動戰,大踏步的前進和大踏步的後退,不一定適合於朝鮮。所以要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配合。敵人進攻我們要把它頂住,不使前進;發現敵人弱點,即以迅速出擊插入敵後堅決消滅之。重要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只要有機會,哪怕一個營一個團,就要堅決徹底予以殲滅。我們的戰術是靈活的,不是死守某一個陣地。我們不是單純防禦,只有大量消滅了敵人,才能鞏固陣地。關於陣地戰,應採取縱深配備,挖散兵坑,每班分為三四個小組,每組挖成梅花形的單人掩體,距離以二三十米到五十米為宜。這樣的工事在敵人轟炸時可以減少傷亡,敵人坦克前進時可以使用爆破,讓敵人接近,突然出擊,進行近戰,可以殲滅敵人。炮兵亦應構築隱蔽工事,不使暴露目標。」

彭德懷最後說:「我們是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者。這次出兵援助朝鮮人民,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如果朝鮮被帝國主義侵佔,就直接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因此援助朝鮮,也就是鞏固我們的國防。我們進入朝鮮後,千萬不要驕傲,不要以大國的援助者的身份自居,對朝鮮的黨、政府、軍隊和廣大人民,要切實尊重他們。我們的任務是艱巨的,也是光榮的,我們要作相當長期的打算,多研究具體情況,多想新的辦法,就能勝利地完成光榮任務!」

本來,大家盼望彭總從北京回來,能給他們帶來蘇聯空軍出動的消息。但是希望落空了,大家心情都很沈重。他們在安東目睹美軍飛機把鴨綠江對岸的新義州炸成一片廢墟。出動後如果每天在敵機轟炸下行軍打仗,這個仗怎麼打,誰都沒把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覺得問題嚴重。鄧華問:「是不是向上級建議考慮推遲出動時間?」大家沒有異議,於是一封聯名電報發給彭德懷和高崗:

昨日散會後,許多同志表示我們高射炮火太少,又無空軍配合。而敵則可用大量的飛機、大炮、坦克肆無忌憚地向我陣地進行大規模轟擊。且友區為山地水田,將來天寒地凍,工事更不好挖;如敵大舉進攻,則陣地很難堅持。同時新裝備三兩月內能否搞好,尚屬問題。目前運輸、供應、防寒等工作還差,部隊思想波動亦很大。我們認為:三兩月內新的裝備確有保證(尤其是空軍能夠出動),則可按原計劃進行。否則,推遲出動時間的意見是很值得考慮的。

鄧、洪、解、杜
10月17日

13兵團負責人坦率地陳述了意見,彭德懷也在考慮這些問題。他講話中關於空軍也不可怕的那幾句話,是他在稿子上臨時加的,顯示出他的一種矛盾心情。大軍出動,氣可鼓不可洩。但是作為指揮員必須把困難充分估計到,不能拿戰士的生命開玩笑。毛澤東也是如此。17日下午5時,彭德懷、高崗突然又接到毛澤東的急電:

(一)先頭兩個軍請準備於19日出動,明(18)日當再有正式命令;(二)請彭高二同志於明(18)日乘飛機來京一談。

10月18日是周恩來返回北京的日子。毛澤東和中央政治局需要聽取周的詳細彙報,然後確定出兵的時間。彭德懷、高崗於18日早晨匆匆登上飛機,第三次到北京商議出兵大計。

18日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恩來匯報了他與蘇方談判的情況,彭德懷匯報了志願軍的準備情況。大家認為,儘管蘇聯空軍不肯出動,但畢竟同意向我方提供武器裝備。出兵還是可行的。毛澤東最終決斷:「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敵人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當夜21時,奉毛澤東的指示,彭德懷以毛澤東的名義起草了給13兵團的命令:

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19)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4時即停止,5時以前隱蔽完畢並切實檢查。為取得經驗,第一晚(19晚)準備渡兩個至三個師,第二晚再增加或減少,再行斟酌情形。余由高崗、德懷面告。

18日,中央領導徹夜未眠,研究出兵行動和作戰問題。19日早晨,彭德懷、高崗飛回瀋陽。上午到達瀋陽後,彭、高向東北局、東北軍區負責人傳達中央指示,部署了後勤方面的工作後,中午彭、高又上飛機直飛安東。13兵團負責人接到中央命令後,即做好了出發準備。全軍指戰員摘下帽子上的紅五星和胸前的人民解放軍標誌,換上朝鮮人民軍的服裝。汽車、火炮也都進行了偽裝。工兵在鴨綠江邊等待天黑,就開始在渡口架設浮橋。19日13時,兵團下達開進命令:40軍的118、120師從安東渡江,39軍117師從長甸河口渡江,38軍車運輯安渡江。各部渡江時間從當日18時半開始,到翌日晨4時止。5時前全部隱蔽完畢,渡江後一律採取夜行軍。

下午,彭、高的專機在安東降落。彭德懷到了鎮江山招待所的13兵團司令部,鄧華等已等候多時。彭德懷來不及進屋,在院子裡就向兵團負責人傳達中央的指示和作戰方案。

樸一禹得知彭總回到安東的消息後,急忙過江來見彭總。他說:局勢已經非常危急,金首相請求中國軍隊趕快過江。當彭總堅定地告訴他:今晚就出兵!樸一禹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連聲說:「這就好了,這就好了。」為了趕在部隊前面與金日成首相會見,彭德懷決定馬上過江。臨行前他囑咐鄧華等組織好部隊行動,按預定計劃向朝鮮開進。

19日傍晚,安東風雨交加。彭德懷在鴨綠江邊與送行的高崗等人握手告別後,在樸一禹陪同下,帶著參謀、警衛上了一輛吉普車。另一輛裝備電台的卡車隨後。他一聲令下,吉普車衝上鴨綠江大橋,向對岸的朝鮮開去。

在經歷了一系列艱難曲折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終於踏上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征途。作為司令員的彭德懷,是全軍第一個過江的志願軍成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