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歷史啓示錄

徐焰:著名軍史專家、少將

▲ 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中朝軍隊連續進行了5次戰役,把侵略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渡過漢江後圍殲殘敵

◆ 「三把刀」插向中國——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們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

◆ 仔細考察歷史檔案,可以看出當時美國武力干涉中國台灣蓄謀已久,利用朝鮮內戰爆發出兵只是藉口

◆ 需要釐清:朝鮮戰爭是朝鮮內戰,不在中國控制範圍之內;但抗美援朝戰爭是美國逼到中國家門口了,我們不能不打。中國敢於出兵朝鮮反擊美軍,是美國當權者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沒有料到的

◆ 抗美援朝戰爭,可稱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揚眉吐氣的一場對外戰爭。這場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前所未有的國際政治地位,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在國際上軟弱可欺的形象,贏得了和平的發展環境

◆ 近現代的歷史證明,不敢鬥爭注定失敗(如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實行「不抵抗」政策丟了東北),敢於鬥爭才有希望,善於鬥爭才能勝利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杜魯門政府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干涉,以美國為首的由16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全面投入戰爭,美第七艦隊侵入中國台灣海峽,不顧中國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出動飛機轟炸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朝鮮處境危急,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勞動黨中央和朝鮮政府請求中國直接出兵援助其作戰。

1950年10月,對剛成立一年的新中國來說,是一個極不平凡的月份。毛澤東同志於當年10月2日下午、4日下午、5日下午,先後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出兵援朝問題。直到5日下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形成了一致認識,作出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1950年至1953年,英勇的志願軍戰士過江殺敵。歷經了70載風雲變幻,如今,曾「一窮二白」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實力更有了天翻地覆的巨變,在櫛風沐雨愈發燦爛輝煌的共和國史冊里,我們仍能體會到這場戰爭帶來的深刻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人民的勝利。這成為新中國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撐點。這場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範例;這場戰爭,為中國創造了和平的發展環境,保衛了新中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安全,重新樹立起中國的大國尊嚴,也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這場戰爭,留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深刻證明瞭並將繼續證明著: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鑒往知來。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和發展權利不容侵犯,中國人民同其他國家人民的交流合作不容破壞,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不容破壞。一個發展中的強大中國,將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讓和平薪火代代傳承。

面對威脅必須敢於出拳

抗美援朝戰爭,可稱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揚眉吐氣的一場對外戰爭。

回望歷史,鴉片戰爭後,中國屢遭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國家瀕臨滅亡邊緣,為數2萬人的八國聯軍曾長驅直入北京,2萬日本關東軍輕易佔領東三省。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新中國剛剛誕生,就能出兵境外,將幾十萬人的「十六國聯軍」打得狼狽敗逃。中國在朝鮮戰場同世界最強手進行局部戰爭並能獲勝,展示了自身的軍事強國力量,奠定了「站起來」的國際地位。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國際上有關朝鮮戰爭的檔案解密,有的人受到西方影響對這場戰爭提出不同看法。尤其是美國人總在「誰打第一槍」問題上大做文章,並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解密的相關檔案進行曲解,意圖顛覆戰爭中的侵略者和被侵略者。

1992年夏天,筆者作為中方學者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參加了對蘇聯解密的朝鮮戰爭檔案的鑒定。仔細考察歷史檔案,可以看出當時美國武力干涉中國台灣蓄謀已久,利用朝鮮內戰爆發出兵只是藉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稱霸太平洋地區的政策就同中國革命力量的發展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杜魯門政府在支持蔣介石打內戰並想變中國為其附庸的努力失敗後,在1949年夏天曾讓時任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留在南京同中共方面接觸談「建交」問題,條件卻是要新生政權「履行國際義務」,即承認舊政權給予美國的在華特權和債務。一向以反對帝國主義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可能承認國民黨的賣國條約,再背上國民黨政府欠下的巨額「閻王債」。當中國共產黨拒絕了這些要求後,美國拒不承認新中國。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美國當局感到分化中蘇的企圖落空,又傾向於以武力控制中國台灣。同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68號文件決定在遠東實行強硬政策,遠東美軍也積極準備出兵台灣,只等待一個藉口。

周恩來同志曾在志願軍幹部大會上指出:「我們和美帝國主義較量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就看選擇在什麼地方。」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馬上在朝鮮、越南以及中國台灣地區三個戰略方向採取侵略行動。毛澤東將之形容為「三把刀」插向中國——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們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

1950年10月,面對美國侵略,應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為維護正義,保衛中國領土安全,捍衛和平,中共中央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歷史證明,這是一個有遠見的英明決策,其策略也是高明的。在美軍已控制台灣和兵臨鴨綠江邊時參戰,在政治上有理;選擇最便於發揮自身陸軍優勢的朝鮮北方打擊侵略軍,在軍事上有利;「以志願軍名義」而不以國家名義宣戰以限制戰爭規模,在行動上有節。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同年10月25日,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這是一場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正義戰爭。

需要釐清,「朝鮮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是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朝鮮戰爭是朝鮮內戰,不在中國控制範圍之內;但抗美援朝戰爭是美國逼到中國家門口了,我們不能不打。剛剛站起來的中國,尚未建立起有戰鬥能力的海空軍,無法在台海實施反擊,只能選擇在朝鮮半島反擊美國的侵略,這樣才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志願軍用「氣」壓倒了敵軍的「鐵」

中國敢於出兵朝鮮反擊美軍,是美國當權者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沒有料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GDP佔全球三分之一,擁有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而此時的中國無論經濟力量還是軍隊武器裝備,都與美國無法相比。剛剛成立一年的新中國,接手的是舊中國遺留的爛攤子,多年的戰爭創傷未愈,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對比1950年中美兩國經濟實力,可以看到,美國鋼產量為8772萬噸,中國60.60萬噸;美國工農業總產值2848億美元,中國只有574億元人民幣。

而中美兩軍的裝備差距更大。美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和空軍,有原子彈,從朝鮮戰爭一開始就將海空軍投入了作戰。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和空軍還在組建過程中,沒有形成戰鬥力。地面部隊,美軍一個師的裝備就大大強於解放軍一個軍的裝備。美軍裝備著坦克、裝甲車、榴彈炮、高射炮、飛機等現代化武器,擁有製作精良的皮靴、大衣、手錶、指南針等用品;而中國人民志願軍則使用著「萬國造」的槍枝,身穿單薄的軍裝、黃膠鞋……

▲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運輸部隊的戰士奮勇搶救被敵機轟炸起火的軍需物資(資料照片)

此時的中國一窮二白,卻擁有一支歷經了二十多年戰火鍛鍊的英雄的人民軍隊,陸戰經驗非常豐富。美國此前援助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又入侵中國台灣和朝鮮,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形成了各界民眾一致擁護抗美援朝的浩大浪潮。中國領導人承認美國經濟力和軍力強大的這一優勢,卻又看到美國進行不義之戰,有失道寡助和軍隊士氣不高的弱點。特別是美國實行的是全球戰略,兵力分布幾大洲,中國集中力量於朝鮮這一局部戰場,並能得到蘇聯的部分援助,就有可能取得局部戰場上的勝利。

▲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工兵戰士們搶修被敵機炸毀的渡橋(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李忠林 攝)

近現代的歷史證明,不敢鬥爭注定失敗(如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實行「不抵抗」政策丟了東北),敢於鬥爭才有希望,善於鬥爭才能勝利。志願軍出兵後,指戰員們都牢記毛澤東發出的「美國反動派也是紙老虎」的豪言壯語,以大無畏的精神投入了同世界技術裝備最好的強敵的戰鬥,再加上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才能以絕對劣勢的裝備克敵制勝。

如果單純拼火力、拼物質條件即講「硬實力」,中國遠不是美國的對手,但志願軍的英勇精神卻能以「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弱項,能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入朝部隊發揮近戰夜戰的特點,以靈活的戰術實施穿插迂迴,出國僅兩個月便連續取得兩次戰役的勝利,讓美軍敗逃300多公里。美國的《紐約先驅論壇報》曾驚呼,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 1952年3月1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火炮在戰場上掩護坦克進攻。新華社記者 錢嗣傑 攝

可以說,志願軍用「氣」壓倒了敵軍的「鐵」。毛澤東同志在談到抗美援朝時,曾說過這樣一句非常形象的話:「敵人大炮比我們多,但士氣低,是鐵多氣少。」抗美援朝戰爭,靠的就是心中的那一股氣。後來,美國軍隊也曾經形象地將之比喻為「謎一樣的東方精神」。這是一種由信念、由信仰所傳導出來的精神力量。

戰爭是精神力量的較量,也是物質力量的較量。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武器和技術條件,美軍在朝鮮戰場出現敗績後又不斷增派力量反撲,雙方進行了反復拉鋸的交鋒,最後在1951年夏天形成僵持。中朝軍隊雖在地面部隊的數量和戰鬥力上有明顯優勢,但美軍在海空軍方面又居於絕對優勢,這使雙方在朝鮮戰場的整體軍力形成了均勢。美國當局自感深陷於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之中,不得不提出希望談判停戰。中國方面此時基本達到了保家衛國和援救鄰邦的目的,迫使敵人以妥協方式結束戰爭也有利於集中力量於經濟建設。

▲ 這是抗美援朝時期敵機炸毀的鐵路大橋(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李忠林 攝)

1951年7月以後,朝鮮戰場上出現了持續兩年之久的邊談邊打。起初美方想憑借技術優勢達成對其有利的停戰條件,中方的立場卻是「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經過激烈的陣地攻防戰,志願軍發明瞭坑道戰的有效作戰形式,中朝軍隊在橫貫朝鮮半島的250公里長的戰線上大力「挖洞子」,形成堅不可摧的「地下長城」,解決了「能不能守」的問題。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證明瞭志願軍的陣地堅不可摧,1953年志願軍的夏季攻勢又突破了金城一線的敵軍陣地,這都迫使敵方急於迅速停戰。

▲ 1952年,在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戰員在炮火支援下,攻上537.7高地北山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交戰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在中朝方面一片歡呼時,「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的克拉克上將卻感嘆說:「我成了歷史上第一位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為時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最後基本回到開戰時的位置三八線,可謂是平局。中國進行的兩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卻是從鴨綠江邊開始,將世界頭號強國擊退500公里並輓救了兄弟鄰邦,無論從軍事位置還是從政治目標來看,都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鍛造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同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富國交戰,付出了相當代價。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後入朝參戰的部隊共計290萬余人次,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共斃傷俘敵71萬余人,志願軍自身傷亡36萬余人。同時,新中國也獲得了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巨大收益。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新中國「邊打邊建」,越戰越強,軍事和經濟實力都得到快速增長,成為一個令人驚嘆的奇跡。

▲ 1952年,在上甘嶺戰役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突破敵人的火力封鎖,將彈藥補給等送往前沿陣地。新華社發

據毛澤東同志的衛士長回憶,朝鮮停戰當天,毛主席破例在中南海的園子裡清唱了一曲京劇,以表達心中的喜悅。而當時美國高層卻充滿沮喪,戰時任過美國國防部長的馬歇爾嘆息說:「神話已經破滅了,美國並不是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一個強國。」

這場戰爭,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就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

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 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這是朝鮮人民歡送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的場面。新華社記者 呂厚民 攝

這一戰後,中國人重建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喪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激發起空前高漲的建設祖國的激情。參軍、參戰、支前、捐款捐物……聲勢浩大的全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有力支援了一線作戰,也促進了國內各方面工作的開展。靠著這股氣,中國軍隊以弱勝強;同樣是靠著這股氣,新中國迎來了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強烈的愛國情懷匯聚成了建設新中國的無窮力量。

戰時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這場戰爭的戰費為62億元,1953年停戰時,中國國民收入由3年前的426億元增至709億元。戰爭期間每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高達15%,做到了「打仗建設兩不誤」。

戰時根據「共同負擔」原則以半價購買蘇聯武器的30億元欠款,在戰後幾年內便還清,而且還債支出比例只佔同期全國財政支出的1.3%左右。

這場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前所未有的國際政治地位,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在國際上軟弱可欺的形象,贏得了和平的發展環境。這場戰爭的勝利,意味著帝國主義在東方架起幾門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保衛了新中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安全,重新樹立起中國的大國尊嚴。

經歷了這場戰爭,中國贏得了蘇聯的尊重,獲得了156項重大工程援助以奠定工業化基礎,這相當於蘇方對華提供了本國工業化系統的一個縮小版及全套技術,這一收益更是難以用簡單的金錢數量來計算。如果新中國不進行抗美援朝這一戰,取得這樣的經濟回報是不可想象的。

這場戰爭,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讓新中國被世界公認為軍事強國。這一戰推進我軍進入了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強大軍隊的新階段。通過引進蘇聯武器和國內設廠仿造,人民軍隊改變了「小米加步槍」的落後狀態,並在朝鮮戰場的實戰中鍛鍊掌握了新裝備的使用。毛澤東同志在戰爭後期曾說:「現在空軍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裡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通過這場戰爭,新中國打出了一個實力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空軍(當時僅次美蘇),打出了一個強大的炮兵,並開始全面建設裝甲兵,其他技術兵種也有很大發展,這又為後來的國防現代化提供了最初的基礎。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但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旺盛的鬥志和高昂的士氣,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爭範例,錘鍊鍛造出一支經過嚴酷戰爭洗禮的人民軍隊。有了這支能打硬仗、敢於勝利的「鋼鐵長城」,中國不會懼怕任何人任何勢力的挑釁。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如今,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有70年,中國GDP總量已躍居第2位,現在的中國正步履鏗鏘地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徵程上。此時,追念抗美援朝的英雄業績,更能深刻感到那場戰爭的偉大意義:當年的新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面對全球超強的美帝國主義,以不畏強敵、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革命膽略和非凡氣魄贏得了偉大的勝利,這正是前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刊於《瞭望》2020年第43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