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大的連鎖超市沃爾瑪,已經將槍枝彈藥移出銷售區!」
這條消息登上了10月29日美國大多數媒體的首頁,因為這發出了一個非同尋常的信號——更多人擔心美國面臨內亂風險,因為2020年的大選投票很可能引發巨大的爭議。
不少美國媒體和觀察家擔心,對於熱衷於擁有槍枝的,相信槍枝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右翼民間白人武裝來說,一旦特朗普在大選中失敗,拜登上台,掀起一場「內戰」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並非不可能。
「10月驚奇」沒能發生,「11月驚奇」會在美國發生嗎?
1
作為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在29日突然表示,將暫時把槍枝彈藥移出美國門店的銷售區。沃爾瑪方面給出的理由是,「在下周可能出現的騷亂中保護顧客和員工,避免讓他們受到傷害」。
沃爾瑪一位發言人說:「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孤立的內亂事件,我們現在做的,正如我們過去幾年的類似情況下所做的那樣。」
這位發言人還補充說,該公司暫時無法確定何時才能將槍枝和彈藥放回銷售區。
顯然,這個事情很嚴重了。
要知道,沃爾瑪在美國有5000多家門店,其中有近一半門店出售槍枝彈藥,堪稱美國槍枝和彈藥的最主要銷售商,也是美國買槍最方便的地方之一。當然,沃爾瑪也不是現在就不賣槍枝了,只是不公開陳列,將根據顧客的要求出售槍枝。
沃爾瑪這種擔心是不是多餘的呢?
看看今年5月下旬,由於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引發全美國長時間、大規模的反對種族主義和反警察暴力執法的示威活動。隨後,沃爾瑪多家門店遭到破壞,當時該公司就從門店銷售區撤走了槍枝和彈藥。
另外,就在做出該決定之前,美國費城部分地區近日出現動亂,導火索是警察射殺了一名叫小沃爾特•華萊士(Walter Wallace Jr.)的黑人。而視頻錄像顯示,示威者在費城西區和北區與警方對峙之時,沃爾瑪和其他商店都成為劫掠者的目標。
近期,美國槍枝銷售量上升明顯,而且很多人都是首次購槍者,這也讓許多美國觀察家擔憂。
根據美國槍枝交易相關機構美國全國槍枝運動基金會的統計,截至10月24日,美國2020年的槍枝銷售量已超過1540萬枝,9月份就售出160萬枝,同比大漲61%。該機構預計,今年美國槍枝銷售量很可能超過2016年的1570萬枝槍,創造新的紀錄。
美國今年前4個月大約40%的售出槍枝是由首次購槍者購買的,遠高於以往20年24%的平均水平。其中,非裔和女性購槍比例上升尤為明顯。
9月份非洲裔美國人的購槍數量飆升了58%。美國全國非裔槍枝聯合會稱,年初以來,該機構會員數量大漲了大約5000人,而之前會員數量總計為3萬人左右。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除了非洲裔之外,亞裔也是購槍數量上漲較快的族群。
為什麼非洲裔和亞裔美國人買槍暴增?
最大的原因是擔心遭到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攻擊。因為,這些白人至上主義者連州長都敢綁架。
不久前在美國鬧得沸沸揚揚的針對密歇根州州長惠特默的綁架案件,犯罪嫌疑人均與一夥美國白人民兵組織有關。在美國警方逮捕的13名嫌疑人中,其中7人涉嫌謀划襲擊密歇根州議會大廈,並試圖綁架州政府官員。
白人民兵組織作為美國一支獨特的武裝力量,擁有漫長的歷史,但近年來卻屢次從事不法案件,多次發生武裝對抗事件。
險些遭綁架的密歇根州州長惠特默屬於民主黨,在美國新冠疫情中,惠特默與總統特朗普幾次發生爭論,就因為她採取嚴格的地區封鎖政策,最後成功遏制了新冠疫情在該州的傳播。
但同時將密歇根州封鎖數月也使許多白人群體不滿,他們都是特朗普的潛在支持者。惠特默說,美國總統特朗普拒絕譴責白人至上主義組織的行為鼓勵了此類事件。
2
正因為特朗普有這些狂熱的擁躉,而且特朗普還曾經表示不能保證在失敗後和平交權,這讓很多美國人對「第二次內戰」的擔心增加了很多。
今年9月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就表示,擔心美國正處在「潛在的第二次內戰」邊緣。
弗里德曼是知名的美國新聞記者、民主黨人、專欄作家,曾3次獲得普利策獎。他說,「我以報導黎巴嫩歷史上第二次內戰,開啟了我的記者職業生涯。我很害怕以報導美國歷史上可能發生的第二次內戰,來結束自己的記者生涯。」
「因為美國總統已經告訴他的支持者們:『要麼我贏得選舉,要麼我讓選舉無效』。現在就看你們的選擇了。」
那麼,美國大選投票會出現巨大爭議嗎?
以往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比較小,今年就不一樣了。
在每次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都有成千上萬張郵寄選票會由於多種原因被選舉官員作廢,原因可能是錯過截止日期,或者未能在信封上正確簽名等等。
但是2020年,由於一半以上的美國選民參加提前投票或郵寄投票,更多的缺席選票可能會被作廢扔掉。這引發了對投票權的質疑,也加劇了主要戰場州選舉後的不確定性。
在距離大選日不到一周的時候,美國全國已經有近8000萬選民提前投出了選票。在西海岸的華盛頓州,全州超過一半的選民參加了提前投票。在上屆總統大選的同一時間段裡,華盛頓州政府只收到了此前發出的選票的28%。
在佛羅里達州和佐治亞州,目前特朗普和拜登在這兩個南方州勢均力敵。
有研究人員統計分析發現,在佛羅里達州,到目前為止,在380萬張郵寄選票中,有15000張面臨被拒,拒票率為0.4%。而且,和近年的一些選舉一樣,少數族裔選民比白人選民面臨更高的拒票概率。
乍一看,被標記為廢票的數量似乎不多。但是,在佛羅里達這樣的關鍵「搖擺州」,就跟過去在其他選票接近的州一樣,1萬票有時足以決定最後的勝敗。
2000年總統大選期間,最終獲勝者共和黨人小布殊,就是在佛羅里達州以537票戰勝民主黨人戈爾。2018年競選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職位的共和黨人里克·斯科特,也是僅以10033票險勝。
隨着未來幾天有更多的郵寄選票抵達,被作為「廢票」的數量可能會隨之增加。在某些情況下,廢票數量有可能超過選情膠着的「搖擺州」的總統候選人之間的勝出數量。美國一些評論人士認為,「這簡直是噩夢般的場景」。
另外,如何處理簽名有問題的選票,以及11月3號大選日過後多久還接受並計算選票等問題,一直是美國各地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激烈鬥爭的內容。現在隨着特朗普提名巴雷特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獲得成功,共和黨在這方面獲得了優勢。
選民分裂前所未有,雙方勢不兩立;而且,雙方選民都高度情緒化和意識形態化。由於這兩個前所未有的特徵,再加上投票結果很可能存在巨大爭議,美國的一些前政要和輿論領袖都認為,這是美國自南北戰爭以來最危險的一次大選。
大選結束後,大有發生「11月驚奇」的可能性。
3
美國選民在國家認同的巨大分裂,是雙方勢不兩立的根本原因。福音派白人選民是支持特朗普的主力。他們自認為是美利堅合眾國真正的繼承人和捍衛者。
在他們看來,美國是由“五月花號”移民為代表的、以清教徒價值觀為支撐的、以強調個人自由為號召的白人移民經過獨立戰爭創建的國家。在他們的理念中,公權力的本質是惡的。
因此,所謂「民主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監督和控制公權力——政府——的職權範圍和功能。
他們是擁槍的堅決捍衛者,反對墮胎,反對同性戀,反對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在他們秉持的理念中,「美國大熔爐」存在的先決條件,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必須接受「五月花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唯如此,才能成為「美國人」。
在這些選民心目中不可或缺的國家權力象徵儀式,是美國總統就職時手撫聖經,高誦「上帝保佑美國」。特朗普右翼保守、堅決反對「政治正確」,因而成為他們捍衛“「我們的美國」的旗手和希望,獲得他們宗教信仰般的狂熱支持。
另一方面,拜登的支持者們則堅信,多元和包容是美國的立國之本。多元文化和族群不僅是美國社會的現實,更是使美國不斷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美國對多元文化和族群的包容、接納並賦予同等的權利,是「美國大熔爐」的必要保證。
因此,美國公權力必須為捍衛多元文化、反對種族歧視,確保公民平等權利提供製度性的保障。美國政府不僅應該代表國家,行使捍衛主權領土完整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絕對權力,而且必須積極廣泛地干預各項社會和經濟事務,確保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國人”能夠依據美國憲法保持他們的文化傳承,同時享有公民的平等權利。
席捲美國的「黑命貴」運動不僅反對種族歧視,更是要凸顯多元、包容、平等的「美國主義」(Americanism)。這一派選民對拜登的支持的狂熱性,不亞於支持特朗普的選民。
在他們看來,如果特朗普繼續連任執政下一個四年,美國必將面臨國將不國的巨大危機。
顯然,特朗普競選團隊充分認識到選民的勢不兩立,並且積極地利用這個分裂謀求私利。競選活動開始以來,特朗普競選團隊不斷鼓動、慫恿和支持以福音派為主體的白人選民的各種“政治衝動”,從反對管控疫情所必須的戴口罩、社會隔離、武裝佔領各地公權力所在地,直到與“黑命貴”運動發生武裝衝突。
作為美國總統,特朗普非但不努力克服觸動美國立國之本的國家認同分裂,反而利用這個分裂以圖一逞。正如特朗普政府前國防部長馬蒂斯在其於2020年6月3日發出的公開信中指出:特朗普是一個「從來都不試圖搞團結」的分裂總統。
危險正在於此。
如果特朗普敗選,支持他的選民們很可能在特朗普及其競選團隊的鼓動下拒絕接受現實,繼續狂熱地支持特朗普。目前,各種陰謀論在特朗普的支持群體中大行其道。
而競選工作啟動以來,特朗普團隊被曝光的種種「競選腐敗」指控,及其拒絕承諾敗選後將和平移交權力的姿態,更強化了其支持者們對「我們的美國」將被人篡奪的恐懼,激發了他們要捍衛「我們的美國」的狂熱。
這些居住在美國廣大郊縣地區的福音派白人選民,作為狂熱的擁槍者,持有各種現代化的制式槍械;福音派的歸屬,使他們具有相當多的有組織性且遍及全國的聯繫網絡。如果特朗普一旦敗選,即將失去「我們的美國」的恐懼和對美國傳統白人價值觀的狂熱支持,很可能會促使他們起而行動。
畢竟,他們的行動和其投入美國獨立戰爭的先輩們相比,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的先輩們騎馬扛槍地投入戰鬥,而他們很可能將開着皮卡和越野車、手持更現代化的槍械,武裝反抗大選的結果。■
感謝黃靖教授對本文的貢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