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眼中的抗美援朝戰爭

花貓哥哥

1、可以更好

抗美援朝戰爭是立國之戰,這場戰爭打出了國威與軍威,也打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其價值怎麼評價也不為過。

70年後我們再來審視這場戰爭會發現——其實我們當年還可以打得更好。

打得更好的意思就是——取得更大的戰果,付出更小的代價,給敵人更大的震撼。

怎麼才能做到打得更好?

很簡單,在抗美援朝戰爭五次戰役前,只調動四野部隊參戰,而不調動其他野戰軍部隊。

為什麼?

兩個原因。

首先,4野部隊出自東北,對嚴寒的氣候條件下作戰有豐富的經驗。這個經驗對朝鮮冬季動輒零下20—30度氣溫條件尤為重要,而我軍其他野戰軍部隊(包括1、2、3野)則根本不具有嚴寒氣候下作戰的經驗,貿然調動其它野戰軍部隊入朝作戰,遇到嚴寒天氣就要吃大虧。

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為例。

二次戰役分為東西線兩個方向作戰,東線作戰是3野的9兵團,總兵力約15萬,西線作戰是4野的13兵團,總兵力約30萬,對陣敵軍分別為9萬與13萬。

結果戰果卻相差甚大。

13兵團將西線敵軍打得全面崩潰,殲滅敵軍2.2萬,自身傷亡減員只有1萬余人,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

不僅如此13兵團還連續參加了後續的第三次、第四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前四次戰役的主力,只是到了第五次戰役,才將大部分部隊撤下來休整,只有兩個軍參加了第五次戰役。

而9兵團在態勢兵力都非常有利的情況下,僅殲滅敵軍1.4萬,自身傷亡減員高達4.8萬人,9兵團經此一戰被徹底打殘,整整休整了幾個月,錯過了第三、四兩次戰役,直到第五次戰役才參戰。

為什麼9兵團傷亡如此之大?

主要還是因為嚴寒傷凍導致9兵團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根據中央黨史出版社出版的《開國第一戰》的數據,在長津湖作戰中9兵團凍死凍傷就高達3萬余人,佔9兵團整體減員數量的65%以上。

9兵團總兵力15萬,一線戰鬥人員數量不會超過10萬,結果還沒打仗就凍死凍傷3萬余人,非戰鬥減員超過30%,這個仗還怎麼打?

東西線對比,很明顯看出是否有嚴寒地區作戰經驗的巨大區別。當然,9兵團凍傷減員如此之大,也與前期倉促入朝有重大關係,這個問題我們後面來談。

假如,在二次戰役中,我軍在長津湖地區出動的也是4野部隊,長津湖戰役我軍損失肯定會更低(不會出現高達3萬人的凍傷減員),美軍損失也會更大,那麼不但二次戰役戰果會更大,而且對未來戰爭走勢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二個原因就是,相較1、2、3野,4野部隊裝備精良,戰力也更為強大。

4野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部隊,在解放戰爭期間,不但拿到了大量日本關東軍裝備,而且還直接接收了大量蘇軍援助的裝備,更在遼瀋戰役中繳獲了國民黨軍隊的大量美械裝備。

因為上述原因,在解放戰爭時期,4野是幾大野戰軍中裝備最好的部隊。

不但裝備精良,而且一手帶出4野的林彪訓練部隊也很有一套。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進攻時所採用的三三制戰術動作大放異彩,甚至被日本自衛隊收錄進入軍隊教材《作戰理論入門》。

這個三三制戰術就是林彪在4野部隊的訓練成果。

朝鮮戰爭中的三三制隊形

所謂三三制戰術就是3人組成一個攻擊小組,一人進攻,一人掩護,一人支援,若干的小組組成一個進攻的波次,這種戰鬥隊形在遠處攻擊時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敵軍火力的殺傷效果,在近戰時又能迅速匯集到一起建立局部地區的兵力優勢,頗有能聚能散的特色。

而除開4野之外,我軍其它部隊雖然作戰也十分英勇,但是戰術素養卻有明顯的差距。

以下摘錄自27軍81師《咸南戰役總結報告》(27軍屬於3野部隊)

《咸南戰役總結報告(27軍81師)》第8頁,新興里戰鬥

這個報告總結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就是27軍在長津湖咸南地區作戰還採用密集衝鋒的人海戰術,結果被美軍優勢火力大量殺傷。

同樣的錯誤不僅在9兵團比較突出,5個月後在五次戰役中,3兵團(2野部隊,司令員就是《亮劍》李雲龍原型的王近山)也出現同樣的錯誤。

五次戰役總結會上,3兵團參謀長王蘊瑞將軍就直言不諱地提出,本次戰役3兵團就犯了「人海戰術」的錯誤。

王蘊瑞將軍總結

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過去十幾年我曾經無數次復盤抗美援朝戰爭,在復盤過程中我多次感慨,如果這場戰爭中央軍委只調動4野部隊就非常完美了。

那麼,當年中央軍委為什麼不這樣做?

下面我們回顧一下我軍入朝參戰前調兵遣將的全過程。

2、調兵遣將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場在中國東北邊境鄰國爆發的戰爭立刻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警惕。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84號決議,授權美國組建「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御朝鮮的「侵略」。

當日,毛澤東親自下令,調動中央軍委駐紮在河南的戰略預備隊——4野13兵團3個軍(38、39、40)與黑龍江的42軍以及炮兵3個師共計2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向中朝邊境集結——偉大領袖這種對國際局勢的機敏與遠見實在讓人感佩。

這4個軍在東北地區集結之後迅速進行兵員、裝備、訓練上的調整與強化,包括淘汰老弱,保留精幹,充實戰鬥人員;另外還動員了2000多朝鮮族青年參軍,讓每個連都配備了2個朝鮮族青年,作為入朝參戰的地方聯絡人員。最後就是加強了部隊武器配置。

後來事實證明,毛澤東這個未雨綢繆組建東北邊防軍以及前期的準備工作對於後來的入朝參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3兵團這4個軍基本就是後來五次戰役中前四次戰役的主力,也是將聯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三八線的主要貢獻者。

但是,在7月7日美國即將組織所謂的「聯合國軍」進入朝鮮之後,僅靠13兵團這4個軍兵力是肯定不夠的。

那麼,當時為什麼不調動更多的部隊在東北集結呢?

原因很簡單,從1950年7月到年底,新中國面臨著四面作戰的複雜局面。

一方面是追擊國民黨軍殘部,準備解放台灣。

二方面是國民黨撤出大陸之後,留下了大量的特務在各地發起叛亂,全國土匪高達數百萬人,解放軍面臨著極為繁重的剿匪任務;

三方面是組織部隊準備解放西藏。

最後才是為朝鮮戰爭做準備。

解放軍在1950年下半年兵力雖然高達600萬,但是其中有近200萬是國民黨投降與起義的部隊,軍心不穩,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只有400多萬,要同時應付四個方面的作戰任務,兵力也非常吃緊。

更為重要的是,前三者作戰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為朝鮮戰爭只是未雨綢繆的準備——

中央層面直到10月5日才確定入朝參戰,在此之前,為朝鮮戰爭做準備對於中央軍委而言,反而是最不急的事情。

8月19日,聶榮臻提出應該為東北邊防軍增加兵力配置。那麼,聶帥建議調動哪些部隊去東北呢?

因為4野部隊或者在大西南剿匪,或者剛剛佔領海南島,所以,聶帥建議調動駐紮在上海的9兵團與西北的19兵團。

9兵團是準備解放台灣的部隊,因為美國第7艦隊進入台灣,所以這支部隊就可以調出來;19兵團是完成瞭解放大西北作戰任務,暫時沒有作戰任務,正好可以調出來。

現在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8月這個時間窗口最好的決策是調動9、19這兩個兵團南下,將大西南剿匪的四野部隊替換出來開赴東北做準備。

但是,當時中央都沒決定入朝參戰,而且8月朝鮮人民軍在戰場上正是節節勝利的時候,能夠想到增加東北兵力配置已經是非常有遠見的舉措,如果再苛求替換4野部隊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但是9月之後,朝鮮局勢驟然巨變。

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人民軍主力被合圍。

10月1日,美軍不顧我國多次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

10月4日,中共中央召開會議討論出兵朝鮮問題,參與會議的中央軍政領導都反對出兵朝鮮。

10月5日,繼續討論,從西安匆匆趕來的彭德懷支持打,周恩來也支持出兵,這才確定了出兵朝鮮的決策。

確定出兵朝鮮之後,馬上就涉及要增加兵力的問題,但是朝鮮局勢變化很快,美軍在越過三八線之後幾乎就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所以推進很快。

如果志願軍不能在美軍佔領朝鮮全境之前入朝參戰,那麼,出兵朝鮮在政治上將陷入極為不利的處境。

所以,10月5日中央才確定入朝參戰,10月19日13兵團就匆匆進入朝鮮,與此同時中央軍委也手忙腳亂從各地調兵遣將。

第一個調動的是駐紮在東北的50軍,這個軍前身是長春起義的國民黨60軍,放在東北最初只是作為衛戍部隊,根本就沒有做入朝參戰的準備——包括兵力與裝備都沒有加強,但是形勢緊張,也只能匆匆入朝。

第二個調動的是66軍,這是駐紮在華北的一支部隊,在華北部隊戰力也只算2流,但是沒辦法,距離東北最近也最快能調動的只有這支部隊。

於是10月23日66軍接到緊急調令,同樣也沒做任何準備就匆匆入朝,因為時間緊急,66軍一支4萬人的大部隊僅帶了3部電台。

即便如此急如星火的調動,50軍也只有少量部隊參加了第一次戰役,66軍入朝之後也只趕上了第二次戰役。由於兩支部隊前期準備不充分,所以在二次戰役中表現很不好。

然後就是駐紮在上海的9兵團,這支部隊調動更為倉促。

1950年9月7日,9兵團接到命令正式取消解放台灣作戰計劃,該兵團準備調往山東整訓,然後再調到東北加入東北邊防軍序列——

這個命令一直讓我非常不解,既然是加入東北邊防軍序列,為什麼不直接調到東北整訓?畢竟,山東氣候條件與東北差距太大了。

但是9兵團北上計劃一開始就非常不順利,從上海到山東要經過南京渡江北上,當時沒有長江大橋,恰恰南京下關輪渡又損壞,加上北上鐵路運力不足,所以直到10月28日,9兵團3個軍才全部到達山東。

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打響,首批入朝13兵團4個軍加上炮兵部隊只有25萬,要應對美國為首聯合國軍隊23萬人的進攻,頓感兵力不足(聯軍在空軍與火力上有巨大的優勢)。

雖然緊急調動了50軍與66軍入朝,但是這兩個軍只有7萬人,我軍如果對聯軍沒有較大的兵力優勢,是無法打出大規模的殲滅戰的。

所以,9兵團剛到山東,中央軍委再次下令,取消在山東的整訓,立即開赴東北入朝參戰。

因為前線戰事緊迫,所以這一次調動更為急迫,9兵團沿途幾乎沒有做任何停留就被火車拉著直奔鴨綠江邊。

當時在瀋陽短暫停留時,時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的賀晉年看到9兵團戰士還穿著南方薄棉衣非常震驚並且立即警告說:「你們這樣入朝,別說打仗,凍也把你們凍死了。」

賀晉年立即下令將庫存的5萬多套棉大衣、棉鞋全部拿出來調給9兵團使用,沿途東北邊防部隊幹部戰士也紛紛脫下自己的棉衣、棉帽給9兵團戰士,可惜賀晉年調撥的棉衣棉鞋很多沒有送上車,9兵團就出發了!

以上就是9兵團入朝過程。如果說50軍、66軍入朝倉促,準備很不充分,還主要體現在兵力與裝備配置不夠,9兵團作為未來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主力入朝更為倉促,準備更不充分,連基本的棉衣棉帽都只配了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軍入朝參戰調兵遣將全過程。

這個過程中,也只有7月7日毛澤東親自下令調動的13兵團準備最為充分,而後期的部隊準備都很差。

原因當然是朝鮮戰場形勢變化太快,朝鮮人民軍在美軍仁川登陸之後就兵敗如山倒,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根本就沒有為我軍入朝爭取一點準備的時間。

按:當時朝鮮領袖金日成個人能力頗有問題。

朝鮮戰爭初期人民軍節節勝利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人民軍核心主力為4野的3個朝鮮族獨立師,為了支持金日成統一朝鮮事業,我們連人帶裝備全部送給朝鮮。

當人民軍佔領朝鮮半島90%的領土時,金日成志得意滿完全無視中國方面一再提出的警告——美軍很可能會在仁川登陸!

中央軍委的一個參謀甚至準確預測到了美軍登陸的時間並且精確到某月某日某個時間段!

美軍仁川登陸之後,金日成方寸大亂,不但沒有迅速組織人民軍主力後撤,反而封鎖美軍在後方登陸消息,導致人民軍主力團滅。

後來在美國越過三八線北上之後,中國向金日成通報了決定出兵的決定,並且要求金日成組織力量遲滯美軍進軍爭取時間。

結果金日成除了連連叫苦,其它啥也沒做,美軍北上基本就是武裝大遊行,逼迫我軍倉促入朝,9兵團甚至連棉衣都沒配齊!

最後這些準備不充分到了戰場上就要用人命來填。

3、第一次戰役

下面我們來復盤抗美援朝戰爭過程。

抗美援朝大的戰役有五次,這五次戰役我軍打贏第一、二、三次戰役,第四次戰役是平手,第五次戰役先勝後敗,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第一次戰役規模比較小。志願軍剛剛入朝,對敵情地形都不熟悉,兵力也只有13兵團4個軍,所以彭總準備先拿韓軍練練手。

具體部署是,在美軍為主力的東線,用42軍兩個師阻擊美軍進攻,在韓軍為主力的西線,集中38、39、40軍三個軍又一個師(42軍)準備圍殲韓軍兩個師、美軍一個師,即將入朝的50軍、66軍作為戰役預備隊——

兩支部隊還未入朝,就已經被志願軍司令部確定為全軍預備隊,可見第一次戰役志願軍兵力有多麼緊張。

換句話說,如果作戰不利,50軍、66軍又沒及時趕到,志願軍就要面臨無預備隊使用的危險局面。

至於遠在山東還沒啓程的9兵團,則被志願軍司令部內定為接替42軍在東線阻擊的部隊。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中央軍委對50、66軍以及9兵團調兵令急如星火——在志願軍首次作戰計劃里,這些部隊都安排了重要的任務,如果調動遲緩貽誤軍機,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

但是戰爭總是充滿變數,第一次戰役雙方錯進錯出,志願軍沒有實現自己的戰役企圖,卻陰差陽錯對第二次戰役產生了微妙的影響。

第一次戰役志願軍作戰計劃圖

當時志願軍計劃是在東線黃草嶺、赴戰嶺兩個點頂住美軍攻勢,集中主力準備在西線雲山這個點吃掉韓軍第一師、第六師以及美軍騎兵第一師。

北朝鮮山嶺縱橫地勢險峻,加上美軍將領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所以,聯軍東西線部隊被朝鮮狼嶺山脈隔開了80多公里——這個巨大的美軍戰線缺口恰好可以讓善於穿插滲透的志願軍大顯身手。

但是要圍殲西線這三個師就要切斷其退路,這個迂迴穿插任務就交給38軍(還加強了42軍一個師),要求38軍必須迅速拿下熙川這個點,然後穿插到雲山聯軍後背,將其聚而殲之。

戰爭一打響就出了意外,東線42軍阻擊很成功,39軍、40軍對雲山攻擊也很順利,但是38軍的穿插卻出了問題,原因是38軍在攻擊熙川時出現情報失誤,誤認為守衛熙川的是美軍黑人團。

因為是第一次出國與美軍作戰,當時志願軍打韓軍沒有任何心裡負擔,突然遇到美軍就心裡沒底,於是38軍軍長梁興初沒有大膽進攻執行原定的穿插任務,沒有及時堵上雲山之敵後路,結果美軍騎兵第一師在損失一個團之後跑掉了,連帶韓軍第1師、第6師也跑掉了大半。

殲滅戰打成擊潰戰,彭總勃然大怒,在總結會上將梁興初罵得狗血淋頭,連「揮淚斬馬謖」都喊出來了,受此刺激,也為38軍在第二次戰役中的輝煌表現埋下了伏筆。

志願軍初次作戰雖然沒有達到預期戰役企圖,但是卻產生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由於美軍損失不大(雖然韓軍損失上萬人,但在美軍眼裡,韓軍損失是可以無視的),時任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由此判斷志願軍出國兵力不多。

狂妄的麥克阿瑟決定繼續執行之前的進攻計劃——隔著一道巨大的狼嶺山脈,東西線聯軍繼續向中朝邊境推進。然而這一次,美軍就沒有第一次戰役的好運氣了。

4、第二次戰役

第二次戰役經過圖

第二次戰役西線打得很出彩,東線卻打得不好。

我們首先來看西線。

38軍軍長梁興初被彭總一頓臭罵,本次戰役憋足了勁要雪恥。

38軍這支精銳也不負眾望,首戰德川一天就將韓7師殲滅大半,然後113師在14小時穿插作戰72公里,如神兵天降佔領了三所里、龍源里這兩個要點,掐住了美8集團軍後路。

接下來113師在三所里與龍源里這道閘門硬扛美9軍與美騎1師南北進攻,彈藥打完繼之白刃,白刃斷折繼之血肉,一支志願軍輕步兵硬生生將兵力、火力都佔絕對優勢的美軍士氣打崩了。

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對這場阻擊戰有生動的描述。

西線戰鬥唯一的瑕疵就是博川方向的50軍、66軍打得不好。66軍正面只有一個韓軍第一師,50軍正面也只有一個英軍27旅,我軍兵力都佔據絕對優勢。

然而50軍與66軍進攻卻打成夾生飯,113師在三所里、龍源里都打成屍山血海,66軍與50軍竟然還沒有拿下博川。結果在三所里、龍源里堵住的美軍有一部分從博川後面的安州跑掉了。

我後來常常在想,假如在博川方向進攻的不是66軍與50軍這樣的二流部隊,而是4野的主力部隊(也如同13兵團那樣有三個月在東北整訓的時間),在113師佔領三所里與龍源里之後,迅速攻佔博川,拿下安州,美軍西線第8集團軍就是甕中之鱉,第二次戰役戰果就更為輝煌。

可惜!

儘管有上述的遺憾,西線作戰志願軍也是大獲全勝,西線聯軍差不多被打得全面崩潰。

但是東線打得不大好。

東線朝鮮地形都是崇山峻嶺,美十軍所轄陸戰1師,第7師等部被複雜的地形分割成若干個相互無法聯繫的駐紮營地。

美軍這樣的態勢本來是非常有利於我軍分割圍殲的,但是東線9兵團在11月中旬才進入朝鮮,本來就是長途跋涉,連棉衣都沒配齊,進入朝鮮之後僅僅過了十天東線戰鬥就打響,東線9兵團也只能倉促投入戰鬥。

準備不充分,又缺乏在嚴寒地區的作戰經驗,導致9兵團在長津湖作戰時最大的敵人還不是美軍,而是朝鮮惡劣的氣候。

9兵團在悄悄包圍美軍各個駐紮點之後,還是按照國內作戰的慣例讓部隊提前一夜就進入潛伏陣地。結果在零下三十幾度的低溫中,潛伏一夜的士兵大面積凍死凍傷,次日吹衝鋒號時才發現整連整營的部隊都凍僵在地上。

不僅一線作戰人員因為凍傷減員高達30%,而且9兵團大部分部隊還延續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模式,採用密集的人海戰術衝鋒。

在西線4野部隊採用三三制戰術3個班(9個小組)最大可以展開800米攻擊寬度的時候,東線3野9兵團甚至出現過在一個100米寬的正面投入3個連(27個班)的兵力進行衝鋒,攻擊兵力密度是西線的幾十倍!

東線9兵團志願軍戰士的勇氣是非常驚人的,但是在美軍密集的火力網下犧牲也是驚人的。

西線13兵團以傷亡1萬余人代價,殲滅敵軍2.2萬,不但交換比達到1:2.2,並且打崩了美軍第8集團軍。

在東線,9兵團光是凍死凍傷減員就高達3萬,加上作戰傷亡,總體減員達到4.8萬,僅僅殲滅敵軍1.4萬,交換比高達3.4:1,錯失全殲美陸戰1師的大好時機。

第二次戰役雖然有些遺憾,但是從戰場態勢來看卻是志願軍全勝之局。

說實話,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北上之時,對於中國的警告是不屑一顧的。麥克阿瑟就公開說過,如果中國軍隊參戰將面臨美軍單方面的屠殺。

在麥克阿瑟看來,中國軍隊裝備簡陋只是一支輕步兵,怎麼可能與裝備、火力、後勤等各個方面都佔據絕對優勢的美軍作戰?

結果麥克阿瑟被啪啪地打臉。

因為志願軍裝備簡陋,所以在任何惡劣的地形都可以迅速部署、快速機動,不依賴後勤,不需要重裝備,任何敵軍部署的漏洞都可以穿插滲透。

一支輕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縱深快速穿插的戰術,軍一級的野戰大部隊也能變成風暴突擊群,居然可以打出特種兵專利的胡蒂爾戰術。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無處不在的志願軍戰士以無畏的勇氣以及旺盛的作戰精神打得美軍暈頭轉向,潰不成軍。

二次戰役面對志願軍排山倒海的攻勢,美韓軍大敗虧輸,一下子潰退300多公里,志願軍一舉收復三八線以南廣大的地區。

這場勝利震動了全世界。

面對朝鮮戰場的慘敗,為了輓回顏面,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口不擇言地向外界表示——正在考慮在朝鮮戰場使用原子彈。

這個表態沒有嚇倒中國人,反而在歐洲引發了恐慌,驚慌失措的英國首相艾德禮親自飛到華盛頓,試圖讓杜魯門親口保證,如果要使用原子彈應事先取得英國的同意。

與此同時,金日成也親自跑到北京向毛澤東表示感謝——在志願軍入朝之前,金日成都準備在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了,現在志願軍不但收復了北朝鮮絕大部分領土,連首都平壤都拿回來了。

這是復國之恩!

當然,金日成跑到北京不僅僅是表達感謝,也是要試探中國方面的態度——志願軍僅僅只是打到三八線為止,還是會繼續南下拿下整個朝鮮半島。

志願軍當然要越過三八線繼續南下——來而不往非禮也,10月美軍不顧中國的反復警告執意要越過三八線,現在這個三八線對於大獲全勝的志願軍同樣也不再有約束力。

5、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是志願軍的進攻戰。

因為二次戰役的慘敗,被志願軍打得心膽俱寒的美軍的防禦部署是將韓軍擺在一線,美軍主力放在二線——這是一個很心機的部署。

美軍的打算是,如果韓軍能頂住志願軍第一波攻擊,自己就協助韓軍守一守,否則就用韓軍做炮灰去遲滯志願軍攻勢,美軍主力可以跑得更快。

1950年12月31日,志願軍在結束第二次戰役僅僅休整7天之後,就迅速發動了第三次戰役,這次戰役因為9兵團沒有參戰(因為在二次戰役中損失太大傷了元氣,不得不撤下來休整)所以總兵力銳減為30余萬,相比正面的聯軍已經沒有多大的兵力優勢。

但是志願軍攜大勝之威,氣勢如虹,開戰不久就將韓軍戰線全部打崩,美軍士氣低落,也沒有硬扛志願軍攻勢的勇氣,於是聯軍再次敗退,從三八線撤到三七線。這一次,美軍把韓國首都漢城(就是現在的首爾)也丟了。

志願軍雖然三戰三捷,但也是強弩之末。

首先戰線從中朝邊境推進到三七線,後勤補給線延長了好幾百公里,在美軍飛機狂轟亂炸之下,後勤完全跟不上前線部隊,導致一線部隊糧彈奇缺,部分部隊甚至已經開始斷糧。

其次,連續經過三次戰役,志願軍自身損失也很大,急需後方補充,但是當時後勤連糧食與彈藥都運不上來,更何況是補充的新兵!

所以,1月8日之後,彭總斷然下令志願軍停止追擊。

彭總這個命令引發了金日成極大的不滿,在金日成看來,志願軍在大勝之後停止進攻簡直就是放虎歸山,為此金日成還專門找到彭總要求志願軍繼續進攻,彭總當然不會理會金日成的建議。

6、第四次戰役

志願軍停止追擊不久,1月25日美軍就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美軍選擇進攻的時機很好,正好是志願軍前線部隊青黃不接的時候。一線部隊不但缺糧少彈,而且經過連續作戰傷亡,兵力已經銳減到30來萬,而美韓軍經過大量補充,一線兵力甚至超過志願軍。

面對美軍的攻勢,志願軍節節防禦感覺非常被動,為了保住才拿下來的漢城,志願軍在東線倉促組織了一場反擊作戰,企圖擊破東線聯軍,從而挫敗聯軍攻勢。

這就是第四次戰役。

在四次戰役中,彭總設計了一個西守東攻的作戰計劃。

第四次戰役志願軍作戰計劃圖

西守,就是以38軍、50軍在漢江北岸阻擊,遲滯美軍前進速度;東攻,就是把東線美軍放進來,讓東西線美軍前進速度產生差異,讓東線美軍更加深入我軍腹地,然後集中主力對深入我軍腹地的東線美軍進行圍殲。

如果這個計劃順利實施,東線美軍在我打擊下崩潰,那麼西線美軍因為側翼動搖,其攻勢自然冰消瓦解。

這個計劃差一點點就成功了。

一開始計劃執行很順利,38軍與50軍在漢江北岸頑強的阻擊讓西線美軍進展遲緩,被阻擋在京安里一線。東線美軍則在我軍故意放水下推進到砥平里、橫城一線,東西線美軍形成幾十公里的落差。

2月11日,東線反擊戰打響,在橫城的反擊很順利,我軍殲滅美韓軍1.2萬,旋即向砥平里進行攻擊。

砥平里是聯繫東西線美軍的要點,這個點如果被志願軍拿下,不但東線美軍全線潰敗,而且西線美軍也會因為右翼動搖,不得不停止在漢江北岸的攻勢。

結果在砥平里志願軍遇到了硬釘子。

在砥平里美軍有6000余人(志願軍情報失誤,認為只有3000人不到),並且構築了堅固的野戰工事。志願軍集結了8個團萬余人打了兩天兩夜,但是由於缺乏炮火支援,加上進攻協調組織不大好,沒能攻克砥平里。

砥平里沒有打下來,我軍在東線的攻勢只能草草結束,然後就只能放棄漢城,通過運動防禦,志願軍又回到了三八線附近。

四次戰役結束後已經是是1951年4月,國內二線部隊包括3兵團、19兵團終於入朝參戰,在後方休整的9兵團也整補完成,13兵團4個軍連續參戰4次戰役,現在終於可以撤下來喘口氣了。

但是考慮到國內調上來的部隊缺乏與美軍作戰經驗,所以13兵團也就是將損失較為嚴重的38、42軍撤下去休整,留下39、40軍繼續參加第五次戰役。

7、第五次戰役

第五次戰役我們參戰高達11個軍60余萬人,而對峙的聯軍只有17個師34萬人,我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

但是,當時後勤情況卻未得到根本改變,前線部隊增加了一倍,後勤只能保障最低標準的供給,脆弱的後勤供給為後期戰事蒙上一層不詳的陰影。

經過4次戰役,美軍也基本掌握了志願軍的弱點,這就是後勤補給能力太差!

志願軍攻擊作戰基本只能靠自身攜帶的糧食彈藥,後勤單位在作戰之後只能給前線部隊提供少量補給——這種脆弱的後勤能力導致志願軍最多只能打7天就彈盡糧絕,而且在缺乏機械化裝備的情況下,志願軍作為一支輕步兵,每天撐死也只能推進30公里。

於是美軍統帥李奇微就專門針對志願軍後勤的短板制定了一套針對性很強的戰術。

這個戰術說起來很簡單,志願軍一旦發起進攻,美軍就先跑為敬,每天最多後撤30公里,就這樣消耗志願軍糧彈儲備,等到7日後志願軍彈盡糧絕就組織部隊打反擊。

美軍在不斷總結並且針對性制定新戰術打法,而志願軍因為兵力優勢卻反而有些輕敵大意。

我們第五次戰役依然按照過去的方式猛衝猛打,西線打了三天基本就是一線平推,很難抓住主動後撤的美軍,於是又把主力調到東線繼續攻擊,結果東線也只打了三天,基本複製西線作戰過程——志願軍追,美軍跑,兩條腿志願軍追不上高度機械化的美軍。

就這樣志願軍攻擊6天之後,隨身攜帶的糧食彈藥基本耗盡了。正當志願軍準備組織一線部隊後撤轉移之際,美軍抓住這個時機發起了犀利的反擊。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經過圖

五次戰役志願軍主力是剛剛從國內入朝的3兵團、19兵團以及二次戰役後休整的9兵團,這些部隊缺乏朝鮮作戰經驗,撤退組織得不大好,被美軍機械化部隊快速反擊打得手忙腳亂,戰線被撕開多個缺口,60軍180師在春川方向陷入美軍合圍,遭受重大損失。

美軍在反擊得勝之後步步緊逼,在美軍犀利的攻勢下,志願軍很難組織起完整的戰線抗擊美軍的攻擊。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奇葩的阻擊戰不僅再次顛覆了美軍將領的認知,而且讓志願軍擺脫了不利的局面。

這就是鐵原阻擊戰。

在鐵原阻擊戰中表現最為出彩的就是63軍189師,在沒有任何野戰工事的情況下,189師擺出一個天女散花的陣型硬生生抗住美軍重裝集團的反復衝擊。

所謂天女散花陣型就是189師在長25公里縱深20公里總面積高達50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將9400人的大部隊分解成200多支小部隊,每支部隊防守一個小山頭,每個點兵力都不多,但是整個防禦體系特別有彈性。

雖然美軍在兵力、火力、裝備、後勤等方面擁有壓倒性優勢,但是美軍強大的衝擊動能撞在這個像網一樣的防禦體系上,其動能迅速被整張網吸收化解於無形。

當然,這個特殊的戰術也只有志願軍這樣具有高度紀律性以及犧牲精神的軍隊才能採用,這個天女散花陣型的核心是每一個山頭的小部隊都要成為一個頑強的據點,面對美軍壓倒性兵力火力攻擊不能迅速潰散。

因為189師的頑強阻擊不但極大消耗了美軍的攻擊銳氣,也為後續部隊爭取了修建野戰工事的時間,然後志願軍迅速在鐵原一線構築了完整的防禦陣線,穩定了戰局。

8 、抗美援朝勝利總結

總結一下抗美援朝的全部5次戰役。

前兩次戰役因為麥克阿瑟狂妄自大,分兵冒進,在戰線上留下巨大的缺口被志願軍抓著這個漏洞打得大敗虧輸,從此美軍不管進攻還是防守都要組織一條嚴密完整的戰線,嚴防志願軍穿插滲透。

按: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印軍同樣犯下了美軍曾經犯過的錯誤,其戰線松松垮垮留下太多可以穿插的空隙,結果被打得滿地找牙。

但是在第三次戰役中,美軍發現,即使組織嚴整的戰線,依然防不住能聚能散穿插滲透如同水銀瀉地的志願軍。

沒辦法,在第四次、五次戰役裡美軍就執行先跑為敬的磁性戰術,利用志願軍後勤補給的短板——等到志願軍彈盡糧絕後打反擊。

但是五次戰役後期的鐵原阻擊戰再次刷新了美軍的三觀——志願軍在極其不利的戰場態勢下居然可以用天女散花的奇葩戰術來穩定戰線。

美軍在如此有利的局面下都沒能贏得勝利,這個時候美國人終於明白,自己雖然在裝備、火力、後勤等方面有絕對優勢,但是面對輕步兵巔峰,能夠將「能聚能散」做到極致的志願軍卻完全沒有取得勝利的信心,這才開始了板門店談判。

板門店談判後雙方又反復拉鋸了好幾年。

志願軍一時沒法彌補自己在後勤上的短板——這主要還是工業能力太差,所以放棄了發起大規模戰役,採用零敲牛皮糖的模式給美軍放血。

具體模式很簡單,志願軍因為戰鬥精神無比旺盛,小群作戰技巧嫻熟,所以戰場中間地帶完全被志願軍控制。

志願軍利用這個優勢,將部隊提前潛伏在美軍陣地前(最近距離美軍陣地只有幾十米),然後天一亮就突然發起攻擊。

美軍面對這樣的攻勢完全無法抵御,志願軍就這樣每次只攻擊美軍一個連級陣地,每次殲滅一個連來給美軍放血。一個季節攻勢就能敲掉聯軍好幾萬人。

美軍也想利用自己裝備與火力的優勢發動小規模攻擊來給志願軍放血,但是志願軍卻發明瞭反斜面坑道戰術成功化解了美軍的火力優勢。

這個反斜面坑道戰術非常經典,是志願軍在裝備火力居於絕對劣勢下智慧的結晶。

反斜面坑道戰術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志願軍還是按照傳統的模式在正斜面構築野戰工事來防禦美軍攻擊,後面發現在正斜面構築工事完全沒用——

主要是美軍火力太猛了,其炮彈與航空炸彈完全不計代價的亂炸,不管構築多麼堅固的工事也沒法扛住美軍暴雨般的轟炸。

所以在抗美援朝後期,志願軍發明瞭反斜面坑道戰術,將屯兵坑道構築在山嶺的反斜面,在反斜面,美軍炮彈與航空炸彈很難直接攻擊到。等到美軍發起攻擊後,志願軍就從坑道裡出來,躲在稜線後扔手雷。

這套戰術讓美軍火力優勢完全無法發揮,在志願軍沒有發明反斜面戰術之前,美軍平均發射40—60發炮彈就能殺傷志願軍1人,在發明反斜面戰術之後,美軍平均要發射660發炮彈才能殺傷志願軍1人。

即使美軍佔領正斜面陣地,控制稜線也很難直接進攻反斜面志願軍坑道——因為反斜面坑道又處於對面志願軍陣地火力保護之下,不僅如此,美軍如果不拿下反斜面志願軍坑道,又無法組織對下一個志願軍陣地的進攻,因為一旦美軍進攻,這些反斜面坑道又成為從後面倒打美軍後背的火力點。

最神奇的是,志願軍發明的這個反斜面坑道戰術美軍還沒法模仿。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一旦敵軍控制稜線,就可以通過火力打擊切斷這個反斜面坑道的後勤補給線,也只有志願軍這樣具有高度信仰並且自我犧牲精神的部隊,在後勤補給切斷後還能頑強堅持下來。

大家知道上甘嶺戰役中,我軍坑道部隊是怎樣在補給中斷之後堅持下來的嗎?

喝尿!部隊集體喝尿!最長有支部隊整整喝了21天人尿!

就這樣,志願軍用自己的智慧以及高度自我犧牲的精神在抗美援朝後期的反復拉鋸戰中做到攻必克,守必固,打得火力與裝備都有絕對優勢的美軍完全沒有脾氣。

在抗美援朝後期,志願軍還利用控制戰場中間地帶的優勢,發明瞭冷槍冷炮戰術,對防線上的美軍進行廣泛的狙擊比賽。所謂冷槍冷炮就是利用美軍換防、洗漱、解手、透風等等機會對美軍進行狙擊。

這場狙擊戰僅1952年5月—8月就擊殺聯軍1.3萬人,差不多相當於一場戰役的戰果。到了冷槍冷炮狙擊戰後期,美軍幾乎就是縮在防線裡一動也不敢動,連大便都是拉在罐頭鐵盒裡往外扔,士氣越來越低落。

而美軍雖然也有專業的狙擊手,但是因為喪失了中間地帶的控制權,所以根本無法組織起對志願軍狙擊戰的有效反擊。

1953年7月,美軍在勝利完全無望,部隊士氣也越來越低落的情況下,無可奈何地簽訂了停戰協議。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從鴨綠江邊打到三八線簽訂停戰協議,是一次偉大的勝利。

數十萬志願軍將士臥冰嚼雪,以大無畏的精神打出了國威與軍威,塑造了一座現代戰爭標桿級的豐碑。

這是中國在百年屈辱的歷史中第一次用鐵與火的方式贏得世界的尊重。

今天中國能夠屹立在東方,是因為我們的前面站著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以及19萬有名無名的烈士;

在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長河中,抗美援朝戰爭是鳳凰迎風重生燃燒的火焰,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感謝那些為了重塑民族尊嚴而燃燒自己的志願軍將士。

謹以此文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週年。■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