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投資協議給我們的三粒定心丸

西西弗評論J

1、

在2020年即將結束的時刻,北京時間12月30日晚,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和早先時候完成的RCEP談判一樣,中歐投資協議是中國外交和外貿的重大突破,重大成就。

中歐投資協議從2013年開始談判,到2020年已經七年,能夠最終達成一致,實屬不易。

這個協議的意義非比尋常。我的感覺是,吃了三粒定心丸。

第一個定心丸是:

中歐投資協議標誌了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是不會動搖的。之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曲解關於「內循環」的經濟政策,把內循環等同於閉關鎖國。

「內循環」的完整表述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內循環不是閉關鎖國,不是閉門造車。是在美國不惜代價不擇手段打壓下,我們國家被逼無奈,不得不的選擇。

當然,有些不了解情況的朋友,看到內循環三個字,就不免擔心起來。現在,RCEP和中歐投資協議的簽署,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看到,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是不會動搖的。閉關鎖國永遠不會是中國的選項。

目前,協議的文本應該還沒有完全披露。但我相信,無論是歐盟還是中國都考慮到了對方的利益和想法,各自都做了妥協和讓步,雙方,特別是歐盟官員公開表示,對協議感到很滿意。

這種基於理性判斷的相互妥協和讓步,是第二個定心丸。

中國政府和領導人的決策是理性而靈活的,願意合作和妥協的。最近,中美關係劍拔弩張互開嘴炮。其實最近中國和歐盟國家以及日本的嘴炮也不少。不少朋友為此憂心忡忡,第一擔心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影響理性決策,第二擔心歐盟日本會更敵視中國。

我一直的觀點是,國家之間互打嘴炮是常態,嘴炮打歸打,成熟的政治家還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對方罵過來,我們當然要罵回去。但是打嘴炮不影響國家之間合作妥協做生意。

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對美國過去幾年肆意打壓的一個反彈,也是中國國力上升的自然結果。從整體的情緒上,仍局限在網絡上的言論,並沒有什麼現實的過激行為。國家層面的決策也沒受到什麼影響。

年初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RCEP協議,和中歐投資協議,這三個協議仍然充分證明了中國政府是非常理性的,也願意合作妥協,從不意氣用事。

擔心民族主義情緒綁架決策,完全是杞人憂天。

在中美貿易戰時,西方媒體上一種常見的言論是:「世界將會分為兩個經濟圈,一個是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世界,另一個就是中國。沒有西方國家會陪中國玩,中國將會被踢出世界經濟的主流,成為世界經濟的孤島。」

這個言論,很多國內的意見領袖也拿來大肆宣傳,說西方不帶中國玩了,中國藥丸。

現在看起來,這個也是杞人憂天。美國已經沒有能力,團結整個西方世界孤立中國了。這是第三個定心丸。

經過特朗普的四年,歐盟和美國的關係,很難回到過去了。信任這東西一旦失去,就很難重建。

我之前也很擔心,一旦中美關係破裂,歐洲鑒於和美國的盟友關係,以及相同的意識形態,會站隊美國。

現在看來,無論是歐洲還是東南亞國家,甚至包括日本,都並不希望站隊。這些國家都希望保持中立,運用中立地位在中美之爭中獲得更多的好處。

在拜登團隊明確對中歐投資協議提出反對意見,要求歐洲國家不要簽署時,歐盟在年底前宣布協議達成一致,直接打了拜登的臉。

過去二十年,世界經濟兩個最大的贏家,就是美國和中國。歐洲和日本都掉隊了。現在,歐洲日本這些國家都希望利用中美之爭的機會重新追趕。

有些朋友擔心中歐協議,中國做了過多的讓步。比如,雪球上我看到了這樣的評論。

這個我認為完全不必要擔心,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中國。如果說,美國在軟件、半導體等領域還有明顯的優勢。歐洲高端製造業,已經不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今天的中國,並不懼怕與西方國家的企業,在同等的基礎上競爭。對等權益對中國是好事而不是壞事。現在害怕對等權益的,是西方而不是中國。

2、

這個中歐投資協議對中國的好處,看看美國媒體酸溜溜的評論就知道了。

彭博社的評論是,「中歐投資協議不是一個勝利,而是一個錯誤。」

彭博的文章中寫道:

「突如其來的中歐和解怠慢了即將上任的美國喬-拜登政府,就在他就職前三周。在經歷了四年的特朗普主義民族主義之後,拜登剛準備重新區分歐洲這樣的戰略盟友和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並與前者進行更密切的協調,以更好地遏制後者。」

「這樣做,他們(歐洲)可能會危及到他們更大的戰略目標:建立西方統一戰線,迫使中國真正接受一個自由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經濟模式。」

美國建立西方統一戰線的想法現在看起來,很可能是一廂情願。在美國一貫的霸道作風和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政策下,美國行事從未考慮過歐洲的利益。現在希望歐洲100%站在美國一邊,有點異想天開了。畢竟,歐洲國家的自主權,比日本還是要大得多的。

紐約時報則更加直接,詛咒投資協定無法正式生效。

首先,大家可以看看紐約時報同一篇文章的英文和中文題目。呵呵,這個媒體一貫的小伎倆小心思暴露無遺。

英文題目的翻譯應該是《中國和歐盟領導人達成投資協議,但仍存在政治障礙》。

中文版就寫成「正式生效困難重重。」

紐約時報文中寫道:

「但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在歐洲和華盛頓都面臨政治反對,可能讓其最終失敗,」

「歐洲議會中有一大派反對這項協定,理由是它在阻止中國侵犯人權方面做得不夠。協定必須得到歐洲議會的批准才能生效。此外,候任總統小約瑟夫·R·拜登(Joseph R. Biden Jr.)的一名高級助手已釋放信號,表示即將上任的美國政府也對該協定不滿意。」

「現在又有了這項協議,主要是為了取悅少數德國跨國公司。」

「反對者有可能獲得足夠多的票數,阻止協定在歐洲議會獲得批准。」

這份協議當然需要得到歐洲議會的批准。然而,在歐洲國家表達了一致的支持,以及德國法國兩個大國領袖表達明確的支持態度後,我認為最終生效是大概率事件。

紐約時報的文章,與其說是基於事實的合理判斷,不如說是氣急敗壞,咬牙切齒的詛咒。

當然,這家報紙,對中國的報導一直是氣急敗壞咬牙切齒的詛咒。

12月30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新冠疫情是如何在中國失控的》。

在美國因新冠死亡35萬,確診人數突破2000萬,百萬人口死亡率是中國三百多倍的今天。寫這樣一篇文章,也許只能用氣急敗壞四個字形容了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