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特朗普的支持者們到達華盛頓「進京勤王」,並成功攻入了美國國會大廈。正在進行的選舉人票計票工作被打斷,參議員和眾議員們四散出逃。
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匆忙撤離,連辦公室電腦都沒來得及鎖屏,電子郵件讓示威者們看了個遍。不過示威者們並沒能逮住佩洛西本人,只好對她的桌椅展開了批鬥。
事實上,示威者們一個參議院或眾議員都沒有抓到。那麼,這些人究竟逃去哪裡?又是怎樣在極短時間內撤離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美國華盛頓國會大廈地下這套由電力驅動的、與外界隔絕的迷你鐵路系統。這套地鐵系統不對外開放,僅限美國議員們和工作人員使用。地鐵上的每個乘客都能左右一個大國的內政外交;在緊急時刻,該地鐵也是這些達官顯貴的逃跑工具。
這套地鐵系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上半葉。當時隨着美國的領土擴張和人口增長,參議員、眾議院和他們的員工也越來越多。在1800年,美國國會有137名議員,而到了1900年,美國國會的議員數量增長到了447名,原有的國會大廈空間顯得捉襟見肘,為解決這個問題,多棟辦公樓在國會山附近建起,以補充國會工作人員的辦公面積缺口。
而為了安保需求,這些辦公樓有地下通道與國會大廈連接,免去了工作人員需要經過地面街道往返各個辦公地點的麻煩。國會的第一條地道是從國會大廈通向國會圖書館的人行地下通道,建於1896年。為了讓這些達官顯貴少走些路,在這些地下通道裡建設捷運系統的構思也被提上日程,並在20世紀陸續建成。
目前整個國會地鐵系統有三條線路,分別是國會大廈和參議院之間的兩條線路(國會大廈 — 羅素參議院辦公大樓,國會大廈 — 狄克參議院辦公大樓 — 哈特參議院辦公大樓),以及國會大廈和眾議院之間的線路(國會大廈 — 瑞本眾議院辦公大樓)。由於離目的地僅僅是過個馬路的距離,整個地鐵系統非常迷你,最短的國會大廈 — 羅素參議院辦公大樓的地鐵線路長約300米,運行時間不到一分鐘。這個地鐵在線路旁邊均有人行道,想使用自己腿腳的人也可以步行走完這短短的幾百米。
1、國會大廈 — 羅素參議院
第一條線路國會大廈 — 羅素參議院辦公大樓的地道班車於1909年開通,但使用的並不是軌道車輛,而是一台電池驅動的斯杜德貝克汽車(是的沒錯,那時候就有電動車了),最大載客量10人。
1912年這輛電動汽車被一套單軌鐵路取代,這一單軌鐵路為電力驅動複線運行,列車最大載客量18人,單程運行耗時約45秒,在使用時議員需要按鈴呼叫。當國會開會時,這一鐵路日均需要開行225個往返。這一單軌列車系統一直使用到了1965年被更現代的列車取代。
現在通向羅素參議院辦公大公樓的線路上運行的是半封閉電力列車。車廂共有4個隔間,最大載客18人,中間是駕駛員隔間,列車通過軌道上方弔掛的線路供電運行。這一車輛使用至今。
2、國會大廈 — 狄克參議院 — 哈特參議院
第二條線路國會大廈 — 狄克參議院辦公大樓線路開通於1960年,這一線路建成時採用的是半封閉有人駕駛列車。1982年這條線路被延伸到了哈特參議院辦公大樓,之後在1993年車輛換為了封閉車廂的三節編組無人駕駛列車,並且配有站台屏蔽門。
3、國會大廈 — 瑞本眾議院
第三條線路國會大廈 — 瑞本眾議院辦公大樓線路開通於1965年,眾議院也和國會由地鐵連通。該線路的列車與羅素辦公樓線路列車相似,均為半封閉電力車輛,但為乳白色塗裝。這條線路保密級別較高,沒有太多圖片和影像資料。
美國眾議院的另一棟辦公樓,坎農眾議院辦公大樓也和議會通過地下通道相連,但並沒有一套地鐵系統,在那裡工作的人不得不自己來步行通過這幾百米的距離了。
平日這些地鐵被用於工作場所的通勤,在緊急時刻,比如示威者攻入國會大廈時,議員們也可以通過地鐵系統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周邊建築。在今年1月6日,無數議員就通過國會地鐵順利撤離。
「進京勤王」事件導致的國會議員撤離可能是近幾十年來為數不多的幾次國會地鐵被用作撤離的情形。這次事件是對美國政治系統和國會地鐵系統的緊急測試:國會地鐵系統將議員們安全撤離,順利發揮了安保作用;而從自己國民面前狼狽逃跑的美國議員們,並沒有交上美國政治系統的合格答卷。■
參考文獻:
Business insider, 2019, Step Abroad the little-known subway line below the capitol hill that the lawmakers use to get around
Untapped Cities, 2016, The subway below the Capitol in Washington DC
Architects of the Capitol, accessed 2021, The Subway
Half As Interesting, 2018, The Somewhat Secret Subway System Under the US Capitol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