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實力優勢不再,話語權正在流失,美國還能「回來」嗎?

晨楓、翔風

巧實力優勢不再,美國能「回來」嗎?

「美國回來了,外交回來了。」這是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在首次外事演上釋放的「豪言壯語」。儘管這句口號相比特朗普當年喊出的「美國優先」、「讓美國再度偉大」略輸霸氣,卻凸顯出華府民主黨建制派重掌政權之後,試圖重建美國全球領導力、重塑美式意識形態全球聲望的焦慮感與緊迫感。的確,如果悉數拜登就職後的一系列內政外交舉措,包括同時段國際政治出現的一些新現象、新氛圍、新苗頭,我們就可以清楚發現,那個擅長以國家實力與全球輿論影響力為支撐、以宣揚美式政治價值為核心、以操弄民主化政權更迭為手段的「民主黨式手腕」似乎又回到了世界舞台,而且更透出一股成熟老練的拜登風格。

首先,在國際多邊組織平台,拜登上任伊始即宣佈重返世衛組織與《巴黎氣候協定》,尤其在全球防疫領域急於甩掉特朗普時代美國推諉卸責的不光彩形象,重新任命托尼·福齊為首席醫療顧問,並由福齊親自在WHO宣佈美國將加入「新冠疫苗實施計劃(COVAX)」。此外,拜登政府還陸續宣佈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考慮回到伊核協議等一系列重要決定,重新加強與日歐等傳統盟友關係。特朗普「退群」後,美國在國際組織撤出的座位還沒涼,拜登政府就帶著美國「回來了」。其次,從中美關係的角度來看,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正在「清理戰場」,從特朗普時代以經貿博弈為主軸的「極限施壓」路線,重新回到以「人權牌」領銜的意識形態博弈路線。這一跡象在拜登上台後為數不多的幾次談及美中關係、對華政策的言論,以及美國務卿布林肯與楊潔篪通話的表述中,展現得淋灕盡致。拜登政府對中美經貿議題著墨甚少,更不像其前任那樣喋喋不休地計較美國被中國「佔便宜」,但一如克林頓、奧巴馬任內的手法,上任沒多久的拜登政府對華「人權牌」已透出凌厲攻勢,甚至與前任保持了一定延續性。

宏觀上看,作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拜登勢必回歸雙邊經貿務實合作、管控分歧的道路,因為這也是其口中「當符合美國利益時與北京共事」的情境之一。特朗普無理挑起貿易戰後,美國對華錯誤經貿政策的「買單者」繞了地球一圈,又回到了其本國商界和農民頭上,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自身利益的損害,也令華府「建制派」搖頭嘆息。更何況親民主黨的美國資本勢力,恰好是最依賴經濟全球化與美中穩定合作的跨國新經濟企業。但從微觀上看,中美競爭關係的強化與深化,是當今兩國實力對比下的必然現象。一方面,由於美國朝野政壇均聲稱對華「接觸」路線到了不得不調整的時候,而拜登政府又不認同粗暴「脫鈎」,那麼美方重新加強對華打「人權牌」以及抹黑中國形象、與其重新對外塑造「全球領袖」地位,恰好構成了「美國回來了」的一體兩面。另一方面,當中國經濟成功渡過疫情考驗,而中國軍隊又對台海、南海主導權不斷加強時,美方對華經濟、軍事實力的崛起更多抱以「既成事實」的無奈,那麼「人權牌」就成為美方手中唯一看似有價值、有效果的政策工具。

另一個值得高度注意的動向,就是民主黨最「擅長」的利用媒體和網絡進行分化滲透的伎倆,似乎又隨著拜登的執政悄然捲土重來。據美方人士回憶錄稱,特朗普對民主人權、普世價值等美式意識形態毫無興趣,這客觀上「延緩」了上一屆美國政府插手他國內政、以分化滲透手段誘導政權更迭的既有步調。然而,拜登上台後立即厲聲斥責俄羅斯「破壞民主」,對緬甸「政治危機」高調串聯國際力量介入,甚至在最近風靡海外華人、港台網民與少數國內「精英」群體的新型語音社交媒體Clubhouse輿情中,都能感受到這股「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見,拜登口中「美國回來了」,更帶著幾分重操「顏色革命」舊業的意氣風發。

歸根到底,拜登政府高呼「美國回來了,外交回來了」的理論基礎,來自華府建制派精英高度推崇的巧實力理論,這也是冷戰後美國得以獨霸全球、大行其道的無形戰略武器。然而,正如巧實力是以硬實力與軟實力相結合才能彰顯出其「巧」,拜登政府如果不能讓千瘡百孔的美國社會恢復團結、不能讓遭受疫情重擊的美國經濟迅速復蘇,徒有軟實力手段而缺少硬實力支撐巧實力,只會淪為一塊高溫下幾近融化的巧克力。對拜登政府而言,現實形勢顯然是困難而嚴峻的。今年2月以來,美國單日疫情新增病例雖連續未超過15萬人,總體上已從去年末單日新增35萬的峰值進入波動下行期,但這一數據和去年4月、8月的前兩波疫情相比,仍相當驚人。另據美國疾控中心截至2月1日統計,美國已有3200萬人至少接種第一劑疫苗,但拜登政府下「新冠醫療公平工作組」坦承非裔和拉美裔接種率普遍偏低,說明新政府雖高舉族裔團結平等大旗,卻對防疫資源各族群資源分配不公的現實仍然束手無策,這給美國社會能否走出疫情又蒙上一層陰影。與此同時,今年1月美國非農就業增長依舊疲軟,拜登政府雖發放財政補助以紓解民困,卻拉低了低學歷勞動人口的復工意願,可見這種治標不治本式的政策,並不能真正解決疫情衝擊下的經濟問題。當美國的硬實力欲振乏力,華府精英崇尚的巧實力那一套還玩得轉嗎?美國真的能「回來」嗎?我們不希望那樣的美國「回來」。美方執政者應該拋棄那些早已過時的成見與幻想,走出曾經那種頤指氣使的自負與高傲,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各個成員相互尊重、同舟共濟,只有這樣,美國人民才會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戰勝疫情,回到全球經濟互利合作、開放共享的正確道路。

美英話語權正在流失

美英的話語權似乎在流失,尤其在歐美主要盟國圈之外。看幾件事吧。

維吾爾的問題一直是BBC在折騰。主要目的當然是敲打中國,也有挑動穆斯林世界與中國鬥的想法。美國媒體當然幫腔,西方其他國家跟進,但連穆斯林國家都不跟進,這件事折騰不到哪裡去。要說穆斯林國家都被中國收買了,第一要中國收買得了,中東石油國家可不是中國收買得動的;第二要穆斯林國家的國內輿情壓得住。但美英輿論都在奇怪了,為什麼連ISIS都不理會維吾爾的事情呢?沒那麼難理解:假的就是假的。

新冠疫情追源問題,一開始,誰都有怨氣,都急著抓住墊背的。時間一久,也都看出來了。病源在哪裡不重要,病情的傳播也是不可能隔絕的,疫情怎麼控制住才是重要的,這事想把責任推給誰都沒用。中國作為最先的受害國,大馬金刀地很快控制住了疫情,並向世界各國提供力所能及但立竿見影的幫助,比歐美不斷推責和拖延靠譜多了。現在美國成為疫情的絕對超級大國。不管病源在哪裡,不管人權、醫療技術、政府管理怎麼樣,這些硬數據是任何話語權都掩蓋不住的。

疫苗問題上中國好像起了大早、趕了晚集,巴西還說科興疫苗的有效性勉強過50%。但美英自己「霸住」疫苗的自私且不說,大批國家(包括歐洲的塞爾維亞、匈牙利等)不理美英媒體抹黑中國疫苗,踴躍購買中國疫苗,並在國內迅速鋪開接種。南非甚至可能轉手賣出阿斯利康疫苗,改買中國疫苗。這不是這些國家病急亂投醫,第一,中國疫苗要是不安全,大批接種要出大問題,疫情沒有把國家壓趴下,致病疫苗肯定會了;第二,中國疫苗要是無效,大批接種造成虛假安全感,接下去是更加惡性的大爆發。真出了這些問題的話,不是找中國追責就能解決問題的。說這些國家受中國的蒙蔽,那更是胡說八道了。美英媒體的抹黑想聽不見都不行,不可能不知道。這些國家有自己的數據,或者看到了實際效果,才會決定不理會美英媒體的抹黑或者惡意歪曲的。

民主是美英話語權最「神聖」的話題,但在東南亞,跟美國最緊的越南還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黨一黨制,泰國、緬甸的軍人強人政治「逆流回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也回到強人政治。曾經被美國看好的東南亞民主潮退得七七八八,並不是反民主了,而是看到國家的發展狀態更需要能凝聚人心的政權和「發展是硬道理」的政策。

中國很多人對美英對華仇視不解,更是對種種污名化憤憤不平。但美英是真切地感到世界在手指縫裡流走,真急了。

時至今日,事情已經越來越明顯了,美國對付中國已經沒什麼新鮮招數了,還是那招,以國家實力與全球輿論影響力為支撐、以宣揚美式政治價值為核心、以操弄民主化政權更迭為手段的「民主黨式手腕」。

說實話,這種招數,在美國經濟還是獨步全球的情況下,所謂一富遮百醜,只要美國肯吹噓民主、自由、人權那套,總會有上鈎的國家,畢竟誰不想富強起來?

然而,如今的美國經濟已經開始走下坡,那些靠強大經濟背書的民主泡沫也就一一爆破了。

說白了,民主制度那套根本搞不好經濟,尤其是貧困及發展中國家。

現在全球都看到了美國國會山事件,撕掉了民主制度的最後一塊遮醜布。

就連美國民眾都「無法呼吸」了,美國還不斷以民主判官的角色對中國指指點點······拜登還苦苦規勸大家走這套破民主制度······

美國真的不是那個「裝睡的人」?

巧實力優勢不再,話語權正在流失,美國還能「回來」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