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中印衝突現場的細節 暴露了印軍真實戰力!

縱橫十

▲黑壓壓的印軍湧來,最終卻被擊潰

中印加勒萬衝突雖然早已過去,雙方也開始雙方向撤兵,但從公佈的現場錄像來看,能從不少細節推斷出印軍的真實戰力,恐怕並沒有印度自我吹噓的那麼強。

細節一:人數對比

衝突一開始時,中國官兵數量很少,錄像能數得到的大概就十多人。

▲央視視頻截圖(下同)

有網絡傳聞的數字是,中國一開始只有10多人,後來加上增援總共才80人,印軍共計600人。

然而,就是這80人,居然擊潰了印軍600人,並且是四處逃散、抱頭鼠竄。

這並不奇怪,1962年,龐國興、王世軍、冉福林和周文軒4人小隊,居然擊潰印軍一個營,在戰後報告會上,龐國興戰鬥小組留下了一句名言: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由此可見印軍的戰力。

細節二:時間

仔細觀看現場錄像可知,一開始衝突是在白天,中國增援到來時,是在晚上。

畫面顯示出對方成分的複雜性

由上文可知,一開始我們的人數是處於絕對劣勢的,很可能只有十多人。

按常理來說,當對方處於絕對劣勢時,應該是很容易拿下才對。但印度在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硬是讓戰鬥持續到了晚上,當我方增援到來後,反而被打得四處逃散並丟下大量受傷同伴,最終死亡20人,還被俘虜了包括1名中校、3名少校在內的十多人。

一方面,說明我方作戰人員英勇、有勇有謀,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印軍的戰鬥力。

細節三:領隊人員

觀察現場錄像,會發現我方團長祁發寶是衝在最前面的。

據說,印軍一開始集中攻擊的就是我方將官,以為只要打倒了領隊人員,其它的就會潰散,但沒想到中方戰士越戰越勇。

反而是印軍,當其上校一類的將官被擊倒後,印軍便開始逃散。

總結其中的原因在於,我方軍人有優良傳統,即使在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戰爭中,也都是將軍帶頭,喊的口號是「同志們跟我來」,而不是「兄弟們給我衝」。

直到現在,依然保持了這種優良傳統,就說祁發寶團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便是:吃飯時,戰士不打滿,幹部不端碗;野營時,戰士睡裡頭,幹部睡風口;對峙時,戰士站後頭,幹部站前頭。像這樣的部隊,大家必然是生死共命,戰鬥力肯定是非常強悍。

反觀印軍,那裡的戰士很多是因為工作不好找,於是來當兵混碗飯吃,不少人只是把當兵當成一種職業,免去三天兩頭找工作的苦惱;再加之印度種姓問題嚴重,士兵還要面臨高種姓將官的欺壓,這樣的軍隊,戰力就難以保障,於是加勒萬衝突中,一看將軍都玩完了,為一份職業而丟命,不值,於是逃散也就可以理解。

細節四:團結力度

正如上文所言,中方的軍隊精神,更有利於作戰。

現場錄像中一個明顯的差別是,我方的犧牲人員,不少都是因為營救其他戰士,甚至有的已經衝出重圍後,為援救其他戰士而再度衝進包圍中。

反觀印軍,一旦潰散後,就丟下同伴自顧逃離,讓不少印軍士兵在寒冷的夜晚凍死、冷死、缺氧而死。

細節五: 雙方裝備

不少人已經觀察到了,我方人員是穿有防水服的,而印軍士兵好像沒穿。我方戰士不但佩戴有頭盔、還有優良的肩甲、胸甲等裝備,印軍只穿了棉服與頭盔。

從這些細節中,便可以窺見雙方裝備的差距。

上述五個細節,是可以從衝突現場錄像中直接觀察得到的。

除此外,還有一些背後的隱含細節。

細節1:我方人員後勤保障良好

在中國官方公佈的視頻中,可以看到中國軍隊有保暖房、保暖蔬菜種植房,官兵們還有熱騰騰的火鍋吃,新鮮蔬菜與肉類供應充足,良好的後勤一定是戰鬥力的保障。

細節2:中國重器馳騁高原

在視頻裡,公佈了中國高原演練15式輕型坦克的畫面,這是中國研制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克,印度尚無同類型裝備。

▲部署在西部的中國坦克視頻截圖

這還是小意思,中國真正的重器其實是99A陸戰之王。

還有,作者多次舉到的例子就是空軍,印度的蘇30MKI、米格這類戰機在中國面前已經落後,最新的陣風雖然綜合性能不錯,但在面對中國J10、J11、J16這類「專業選手」時,毫無優勢,面對J20這種具有代差的戰機時,就更不用說了。

細節3:中國一天運走200輛坦

綜合媒體消息,中國在撤兵時,一天運走200輛坦克,並運來100輛重型運兵車,很明顯,撤離有多快,增兵就能有多塊,連印度媒體也不得不感嘆這是一種「軍事藝術」。

實際上,這恐怕並不是中國真實運力,也反映出中國的邊防基建能力。

細節4:印度自嗨

印度民眾自吹這能理解,畢竟站在自身角度,誰都希望自己國家贏;印度媒體自嗨也能理解,畢竟要博眼球;

但像印度陸軍北方戰區司令喬希這樣的高級將領也自嗨,不斷吹噓印軍的「勝利」、「成功」之類的,那就有問題了。

正如作者在《印度問題》一文中所說,「這顯示了那支軍隊處於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一支軍隊,如果不能理性、客觀的對態勢進行評判,而是處於阿Q式的自嗨中,這樣的軍隊在自我想象中,是無敵的,但若真有戰事,恐怕難堪一戰。」

細節5:烈士魂遺

蘭州烈士陵園內,陳紅軍烈士幕前這兩天鮮花遍地,無數人去看望他。

還有一個人,可能很多人還有印象,那就是2016年犧牲的中國女飛余旭,作者留心了一下,這幾年,不斷有人去幕前看她,特別是在她祭日時,她幕前更是鮮花遍地。

這說明瞭人們對軍人的尊崇、對烈士的敬仰,這在14億人民中,是一股極為強大的力量。

上述這些細節,有些是能從加勒萬衝突中直接觀察到的,有些是背後細節。總體來看,印軍戰力同中國軍隊真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我們不搞自嗨這一套,所以這並非作者要刻意黑印度,從細節中觀察到的信息就是如此。

這些簡單信息作者都能觀察到,不知道印軍那幫智囊、參謀之類的人員,是否也看到了,如果他們能倒吸一口涼氣,這倒是印軍之幸,如果他們依然覺得印軍無敵,那便是一種悲哀。

最後,簡單說說中國回擊印軍的3個重要意義:

一是粉碎了印度企圖

印度搞衝突與對峙,對內無非就是轉移國內矛盾,獲得國內政治利益;對外也是想趁中美較量時,趁火打劫以蠶食中國領土;另外,還想向美國之流表現一下它在遏制中國棋局中的戰略作用,提高自身要價。

從目前來看,印度除了第一個目的,即國內政治收益有所收穫外,其餘兩個圖謀全部失敗。中國強大的綜合實力對印軍幾乎有著代際優勢,讓印軍加勒萬衝突後試圖以增兵來實現實力優勢的企圖,也變得毫無意義。

印軍在冰天雪地裡壘兵幾十萬,耗費天量錢財,收益卻是甚微。

二是打擊了域外「代理人」構想

不論是「印太戰略」,還是「四方同盟」,美國依然是在玩老手段,通過扶持對手的周邊國家作為代理人,以抗衡對手,美國自己則作為幕後推手操控一切;印度為了獲得西方支援,也有意表現一下。

中印本輪對峙產生的背景之一,正在於此。

只是,中國利用自己的實力,讓印度踢到了鐵板一塊,所有對外目的幾乎全部失敗。

於是,告訴域外國家一個道理,同中國搞代理人培養,用處不大。

三是向國外展示了中國的「多線程」處理能力

2020年,中國同時面臨了很多問題,疫情控制、恢復經濟、美國戰略遏制、台海問題、中印衝突與對峙,國內還有脫貧攻堅戰之類的。

假如是一般的國家,同時面對這些問題,只怕早就扛不住了,但中國展現了自己的「多線程併發處理」能力,將上述所有問題處理的非常恰當,印度方向便是其中之一。

這也讓印度、美國等國看到了中國的內在實力,想要遏制中國,沒那麼容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