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中美會談的「超預期」,給你翻譯一下

拚命的小劉

這次阿拉斯加會談,眾所周知,我們一開始就跟美方大吵了一架。

這次美方對我方有着非常迫切的訴求,所以我們提高調門,迫使美方露出了底牌,直接進入需要中國妥協和配合的領域。

果不其然,環球時報的胡主編在第三輪會談之後發了一條微博,認為會談結果「遠好於最壞情況」。

老胡的認識,跟我們的看法是接近的,我們認為這次會談的成果是「超預期」的。

這次會談為何是超預期的?又得到了什麼成果?我們會從阿拉斯加會談後的中方通稿出發,討論這個問題。

要理解這次會談的成果,需要有一個比較對象。2019年貿易戰期間,5月和特朗普政府的第十一輪磋商基本上是失敗的,談判到了破裂的邊緣,正好可以和這次「超預期」的戰略對話,做一個比較。

下面這個表格,比較了兩次會談后通稿的內容(重點標橙):

比較項目2021年阿拉斯加會談2019年第十一輪貿易磋商
對會談的描述「雙方圍繞各自內外政策、中美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地區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長時間、建設性的溝通。雙方認為對話是及時的、有益的,加深了相互理解。」「帶着誠意來華盛頓磋商,與美方進行了坦誠、建設性的交流。」
對分歧的描述「雙方在一些問題上仍存在重要分歧。」、「中美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中美兩國並不必然相互構成威脅,差異分歧並不構成中美對抗的理由「雙方的協議必須是平等、互利的,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中方決不讓步。目前雙方在很多方面達成了重要共識,但中方三個核心關切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雙方分歧具體內容
疆、藏、港、台等中方絕不可能讓步的核心利益問題(具體略)中方希望美方進行的讓步:
1. 取消全部加徵關稅
2. 採購數字要符合實際
3. 文本平衡性
會談的具體成果
雙方共識:
1. 按照兩國元首2月11日通話精神,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2. 繼續這種高層戰略溝通
3. 同意建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
4. 圍繞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活動加強協調磋商

美方重申:
1. 在台灣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雙方討論內容:
1. 為各自外交領事人員接種新冠疫苗作出對等安排
2. 便利彼此外交領事機構和人員活動以及媒體記者相關問題
3. 根據疫情形勢調整相關旅行和簽證政策並逐步推動中美人員往來正常化事宜
4. 經貿、兩軍、執法、人文、衛生、網絡安全以及氣候變化、伊朗核、阿富汗、朝鮮半島、緬甸等一系列問題
雙方意繼續推進磋商
對未來談判的期望過去幾年,由於中國的正當權益受到無理打壓,中美關係遭遇前所未有的嚴重困難……中方願同美方加強戰略溝通,推動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動兩國關係沿着健康穩定軌道向前發展,造福兩國人民,促進世界持久和平與繁榮。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共同努力,任何困難都不怕,一定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參考原文:
1.《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正式結束》,俠客島,2021年3月21日。
2. 新華社:《劉鶴:合作是正確選擇 重大原則決不讓步 堅決反對加徵關稅》,新華視點,2019年5月11日。

上述五個比較的方面,表示了以下的信息:

第一,「對會談的描述」方面,兩次會談都用了「坦誠」、「建設性」的用語,這說明會談雙方存在大量的爭吵和分歧;但是,阿拉斯加會談多了「及時」、「有益」、「加深了互相了解」的用詞,表明至少中方是認為這次會談對於中美關係的推進,是有價值的。

第二,「對分歧的描述」方面,阿拉斯加會談用語是「一些問題上仍存在重要分歧」,反過來看,也就是兩方在另一部分問題上達成了諒解甚至是共識,在「一些問題」中也仍有討論的空間,「並不構成中美對抗的理由」。

相應的,第十一輪貿易磋商的用語是在「很多方面達成了重要共識」的前提下,「在重大原則問題(三個核心關切問題)上中方決不讓步」,也就是,可以做出的讓步已經做出,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第三,把「雙方分歧具體內容」和「會談的具體成果」結合起來看的話,可以很容易的看到,第十一輪貿易磋商只能看到上面所提到的「退無可退」的分歧而完全看不到任何的成果,甚至連磋商機制也只是「繼續進行磋商」而沒有提到磋商的級別。

相對的,阿拉斯加會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

從形式上,美國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同時討論了外交領事機構以及媒體記者問題,這些問題是在特朗普時代被破壞的中美關係「外交建制」(比如關閉休斯頓領館以及驅逐中方記者等),拜登政府討論這些問題,意味着美方表現出了改善外交關係的意願。

同時,雙方同意「繼續這種高層戰略溝通」,說明雙方都希望建立高級別的對話機制,用詞比第十一輪貿易磋商的「繼續進行磋商」要積極太多。

從具體內容上,雙方在大量的「送分題」當中進行了討論以至達成共識,包括氣候變化問題、多邊國際合作、領事人員接種新冠疫苗、推動中美人員往來正常化等等,解決這些「小問題」能夠給雙方和外界傳達出中美關係的積極信息。

最重要的是,雙方討論了一系列實質的地緣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在地緣問題上提到四個地區:伊朗、阿富汗、朝鮮半島、緬甸。

之前老闆的文章也提到過,解決伊朗核問題和緬甸問題,會成為拜登政府建構自身合法性的工具。這四個地方的問題,很可能將是雙方能夠達成合作以至交易的議題。

討論上述的問題就意味着,“疆藏港台”這類我們無法妥協的核心利益,沒有成為談判的阻礙。

第四,「對未來談判的期望」方面,第十一輪貿易磋商的用詞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向社會傳達了談判完全破裂的預期;而阿拉斯加會談則表達了加強溝通合作推動雙方關係發展的願望,傳達出來的是對未來談判的積極意願和預期。

總的來說,第十一輪貿易磋商的通稿,基調是消極的,談判頻臨破裂,因此傳達出來的信息是—社會需要對中美貿易戰的惡化做好準備;相對的,阿拉斯加會談的通稿,儘管雙方分歧非常的大,但是基調是積極的,討論是多方面而且是實質的,初步的成果雖然不多但還是有的,雙方都存在改善關係的意願,談判剛剛開始且可以通過雙方努力往積極方向發展。

在會談之前,我們便放過風,調低社會對會談的預期,崔天凱便說了「並不指望一次對話能解決所有問題,沒有過高的期待或者幻想」,預期只是「開啟一個坦誠、建設性、理性對話和溝通的過程」。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我們確實是成功地甚至是「超預期」地的達成了目的。我們沒有被「疆藏港台」這一些不可能談判的問題纏住,而是直接打破了美方借這些議題施壓的企圖,從而真正討論了對我們而言的實質議題,並取得了一些實質成果。

為什麼這次會談能夠取得相對比較好的「超預期」成果?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捕捉到了拜登政府的核心訴求——政治合法性。對於在美國社會全面撕裂以及和盟友關係惡化的情況下上台的拜登政府而言,他需要重新打造自己民主世界領袖的形象,來建構自己在國內以及在西方社會的政治合法性。

那麼,建立政治合法性最方便的手段是什麼?——反華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美國在會談之前和會談期間,搞了大量「極限施壓」的小動作。會議之前就和日本搞了個聯合反華的聲明,然後又在香港問題上施加新的制裁,會議當中更是直接就不管飯,還一開始就提出要干涉我們的內政。

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美國國內和西方社會樹立一個強硬反華的人設。

這恰恰就體現了我方出乎美方意料的迎頭痛擊的精妙之處,我們直接地破壞了美方借會談的場合來建構自身合法性的意圖,相反地我們還破壞了拜登政府的政治合法性。甚至有美國的電視台說,這次是第一次看到「中方批判美方,而美方為自己辯護」的場景。

美方在我方強硬回應下的失態,在社交網絡上也遭受了美國國內共和黨人的大量批評。拜登政府原先希望樹立對華強硬的形象,到頭來反而被認為是過於軟弱。

那麼,反華這一建構政治合法性的方便手段失效了,在其他國際政治問題上「找補」,拿出一點外交上的「民主」政績,便成為了拜登政府的必然選擇。

所以,在第一場會談的緊張之後,第二場會談便自然轉向「地區問題」,也就是通稿提到的「伊朗、阿富汗、朝鮮、緬甸」四個國家的問題。

伊朗即將大選換屆,而緬甸政局困境亟待解決,拜登便可以通過解決這兩的地方的問題獲得「民主」政績。和我方合作,則是解決這兩個地方的問題的前提。

於是,在緬甸和伊朗,中美雙方達成地緣政治交易,便是很可能發生的事件。

通過這一些地緣政治上的交易,我們便可以為拜登時代的中美關係,確立一個穩固的利益根基。■

參考原文:

1. 顧子明:《2021的賽點:伊朗與緬甸》,政事堂2019,2021年3月15日

2. 顧子明:《阿拉斯加的首次交鋒》,政事堂2019,2021年3月19日

3. 《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正式結束》,俠客島,2021年3月21日

4. 新華社:《劉鶴:合作是正確選擇 重大原則決不讓步 堅決反對加征關稅》,新華視點,2019年5月11日

5. 政事兒:《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前夕,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聲》,政事兒News,2021年3月17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