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阿拉斯加會談的開場,可謂火爆。美方完全沒有拿出東道主的待客之道,極失風度。
率先開火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向來有鷹派之稱,這次發言不免引發國內的各種揣測,很多聲音認為,布林肯的這個發言代表了美國的蠻橫態度,預示着中美對談的前景不容樂觀。
但是,真的如此嗎?
生於1962年的布林肯絕非外交素人,更非魯莽之輩。
他的生父和叔父,都是職業外交官。而且,他的生父、繼父,以及他本人,都曾在哈佛大學獲得不同等級的學位。
早在奧巴馬時代,布林肯就先後出任了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和副國務卿等重要職務,累積了豐富的工作經驗。
特朗普時期,布林肯又創建了屬於自己的戰略諮詢公司,同時還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CNN的國際事務分析師。
對這個人,不能簡單地看成又一個蓬佩奧。
布林肯這次當著記者面的發言,其實暗藏兩方面的玄機。
我們要知道,所有當著記者面的公開發言,都不會代表雙方的真實意圖,除了製造現場的心理戰氛圍,更多是給旁觀輿論場的展示。具體到這一次,美國發言又明顯是同時針對兩個輿論場在說話。
首先,早在特朗普和拜登競選時期,雙方就拿着中國問題互相攻擊。拜登說特朗普方法不對,客觀上對中國不夠強硬。特朗普一方在拜登上台後,自然要緊盯拜登的一言一行,隨時準備雞蛋裡面挑骨頭,更大肆鼓噪反華聲音,給拜登施壓。同時,在民主黨內部,也有很多人準備在人權、族群等問題上搞激進路線。
、而拜登本人,恰恰是是大選時說一套,當選後做一套。無論是之前文章分析過的小院高牆,還是拉特納的新聯盟戰略,以及貌合神離的四邊機制,都預示着,中美關係固然不會突然完全好轉,但拜登也絕不會再走特朗普的老路。
但是,拜登在採取新的對華策略時,時刻面臨著國內的激進聲音。所以,布林肯的激烈發言,其實主要是說給這些人聽。
其次,布林肯這次是從哪裡來會場的呢?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實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這次布林肯並非從美國本土趕來,而是從韓國趕來。
而到韓國之前是在日本。
原來,布林肯剛剛結束了美國與日、韓的外長防長2+2會談,接着又匆忙趕着參加中美對話。
相比於日程的緊湊安排,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這個國家在聯盟戰略上向來狡猾,善於忽悠盟友給自己當炮灰。同時,美國的盟友也大多不是省油燈,常常謀求反過來把美國拉下水,讓美國替自己頂缸。
不難想像,在拜登啟動美日澳印四邊峰會,美日、美韓例行2+2會議的時候,美國肯定沒少給盟友打氣。更不會忽略那些還沒有完全上船的潛在盟友。
美日澳印以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行了首次峰會級對談
布林肯剛在日、韓說了一通如何合作,一轉眼,他又在阿拉斯加和中國代表一片和諧,愉快交談。豈不是前後矛盾,讓炮灰們心冷?
所以,我們要知道,只要記者還在場,布林肯在面向中國代表時,就不得不首先想到國內的某些人,以及國外的盟友和潛在盟友。
如此,該表演的先表演完,後續再繼續深入進行實質交談。包括雙方午餐時沒有共同餐聚,也是這個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對於長期在美國安全、外交系統跌摸滾打的布林肯來講,幹這些事情可以說是輕車熟路,臉不紅心不跳。
從這一點上,我們要知道,中美之間真正的深層會晤,一定不是僅僅由這個開場來決定的,這就是大國外交的複雜之處。
在這個開場的過程中,我們肯定不能任由他開炮,但如果因此我們就認為,中美關係已經沒有轉圜空間,這也是不對的。
無論如何,中美代表已經再次坐在一起。未來太平洋上能否真正的實現太平,關鍵取決於太平洋兩岸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中美之間,能否繼續斗而不破,有競有合。更要警惕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和勢力,為了自己的那點一畝三分地,整天就想着煽動鼓噪讓中美撞車,他們在裡面坐收漁利。這是思考中美問題的重要立點。
看不清這一點,戰略思維就會矮化為戰術思維。更會讓別有用心的旁觀者攪局起鬨。
一線代表談判不易。從板門店到日內瓦再到後來的無數次交鋒,我們有豐富的經驗,更有充分的耐心和定力。
當然,這次布林肯的發言,除了前述展示色彩之外,也另有暗度陳倉之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