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歐相互制裁?

局勢君

歐盟以人權問題對我國發起制裁的消息最早於3月11號被公布,歐盟內部提出這件事兒大概是3月8號左右。這是過去30年來歐盟第1次對我國發起制裁,這次制裁雖然不嚴重,但是影響卻很壞,友邦敵邦或許都有點驚詫。

為什麼說這次制裁不嚴重呢?因為制裁對象是4個人和一個實體。對於個人的制裁主要是凍結銀行資產、禁止入境歐盟,後果是存在歐洲銀行里的錢在制裁期間沒法用,急用錢的話就得從別處借,這就產生了利息和人情債;不能進入歐盟意味着有些事兒得委託別人去辦,甚至由於本人無法到場導致工作中止。

對實體的制裁除了凍結資金,還會限制一系列活動。這些命令會下達到很多政府部門和公共部門,於是那些涉及到證件辦理、申請審批、公共設施使用等活動將立即中止,產生的損失算自己倒霉,不過和其他私營企業或個人之間的活動影響很小。

歐盟是個邦聯性組織,制裁需要27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一致同意才能落地,這個表決會議不開結果就出不來,所以儘管制裁的消息甚囂塵上了10多天,但是那4個人和1個實體到底是誰一直弄不清楚,歐盟不做好保密工作提前兩周放出消息,似乎在等待我們的態度。

我們的態度一如既往地強硬,而且變成了實際行動,宣布制裁歐盟10名個人和4家實體,這10個人來自歐盟多個國家,4家實體既有歐盟的官方組織也有歐洲各國的民間組織,我們的效率比歐盟要高,名單已經清清楚楚地公布了。

幾天前老楊同志對美國外交團隊說你們沒有資格這樣要求我們,現在我們又毫不猶豫地以3倍制裁反擊歐盟,歐洲議會的政客們應該也挺錯愕的。我們先不談這兩件事產生的不良後果,但是行為本身說明了國家實力,沒有實力這麼做是闖禍,有實力這麼做是自重。如果人的壽命能超過200歲,很多革命先烈此時此刻已經淚流滿面了。

歐盟現在有27個成員國,每個成員國都有完整且獨立的主權、外交和內政,歐盟這個大組織的政治作用因此並不強,它最大的作用是經濟價值,甚至可以四捨五入地說歐盟就是一個經濟組織,所以中歐關係的核心支柱是雙邊貿易造就的經濟關係。

2019年我國排名前4的貿易夥伴分別是:歐盟、東盟、美國、日本。與歐盟的貿易總額是4.86萬億美元,與東盟貿易總額4.43萬億美元,排第三的美國是3.73萬億美元,排第四的日本是2.17萬億美元。4.89億美元背後是雙方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的繁榮,這種繁榮帶動着整個產業鏈上無數人的就業。

當中歐制裁發生後,那些擁有大國沙文主義思想和強烈民族主義思想的同學可能拍手稱快,但是製造業的男老闆們即將陷入沉默女老闆們即將陷入流淚,歐洲疫情帶來的出口下降尚且沒有恢復,如果這次制裁波及到他們那個行業,將會讓原本就不景氣的企業雪上加霜。

不過這個擔心目前是多餘的,制裁暫時停留在部分個人和經濟屬性不強的組織那裡,尚且沒有對中歐正常貿易形成官方層面的直接影響,如果歐盟不升級制裁我國也不升級反擊的話,雙方的進出口生意會在有驚無險的局面里繼續開展。

話說歐盟還沒有從新冠肺炎中恢復元氣,它需要持續有力的經濟流動幫助它戰勝疫情復蘇以往的秩序,如果歐洲議會的議員們足夠理智來抵抗身邊文藝青年型政客的蠱惑,他們就不應該把這場以作秀表演為主的制裁升級到貿易層面,那將直接傷害歐盟各國的國家利益。

中國和歐盟相距很遠,雙方沒有領土糾紛,沒有氣候互相污染的糾紛,沒有捕魚和挖油方面的糾紛,歷史仇恨也已經過了一個世紀,很難再為這個重燃怒火,所以中歐之間的國家利益就剩經濟利益這一項,只要不傷害生意往來,眼前這些制裁都屬於理念之爭催生的政治表演。

歐盟的27國裡有議會制、有總統制、有半總統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民眾以公投的方式參與了權力的分配,結果是執政者把民眾的意見和感受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讓民眾滿意有時候比決策的優劣都緊要,否則執政者會面臨逼他們辭職的輿論壓力和反對黨的趁火打劫,而歐洲人又特別矯情,一張照片一段採訪都可能讓他們崩潰,至於那些畫面背後的真相卻沒有途徑考究。

民眾被那些不嚴謹不完整的信息影響後,歐洲的執政者就必須做點什麼讓民眾的心裡平衡,從而確保自己執政的穩定,即使他們做的不痛不癢,比如這次以人權問題對我國發起的不痛不癢的制裁,僅僅是4個人和1個實體,而且名單還遲遲沒有公布。

雖然我國民眾對政治的參與度不如歐盟國家那麼深入,但是我國民眾對政府的期待一直很高,自己不參與但是希望政府把一切安排到自己心坎里,不然就要鬧情緒了。歐洲發起制裁后如果我們不做出反擊,民眾的情緒會很不滿意,所以即使有外交解決途徑,反擊必須同步上架,這也是為了讓民眾心理平衡。

希望這場表皮擦傷式的制裁到此為止,也希望雙方民眾早點冷靜下來讓這場制裁被取消,讓中歐雙方的核心貿易不受任何影響。

假如歐盟民眾在某些非政府組織的蠱惑下對此次反擊反應強烈,從而迫使歐盟提升了制裁的力度,導致我國被迫加強反擊,那後果可能會在你來我往中越來越嚴重,表皮的擦傷逐步深入到筋骨。一個月前歐盟集體制裁了俄羅斯,一個月後又開始制裁中國,中國前幾天剛剛迎接了美國的外交圍堵,美歐這麼做有逼着中俄結盟的風險。

中俄現在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如果再此基礎上籤個類似「共同防禦」之類的強硬合同,將來就不得不向東對抗美國、向西對抗歐盟,頻繁對南亞和中東施加影響,並進一步提升在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地中海的存在感,「新冷戰」的跡象會比現在更加明顯,屆時很多資源會被消耗在沒有意義的對抗和競賽中,有的國家會倒退、有的國家會停滯、有的國家會被炮火覆蓋。

從最本質上看待各國關係,中美是同行之間的競爭,中俄是在美歐打壓下抱團取暖的非正式盟友,中歐是尚未全面競爭的生意夥伴,大家都不是敵人。在一方崛起不可阻擋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各自的努力心平氣和地接受彼此的存在是大勢所趨,互相傷害和打壓對誰都沒有好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