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新疆棉花事件,雖然是由歐洲組織(BCI和HM)發難,但仍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BCI(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作為一個在瑞士註冊的全球性非營利組織,其真正的關鍵詞不是非營利,而是瑞士和全球性。
瑞士雖然在歐洲,但其實是一個超歐洲國家。在永久中立的旗幟下,瑞士是全球各區域國家搞事情的開放場所。所謂在瑞士註冊的全球性組織,更是暗藏遠方的操控。事實上,BCI與美國國際開發署等機構存在密切關係早就不是秘密。
第二,新疆棉花事件並非新聞,而是一個逐漸起變化的舊聞。
早在2020年3月,BCI就暫停了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商業許可和取證活動,但當時的公開理由還是疫情,而且同時暫停了多個國家和地區。
問題的第一次大變化是在2020年9月22日。這天美國國會通過了針對中國新疆的污衊性立法。
這個時候,美國的做法,雖然打着人權的旗幟,但本質上仍是當時懂王玩毛衣戰的組合拳之一。BCI於10年10月跟進,宣布停止所有在當地的活動,並發表抵制新疆棉花的倡議。
其背後隱藏的實質,其實是美歐自身的製造業成本逐漸攀升,而中國仍有很大的相對成本優勢。所以就拿着不正當競爭的幌子對華施壓。目的在於:抹黑中國製造,或至少提高中國製造成本。
事情的第二次變化是在今年的3月22日,歐洲聯盟、英國、美國及加拿大宣布就新疆問題啟動制裁。與之相呼應的,就是HM在官網公告中指控新疆強迫勞動問題,並以BCI不發放許可證為理由,宣布不再採購新疆棉花。
問題的側重點逐漸偏移到新疆問題本身,並引發出更深層的問題。
第三,棉花不是關鍵,新疆和「價值觀圍堵」才是關鍵。
HM之所以敢於叫板新疆棉花,恰恰是因為該企業幾乎不使用新疆棉花。而且,該公司在華銷售額僅佔其全球銷售額的8%。並且仍在持續下滑中,目前已經要掉到5%以下。
相比之下,和新疆棉花真正有較深關聯的日企無印,則不僅沒有參與,還在首頁上掛着新疆棉的廣告。
包括BCI,名頭很大,其實權限有限。像這樣的全球性組織機構還有很多。如:有機標準(organic)、公平貿易標準(Fairtrade)、貿易援助基金會,澳大利亞的myBMP、巴西的ABR。BCI也不排斥旗下成員通過其他組織進行認證採購。
所以,這次無論是BCI還是HM,對新疆棉花的實質影響非常有限。
真正值得注意的還是美國牽頭,不斷升級新疆問題。其目的有兩方面的考慮:
其一是美國要在伊斯蘭問題上做文章。
正如美國防部新設中國工作組組長拉特納的建議,美國要分化中國和伊斯蘭的關係,如此美國本身自然抽身其外。這多少讓人想到當年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時,美國與拉登結盟的往事。
其二是美國要在價值觀本身搞事情。
拜登上台後,對印太戰略的關鍵詞進行了調整,特彆強調價值觀戰略。目的在於通過所謂價值觀標籤,從文化上孤立中國。增加中國的學術、科技交流成本。同時抹黑中國,讓中國不斷變成一個有實力無文化的暴發戶形象,甚至黑化為「民主世界」的共同對手。
總之,這次棉花事件對我們的啟示在於:
第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互相捆綁仍然是重要手段。只要沒有本質性的關係破裂,經濟本身足以維繫合作。而任何雙方的合作,都意味着剝奪了其他參與者的合作。而美國自懂王以來,一直在謀求逼迫國際企業從中國轉移,甚至認為去不去美國都不重要,只要不留在中國。雖然現在懂王已經退位,但我們仍要高度警惕。
第二,在美國大搞價值觀戰略的過程中,尤其在美國和歐盟近十餘年來不斷渲染所謂政治正確氛圍的情況下,那些和我們捆綁不緊密的企業,尤其易於讓美國拉下水。和我們捆綁緊密的企業,也開始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第三,大國博弈同樣存在如何搞統一戰線的問題,同樣存在文鬥武鬥的問題。我們要深化全球化參與,而不是退縮。更要加速轉型為真正的綜合性強國,不僅物質強,文化也要強。對相關企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過度反應。否則就會正中美國圈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