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台積電是一家世界級半導體公司,在業內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你用的手機裡十有八九是要用到台積電生產的芯片。
但是最近,台積電居然一口氣買了好多輛25噸的水罐車,到處去拉水。比如說,台中市的一個建築工地挖出了地下水,台積電火速派出水罐車去了這個工地。這裡的水倒是真多,一天能冒出來兩萬噸。10分鐘就能灌滿一輛25噸的水罐車。周圍的半導體大廠也不止台積電一家,大家的水罐車幾乎是聞風而動,全都來取水。
你可能奇怪,台積電這樣的半導體大廠怎麼了?這是晶片廠還是自來水廠啊?就這麼缺水嗎?你別說,今年還真是缺水。半導體芯片行業那是不折不扣的用水大戶,而且水質有嚴格要求。好在這個工地挖出來的地下水還算是水質不錯。台積電拉回廠裡經過處理以後,還是可以用在半導體生產上的。
大家印象裡,台灣島四面環海,溫暖濕潤,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嘛(完了,暴露年齡了)。台灣島東北角的火燒寮在1912年曾經創下一年下了8400毫米降雨的最高紀錄。
大家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概念,北京降雨不多,年降雨量大概在600~800毫米之間。上海算是下雨比較多的地區,年降水量也不過1200毫米。廣州年降雨量大概是1800毫米。對比這些數字,大家明白8400毫米的降雨量多恐怖了吧。
按照一般人的印象,即便台灣島並不是都像火燒寮的降雨量那麼誇張,總還是個溫和濕潤的地區吧。四面環海的台灣島應該不缺水啊,怎麼可能缺水呢?其實大家都想錯了。
台灣島地形狹長,東邊對着浩瀚的太平洋,西面對着台灣海峽,和福建省隔海相望,往北走遠一點就是日本和韓國,往南走就是菲律賓。台灣東邊的太平洋廣大地區可以說是颱風的老窩,每年夏天,都會從這裡生成巨大的颱風,然後開始到處漂移。
氣象專家們統計了多年來的颱風運動規律,發現了4種典型線路,一條線是直接北上,要麼是原地打轉轉,要麼就是無規律地亂撞。還有一條線是颱風一路往西跑,這條線路會路過台灣,帶來大量降雨。
一到颱風季節,颱風攜帶着大量的水汽登陸台灣島,島上就會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嘩嘩地下個沒完。島上大大小小的水庫就會灌得滿滿的,這些保存下來的水,就可以慢慢供應島上的居民日常生產生活。台灣的主要水資源就是靠颱風帶來的。
但是,台灣島中間有座4000米高的山脈,島又小。最長的河流濁水溪也才186公里長,太短了。即便是下大雨,水也會很快流到海裡,地上根本留不下多少。台灣島上平地少,即便是想修建大型水庫也沒有合適的地方,最大的曾文水庫也才17平方公里的面積。
給北京城供水的密雲水庫面積180平方公里,比曾文水庫大10倍還多。台灣島上大大小小的水庫全算上,蓄水量也只有密雲水庫的一半。所以,台灣島上的居民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局面,一年四季,三個季節下雨都不多,只有等着夏季颱風來了,嘩嘩地下大雨,大部分降水很快就沿着大小河流流到了海裡,少部分被大大小小的水庫保存下來。這點水供應島上的2300萬居民,倒也還夠用。一年一年都是這麼過來的。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氣象專家們發現,最近颱風的運動規律變了,過去是往西跑得比較多,如今往北跑的變多了。路過台灣島的颱風在減少。去年,也就是2020年,乾脆是一個颱風都沒來,所有颱風都繞開了台灣島,直接北上。
台灣島上的人眼巴巴地看着颱風從自家門口擦肩而過,直接去了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地兒拚命下雨,乃至引發了洪災,可是自己這裡卻是一次也沒輪上。沒有颱風也就沒有降雨,台灣島遇上了56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旱災。
這下可糟了,水庫也沒有新的水資源補進來,早就快要見底了,台灣島上鬧起了水荒。大家可能都知道台灣有個日月潭,這個地方風光秀美,還上了小學語文課本。你可能想不到,這個湖就是台灣島上的第二大水庫,面積也只有8平方公里。
為了標記水位高度,在日月潭的湖底安放了一個「九層疊蛙」的石刻雕塑。就是9個石刻的蛤蟆,一個趴在另一個背上,疊羅漢一樣堆了9隻。只要看看有幾隻蛤蟆露出水面,就能大概估計出水位。今年倒好,9隻蛤蟆完全露出了水面,因為周圍的水已經幹了,成了一片大草地。
那麼,台灣島上能獲得的穩定的水源只剩下地下水了。現在每天要從地下抽出34萬噸的地下水才能夠用,足夠灌滿150個標準的游泳池。地下水用於一般的生產生活沒太大問題。但是這些水也不見得能滿足半導體生產的水質標準。生產各種芯片需要超純水,也就是水裡一點雜質都沒有,要生產這麼純凈的水,水源也就不能太差。所以,優質的地下水也是很珍貴的。目前看來,台灣的水荒恐怕要到夏天才有望緩解。
中國並不是一個人均水資源豐富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具體到台灣省,人均有效水資源量只有1740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還差一大截。你萬萬想不到氣候溫和濕潤的台灣島會如此的缺水。要解決問題,不能靠天吃飯,只能在回收再利用上動腦筋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