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德國為啥選站中國一邊?3個細節值得關注

占豪

據中國政府網4月29日的消息,4月28日下午,人民大會堂的大屏幕見證了中德兩國交往史上首次「雲上」政府磋商舉行:兩國總理首先舉行小範圍會談,接著又與雙方25位部長在屏幕兩端濟濟一堂,陣容空前。

這次中德首腦會晤和首次「雲磋商」有三個細節值得注意:

一、這是第六輪中德政府磋商

這一磋商機制是10年前由默克爾提出並建立的,也是中國與他國建立的第一個類似磋商機制,迄今雙方進行了6輪磋商。在美國試圖破壞中歐關係的大背景下,中德的政府間的磋商繼續進行,反映出了中德關係的整體穩定,也反映了中歐關係雖有小波折,但不會因為美國的從中作梗而出現大的動蕩。

二、這次磋商規模很大,非常務實,成果豐碩

毫無疑問,中德雙方這次磋商的規模很大,僅僅部長就有25位,包括雙方的外交、經貿、司法、財政、工業、交通、教育、科技、衛生、農業、環保、社會保障等部門的負責人。

這種規模的磋商說明一點,那就是磋商非常務實,否則如果只是形式上的,雙方首腦視頻會晤一下即可,完全沒必要有這麼多部長出席,這麼多部長出席只能說明談得內容豐富,雙方合作領域非常廣泛和深入。

這次雙方的磋商,成果也是非常豐碩的。克強總理在開場就說道:「中德政府磋商機製成立10年來,推動兩國務實合作範圍之廣、規模之大,可以說是發揮了『超級發動機』作用。」

默克爾表示:「本輪中德政府磋商再次證明,兩國合作達到了新的廣度和深度,希望這一機制能夠延續下去,並在各方面取得新的進展。」默克爾還評價說:「本輪德中政府磋商的務實成果恰恰證明,兩國合作領域不僅僅有經貿合作,還有科技合作等諸多方面,是全方位的合作。」歷時近4小時的第六輪中德政府磋商即將結束前,兩國總理評價本輪磋商「成功結束」,取得「豐碩成果」。

磋商結束後,兩國總理共同出席了「雲簽約」儀式,見證了7份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社會保障、衛生健康、食品安全、國際發展、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

磋商中,李克強總理表示,當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疫情仍在蔓延,保護主義依然存在。默克爾則積極回應稱,我們不要閉門封鎖,主張開放合作,反對保護主義。默克爾還說,歐中投資協定對歐中關係十分重要,希望雙方共同推動協定早日生效。

三、中德在政治、經濟、抗疫等重要議題上有非常廣泛的共識中美當前,各種交流很難談得好,幾乎都難以達成共識。為什麼?因為,兩國在安全上的分歧難以彌合,美國的安全是建立在中國不安全的基礎上的,中國當然不乾;美國面對中國的復興則認為,中國挑戰了他的霸權,所以覺得中國的發展影響了美國的安全。如何美國才安全呢?中國停止發展,向美國「稱臣納貢」。所以,中美之間完全談不攏,政治上談不攏,經濟上也沒法談,抗疫上更是針鋒相對。

中德則不然,中德在政治上雖有分歧,但雙方既坦誠又真誠。

李克強總理表示:「只要雙方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在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進行溝通交流,增信釋疑、縮小分歧、聚焦合作,就可以為對話合作進一步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確保兩國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默克爾則表示,就像今天這樣,如果我們之間有分歧,就直面應對,開誠布公地說出意見,通過對話協商加以解決。她還說,明年是德中建交50週年,德方願同中方深化互信、拓展合作,推動兩國關係進一步深入發展。

毫無疑問,大家在政治上雖然有分歧,但談得很好,彼此尊重,沒有讓分歧影響兩國關係的發展,雙方不但沒有因為分歧而停止合作,反而是通過擴大共同利益來化解分歧,這不正是雙方誠意的表現嗎?有這樣的心態,雙方關係就不會因為分歧而陷入困頓,恰恰相反,雙方反而會更加擴大共同利益以對衝和彌合分歧。

在經濟方面就不用說了,在歐洲議會的議員宣稱暫停雙方投資協定後,德國則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推進,不但承認歐中投資協定非常重要,還希望雙方更快推進協定盡快生效。對中國來說,中歐投資協定當然有勝於無,只要歐盟願意,中國也願意推進,這就是中國的態度。

在疫情方面,中德的立場也非常接近。

中德雙方都認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戰勝疫情,在這種疫情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所以需要加強抗疫合作。默克爾還希望,中德雙方充分發揮兩國「快捷通道」作用,保持人員有序交往,推進疫苗生產和互認合作。事實上,中國國藥集團剛剛收購了德國拜耳的一座生物制藥工廠就是用來生產新冠疫苗的,很顯然德國在這方面與中國的合作走在了前面。

另外,中德在氣候變化、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諸多領域都擁有廣泛的合作空間,雙方25位部長參加磋商並簽署系列協議也說明瞭這一點。

中美在阿拉斯加攤牌後,歐盟制裁了中國,中國對此進行了多倍強力反制。中國的反制讓歐盟和歐洲一些國家非常不爽,但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主要歐盟國家很快就在努力修復對華關係,這其實就已經表明,美國想挑動歐盟對抗中國很難,否則當中國強力反制之後,德法等主要歐盟國家就不會那麼積極地來修復對華關係。

最近中德的互動非常頻繁,在中國反制歐盟後,先是中德領導人通話,接著是法德領導人與中國領導人在氣候峰會前進行溝通,接著中德兩國外長在4月21日又舉行了視頻會晤,德國外長海科·馬斯表態很積極,稱儘管雙方存在許多分歧,歐盟需要與中國接觸,而不是選擇更孤立主義的方針。馬斯還說:「在歐盟,我們同時把中國描述為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在這個表述中,馬斯把夥伴放在了第一位,競爭者放在了第二位,系統性對手則放在了第三位。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德國在中美激烈博弈的背景下,在很多立場上為啥站在了中國一邊?尤其是在合作方面,德國向前邁得非常堅決,根本沒有任何猶豫,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德國在關鍵時刻、關鍵問題上選擇站在中國一邊,根本原因有三:

一、現實經濟的壓力,中國是最好出路

德國、法國等主要歐洲國家之所以現在如此重視中國,德國之所以在很多重要問題上與中國立場一致而非美國,最根本的原因下雨,現實的經濟壓力太大了。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如果歐洲再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接下來還會面臨長時間的滯漲乃至衰退,經濟將會在未來進入通縮和通脹並存的最惡劣狀態。

正所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現實的經濟發展壓力讓德國更加清醒,而中國的市場、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都是德國的最好出路。默克爾是當下歐洲為數不多的政治家,她當然能看到這一點,所以她選擇與中國合作的意志很堅定。只是希望,德國接下來的總理是個智者而非二缺!

二、美國路線的不靠譜,與歐盟現實利益相悖

美國當下在經濟上已經失去了全球的領導力,除了用金融手段、貨幣霸權向全球放水外,美國在經濟上對全球貢獻已經越來越小。面對全球經濟的大滑坡,美國根本無能為力,既沒有思路也沒有辦法,而美國現在推動美歐合作的,是聯合對抗中國,甚至在推進「新冷戰」。毫無疑問,美國政府的這種路線與時代發展方向完全不符,也和歐盟、德國的現實利益完全相悖。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在政治上可能會呼應一下美國,在諸如南海問題上、印太戰略問題上也會邊緣化地參與一下,但他絕對不會停止與中國的合作深化。所以,德國在一些問題上一邊表態批評中國,一邊卻在行動上又與中國展開更加深入合作,在更加廣泛的重要政治問題上與中國協調立場。德國的這種老練,現在是遠好於英國,英國在鮑里斯約翰遜的帶領下,已經成了一個二缺國家。

三、中德、中歐沒有本質衝突

如果說中美存在實質性的戰略衝突,這種衝突因為涉及到美國的霸權,所以一時半會很難調和,那麼中德之間是沒有本質衝突的,戰略上只是存在分歧而已。

存在分歧可以溝通,完全不必因此延緩交流與合作,所以雖然中德兩國有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現在雙方的合作卻是大步向前的。中德沒有戰略衝突,這是和中美關係最本質的不同。

在4月21日中德外長視頻會晤中,德國外長馬斯明確表態與中國「脫鈎是錯誤的」。會晤中,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說,中德雙方要堅持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中方不贊同重新以意識形態划線,搞新的集團對抗。德國外長馬斯則表示,德方高度重視對華關係,願以德中建交50週年為契機,為雙方合作設計更多積極議程,推進雙邊關係進一步發展。

那麼,未來德國將如何發展對華關係呢?他會把呼應美國的一些政治噱頭作為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從而加速推動中德、中歐合作。未來,雖然中美關係還會進一步惡化,中歐關係看起來有時候也有爭吵,但中德、中歐的實質性合作,在未來拜登任期內將會獲得更快速的發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