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病例增長最快5國均在亞洲,急需警惕「環中國疫情感染圈」

張玉蛟:MD 安德森癌症中心 卓越終身教授

核心提要:

1、2021年前四月全球新增確診7000萬例,病死數已超去年總數一半以上。目前老撾、柬埔寨、東帝汶、蒙古、泰國病例增速排名世界前5,且均為中國鄰國,疫情中心由歐美轉移至亞洲與拉美。

2、印度政府對疫情的錯判,民眾自覺度不高等導致了危機的蔓延。人體靠感染產生的免疫力有限,病毒不斷變異致病力增強,無論國家還是個人,越是掉以輕心,危機越容易降臨。

3、以色列雖然和印度一樣做不到嚴格的社交隔離,但超過60%的疫苗接種率使其成為第一個真正走出疫情的國家。中國與印度人口數量、疫苗覆蓋程度相似,更需要居安思危,加快疫苗接種速度。

2021年前四月新增7000萬例,病死案例超去年總數一半。亞洲和拉美目前已是世界最新疫情中心

每三天新增一百多萬COVID-19 確診病例,印度「海嘯」式疫情,又一次刷新了人們對這一嚴重傳染病的認知,也讓這個國際醫療藥品和疫苗生產的大國,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痛。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近2000萬確診病例,20萬人過世。然而,以印度的人口來計算,如果按照美國目前的確診病例(3300萬)和死亡人數(58萬)與人口的比例來計算,印度將可能會有一億二千多萬人被感染,約250萬人過世(4倍美國的人口),這還沒有算上印度現在已經出現的嚴重醫療資源擠兌現象。而美國由於醫療資源雄厚,基本上沒有出現醫療資源擠兌的現象。事實上,由於統計數據庫不健全,印度實際的感染和死亡人數可能永遠都是一個未知數。據有關專家估計,實際的感染和死亡人數可能會是現在公布數據的三到五倍。換句話說,可能已經有上億人感染或者即將被感染。

如果你看一眼目前全球病例增速最快的前五名,他們全在亞洲,具體一點,全在中國旁邊,他們分別是老撾、柬埔寨、東帝汶、蒙古、泰國,印度還根本排不上號。

剛剛翻過2020時,人們都希望2021年COVID-19疫情會變好。1月初,我在鳳凰新聞上預警中國免疫落差;2月初我又預警:2021年疫情會慘過2020, 疫情中心也將從歐美發i達國家,轉到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其中的道理很簡單,COVID-19疫情在歐美因疫苗接種而緩解後,勢必轉戰到沒有設防的地區。而人口稠密,沒有廣泛的疫苗接種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必將可能成為下一個疫情中心。自南美洲,尤其是巴西疫情暴發后,亞洲戰場再一次登場。

到今天,全球已有超過一億五千多萬人確診,近320萬人病逝。其中,歐洲、美國、印度、巴西、土耳其死亡人數名列前五名。進入2021年才4個月,全球已經新增7000萬病例,一百多萬病逝;與去年全年8000萬病例,200萬病逝相比,可以肯定,今年的疫情只會更糟。而毎日新增和趨勢來看,亞洲和拉美目前已是疫情中心。

越多人感染,病毒越容易變異,印度危機恐已拖累全球

印度這場風暴讓許多人跌破眼鏡。曾經認為已經有60%自然感染的“群體免疫”,政府一開始並不是太在意,直到突然失控。印度政府部門已經表示對抗疫認識不足及錯判負責。然而我認為,民眾的認知度和自覺性也起了重大的決定作用。

遺憾的是,印度作為WHO全球疫苗生產的中心,其國人疫苗的接種率卻只有8%,無法抗拒病毒的侵襲。而以印度的人口,哪怕毎日接種1000萬劑,也需要至少半年(一人兩劑)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更何況,印度現在根本就沒有每天接種1000萬劑的產能和能力。而「海嘯」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印度的悲劇提示我們:

1. 靠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力程度不高,而且維持時間也不久(才幾個月)。

2. 只要地球上還有疫情,病毒就可能會不斷變異,產生更加兇險(傳染力或致病力)的變異株。

3. 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是安全的。變是必然的,不變是暫時的。印度變異株及其傳染速度,必將拖累全球。

4. 疫苗接種,必須在疫情爆發之前完成。積極推進疫苗接種,才能把被動變成主動。

回看新冠在人間走過的一年曆程,從歐洲到美國、南美,再到今天的印度,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和政府輕視它,它便不請自入。當民眾以為疫情是別人、別國的事,與我個人、國家無關,只要關上家門就萬事大吉,那疫情蔓延,就可能是早晚的事。據報導,中國浙江最近出現的11例輸入性病例,有10例是印度來的變異株。門關上了,但總有縫隙。尤其是中國周邊已經布滿了高發地帶。

以呼吸道傳染病的特性,如果傳染指數高,一旦傳入而不加阻斷,被感染的人數會很快以「指數級」增長。通俗一點講,風平浪靜與海嘯襲來,有可能就是你飄飄然的轉眼之間。

以色列應對疫情模式已被證明成效顯著,今天的印度疫情值得中國居安思危

怎麼辦?關鍵是判斷準確,行動果斷。

去年二月,武漢曾是疫情的中心。那個時候,人們對新冠知之甚少。全世界都必須決定下一步怎麼走、花多少血本。中國釆取果斷封城措施,成功地控制了疫情。而處於中東戰火與交通中心的以色列,經過國家情報機構的信息收集,尤其是對中國公布的COVID-19基因系列的分析,判斷新冠將蔓越全球。同時,由於文化和宗教的原因,以色列政府明白自己的民眾做不到嚴格的社交隔離。去年中上旬,經過仔細研討,他們判斷mRNA疫苗最有前景。因而,總理Benjamin Netanyahu (本雅明·內塔尼亞胡)親自出馬,以高價和提供接種後真實數據為交換,買斷Pfizer/BioNtech mRNA新冠疫苗。這一果斷行動,整整快了其他大部分國家和地區4個月到半年。好消息是,歸功於超過60%的疫苗接種率,以色列的每日新增病例已經從高峰時的一萬多人降至現在的一百多人,死亡人數也從每日上百人降至毎天幾個人,工作和生活基本恢復,COVID-19病房紛紛關閉。他們將是第一個真正走出疫情的國家。

同樣是做不到嚴格社交隔離的國家(以色列與印度),一個不能生產疫苗的國家卻第一個通過疫苗接種走出疫情;另一個疫苗生產大國卻因為疫苗接種率太低而引來疫情暴發。決策者的眼光和魄力,由此可見!

可以預見,印度今年將因疫情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甚至失去一部分產業鏈。對於發達國家,由於他們佔據了科技研發的制高點,疫情過後,產業鏈會迅速恢復,因為他們的科技別人無法馬上取代。而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產業鏈一旦斷裂,另外一個國家會馬上取而代之。

一場抗COVID-19病毒世界大戰,已經在全球範圍蔓延,誰也無法倖免。誰大意,誰沒設足夠的防疫措施,疫情中心就會岀現在那裡,哪怕是目前零病例的地區。疫苗接種率、疫苗有效率、社交隔離率,決定着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能否守住。可以預見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疫苗短缺,將在短時間內嚴重惡化。

由於管控力度和民眾的自覺性,中國的疫情目前控制成效優異。然而,今天發生在印度的疫情,值得中國居安思危!以疫苗接種率和人口來說,我們與印度在相似的水平。隨着周邊戰火的升級,以中國密集的人口、較低的疫苗覆蓋率和醫療承受能力,加上變異的病毒,中國今年的抗疫可能會險象叢生。該走的路只有一條:再接再厲,加速疫苗接種。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