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中美貿易戰簡況總結

寧南山

對貿易戰保持淡定,實際上2019年8月的中國的國力比起2018年3月貿易戰開始時候的中國又有了提升。只要中國保持產業和科技進步就是勝利。

2019年8月1日,特朗普又宣布,將從9月1日起對中國出口美國餘下的3000億美元徵收10%的關稅,這意味着徵稅規模在繼續擴大。我們今天就來來分析下,到2019年8月中美貿易戰的進展情況。

到目前為止,美國人正在對我國價值大約25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加上9月1日的3000億美元就是5500億美元了。中國製造體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在2500億美元的25%關稅的影響下,2019年1-7月中國對美國出口1.62萬億元,只下降2.1%;

也就是說,2019年1-7月中國竟然對美國出口只下降了300多億人民幣,只下降2.1%(按照人民幣計算)。當然了,由於人民幣貶值了,按照美元計算的話,下降要多一些,但是也不到10%。應該說,這甚至好於樂觀者的預期。

因為在本文後面就可以看到,有的中國對美國出口,通過繞道他國如越南的形式完成了,因此實際上對美國出口按照人民幣計算的話甚至可以說並沒有下降。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已經徵收25%關稅的2500億美元商品,如果考慮按照美元計算出口下降10%的話,那也有2250億美元,意味着一年是500多億美元的關稅。而這些由中國企業和美國消費者共同承擔了。那麼究竟中國企業和美國消費者各自承擔的比例是多少,誰受的傷更多?

不同的報告說法不一,按照中信建投根據2019年1-5月從美國海關進口到岸價格的研究,得出結論是雙方承擔的大概比例是一半對一半左右,也就是說每年新增的500多億美元關稅,中國企業承擔200多億美元,美國消費者承擔200多億美元,典型的互相傷害。

不過對特朗普政府來說,這是兩筆收益,一筆來自中國企業,一筆來自美國消費者。無怪乎特朗普總是發推說,我又從中國企業那裡收到錢了。

當然,中國肯定也會反擊,我們首先想到的反擊方式,就是中國也可以從美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金額2018年一年總共就是1203.4億美元左右(美國商務部數字),我們全部加徵25%總共金額是300億美元,考慮到進口額還會下降,能夠徵收到的總關稅金額也就是200多億美元,而且一部分還要由中國消費者承擔,所以如果單純的看互相徵收關稅,我們從美國企業身上徵收的關稅是不足以彌補我國企業繳納出口關稅的損失的,需要從其他方面着手對對方造成對等的傷害,中國當然也有辦法,那就是直接打擊和消滅美國的出口,對美國造成更大的損失,以彌補我國在關稅徵收方面的缺口,對美方形成對等的打擊。

我們看下面一組數據:

2019年1-7月中美貿易總值為2.1萬億元,下降8.1%。

其中對美國出口1.62萬億元,下降2.1%;

自美國進口4739.3億元,下降24%;

對美貿易順差1.15萬億元,擴大11.1%。

可以看出,首先我國今年前七個月對美國出口按照人民幣計算只下降了330億人民幣左右,而美帝對我國的出口竟然大幅下降了1496.6億人民幣。

從出口受損失的情況來看,美國人受的傷更重,相當大一部分的美國進口消滅了。要知道,中國企業雖然向美國繳納了關稅,但是出口下降並不大,我還是能夠賺到錢的。而美國這差不多1500億人民幣的對華出口沒了,那麼美國企業賺到的錢就是零了。

美國對我國的出口大幅下降,關稅當然是一個原因,例如我國目前對美國部分進口商品徵收5%-25%不等的關稅,但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汽車,飛機和農產品這三個美國對中國出口的三大件,其中大豆為首的各種農產品是由中國的中糧集團為首的大型企業來安排進口的。2019年1-5月,中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的金額下降了55.3%,只有人民幣327億元(約48億美元)。這是策略性減少的結果,類似的還有從美國的能源進口,也是隨時可以減少的。

我國選擇通過減少農產品進口來打擊美國農民,是可以讓特朗普感覺到痛的一個方法,畢竟是他的大票倉,所以我國在關稅之外,也策略性的放棄了大量對美國大豆等各種農產品的進口,轉而從巴西等其他國家大規模進口和開拓進口來源。

以俄羅斯為例,2019年7月25日中國海關總署連發兩條公告,允許俄羅斯全境大豆進口,並且增加俄羅斯庫爾干州的小麥輸華。

而在2018年,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大豆81.7萬噸,同比增長了64.7%。

2019年1-5月,中國自俄羅斯進口農產品14.5億美元,同比增長14.2%。中國已經成為俄羅斯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

簡而言之,由於美國對中國出口金額遠遠低於進口額,導致中國無法同等規模的關稅反制,所以中國採取打擊美國農產品進口的策略,在關稅的市場調節之外,戰略性的減少對美國農產品進口。

當然特朗普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在8月1日宣布將在9月1日對中國出口美國剩下的3000億美元徵收10%的關稅的時候是這麼說的,(China promoised)buy agricultural product from the U.S in large quantities, but did not to do so. 可見恢復農產品進口是雙方談判的焦點之一,而特朗普指責中國說沒有落實購買農產品的承諾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

根據央視8月5日的報導,中國落實G20峰會的結果是認真的,從7月19日到8月2日晚,中國相關企業已買入13萬噸美國大豆,12萬噸高粱,6萬噸小麥,4萬噸豬肉及製品,2.5萬噸棉花。7.5萬噸美國乾草,5700噸乳製品,4500噸加工水果,400噸鮮水果。

中國企業已經在申請排除進口加徵關稅。

中國還沒有從美國買入乙醇、玉米、豆油、葡萄酒或啤酒,是因為這些產品的價格缺乏競爭力。

中國當然不會想當冤大頭,買賣還是要公平。

那麼我們繼續要問了,針對前三批的2500億美元商品(第一批340億美元,第二批160億美元,第三批2000億美元)關稅,我國是採取反徵收關稅和策略性減少農產品,能源等美國產品進口來反制。

那麼美國人繼續在9月1日如期的開徵3000億美元10%的關稅,會有什麼後果?我國又如何繼續反擊呢?

目前已經有的措施是暫停新的美國農產品採購,可見農產品還是重頭戲。

下一步,我們可以有三個判斷,

第一個判斷是對華徵收關稅,越往後越困難,對美方傷害越大,也就越不划算。

什麼意思呢?雙方都存在大量的高度依賴對方的商品,要麼就是對方佔了全球海量的產能,要麼就是對方的品質,工藝和技術獨步天下,處於無可替代的地步。

以美國為例,如果說,目前的2500億美元前三批(340億美元+160億美元+2000億美元)的關稅是中國企業和美國消費者各自承擔一半的話,那麼由於這2500億美元都是挑選出來的對美國影響較小的商品,而後續的3000億美元商品中國的話語權在越來越強。

那麼這個關稅承擔就不是一半一半了,而是更多的由美國消費者和企業來承擔。

那麼美國對華進口依存度到底有多高呢?

針對這方面,日本內閣府在7月26日發布的報告書《世界經濟的潮流》中,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

從對華依存度(也就是從中國進口佔總進口的比例)來看,美國政府的額外關稅第1輪(2018年7月,340億美元)為6.2%;加上集成電路等第2輪(2018年8月,160億美元)提高至12.5%;再加上包括食品和傢具在內的第3輪(2018年9月及2019年5月,2000億美元),合計達到20.5%;等到9月1日3000億美元的開始徵收10%的關稅,那麼累計的從中國進口的依存度就達到了42%,也就是會提高一倍。

也就是說,累計起來5500億美元的涉及到的進口商品,這些商品有42%是需要從中國進口的,有58%從其他國家進口。

這個數字應該是合理的,因為2018年,美國商務部的統計,美國貨物進出口額為42067.9億美元,其中出口16640.6億美元;進口25427.3億美元。

就按照550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計算的話,對中國進口的依存度就達到了21.63%,但是中國並不會什麼東西都出口美國,一般此類研究報告在研究依存度的時候,都會把金額微乎其微(比如從中國進口每年低於5000萬美元)的商品種類去掉,比如說原油,鐵礦石,天然氣,大豆之類的大宗資源,中國就基本對美國沒有出口。

把美國的此類基本不會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去掉,然後計算剩下的商品對中國的進口依存度,日本內閣府報告認為是42%,這個數字總體是合理的。

由於如果3000億美元開始徵稅的話,涉及到的對華進口依存度從20.5%提高到42%,提高了一倍,那麼對美方的壓力和傷害就會大大加大了。

為什麼呢?目前為止的四輪關稅(340億+160億+2000億+3000億),美國政府都會邀請企業搞聽證會,具體的文件網上都可以下載,我們可以聽下美國企業的反饋,他們究竟會有什麼損失:

1:大型公司可以考慮搬廠,但是普遍需要數百萬,數千萬美元,以及1.5-2年左右時間,損失非常大。另外新的供應商准入也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而新准入供應商,意味着原來准入中國供應商的資金投入全部作廢了,包括工程師和設計人員往來中國的飛機票和住宿費,以及購買樣品費用都是不小的成本開支。

2:很多領域中國佔了全球一大半的產能,而這些產能是中國過去幾十年持續數十億美元甚至數百億美元投資的結果,全球很難在短時間內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投資這麼大的產能,因此只能接受關稅上漲,也只能從中國公司買。

美國公司這個擔心是成立的,畢竟5500億美元商品的平均依存度已經達到了42%,那麼必然有非常多的產品依存度高於50%。

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國控制了大部分產能,因此中國公司被徵收關稅,其他國家的供應商一定會針對美國市場漲價。

3:很多領域在中國以外完全找不到合適的替代商,

要麼就是量很小隻有中國公司才生產,你找別的國家的工廠別人也不會為你專門生產這種「小量」產品;要麼就是生產工藝和工人技能導致質量和產能達不到中國的水平;要麼就是基礎設施無法滿足中國工廠的水準,比如有的工廠對電力保障生產的要求很高,而在中國意外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很難找到中國這麼好的電力供應系統。

還有就是不少產品是完全訂製品,除了中國公司未必有其他國家供應商願意定製。

4:不少產品美國需求並不大,市場只佔全球10%甚至不到,中國供應商不做你的生意也沒啥損失,也根本沒有意願為了你搬廠,倒是美國進口商會承受巨額關稅。

5:由於很多商品中國是無法替代的,而這意味着美國公司需要高價從中國買零部件,但是歐洲,日本等同行卻可以從中國買到便宜的零部件,這讓美國公司的競爭力大大受損。

6:美國的中小型公司和創業公司,尤其是硬件創業公司,主要零部件都要從世界電子製造基地的中國買,由於創業公司利潤率本來就很低,現金流也非常緊張,

由於很多零部件是屬於定製設計和製造產品,創業公司根本無法承受供應商漲價25%的衝擊,也無力負擔搬遷工廠和更換供應商的成本,很可能就此倒閉。

7:很多產品涉及到用戶的生命安全,比如說航空零部件,地鐵零部件,汽車,頭盔,安全繩,建築物的鋼纜和結構件等等,因此沒辦法隨便更換供應商,出事了賠不起,如果徵收關稅的話只能漲價,但是漲價會影響客戶購買選擇更便宜的其他國家生產的產品,對客戶生命安全不利。

8:大量美國公司和中國供應商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如果取消訂單將會面額高額損失。

我們可以看下美國對華第一輪開徵的340億美元商品,由於美國企業非常踴躍的申請關稅豁免,在這340億美元中國出口美國商品中,

目前已經有大量的中國出口美國商品獲得了關稅豁免,下圖來自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已經批准了六輪的商品豁免。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7月6日

具體涉及哪些商品就不一一列舉了,以最近的7月6日這一批為例,豁免的商品就有110項,看下圖就知道,涉及到飛機的氣體壓縮機金屬結構件,還有塑料泵底座(用於保護泵葉輪),泵殼和閥體之類。

這只是首批340億美元的關稅豁免之一,第二輪的160億美元和第三輪的2000億美元都有大量的豁免。涉及到數千種商品。

我們可以預計3000億美元關稅落地,美國企業也會大量申請豁免並且得到批准。

因此並不是中國所有輸美產品都會加徵關稅,而是非常大一部分獲得豁免。

上文列舉的加徵關稅對美國企業造成的困難,反過來說對中國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美國商品都加徵關稅,實際上我們現在對美國商品徵收的關稅稅率從5%-25%不等,也就是最低額外加徵的也只有5%,

我們也很好理解,很多美國產品在世界無可替代或者佔了海量產能,如果對其徵收關稅那麼勢必成本絕大部分由我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在經濟上對對方影響很小。

第二個判斷是,由於我國在進口關稅調整和暫停部分美國商品進口方面,武器逐漸用完,因此會在其他的更多方面進行反擊,針對3000億美元的10%關稅的反擊,暫停新的美國農產品進口已經發生了。

但是美國2018年出口中國金額總共只有1200億美元,農產品佔了大約20%,佔的比例已經夠高了,很難再繼續暫停進口更多的產品。

當然理論上其實也有其他產品可以暫停進口,比如說美國汽車進口大大提高關稅,事實上暫停進口,反正美系汽車並不是必需品,而且汽車工業也是美國製造業的命脈了,美加墨三方的貿易協定,汽車就是重中之重。不過總的美系汽車進口金額也沒多少錢,中國市場汽車主要還是在本國製造。

其他類似的還有美國的能源產品進口等等,也可以成為反擊的籌碼。

我國更多的反擊方式,

一個是嚴格控制關鍵原材料和產品的出口,造成對方損失。

例如稀土就是一個很好的武器,我國的稀土加工技術和產能在全球無可替代,美國人不管是新建廠擴充產能,還是新開發加工技術,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以美帝目前去工業化的程度,一個富士康威斯康辛建廠都困難重重,對其短時間內建廠不太樂觀。

實際上美國政府這次3000億美元清單裡面,仍然沒有包括稀土原料;總計5500億美元的對話加徵關稅清單裡面,只有少數幾種稀土,大部分的稀土原料仍然不加徵關稅。

下圖是我在美帝7月2日發布的3000億美元公告裡面的截圖,明確指出徵稅不包括稀土。

也就是說,雖然5500億美元涵蓋了中國幾乎所有輸出美國的商品,但是美國人明確指出稀土不在加徵關稅之類,其他還有藥品和關鍵礦物資源。

控制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出口,也是目前日本對韓國的經濟制裁,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方式,用己方的較小損失換取對方的較大損失。中國的領導人視察稀土加工企業,就是一個信號。

實際上,8月1日特朗普宣布3000億美元將在9月1日開徵之後,像五礦稀土這樣的國內稀土股票,第二天(8月2日)就立馬漲停。再下一個工作日又漲了5.57%

我們要知道,斷供這一招美國人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對我國使用了,中興,中廣核,中核,福建晉華,到現在的華為,對方已經在持續的使用這一武器,並不是我國首先挑起和使用。

一個是精確打擊對方的問題企業,這個我們以前就做過,一個是對高通的壟斷行為罰款,一個是否決高通收購NXP。

在中美貿易戰中,允許高通收購NXP曾經就是一個籌碼,在中美元首會議上,就直接談到了這個問題。

近來在華為問題上,不少美國企業異常積極的擔任了美國的長臂管轄法官,偉創力公然扣留華為的價值數億元人民幣貨物,聯邦快遞公然將華為的財物轉運到美國,給華為造成了重大損失,我國的不可靠實體清單一直沒有出爐,也是在評估影響和找一個合適的時機,那麼這3000億美元的10%關稅是一個合適的時間點公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兩條(控制關鍵產品出口,和搞不可靠實體清單),都是美國這樣做在先,對我國造成損失在先。預計我國將會繼續秉持這一原則:你對我做了什麼,我就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反擊,這個反擊方式的武器用完,我就用另外一個方式,但是會盡量控制在美國首先挑起戰火的領域。我們不會主動開闢新的戰場。

第三個判斷是:

防止本土產業鏈外遷是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核心領域。

不管是我們的技術,軍事和經濟進步,還是我們的中國製造2025,還是增強對美國出口的競爭力,位於中國本土的產業鏈都是基礎。

如果產業鏈外遷了,什麼控制關鍵產品出口,什麼中美關稅大戰,什麼反制美方問題企業,這些都沒有意義了。

這也是美國政府搞貿易戰的目的,一個是從中國企業獲取關稅利益,當然這個同時也讓美國老百姓和美國企業承擔了部分關稅;一個是逼迫中國放棄產業升級,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一個是逼迫中國的產業鏈外遷,讓中國產業空心化;對於第一條本文前面已經有了分析,中國會如何反制,例如也對美方產品徵稅,同時策略性減少美國農產品,能源產品等進口,控制關鍵原材料對美國出口,打擊美方問題企業等等,加大對方損失,使得對等化。

對於第二條,中國不僅沒有放棄,反而「變本加厲」的加大投入研發了,本文後部分會提到,中國絕不可能放棄遠大理想。

那麼第三條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通過關稅和打擊中國龍頭科技企業,逼迫產業鏈外遷。

例如華為在5月16日美國禁令之後,海外市場手機銷量大跌,造成三星手機銷量上升,三星今年被華為打的節節敗退,第一季度全球銷量下跌8%,但是到了第二季度華為遭遇禁令之後,三星手機銷量竟然上升了7.1%。

而三星手機目前已經大部分在越南製造,然後是印度,在中國的手機工廠在逐漸關閉了。

而和三星不同,華為手機基本都在中國本土製造,本土化零部件供應商的比例也更高,華為的手機銷量出讓了一部分給三星,

這實際上是減少了中國本土供應鏈的製造量。

當然了,中國的企業也在自發的想辦法規避產業鏈外遷,例如華為等各大國內科技企業,就明確要求供應商需要把工廠放在中國大陸,以保證供應安全,這在多家供應商接受媒體報導時都有印證。

另外就是通過其他辦法對美國出口,

2019年1-7月,越南對美國出口額達325億美元,同比增長25.4%;

而同期,越南從中國進口額高達420億美元,增長率為16.9%,與之對應的是越南對中國出口只增長了0.1%。

所以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是很清楚的,大量的中國製造通過繞道越南出口到美國了。

對此美國是不滿的,特朗普也直接點名越南,2019年7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對來越南特定部分鋼鐵製品徵收最高456%的關稅。美國關稅大棒的打壓引起了越南方面擔憂。

8月8月,越南外交部發言人黎氏秋姮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關於越南為阻止外國產品假冒「越南製造」並出口到美國的違法行為所採取措施的提問時表示,越南堅決預防、阻止和嚴格處理在越南市場和進出口活動中的商業欺詐和原產地欺詐行為,按照初步方案,越南國內的加工附加值要佔據出口產品金額的30%以上,並且要將進口產品完全加工為其他產品,方可被視為「越南製造」,僅通過越南轉口的產品將不屬於越南製造。

同時另外一個是台灣,根據台灣7月16日發布的統計信息,其對美國出口今年1-5月大幅增長17.2%,而與之對應的是,同期台灣對東南亞10國的出口下降10.5%,對歐盟28國出口下降4.2%,對中國大陸+香港出口下降9.9%,對日本出口增長2.1%,基本都處於下滑或者微增的態勢。

同時同期看台灣從中國大陸+香港的進口,僅僅增長了1.7%,可見並不是因為台資企業通過出口台灣再轉口美國的方式,而是台資企業直接的把產能和投資迴流台灣。

我們也可以從台灣發布的台資迴流數據得到印證。

按照台灣媒體的報導,截止到8月2日,台商今年回台投資累計達102家,累計金額5,047億元(新台幣),下半年預計還有接近2000億新台幣合同案。而台當局本來今年的年度目標為2500億新台幣,後來因為超出預期把目標上調為5000億新台幣,而現在才八個月就又已經超過了。這些投資金額裡面今年預計能有大約三分之一落地。

今年第二季度台灣經濟增長達到了2.41%,罕見的超過了韓國躍居四小龍之首。

美國將在9月1日開徵的3000億美元中,智能手機(主要是蘋果)和筆記本電腦(聯想,惠普,戴爾,宏碁)是最大的兩個門類,這兩個門類台灣的大型電子代工廠和零部件廠家都佔據着重要的生產地位。

台企總體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其從事加工型貿易居多,出口的比例高,同時也提供了不少的就業崗位,那麼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這兩大超級電子代工產業,台灣廠家會不會因為關稅繼續轉移產能到台灣或者其他地區,這個風險我們是必須要注意的,必要時需要採取行動。

這個採取行動不一定是負面的進行限制,也可以是正面的進行鼓勵,優惠和引導其留在大陸。需要雙管齊下保證產業鏈安全。

當然,把完整產業鏈留在中國,方法也有很多,第一個就是本土市場是核心,擴大本土市場規模是根本,本土市場越大,企業越不容易遷走,相反還會吸引國外企業進來投資,我們必須想辦法保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

畢竟美國進口全球貨物,一年也就是2.5萬億美元,差不多十七八萬億人民幣,其中從中國的進口2018年是3.16萬億人民幣。

而中國一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9年肯定超過40萬億人民幣。

今年1-6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為8.4%,只要繼續保持增長速度,中國市場吸引力會越來越大。

像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吸引外資總體仍在穩步增長,上半年實際使用外資478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6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109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5%。

同時龐大的市場規模之外,本土市場對於本土企業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就是穩定性遠好於國外市場,國民對於國產有着天然的偏好,這也是全世界的普遍情況。

華為在今年5月份遭受美國的禁令,結果就非常明顯,華為手機在海外市場大跌,其7月31日最新發布的半年財報,也只是說海外手機銷量恢復到禁令前80%的水平。

而在華為最大的市場—中國本土市場,華為手機銷量卻呈現猛增的狀態,這給予了華為極大的支持。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本土市場對中國企業具有全球最高的忠誠度和支持度。

下圖來自IDC,2019年第二季度華為的國內市場份額竟然達到了37%,而上年同期為27.4%。

第二個是擴大對美國以外市場的出口規模,降低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依賴,當然了,這一條的可控性不如本土市場那麼好,畢竟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並不多,而且中國的出口金額已經夠高了,想繼續大幅增長並不容易。

第三個是提升本土企業的技術和競爭力水平,由於中國的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政府效率,高級智力資源,產業鏈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礎,是優於其他主要的發展中國家的,繼續提升技術水平和品牌化,降低對低人工成本的依賴性,可以削弱企業外遷的動力。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來,其中本土市場規模和本土產業的技術工藝水平提升兩項是根本。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非常恐懼於和美國打貿易戰,每天計算着能對我國造成多大傷害,

然而所有的最有效的解法最後發現還是在我們內部。

本土市場規模越大,對美國出口的重要性就越是降低。

2018年中國國內社消總額是38.1萬億人民幣,對美國出口是3.16萬億人民幣,實際上我們只要保持消費增長,例如如果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如果能增長8.5%,那就是增加了3.2385萬億人民幣,相當於增加一個對美國出口了。

目前國內主要是靠穩房價和大規模減稅來提振內需,擴大和刺激居民消費。

最近一兩年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形勢已經有了好轉。

2016-2018年這三年,由於房價的原因,曾經出現了全國住戶新增的人民幣貸款(短期+中長期)金額超過了全年住戶人民幣存款,而在這之前,我國每年住戶部門人民幣存款的增長絕對金額都是高於貸款增長的金額的,換句話說就是存的錢多於借的錢。

我國顯然是認識到了問題,從2016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住不炒,

2017年開始全國範圍內採取措施控制房價,

到了2019年上半年,住戶存款增加6.82萬億元,住戶部門貸款增加3.76萬億元。國民的存款增加額重新高於新增貸款,扭轉了2016-2018年連續三年國民新增存款低於新增貸款總額的情況。

7月31日中央經濟會議再次強調房住不炒,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是正確的決定。

上表沒有包含餘額寶和理財通,不過這兩個加起來在2019年初的總規模也就是2.5萬億人民幣左右,遠不能和銀行住戶存款比。其他還有股市和各種基金都是投資,

而在新增存款方面,我國的減稅和降低社保費率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18年-2019年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小微企業納稅,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得到了下調,同時也下調了企業繳納社保的費率,大大促進了2018年和今年上半年的住戶新增存款的增長。

今年我國還會繼續推行減稅,2019年兩會報告的官方說法是2萬億人民幣,促進居民的收入提高,為擴大內需提供動力。

另外多說一句,對於本土市場的規模增長,穩房價和減稅都是手段,但是從長遠來看,中國的隱憂是中國市場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

這又涉及到對趨勢的判斷。當我們說起中國的人口問題的生活,總是會聽到這樣的論調:

「中國現在不缺人口數量」,「中國需要的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而不是依靠增加人口數量擴大內需」。

實際上,這樣的思維沒有體現出對趨勢的判斷,其實中國的內部消費金額在2019年就會超過美國,而且之後還會遠遠超出,這就是我們人口數量佔優勢的結果。

而就人口數量而言,中國人口已經不可能增加了,而且年輕人口實際上已經處於下降通道。

要實現人口的增長,國民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2以上,也就是一對夫婦要生育2.2個孩子以上。這在當今的中國已經不可能了。

要實現人口增長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假設有20個中國人,要想人口增長,就需要22個孩子。

考慮丁克+光棍和不婚+不孕不育,最終只有9對夫妻可以生育。

如果有3對夫妻只生一個,那麼其他6對夫妻要生育19個孩子,也就是平均3.1個,才能夠最終達到2.2的生育率實現增長。

如果有2對夫妻選擇只生二胎,那麼剩下的4對夫妻要生15個孩子,平均3.5個孩子才能保證2.2的生育率才能實現增長。。

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數量上來看,2018年中國人口數量還在增加,但是這是結構性的,老年人的數量在增加,而年輕人的數量在減少。

截至2018年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38億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

而從年齡結構上來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729億人,比上年減少470萬人;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億人,比上年增加859萬人。從530萬人,470萬人和859萬人三個數字很容易看出,所謂2018年人口數量還在增加530萬人,其實是結構性的,增加的部分全部是老年人。

我們的思想,必須隨着新形勢的變化而刷新。

徹底取消生育限制和鼓勵生育中國人口一樣會下降,只不過讓曲線更加平緩,可以減少老齡化對社會和經濟的衝擊,同時鼓勵政策可以降低育齡年輕夫妻負擔。現實中的中國並不存在「提高人口數量」這個選項。

另外中國現在就在急速的老齡化,這是會影響國民收入增長的。

我們看三個數字就可以了解了解下老齡化的規模。

2018年,中國的軍費預算達到了1.107萬億人民幣,增長8.1%;

2018年,中國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支出總額為4.755萬億人民幣,增長17.6%;

2018年,我國科技研發(R&D)經費支出為1.965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2018年我國經濟總量規模為90.03萬億人民幣,這其中5.28%用來支付養老金了。

可以看到,養老金不僅規模上巨大,而且增長率遠超GDP,科技支出和軍費支出增長。

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支軍隊,一個企業,還是一個籃球隊,都必須讓年輕人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保持戰鬥力。

除了擴大本土市場規模之外,就是另外提升企業的技術工藝水平和競爭力,給予國產優秀廠家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成長,那麼這個現在進展如何呢?

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為不少中國上游的本土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企業,解決了市場的問題。什麼意思呢?在以前,中國的下游企業為了保障產品的競爭力,都是採取競爭力最優的選擇,即使是國產的上游零部件,只要達不到國外同樣的技術水準也無法進入供應商門檻。而在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事情開始有了變化。

2019年5月31日,國內最大電容器企業之一的江海股份在互動平台上表示,美國封殺華為等公司,將促進民族品牌加大對國內元器件供應商的開發和採購,公司也是受益廠商之一,江海股份表示其是華為的合作方,2018年發生了三千多萬人民幣的交易,而在2019年至少會翻倍,同時公司薄膜電容器、疊成固態高分子電容器及超級電容器在華為逐項認定試驗,其可能較快成為公司的最大供貨商之一。

同樣的還有普遍被國內認為是瓶頸的FPGA芯片,這個需要用於基站。

2019年5月16日,紫光國微在投資者交流活動中表示,公司子公司紫光同創的FPGA芯片目前已經有幾個系列的產品完成了開發,正在提供給客戶試用,出貨量還較小。

在四天後的5月20日,紫光國微在互動易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參股子公司紫光同創的FPGA產品可以用於通信領域,華為等通信設備廠商是其目標客戶,產品可以覆蓋其部分需求,目前已經有小批量的出貨,發展前景良好。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對於現有的國產廠家,華為加大了採購量,而對於華為目前還沒有正式採用的國產芯片廠家,華為已經要求小批量發貨試用。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正向循環。不管是江海股份也好,還是紫光同創也好,不管他們自身的企業素質如何,他們都獲得了更多更好的機會。

另外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重大進展,就是中國的存儲器產品,在DRAM和NAND FLASH兩大存儲器類型中,長江存儲今年已經率先量產了32層NAND FLASH。

根據武漢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報告,今年一季度長江存儲的月產能已經達到了5000片/月,當然了這只是產能,實際的產出要打折扣。

但是我們都知道長江存儲武漢基地的建設產能是30萬片/月,也就是目前已經初步實現了大約1.6%的產能,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當然了由於32層閃存在技術上已經落後,不是市場的主流,我們要看今年年底64層閃存的量產進度情況。無論如何,2019年中國的存儲器產業已經真正的第一次上路了。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的技術封鎖大棒面前,中國企業集體性的加強了研發投入。

在華為帶動下,2019年中國向半導體產業的研發費用將會大幅飆升。

我們從華為的研發費用增長可以看出來,根據華為公司的財報,其2017年的研發費用投入為897億元人民幣,2018年的研發投入增長到了1015億元人民幣,增長大約10%左右。

而在7月31日華為召開的2019年上半年業績發布會,華為董事長梁華宣布今年華為的研發費用將為1200億元,在業績發展受到美國實體清單打擊受到較大影響的情況下,華為逆勢將研發費用提升了20%,超過了2018年的增長幅度。

而這1200億人民幣裡面,絕對金額將會投向國產尚不足以替代進口領域,包括華為的自研,以及和供應商進行聯合研發。

實際上,只要華為極大投入半導體研發的力度,中國今年的半導體研發投入就會大幅度成長,原因無他,因為華為的體量太大了。

2018年整個中國的R&D投入為19657億元,也就是說光是華為今年增加的大約185億人民幣研發支出,就接近全中國所有行業研發投入的1%了,而如果只看半導體芯片產業而言,必然是呈現大幅度增長。

類似的還有在負責合肥DRAM存儲器聯合攻關的兆易創新公司,2018年兆易創新研發投入達2.3億元,占營業收入10.24%,比2017年同期大幅增長37.67%。

與之對比的是,兆易創新2018年的營業收入為22.458億元,比之2017年增長僅為10.65%,對應的2017年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僅為8.25%。

研發強度在大大提高。

而針對DRAM研發和製造的合肥長鑫存儲公司,根據6月12日日經新聞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報導,合肥長鑫已經重新設計了其DRAM芯片,以盡量減少對美國原產技術的使用。

同時根據長鑫的董事長朱一明在2019年5月15日GSA主辦的存儲峰會上的演講,也首次透露長鑫的技術來源是2009年已經破產的英飛凌旗下的奇夢達公司,長鑫獲得了超過1000萬份技術資料,總計達2.8 TB的數據。

同時他還在5月份的這個演講中透露DRAM產品已經累計投片15000片,累計研發和資本投入已經高達25億美元。

同樣還是國內模擬芯片龍頭企業之一的聖邦股份,2018年公司的研發費用是出9265.86萬元,佔營業收入的16.19%,較2017年增加了42%。

2019年1季度聖邦雖然由於大環境影響,營業總收入1.12億元,同比下降15.82%,但是研發費用佔比竟然大幅度提升到了23.2%,足見當前環境下,不只是下游的終端公司感受到了必須扶持上游的國產芯片企業避免被斷供,同時上游的國產芯片企業的信心也大大增強了,因為他們知道我現在做出來的東西下游的國產廠家一定會給機會,帶來的後果就是敢於大幅度的增加研發經費。

另外一個例子是中興,在2018年受到美國的禁令制裁打擊之後,中興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大大的提高了研發強度。

2017年中興通訊的營收為1088.2億元,其中研發投入為129.6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和營收佔比為11.9%。

2018年財報顯示中興通訊實現營業收入855.1億元,研發投入為109.1億元人民幣,佔比為12.8%,比上年提高了0.9個百分點。

2019年1-3月,中興通訊營收為222.02億人民幣,研發投入為30.93億元人民幣,研發強度進一步提高到了13.9%。

除了上面的電子行業以外,在其他行業我們也在順利推進。

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大飛機了。

2019年8月1日,C919的104架機首次試飛成功。

這個104就是第一批第4架的意思。

為了順利的快速完成飛機不同科目的驗證飛行,中國計劃製造6架C919進行試飛,後面的105架和106架將在今年下半年首飛。之後這6架飛機將會同時不斷的進行密集的試飛,爭取在2021年開始投入商業飛行,也就是還有2年的時間。

製造六架飛機用于飛行試驗,同時在中國商飛收入還很低的情況下,維持中國商飛上萬名員工的規模,這都是我們投入產業升級的成本。

另外就是ARJ21-700飛機,到2019年6月28日已經正式商業運營了三周年,累計交付13架,累計載客超過40萬人次。

和中國的半導體芯片公司,因為中美貿易戰的契機有了進入國產電子巨頭產業鏈的機會,從而得到客戶反饋來修改和改進設計類似,

中國的ARJ21民航客機研發能力也伴隨商業運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以駕駛艙為例,三年的時間,ARJ駕駛艙從油門的高度,到燈光的亮度,再到按鈕的位置,幾乎每一個重要的設計都進行了改動。

而在2019年,ARJ21又一次面臨「大改」,這次牽扯到了整個航電系統。

成都航空ARJ21機長翁祖東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上面的燈,有的工作的時候是亮的,有的卻是工作的時候不亮,不工作反而亮。不匹配,飛行員不好分辨。」

中國商飛的設計人員採納了飛行員的意見,讓所有這些燈在工作時都保持熄滅狀態。這聽起來是一個小變化,實際上卻要涉及到上千條線路的改動。

總的來說,從2018年到現在,從數據上來看,國內各大企業,不管是上游還是下游,我們關注的龍頭科技公司都在大幅度增加研發費用,走向科技自立和國產化,同時各個領域進展都還比較順利。

另外美國的外部刺激,讓中國企業更加傾向於選擇國產,提高了中國企業之間的配合度。

中芯國際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可以明顯的觀察到中芯國際來自本土的營收比例在不斷提高,像2019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來自中國區的收入就環比上升了25%。

簡單的說,對於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我們大可以保持淡定。

貿易戰從2018年3月開始,到今天已經17個月了,我可以這樣說,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比起17個月前又有了提升,和美國的差距是縮小而不是拉大。

以經濟實力為例,按照我國6%以上的增速,比起17個月前,我們的實力又增強了大約10%。

我們只要有心,其實可以找出大把我國在這17個月裡的進步,對於中美貿易戰,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擴大我們的本土市場,提升我們的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應該說這兩件事我們現在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穩房價和減稅提振收入水平都在堅決的推行,國內各個主要科技企業的研發投入都在大幅上升。

其餘我們需要關注,以及在必要時採取行動,用各種優惠鼓勵或者強硬手段遏制一部分企業的產業外遷態勢。

以上的事情做了,其實就是對美國最好的反擊手段,例如2019年8月9日,華為在東莞松山湖的全球開發者大會發布了鴻蒙操作系統,開始搭載電視終端銷售。同時余承東明確宣稱,鴻蒙系統隨時可以用於手機。再比如C919 實現在2021年如期交付。

這些一件件的科技和產業競爭力提升的小事件大事件不斷累積起來,才是真正的美國的戰略打擊。

至於互相徵收關稅反制;策略性減少美國農產品,能源或者其他產品的進口,控制關鍵產品和原材料對美國出口;把美國問題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進行制裁。

這些手段都是戰術性手段,對中美兩個都具有強大經濟軍事實力和高度自主性的大國來說,做這些事情都動搖不了對方的國本。

美國人制裁了半天華為,發現華為雖然年銷售額會比預期少增長300億美元,但是其實也死不了;反過來我國即使控制稀土出口,美國人當然會有損失,但也不可能說美國相關企業就會完全完蛋,你不能說中國不出口稀土了,波音和洛克希德就要關門。

美國人一邊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一邊忙着一輪又一輪的豁免中國商品;

反過來中國減少美國農產品進口,美國農民暫時痛苦下,美國聯邦政府也在用錢去補貼美國農民。

雙方真正的競爭在於科技和產業競爭力,而這個不是說美國人靠貿易戰就能搞定的。

這也會引出下一個最大的風險,如果美國人發現了依靠這些經濟手段無法阻擋中國的科技和產業進步,那麼會不會鋌而走險採取對抗擴大化。

中國周邊,香港,台灣,克什米爾最近都在不斷發生事情,這個需要更多的社會科學專家分析。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