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緬甸陷入全面分裂,中國要有所作為嗎?

烏鴉校尉

自打2月初發生動亂,短短不到3個月時間,緬甸局勢竟已發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正如不少網友的直觀感受:緬甸這怕不是要敘利亞化?

早期的街頭抗議,如今已滑向血腥對抗的深淵。

而更加離奇的是,本應在武力上佔據絕對上風的緬甸軍方,卻頻頻遭到「暴擊」。

僅在4月12日,緬軍在緬北地區的巴莫山區遭到伏擊,30人被打死,18人被俘,連營長都未能倖免。

這類新聞不勝枚舉,只要有緬甸軍政府鎮壓示威者的新聞,沒多久就會傳來緬軍叕叕叕遇襲,有多少人被打死、俘虜等。

乍一看,好傢夥,這支持緬甸民盟的示威者能耐啊,跟軍政府打得有來有回,不分勝負。

但稍微想想,就會感到太不對勁,就憑這些人,能硬剛正規軍?

很簡單,因為我們多數人,連緬甸當前是誰跟誰在打都搞錯了。

1

實際上,支持緬甸民盟的示威者對軍隊根本造不成任何實質性的傷害。

緬軍當前的全部損失,其實全部來自緬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簡稱「民地武」)。

被民地武俘虜的緬軍

民地武是緬甸軍政府的死對頭嗎?對,但又不全對。

甭管緬甸中央政府是民盟還是軍政府執政,民地武都是其頭號難題,也是緬甸獨立大半個世紀來不斷往外噴血流膿的巨大傷口。

民地武,只是一個統稱,來源及構成極端複雜,通常都是由除了緬族外的大小的上百個不同民族、不同派系構成。

各民地武之間,存在着互相結盟、攻伐的混亂關係,儼然是微縮版的軍閥混戰。

所以每當我們看到緬軍與民地武軍事衝突的具體新聞時,往往會被各種名字繞暈——

今天是和克欽獨立軍(KIA/KIO)交火,明天變成了果敢同盟軍,再過幾個月又和克倫民族聯盟(KNU)、南撣邦軍(NCSS)、紅撣民族軍(SNA)開打……

這讓人一時弄不清楚緬軍到底在和誰交戰,事實上,緬甸人自己都未必弄得清楚。

緬甸國土面積為67.6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川+廣東),約5300萬人口,主體民族緬族佔68%,而緬政府正式承認的少數民族竟然多達134個,其中有影響力的就有十幾個,大多數民地武組織也是來自這些民族。

從曝光的各種新聞照片來看,民地武絕非普通的反政府雜牌武裝,他們通常都有屬於自己的統一軍裝、制式裝備、彈藥甚至火炮、裝甲車等重武器。

更有甚者,這些民地武不僅凝聚力強,戰鬥素養不弱,還擁有自己的統治區域,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穩定稅收及後備兵員。

反觀緬軍這邊,除了兵力總數以及海、空軍上佔據優勢外,其他方面甚至處在下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多數民地武都暫時放棄了獨立建國的打算,「割據」而不「分離」,讓你在法理上找不到「平定分裂勢力」的由頭。

民地武的民族構成都很單一,即「本民族」為主,少有多族混編的情況,其實緬甸國防軍也同樣是單一民族為主的構成——即緬甸主體民族:緬族。

緬族傳統服裝

又要割據,又不分裂,還要互相打,這種十分迷惑的現象從何而來?這還要拜那個全球頭號攪屎棍——「大」英帝國所賜。

19世紀後,英國成功征服緬甸,並將其連同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一起納入了龐大的英屬印度版圖。

緬英殖民當局對緬甸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通過給予緬甸少數民族高度自治權,以及默許甚至鼓勵其組建地方團練武裝,以達到制衡主體民族緬族的目的。

此舉「效果拔群」,緬甸始終都沒能有效建立起中央集權。

緬族人只佔據了中南半島西部的平原,卻拿邊遠山地的少數民族地區毫無辦法。

英軍入侵緬甸

山川阻隔讓緬甸各山地民族保留着極大的獨立性,長期遊離於中央權力系統之外,對緬族人的王朝幾乎毫無認同感,離心離德。

各少數民族不僅和緬族來往甚少,彼此之間也大多老死不相往來,民族融合進程近乎於停滯。

而殖民者的分化政策,又進一步讓緬甸各族分別產生了獨立的民族意識,彼此的對立也日益加劇。

二戰中,日軍入侵緬甸,重創英國殖民當局,也間接促成緬甸的民族解放思潮席捲全國。

彼時,為了對抗日軍,英美盟軍開始援助緬甸各少數民族武裝參與抗日活動,在打擊了日軍的同時,也給緬英當局的統治徹底劃上了句號。

戰後,爭取國家獨立的共同目標讓各民族暫時忘記了仇恨,當時緬族的主要領導人昂山將軍(昂山素季之父)力主各民族和解。

英軍準備撤出緬甸

在昂山將軍的斡旋下,1947年2月12日,緬族臨時政府與撣族、克欽族、欽族等地方少數民族豪強的領導人們簽訂了《彬龍協議》,其核心思想就是促成主體緬族和各少數民族聯合,爭取脫離英國殖民者獨立,同時,各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權,和平等公民權。

天有不測風雲,協議簽署半年,昂山就被人神秘暗殺,這導致團結緬甸各派勢力的紐帶消失,全緬政局一片混亂。

同年9月24日,獨立后的緬政府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還是讓《彬龍協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憲法還特別規定了這一條:憲法頒布日起10年後(1957年9月24日),撣邦、克倫邦在內的緬北地區邦可以決定本邦在緬甸聯邦的去留。

也就是說,緬甸建國之初就在法理上給予了緬北少數民族合法獨立的權利。

然而,獨立後的緬甸吳努政府大肆鼓吹「大緬族主義」思想,不僅在各地強行推行緬語,更在憲法上確立了小乘佛教為國教。

此舉遭到了少數民族的一致反對,反吳努的聲音在緬甸國內此起彼伏,也讓不少緬甸少數民族產生了脫離聯邦獨立建國的念頭。

就在這時,緬軍統帥奈溫發動政變上台,建立了軍政府,直接掀了桌子,宣布擱置說好的「自由退出緬甸聯邦權利」,不允許任何少民邦獨立建國,還在1962年直接廢除了建國憲法。

緬甸少數民族看到憲法被廢,紛紛以軍政府徹底違背了國父昂山將軍的《彬龍協議》為由,宣布獨立建國,並向緬甸中央軍隊開戰。

這個奈溫雖然「大緬族」沙文主義,可腦子還挺清楚,他也知道跟各路武裝一起開戰的可怕,所以他的「拒絕各族獨立」喊得雖響,實際不過要的是「名義上的統一」,而從策略上並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拉一打一。

奈溫對那些實力較強的少數民族武裝不斷妥協退讓,到最後乾脆提出:只要民地武不再「公開宣傳」獨立建國,其他的都好談。

這就造成了大量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實質性獨立的地位,只是形式上讓緬甸保持了「統一」。

而且,奈溫還強化了殖民時期開始實施的「7邦7省」架構——即7個由緬族直轄的省份(完全實際控制),7個當地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建立的自治邦(緬族只實際控制一部分土地),並一直延續至今。

七個少數民族自治邦,佔了緬甸半壁江山,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西南的土司割據,形勢錯綜複雜。

擁有自己武裝的緬甸少數民族通常都在50萬人口以上,包括撣族、克欽族、克倫族、拉祜族、德昂族、佤族、果敢、欽族等等。

昂山素姬接見各路民地武裝頭人

各路民地武不是鐵板一塊,甚至同一個民族中還同時建立了多支武裝,由於對緬甸中央的態度相左,有些反而相互敵對,其中一些民地武部隊還主動投靠緬軍,一起進攻之前的戰友。

這幾十支主要的民地武裝,按照對緬中央政府態度的不同,分為兩派:

一派是「表面招安」,和緬甸中央簽訂NCA(全國和平協定)的武裝,約有15支。根據收集的多方資料比對,大致為:

緬甸中央和民地武簽署和平協議

1、勃窩民族解放軍(PNLO)2、克倫民族聯盟(KNU)3、拉祜民族聯盟(LDU)4、新孟邦黨(NMSP)5、若開解放黨(ALP) 6、民主克倫佛教軍(DKBA)7、克倫民族解放軍(KUN/KNLA-PC)8、南撣邦軍(RCSS/SSA)9、欽民族陣線(CNF)10、全緬學生民主陣線(ABSDF)11、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12、新孟邦黨(NMSP)、13、若開民族委員會(ANC)、14、拉祜民主聯盟(LDU)、15、佤族聯盟(WNO)。

而另一派則未與緬中央簽署和平協議,其中力量相對強大的武裝為以下幾支:

克欽獨立軍

1、克欽獨立軍/克欽獨立組織(KIA/KIO)、2、、撣邦進步黨/撣邦軍(SSPP/SSA)、3、克倫尼民族進步黨(KNPP)、4、果敢同盟軍(MNDAA)、5、佤邦聯合軍(UWSA)、6、德昂民族解放軍(PSLF/TNLA)。

以上所述的還只是緬甸民地武的一部分。另外還不包括從民地武中「叛逃」徹底投靠緬政府的「地方民團」,他們是站在緬軍一邊和自己同族敵對。

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樣可以獲得緬甸政府頒發的一等公民身份證。

緬甸政府實現民族歧視政策,對除了緬族外的其他民族往往不予頒發合法的身份證。如果沒有這些身份證,就不能離開民地武控制區,前往仰光、內比都等緬甸大城市謀生,更別說辦理護照前往他國,這導致民地武區域的絕大多數居民只能辦理邊民證出入中國、泰國等國的少數邊境地區。

這種歧視性政策之下,各民地武對緬中央政府的態度,也遠不像表明上的那樣明朗:

哪怕是和緬甸中央簽署了NCA的民地武,同樣會不定期和緬軍發生衝突。

反過來,沒簽署NCA的民地武,也有一些組織長期和緬軍保持「和睦」關係,甚至還和緬中央有一些經濟合作,偶爾還能得到中央的撥款扶持。

2

在紛繁複雜的民地武當中,最令緬政府頭疼的都集中在緬北地區。

緬北地區的兩個民族邦——撣邦和克欽邦,內部同時建立了多個獨立存在的特區政府,不歸中央、和地方邦政府管理,是全國最混亂的兩片區域,也是各派武裝犬牙交錯的地方。

克欽邦的主要民族是克欽族,和我國景頗族同根同源,是緬甸第八大民族,大概100多萬人。

歷史上,克欽地方曾經分別與中國中原王朝和緬甸各王朝有過朝貢關係,但因為山高皇帝遠,無論是哪個王朝也只最多能對此區域施行羈縻統治。

在奈溫政府「出爾反爾」後,他們就開始了和緬政府的長期敵對,克欽獨立軍(KIA)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立的。

克欽獨立軍在60年代成立之初曾主張獨立建國,並曾和當時緬甸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緬共人民軍合作,並一度以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聯合其他反對緬軍的民地武裝作戰。到80年代初期一度控制十幾個縣城,人數發展到萬人,始終衝在同緬軍對抗的最前線。

可在1989年,緬共瓦解分裂,克欽獨立軍高層孤立無援,只得與緬軍進行停戰談判,並在1994年簽訂協議,按照協議規定,克欽獨立軍控制的地盤正式被緬甸政府承認為克欽邦第二特區,面積287平方公里,人口15萬。

可惜,因為緬軍始終都沒放棄徹底消滅克欽獨立軍的打算,除了長期對克欽邦第二特區嚴密封鎖,還時常會派部隊進入特區中對當地克欽百姓燒殺擄掠,更導致克緬民族矛盾長期尖銳。

終於,2011年6月後,雙方徹底撕毀和平協議並鏖戰至今,累計交火達4000多次,緬軍勝少敗多,克欽獨立軍順勢佔領了遠超原協定中規定的區域。

在眾多民地武中,克欽獨立軍可謂是其中對抗緬甸政府軍最持久、最堅決的一支。

由於克欽軍坐擁緬北山區地利優勢,加上歷史上的尚武傳統,甚至還控制了緬北地區的交通要道,掐住了緬甸政府的財源。而且,克欽獨立軍早已放棄獨立建國的口號,除了不能繳槍,可以接受緬政府的統治地位,不給外人以「分裂勢力」的把柄。

克欽繳獲的緬軍武器

克欽獨立軍還得到了美國、歐洲等NGO組織的援助,尤其是在最近西方開始制裁緬甸軍政府後,克欽獨立軍開始主動進攻緬軍控制區,並額外佔領了一些政府軍地盤。

但同樣在克欽邦,還有一支民地武,名為克欽新民主軍(NKAD),它曾是克欽獨立軍的一部分,卻在1989年與緬中央簽署了和平協議。

雖然成員也為克欽族,但克欽新民主軍同緬中央關係良好,到2009年甚至直接改編為緬政府領導下的邊防部隊,並接受緬族軍官進駐部隊指揮,由此和克欽獨立軍徹底成為仇敵,經常發生激烈交火。

除了以上兩支武裝所在的地區外,緬政府還能基本掌控克欽邦的其餘地區。但在隔壁的撣邦,緬軍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撣邦是緬甸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邦。據2019年統計,撣邦633萬人口至少由26個民族組成,其中撣族佔60%,還有大量的華人群體,是緬北最大的華人聚居區。

撣邦歷史上長期為土司所在地,其中大部分區域曾屬我國領土。

撣邦歷史上也保持着極強的獨立性,無論中原王朝還是緬甸王朝對當地的實控力度都很低。

即便是英國殖民時期,實際統治權依然為當地大量土司們把控,不隸屬緬甸本部,擁有極高自治權。

1948年緬甸獨立後,撣邦加入聯邦,但拒絕緬政府勢力進入。

緬甸當局自然不會答應,1949年他們出兵進入撣邦,引起了當地各民族的恐慌、不滿。

而後來奈溫的「導火索」點燃了這個火藥桶,他1962年剛一廢除憲法,撣族就組建了撣邦民族軍對緬軍開戰。

1989年,撣邦民族軍分裂為兩部,其一為南撣邦軍;另一為撣族革命委員會革命軍,和金三角著名的大毒梟坤沙的毒販隊伍合併,組成撣邦軍。

撣邦軍跟隨坤沙曾叱吒緬北,打下大片地盤,不僅和緬政府對立,甚至和其他各派民地武發生衝突,在1993年乾脆聲稱獨立,建立「撣邦共和國」,坤沙自任總統,成為了人類歷史上唯一宣稱獨立建國的毒販武裝。

坤沙

坤沙的滋潤日子沒持續太長時間,很快就在緬軍和其他民地武裝的聯合打擊下節節敗退,1995年內部發生分裂,大量人員出逃,坤沙本人也在1996年向緬甸政府投降,並被軟禁仰光直至病逝。

撣邦軍所剩的隊伍在2005年和南撣邦軍合併,控制了撣邦大部分地區,雖然和緬甸政府簽訂和平協議,但二者之間的武裝衝突並沒停止。

和撣邦民族軍境遇一樣,緬共也在1989年解體,其隊伍分裂后,分別自立山頭建立了果敢同盟軍、佤邦聯合軍、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這三支武裝在和緬甸政府簽訂停戰協議后,其所在轄區分別成立了撣邦第一特區、第二特區和第四特區。

這三個撣邦特區中,作為第二特區(也稱「佤邦」)的佤邦聯合軍是所有民地武中兵員最多、武器裝備最精良、控制區域最廣的,也是目前中國網民熟悉的。

佤邦在於阿佤山區,歷史上曾為中國領土。1941年,英緬當局趁火打劫,以關閉公路作為威脅,於當年6月18日通過政府換文形式,迫使凱申公將一半阿瓦山地區劃給英方,這些區域就包括現在撣邦北部的第一、第二特區。

1947年的《緬甸聯邦憲法》規定:今撣邦同盟和佤邦所在的區域,將形成為緬甸聯邦的一部分,並從此以後命名為「撣邦」。

但緬甸政府從未實際控制這片土地,此後緬共力量進入,並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形成多方鏖戰局面。

直到1989年,佤邦宣布脫離緬共,與緬政府談判並停戰,名義上接受緬甸統治,其治理轄區稱為「緬甸撣邦第二特區」。

佤邦正式成立後,始終都在積極避免和緬軍衝突,選擇韜光養晦、悶聲發大財,並積極和中國拉近關係,尋求投資。佤邦甚至還以中文為官方語言,而緬甸語在當地的影響力極弱,除了專門的翻譯,沒有多少人會講。

佤邦首府邦康街頭

政策上,和其他幾個邦靠黃賭毒發財不同,佤邦很早就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呼籲,並在2005年全面禁止種植罌粟,同時,對於境內針對中國商人的犯罪,一律嚴懲不貸。

佤邦的課堂全部採用自編的邦教材和中國原裝教材

佤邦還抓住機會,武裝配合緬甸政府圍剿坤沙毒販軍,在1996年控制了原屬於坤沙的位於泰緬邊境的一片區域,向緬甸政府申請並獲批,將這片區域併入了佤邦。

於是,大量北佤農民遷移到南方適合種植水稻、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的地區,經濟實力更加鞏固。至此,佤邦聯合軍確立了自己在緬甸民地武中的老大地位。

目前,佤邦已經擁有三萬現役部隊,還包括大量裝甲車、火箭炮在內的重型武器,緬軍也從不敢進入佤邦聯合軍的轄區內襲擾、搶掠。

從以上的情況來看,緬甸自獨立以來,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與和平,勉強維持國內的「穩定」,靠的是緬軍和各民地武之間實力上達成了某種平衡。一旦這種平衡打破,脆弱的和平必將蕩然無存。

可今年2月緬甸發生的政變恰恰就打破了這種平衡。

3

軍政府政變造成了緬族內部的分裂,這可能導致緬軍連現有的控制區都無法維持。

以往,緬甸軍政府高舉大緬族主義讓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無法籠絡少數民族,但至少緬族內部還算是鐵板一塊,佔據總人口近七成的緬族人和其他134個少數民族之間互相制約,也有利於軍政府的統治。

但這次事變讓大量緬族人也開始離心離德。因為支持昂山素姬和民盟的緬甸人大多數也為緬族,這一出兩方徹底分化,意味着緬族的內訌開始了,這就讓各路民地武裝看到了機會。

政變發生後不久,原本已經和緬甸政府簽訂全國停火協議(NCA)的十多個民地武組織火速組成「和平進程領導小組」(PPST),發表聲明支持緬甸民眾示威遊行的正義舉動,還暫停了與軍管委員會進行政治對話。

更絕的是,不少民地武還表示要向(緬族)民眾提供所需要的幫助。

4月16日,緬甸民盟主導成立的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CRPH)發布公告,宣布成立新政府「民族團結政府」,任命溫敏為國家總統,昂山素姬為國務資政。

CRPH聲稱要打破「緬族政權」體系,追求建立「全民族聯邦」,任命的26名國家領導人及政府部長中,有10多名少數民族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CRPH目前還是一個空架子,但其政府部門配備齊全,並破天荒的宣布要建立屬於自己的「人民國防軍」(PDF)取代「正在暴力殺害緬甸人民的」國防軍。

一皮包公司,哪裡來的兵?民盟自身沒有一兵一卒,所以事情很顯然,兵力自然是來自那些民地武。

CRPH成立後,已經出現大量緬族青年進入各民地武控制區接受軍事訓練,這是緬甸自獨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局面。

要知道,此前民盟和軍政府之間雖然矛盾重重,但至少雙方都屬於緬族,在「對外」上還是比較團結的,尤其是對待取締民地武裝的態度上始終一致。

而如今新成立的所謂「民盟政府」卻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借來的槍杆子也是槍,只能賭「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冒着「引狼入室」、國家分裂的風險也要同民地武達成合作。

緬甸示威者呼籲美軍干涉

「政府」尚如此,面對各民地武裝遞來的「橄欖枝」,不少緬族年輕人也放下了延續半個多世紀的民族偏見和仇恨,他們瞞着父母放棄了工作、學業和緬甸軍方的封鎖,不遠萬里去尋找民地武投靠。

緬族聚居區竟然出現了支持克欽獨立軍的標語

據緬甸國內知名的《前線》雜誌報導:自2月以來,各支民地武迎來了大量的緬族青年投奔,連和緬族有血海深仇的克欽獨立軍都招募到了大量緬族年輕人。

要知道,克欽獨立軍在緬族百姓心中的印象一直和恐怖分子沒有兩樣。

如今,許多緬族年輕人卻相信:加入克欽獨立軍對付緬族自己的中央國防軍是拯救「民主革命」的最好方法,實在是夠諷刺。

明眼人都看得出,如果連強硬的軍政府都不能壓制這些量眾多、背景複雜、訴求不同的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就算這個CRPH藉著民地武的兵成功推翻軍政府,「事成之後」人家一翻臉完全就是白給。

正因如此,不少緬族抗議者的領袖都明確拒絕和民地武合作,還力勸廣大緬族抗議群眾不要被民地武所蠱惑,不要做出損壞緬族利益的事情。

只是,許多緬族人已經顧不上許多了,在他們心中:推翻軍政府,為“民主自由”而戰已經比什麼都高了,至於啥潛在的危害,哪管他洪水滔天。

緬甸自打獨立後至今已有70多年,雖沒能解決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局面,但至少沒有爆發全面內戰。

但今時不同往日,因為民地武實實在在看到了成功的機會,真正的國內種族大戰一觸即發。

聯合國人權高專辦巴切萊特在就針對緬甸現狀發出警告:緬甸可能發生和敘利亞同等程度的「全面衝突」,甚至引發種族屠殺。

如果民地武和緬軍全面開打,對整個中南半島以及中國西南邊陲地區都將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儘管我國素來奉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但又豈容自家門口出現第二個敘利亞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