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普數據終於出爐了,街邊、餐廳,甚至去上衛生間,到處都是談論人口的聲音。
國家統計局公示: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相比,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0.53%,比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下滑0.04個百分點。
數據上人口是增長的,比預期的要好很多,但網上卻馬上掀起一大批質疑的聲音。
我觀察了一下這些質疑的主體,基本都是看熱鬧的心態,就像一個班裡的差生,更希望看到全班考試分數下降才好,才能拉平心態。以此,再上升到房價、教育、收入等民生問題的抱怨上。
說實話,我希望看到我文字的讀者,都是「聰明人」。
《莊子·人間世》裡有個成語我特別喜歡——「螳臂當車」,意思是螳螂用胳膊抵擋龐大的馬車。
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從基礎到高級,這是一個歷史演變進程,同時伴隨着資源縮減,生產成本上升,優勝劣汰會越來越厲害。
人口增長緩慢甚至下跌,是全人類面對的必然趨勢,在這面前,你我皆是螻蟻。
而且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而是全世界的問題,尤其日本、韓國、歐美這些發達國家更為嚴重。
但這股浪潮於我們個人來說,並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和意義,人口男女比例再失衡,優秀的男子依舊不缺老婆,人口再怎麼衰退,大城市每年依舊有幾十萬人口湧入。
拋開情緒,能在危機中尋找到機遇,能在機遇中看到潛在的危機,這才是「聰明人」。
閑話不多說,接下來,子木繼續站在樓市角度,幫大家解讀這次披露的人口趨勢,看哪些變化對大家有用。
城鎮化
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人口為14.1億人,比10年前多了7200萬人口,這個數據參考意義不大。
重要的是城鎮化率,這個跟房地產息息相關。
城鎮人口約9個億,農村人口5個億。
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居住在城鎮的人口佔比為63.89%,比10年前多了14.21%。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施行的是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根據七普,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5.4%,距離國際標準70%,還有很長時間。
根據測算,到2035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70%以上,即使人口停止增長,那麼接下來還有1-2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3-5億的人口落戶紅利。
達到這個標準後,房地產紅利開始全速放緩,所以中國房地產差不多還有10-15年的紅利期。
流動
七普結果表明,2020年,中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70%。
你會發現,近10年,中國人口流動趨勢明顯加快,只要人口流動,那麼作為人口的載體「城市」,就會產生巨大變革。
人口流入量較大的城市,房地產價值會繼續上升,人口流出的城市,反之。
未來,隨着戶籍制度逐步放鬆,基建拓展,人口流動的速度還會繼續加快,不僅是農民進城的基礎流動,「人口二次流動」也會加速。
即:
人口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集中,然後到了城市化區域裡又進行分散。
這也是人口必然的流動趨勢,比如美國,大量的人口聚集在東海岸、西海岸、五大湖地區,日本主要集中在東京-名古屋-大阪城市群,韓國主要聚集在首爾。
而在中國,最典型的就是「孔雀東南飛」。
數據顯示,廣東省成為中國人口流動大戰最大贏家。
10年間,廣東流入人口2170多萬,幾乎相當於把一個內蒙古的人口都裝進了廣東。其次是江浙一帶,總共人口流入1600萬左右。
人口流入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繼續虹吸人口流入,這兩個地區群徹底進入了「良性循環」。
這也是大灣區、長三角被定義為中國兩大經濟支柱的原因,這兩個地區的一二線城市,房價潛力是保持恆定的。
北方城市是人口趨勢的另外一面,其中東三省人口流出量最大,黑龍江10年間人口流出646萬,全國排名第一。
人口流出影響經濟發展,經濟失衡會繼續造成人口流失,這又是「城市發展負循環」,未來東三省房價唯一有投資希望的是瀋陽和大連。
其他都會高位橫盤,有價無市,這是我再三強調過的。
其次是內蒙古、山西、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人口流失同樣嚴重。內蒙古人口向北京、天津南移,山西、甘肅、青海等則是向西北核心西安和成渝城市群移動。
這些省份,即使是省會,投資潛力也是非常薄弱的。
失衡
再來看人口結構,七普數據公布,男性人口數量比女性多出3490萬,全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六普為105.2)。
男女比例繼續失衡,如果按照1:1配對,那麼中國起碼有3490萬男子找不到配偶,農村話講,打光棍。
我每年在全國四處考察,發現越小的地方,男性擇偶競爭越殘酷,尤其是小地方大學畢業返鄉、有鐵飯碗工作的女性,完全成了稀缺物種。
男方除了有車有房有工作以外,還需要備足天價彩禮錢,甚至比一線城市房價都漲得快。
所以如果是普通家庭出生的男孩子,我勸你想辦法「升維」。
比如畢業以後去一線城市打拚,遇到女孩子的概率大,很容易遇到同樣家庭、同等級別,一起奮鬥的女生,不需要天價彩禮,否則返回老家,只能被無情打擊。
在所有的地域內,只有遼寧、吉林,女比男多,具體原因有很多。
有人說東北人喜歡生女娃,女性地位高。
但我認為,主要還是這些年東北人口流出,男性外出務工的基數比女性大。
我曾去過一次鶴崗,一座城市,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到處都是老人和小孩子,這就是城市人口結構空心化的主要特徵。
整個城市失去了青春,走向衰老。
不生
數據顯示,0-14歲人口為25338萬人,佔17.95%;15-59歲人口為89438萬人,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0%。
與2010年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
0-14歲人口的數據雖然是上升的,但根據近兩年的新生兒數據,這個數據還是不容樂觀的,今天不談這個。
人口老齡化、新生兒不足,是人類面對的核心難題,中國近幾年表現的異常明顯。
至於原因,很簡單,醫療環境好了,但同時養娃成本高了,典型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從娃兒降臨的那一刻,家庭的整體花銷就馬上起來了,奶粉尿褲、吃喝拉撒,接下來興趣班、補習班,買學區房,孩子長大成年還要買婚房。
70後、80後都是吃苦吃過來的,不希望下一代受一點點苦,尤其是在一線大城市,與其給予不了好的生活,還不如不生。
全國0-14歲的人口佔比最低,上海全國最低,僅為9.8%,北京是11.84%。
這麼來看,未來長三角的經濟增長趨勢很超過大灣區,因為大灣區的人口結構是全國範圍內最年輕的。
人口是發展基礎,新生兒又是未來,是千年大計,接下來一定還會出各種政策刺激生育,現在的政策還是力度不夠。
前幾天我一個朋友支了個生娃硬招,很有意思。
比如二胎買房打9折,三胎打8折,三四線那麼多地隨便蓋房子,有了人口不愁發展;再比如生二胎,哥哥高考+10分,生三胎哥哥高考+20分,以此類推。
讓我想起《愚公移山》一句話: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贈,何苦而不平?■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