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一生:食安天下,國士無雙!

蔣校長

5月22日,是無數中國人悲喜交加的一天。

上午,中國祝融號火星車駛下登陸平台,正式踏上火星表面。

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息息關中華!

特別是袁老逝世的消息一出,舉國悲痛!

想起魯迅先生曾說過:

「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雖是等於為帝皇將相作家譜的所謂『 正史 』,也往往掩蓋不了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而袁老,這位「一輩子只為做好一件事,幫助 14 億中國人解決吃飯問題!」的老人,就是中國的脊樑。

01.

幫助 14 億中國人解決吃飯問題,聽起來簡單,操作起來談何容易?

據統計:中國人口佔世界1/5,耕地面積卻不到世界的1/10。每天,中國人消耗177萬噸糧食。如果用中型貨車運輸,首尾相連相當於北京到上海的距離。

人數多、食物消耗快、耕地面積有限……如果糧食不夠吃,中國就要依靠從其他國家進口。可這麼大的需求量,國際社會不免有些擔憂。

「中國人要是把世界糧食吃光了,該怎麼辦?」

面對這樣的質疑,30年來,我們一直在用實際證明:

中國人不需要靠任何國家來養活,我們靠的是自己!

我們敢這麼說的底氣,都源自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袁隆平。

現在的中國人,早已經忘記了飢餓的滋味,認為吃飽飯是天經地義的事。甚至每天最操心的事情不是如何填飽肚子,而是怎麼把身上的贅肉給減下去。

其實,中國人能吃飽其實也才三十年,能吃好也才十幾年而已。

糧食就像跟空氣一樣,充足的時候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稍微有點問題,就會是個慘絕人寰的大問題。

在一次採訪中,袁隆平說,這一代年輕人是幸福的,他們沒吃過缺糧少糧的苦。

因為貧窮年代的飢餓和絕望,你根本不敢想像。

歷史上的中國,長期是飢荒之國, 每一任的皇帝都在琢磨一個問題:怎麼樣讓百姓們吃飽肚子,不造反?

不信翻翻古代史書,幾乎寫滿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等字眼,一眼掃過的寥寥幾字,背後往往是幾百萬甚至是上千萬的白骨。

再翻一番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災荒史,天災人禍和飢荒戰亂充斥其間。

為了活命,連不能吃的東西也作為了食物,比如很多人都會挖野菜吃,野菜吃完了就吃草根樹皮,等到樹皮都被剝乾淨了,就開始「吃土」,當然這種土不是一般的土,人們把這種吃的土叫做「觀音土」,它有點像是陶瓷泥,有着比較強的聚合性。

它的原理和現在止瀉藥「蒙脫石散」類似,飽腹感很強,吃一點就會感覺肚子非常的撐,但是作為代價,就是很難消化,很多人因為無法排便而死。

為什麼明知最好別吃還吃呢?因為不吃死得更快。

更慘的,還有「人相食」。比如明崇禎年間由於氣候異常、乾旱、和蝗災導致流民遍地,食人現象層出不窮。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菜人》篇記載了一個食人的故事:明崇禎末年,河南、山東發生大旱和蝗災,人們吃光草根樹皮後,就拿活人做食糧,官府也無能力禁止。婦女兒童被反捆起雙手,拉到市上出賣,稱為「菜人」。屠戶買去,就像處理豬羊一樣任意宰割。

近代以來,飢荒更是時有發生,1942年的河南,在國民政府和日本人的禍害下,150萬人因此被活活餓死。

那是真正的人間慘劇,哀鴻遍野。

那時候,人命可能還不及糧食。

就算建國後,中國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解決了吃飯問題,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如果說這些恐怖的歷史太遙遠的話,我們可以看看20多年前的非洲的大飢荒有多可怕吧:

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拍攝了一張照片:《飢餓的蘇丹》。照片上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孩蜷縮在地上,因為沒有吃的東西餓的快要死亡,而不遠處是一隻虎視眈眈的禿鷲,正在伺機等待,虎視眈眈,翹首企盼女孩死後可飽餐一頓。

就算到了今天,全世界飢餓人口數量,也達到8.2億人,也就是有8.2億人,夜夜在飢餓中入眠。

糧食這東西是人類的絕對剛需,你什麼都可以不要,但是不能不要糧食。

而中國如今,已經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每當危急時刻,中國的糧食都可以挺身而出,為風暴核心的人民兜底。

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源源不斷的米面菜肉從各大糧倉、菜籃子、養殖場運往災區。

因為無論何時,我們都知道:「一粒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糧食關乎民生大計,中國人要將吃飯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給我們這個底氣的,是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袁隆平!

02.

在中國,袁隆平的故事中少不了人們對飢餓的記憶。

袁隆平生於 1930 年,童年時期正值日本人大舉侵華,他和家人到處逃難,忍飢挨餓。

1949 年,袁隆平報考了西南農學院的農學系。

畢業後,被分配到了湖南農校任教。

但是在這裡,他遭遇了新中國最大的一次糧荒。

自1959年夏開始,全國開始大面積乾旱,國內自然災害頻發,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出現全國性糧荒。

袁隆平在《上級「便函」保護了我和雜交水稻》中就記載:「我親眼見過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坎上,有的是吃『觀音土』不消化撐死了。」

疾病、飢餓、傷痛、死亡……這殘酷的現實,讓教師袁隆平輾轉反側不能安睡。

兒時的田園夢,交織着已經遠去的戰火聲,袁隆平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而作為中國的主糧,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對象。

1961年7月的一天,行走在稻田中的袁隆平發現了一株飽滿的特殊水稻,敏銳的他意識到這正是一株天然雜交水稻。

靈感開始在他的頭腦中閃現,如果可以人工培育雜交稻,那麼水稻必將大大增產。

但他的想法被無數人嘲笑為「不懂遺傳學」。但袁隆平沒有放棄,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實踐之路。

他視水稻為自己的孩子,頭頂烈日天天下田,就算眼睛剛做了手術、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針,他也從不缺席。

歷經了5年時間,袁隆平終於在14萬多個稻穗中,找到了6株不育株。

然而1968年5月18日,眼看就要看到曙光時,有人偷偷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試驗田拔掉了。

這次破壞,把中國人的吃飽夢想,推遲了整整3年。

失敗沒有將袁隆平擊敗,反而讓他變得愈發堅強。

事件發生四天後,他跳進試驗田旁的廢井裡,找回了5棵殘存的秧苗,雜交水稻試驗才得以繼續。

為了加速培育試驗,袁隆平來到了雲南育苗,又碰上了地震。但是就在簡陋的防震棚裡,袁隆平培育出了一株被取名為「野敗」的野生稻,這是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4年秋天,袁隆平終於育成了中國第一批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表現出很大的增產優勢。普通水稻畝產只有200多公斤,而雜交稻畝產直接翻了兩倍!

隨後,袁隆平又想方設法,一公斤一公斤提高產量,推出了二代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00到700公斤!

1976年開始,全國推行雜交水稻,到1998年,全國一半的稻田都在種雜交水稻,中國人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了!

塵世車馬喧,獨守一方地。願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飢!

03.

袁隆平火了,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拿了中國的國家科技進步獎,還拿了世界糧食獎和以色列的沃爾夫獎 ,聲譽漸隆,人們也越來越喜歡他。

他榮獲「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榮譽稱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可是袁隆平卻沒有止步,仍自稱「 我就是個種了一輩子稻的農民。」

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世紀,袁隆平即便耄耋之年,仍挽着褲腿、俯身田間搞研究。

他說,「原來只想搞到八十歲就告老還鄉,現在我要奮鬥終身。」

「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裡,錢夠用就行,最值錢的是腦袋裡的東西。」

「名利對我沒什麼用處,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他還給自己設立了個任務,高產高產超高產,研發出海水稻和第三代雜交水稻,一秒都耽誤不得。

2000 年,他的超級雜交稻示範田畝產超過 700 公斤。

2004 年超過 800 公斤、2012 年超過 900 公斤。

2014 年超過 1026 公斤。

2017 年超過 1149 公斤。

2018 年,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在河北省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範基地通過測產驗收,平均畝產 1203.36 公斤,再次創造了水稻畝產世界紀錄!

袁隆平並不滿足,他又將目光投向了「海水稻」。

海水稻,並不是指能種在海水裡的稻子,而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因為傳統的水稻比較嬌氣,在含有一定鹽、鹼成分的耕地上無法正常生長。

但是中國的耕地中有太多的鹽鹼地,再加上城市化的擴張,適合種植農作物的耕地不斷減少。

如果能把沿海灘涂和內陸鹽鹼地都利用上種植水稻,那可真是立了大功!

可為了培育出海水稻,袁隆平帶領着他的團隊,開啟這個「不太可能」的夢想。

袁隆平利用水稻的雜交優勢,通過育種技術,選育出具備耐鹽、耐鹼、抗病、高產等多種優勢的新型水稻。

聽起來簡單,但和當初研發雜交水稻一樣,這是一場對毅力、運氣、耐心的考驗。

種子一種下去,需要等數月、1年、2年才能看到解決,一但失敗,所有的努力全部白費。

但幸運的是,在和土地相關的事情上,中國人始終有着好運氣。

在歷時4年時間,經過1162次田間試驗,875組配組試驗后,2019年9月,海水稻終於開發成功。

畝產超過1000斤!

中國上億畝的鹽鹼地,就此改變了命運!

現在回到前面國際社會曾有的擔憂:「中國人要是把世界糧食吃光了,該怎麼辦?」

這時我們可以引用袁隆平的回答:「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說完,89歲的袁隆平長呼一口氣,如釋重負。

04.

袁隆平曾經有一個跟莊稼有關的夢想:「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大粗壯,稻穗像掃帚一樣長,穀粒像花生米一樣大,人坐在水稻下乘涼……」

如今這盛世,雖然還沒達到這科幻般的描述,但「不讓中國人挨餓」這一成就,足以如您所願。

這個世上總是有些人畢生都在為人類事業做貢獻,我們很慶幸世上有他們。

今日袁老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遠和中華民族融在一起,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

正如2004年《感動中國》給袁隆平的頒獎詞曾寫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

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註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

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

謝謝袁老,一路走好!

您的夢想,看我們這一代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