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
反外國制裁法通過了。
根據此法,外國國家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以各種借口或者依據其本國法律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對中國公民、組織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干涉中國內政的,中國有權採取相應反制措施。這些反制措施包括不予簽發籤證、不準入境、註銷簽證或驅逐出境,查封、扣押、凍結在中國境內的動產、不動產和其他各類財產等。
這是一部有「牙齒」的法律,將為中國反擊外國制裁,維護國家利益,推進高水平開放護航。
為反制裁提供「武器」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反外國制裁法出台的一個重要背景,是近期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涉疆、涉港等各種借口,對中國進行造謠污衊和遏制打壓,特別是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依據其本國法律對中國實施所謂「制裁」。中國立此法的宗旨和目的是維護本國國家主權、尊嚴和國家利益,也是捍衛國際法的體現。
實際上,反制裁立法屬於國際通行做法。歐盟於1996年通過第2271/96號條例,這也被稱為《歐盟阻斷法》,該法針對美國對古巴、伊朗等採取的次級制裁,明確列舉了若干美國域外適用立法,要求歐盟自然人和法人不得遵守列明立法以及據之做出的任何決定、判決或裁決,以此阻斷和抵消美國制裁措施對歐盟自然人和法人的適用效果。
俄羅斯也於2018年通過了《關於影響(反制)美國和其他國家不友好行為的措施的法律》。根據此法,反制措施的形式包括終止或暫停與不友好國家或機構的國際合作,禁止或限制與不友好國家或機構進行產品和原料進出口貿易,禁止或限制受這些國家管轄或控制的機構參與俄政府採購項目和國有資產私有化項目等。
此前,針對美國等國濫用制裁和「長臂管轄」行為,中國商務部曾先後出台《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和《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但這都屬於行政手段,缺少法律層面的支撐。
霍政欣說,通過反外國制裁法,意味着中國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等手段維權的體系初步建立,今後可更好指導實踐,切實捍衛國家利益。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慶明也稱,有了反外國制裁法,今後中國對相關國家實施或解除反制就有了清晰的標準,更公開透明,也更符合國際法原則。
護航高水平對外開放
近年來,隨着中國開放日益深入以及百年大變局加速演進,各種外部風險也在上升。通過反外國制裁法,將為妥善應對風險、將開放推向更高水平提供法律武器。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慶明稱,部分國家動輒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並對中國實施所謂“制裁”,不僅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也影響了國內外企業的正常經營,妨礙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效運轉,不利於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他表示,提高防範外部風險、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是擴大開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礎。中國此番通過反外國制裁法,並非針對一般市場主體,而是劍指部分國家侵害中國國家利益的行徑。這不僅不會影響中外企業進行正常經貿合作,還有利於從法律層面管控開放過程中的外部風險,為中國深入開放保駕護航。
霍政欣也表示,反外國制裁法是為了維護自身正當權益,通過此法並不意味着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有變化,外國投資者正常來華投資與貿易不會受到影響。
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所言,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和意志是堅定不移的,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和意志也是堅定不移的。
深入開放步履不停
近年來,從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到持續壓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建設海南自貿港,再到率先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核准程序,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一直步履不停。
這些開放行動已贏得投資者「用腳投票」。去年疫情之下,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今年吸收外資繼續保持高增長。
據官方數據,2021年前4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大增38.6%,比2019年同期增長30.1%。同期,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533家,同比增長50.2%,較2019年同期增長11.5%。
憑藉持續擴大開放和經濟成功復甦,中國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抵禦疫情衝擊的「避風港」。中國歐盟商會近日公布的年度調查報告顯示,歐洲公司中有近60%計劃在2021年擴大其中國業務,高於去年的51%。
分析人士預計,在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復甦不穩定、不平衡,國際引資競爭日益激烈背景下,今後中國將以更大力度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善營商環境,中國對投資者的「磁力」也會越來越強。
在這方面,官方已經釋放明確信號。中國商務部日前表示,下一步將加強與外資企業和外國商會的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外資企業反映的困難問題,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好服務保障。此外,還將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推動服務業有序開放,為各國企業創造更多的合作機遇。■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