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風雲突變:伊朗以色列領導人全換!

占豪

中東風雲突變,以色列和伊朗的國家領導人都換了!

以色列換掉了利庫德集團的強硬派總理、執政時間長達12年之久的內塔尼亞胡,換上了由第二大政黨聯合其它7個政黨組成了相對可能會較為溫和的新政府。伊朗則是結束了溫和派總統魯哈尼的8年任期,強硬保守派的易卜拉欣·萊西當選伊朗總統,他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接班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以色列和伊朗是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國家之二,這兩個國家一個由強硬派的總理換成了可能相對溫和的聯合政府,另一個則由執政了8年的溫和派總統換成了強硬保守派的總統。兩國政壇出現這樣的重大變化絕非偶然,而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世界形勢和中東形勢在發生深刻而重大變化的顯影。

對於這一變化,我們有必要剖析清楚背後的原因和邏輯。

我們來先說以色列新政府,以色列新政府有三大特點:

一、新政府由8個政黨聯手組閣,這表明以色列內部反對單邊強硬政策已成氣候,在內塔尼亞胡連續兩年都組閣失敗的情況下,8個政黨聯合取代了內塔尼亞胡政府已經說明了問題。

二、新政府加入了首個阿拉伯政黨,這表明以色列正在試圖將阿拉伯人納入到自己的政治體系當中,這是以色列政治精英們試圖讓以色列政治更具包容性的具體體現,也是想緩和與巴勒斯坦及其他伊斯蘭國家關係的一個重要信號。

三、新政府總理採取輪換制,先由貝內特擔任總理,拉皮德為候補總理兼外交部長,兩人將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後輪換崗位。這種格局也表明了這是一個權力相對平衡的聯合政府,而非像之前利庫德集團的一家獨大。

以色列政治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格局呢?要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需要進行一些梳理。

首先,以色列國家雖小,但由於成立政黨門檻非常低,幾個人湊吧湊吧,就能組成一個政黨,故以色列這個國家政治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政黨多、派系多,以色列到底有多少政黨恐怕很難真正搞清楚。而且,以色列政黨重組、改組、更名非常常見,政黨分分合合、政黨之間爭奪博弈是一個動態的常態,故恐怕以色列的政客都搞不清以色列到底有多少政黨。

過去很多年,利庫德集團一直是以色列第一大黨,在以色列可謂呼風喚雨。過去40多年,利庫德集團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執政地位,這一點從過去25年當中內塔尼亞胡執政超過15年可窺斑見豹。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以色列政治和社會民情持續分化,選舉的選票也越來越分散,過去兩年多的幾次大選都無法完成組閣。從2019年4月,以色列舉行的第21屆議會選舉利庫德集團獲得120席位的36席,根據以色列憲法,單一政黨若想單獨組閣必須獲得過半席位,也就是至少61個席位。然而,過去兩年多的4次選舉中,利庫德集團最高只獲得了36席,最後一次選舉甚至只有30席,在這種情況下,內塔尼亞胡雖然想盡一切辦法,卻一直無法取得更多黨派的支持,最終連續組閣失敗。

在內塔尼亞胡連續組閣失敗後,現任以色列總統里夫林5月5日宣布,決定授權在選舉中獲得次多議席的中左翼政黨《擁有未來》黨領導人拉皮德組閣權。如果拉皮德也組閣失敗,那麼內塔尼亞胡就可能再次獲得組閣機會。然而,令內塔尼亞胡和利庫德集團失望的是,拉皮德聯合了其它7個政黨,並最終組閣成功。從拉皮德能聯合7個政黨組閣成功看,內塔尼亞胡政府過去的極右強硬路線顯然讓以色列朝野不滿,而拉皮德主張的中左路線取得更多認同。

以色列由極右強硬派的內塔尼亞胡執政,換成了溫和的8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美國在背後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們都知道,美國民主黨非常不喜歡內塔尼亞胡,這一點在奧巴馬第二個任期末尤其明顯,當時奧巴馬政府與內塔尼亞胡政府的矛盾甚至公開化了。

現在,拜登上台了,同樣不喜歡一個極端的內塔尼亞胡政府,因為拜登主政的白宮希望緩和與伊朗的矛盾,從而讓中東局勢緩和下來。所以,以色列八黨聯合執政的局面,應該是在拜登政府的支持面暫時確立的。當然,內塔尼亞胡依然不服,他在努力藉機捲土重來,而且由於利庫德集團長期執政,對軍方的影響力非同一般,故以色列軍方可能會借巴以衝突來支持內塔尼亞胡,最近巴以衝突依然時有發生可是這種內在因素的顯現。

事實上,內塔尼亞胡為他的連任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為什麼最近爆發了7年來最為激烈的巴以衝突?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內塔尼亞胡試圖通過表現出對巴勒斯坦的超級強硬,來獲得更多以色列人的支持。不過,以色列人的政治氣候可能的確有了較為深刻的變化,所以內塔尼亞胡最終沒能成功。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以色列之所以更換和派執政,根本原因在於內塔尼亞胡的極端強硬路線在國際和國內都有階段性走到盡頭的態勢。對以色列來說,這種格局再往下走,巴以衝突只會更激烈,以色列可能會越來越不安全,而且美國政府也並不希望這樣的局面持續。

在這樣的背景下,內塔尼亞胡無法獲得連任就不奇怪了。當然,考慮到巴以局勢,內塔尼亞胡接下來還是有機會。因為,如果新的以色列政府不能有令人信服的表現,那麼保守派的內塔尼亞胡的強硬路線就可能重新獲得市場,那麼他就可能重新贏得選舉。

所以,接下來以色列的政壇進一步變化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未來依然有很多變量和變數。

接下來我們再說伊朗。

過去8年,伊朗一直是溫和派總統魯哈尼執政,為什麼這次總統選舉強硬保守派的萊西能夠贏得總統選舉呢?雖然伊朗總統是選舉出來的,但其背後的政治邏輯卻是非常清晰的。

我們都知道,伊朗溫和派總統魯哈尼的前任是強硬派的內賈德。內賈德後為什麼是溫和派的總統上任並連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伊朗在內賈德時期的強硬路線已經走到了死胡同,伊朗經濟壓力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朝野希望緩和與西方的關係。於是,溫和派的魯哈尼在2013年當選總統,之後不久伊核協議談判就取得突破,2015年初伊朗與六國達成伊核協議,並在同年7月獲得安理會通過。

本來,伊朗的計劃是,在伊核協議獲得安理會通過後,西方解除對伊朗制裁,伊朗接下來就可以大力發展經濟民生,魯哈尼之所以能在2017年獲得連任,和伊朗謀求發展經濟的路線是分不開的。然而,2017年特朗普上台後就不斷表現強勢,並在2018年單方面退出了伊核協議,還對伊朗進行了更為嚴厲的單邊制裁。

這麼一來,雖然其他五方都還承認伊核協議,但由於美國的長臂管轄,歐洲公司為了避免損失不敢再與伊朗合作,這讓伊朗經濟再受重創。從2018年到現在,伊朗一直受困於此。所以,當魯哈尼結束任期后,伊朗再選總統,強硬派當然會重新佔據優勢,因為溫和派的路線在伊朗朝野看來並未獲得如期回報,於是易卜拉欣·萊西有了當選伊朗總統的民意基礎。

如果拜登上台後立刻重返伊核協議,那麼伊朗依然有可能是溫和派當選,但拜登上台後受困於國內政治,遲遲不能調整伊核政策,也沒有重返伊核協議的跡象,這讓伊朗失去了耐心,強硬派的萊西當選就順理成章了。

萊西能夠當選,外部除了美國原因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一、中國原因

現在的伊朗,一方面是看到了美國遲遲沒有重返伊核協議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對伊朗提供了強力戰略與經濟支撐,所以現在的伊朗無論從表面上還是從裡子上,都有對美國強硬的底氣和決心。

尤其是底氣方面,今年3月,中國與伊朗正式簽署一份為期25年的深度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政治、戰略和經濟合作的內容,涉及金額據說高達3800億美元。伊朗有了這個合作墊底,美國是否重返伊核協議對伊朗來說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朗由一位更加強硬的總統掌舵,會更加有利於伊朗與美國的博弈,也對伊朗的長遠國家利益更加有利。

二、地區原因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伊朗革命衛隊高官蘇萊曼尼被美國在伊拉克公然暗殺,伊朗首席核科學家在伊朗境內被以色列特工公開暗殺,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伊朗政府在國內面臨巨大壓力,而且伊朗在地區影響力擴張也明顯遇阻。在這種情況下,伊朗需要拿出更強硬的措施和手段來應對才能讓民眾滿意。然而,從過去伊朗魯哈尼政府的應對看,整體顯然是缺乏力度和手段的。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強硬保守派的萊西成為伊朗總統符合當前伊朗的民意。所以,客觀上說,地區壓力也是伊朗選擇強勢總統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色列強硬派的極右勢力在內塔尼亞胡強硬政策走到頭之後下台,換了溫和派的聯合政府執政;伊朗則相反,溫和派的魯哈尼路線走到了盡頭,並在最新的大選中換成了強硬保守派的萊西。這兩個國家的的明顯變化,很快在中東就會引發新的地緣變化,這些變化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中東,新的一輪博弈大戲要上演了,我們拭目以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