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安全,殺中概股於無形

格隆匯

「俺只是跑個運輸,咋就涉及了國家安全?」

面對鬧得沸沸揚揚的中概股數據泄露事件,相信很多人都一臉懵逼,不過看一下下面這個數據,你可能就明白了。

有媒體爆出了某打車平台的數據,總結了國家各部委作為目的地,相關人員出行的規律。

其中,國土資源部加班最狠,除了17時~18時的下班高峰外,18時到凌晨2時,從國土資源部出發的數量形成「夜高峰」,穩居榜首;公安部則是24小時無休;工信部出行數量最少,不知是周邊實在不好打車,還是其他緣故;科技部16~18時離開數量較為集中,偏愛到點下班;財政部出租車乘客「凈流入」,而央行「凈流出」,不知跟最近資本市場有什麼關係……

看到了吧,簡簡單單的出行數據,就把政府核心部門的動向,看了個大概。更何況,收集到的信息,還包括消費習慣、網頁瀏覽偏好、位置信息、圖片信息等等,數不勝數。一句話,什麼人、什麼時間、幹了什麼事兒,一清二楚。

普通老百姓對這些數據可能就看了瓜,但要是落入情報人員手裡,天知道他們能挖出啥來,但可以肯定,他們要是不斷深挖,那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瓜」了。

在商言商,信息技術公司做的本來就是數據生意,賺錢無可厚非,但在數據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種資源時,商業利益和國家安全,能兼顧得了嗎?

1、數據時代裸奔,有多危險

過去50年,全世界最大的產業革命,就是信息技術革命,計算機、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出現,把人類的文明提高了數個檔次。

也拜革命所賜,數據成為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種資源,當中蘊含著龐大的商業價值,你的姓名、身份證號、興趣愛好、位置信息,成了商業世界建立用戶畫像、精準鎖定需求的重要依據。

作為一家企業,如果你想知道用戶需要什麼,當然可以直接問。可是用戶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存在很多干擾。所以與其收集他們的言語,不如看他們的行動——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麼。

數據不會說謊,許多企業在決策時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個人經驗,沒有大數據輔助,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而在數據分析行業發展成熟的國家,90%的市場決策和經營決策都是通過數據分析研究確定的,這就是「精準決策、精準投放」時代。

尤其是在快速迭代的互聯網行業,誰能獲得一手數據,誰就能完成對變化的快速反應。這也是為什麼上到我們熟知的眾多互聯網巨頭,下到在黑市收集個人信息的廣告公司,都是數據的狂熱愛好者。

甚至有互聯網大佬大言不慚:中國人為了圖方便,可以犧牲數據隱私。

此番發言當然是引起了網民的巨大反彈。不過我們毋須着急批判這句話,拋開立場、觀點不談,它也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萬物互聯的時代,需要海量數據的支撐。而作為數據的主人,我們彷彿在這個時代裸奔。

可在互聯網裸奔,也正是最危險的事情——數據的價值不僅存在於商業領域。

2020年1月3日凌晨,一向行事低調、反偵察能力極強的伊朗「聖城旅」時任最高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在巴格達機場遭遇導彈襲擊,遇刺身亡。至於美軍如何確定蘇萊曼尼的位置,眾說紛紜。

其中最具說服力的,是手機泄密說。通過手機信號追蹤目標,這早已不是什麼秘密。2001年,美軍正是通過檢測到炸毀「科爾」號軍艦的主犯阿布·阿里的6部手機中其中1部手機信號,遂動用無人機將其殺死。

「稜鏡門」主角斯諾登曾經爆料,美國中情局早已入侵了伊拉克與伊朗的運營商基站核心網,可對蘇萊曼尼與隨行人員的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IMEI)、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進行扇區化定位。還有一種可能是,蘇萊曼尼的隨從或伊拉克方面人員手機被入侵鎖定,並受到實時監視。

不管哪種情況,一旦手機被鎖定,美軍就很容易就找到蘇萊曼尼。

工業時代爭搶石油,信息時代爭搶的就是數據,只有手握數據資源,不僅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甚至可以更上一層,收穫龐大的政治利益、軍事利益……

當效忠於一個沒有能力保衛數據安全的國家之時,或許蘇將軍的結局早就寫好了。

2、商業利益or國家利益?

回到我們國家的數據安全問題。

現代「戰爭」往往交鋒於無形,數據信息,就是其中一個戰場,最基礎的資源,往往是最致命的武器。

美蘇冷戰中,雙方最激烈的戰場不是炮火亂飛,而是情報場,甚至可以說冷戰只是中情局和克格勃的對壘。

不同的是,現在收集情報不再需要「007詹姆斯邦德」那種飛檐走壁,而是只要監控到你手機的每一次點擊,發的每一條信息,看的每一段文字,說的每一段聲音,由此匯聚成的「01010101……..」一串串的代碼。技術的發展已經讓這種數據的收集變得前所未有地簡單,不經意間,你可能就成為涉密的主角,儘管這不是你的初衷,你只是無意間被裹挾而已。

問題就來了,既然數據對於國家安全如此重要,為什麼會發生類似的「賣數據」的問題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互聯網公司都是私營企業。

現代企業的經營宗旨之一,就是創造利潤,回報股東,由於種種的歷史原因,國內的互聯網公司都屬於私營企業,所以他們可以不用像國企那樣顧及太多zz層面的東西,專心致志賺錢就是了。如果經營所收集到的數據可以換取更大的利益,那顯然也會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既然數據已經成為這麼重要的資源,為了經濟和zz利益,何不將其國有化呢?就像能源、通信、電力、銀行那樣,清一色的國有企業,管理層是國家的人,股權(錢)也是國家的,宣貫和貫徹起國家的方針政策,那效率是一個比一個高。

以高鐵建設為例:目前中國高鐵總里程已超過13.1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覆蓋約98%的城鎮人口,20萬以上城市。而美國呢,直到2020年都沒有一條像樣的高鐵。

美國不是沒有嘗試過,他們曾經嘗試修建高鐵,連接舊金山和洛杉磯,但後來由於資金不足導致多次延期。二戰結束后美國建立了發達的公路網絡,汽車工業也賺的盆滿缽滿,在這套老舊的基礎設施面前,高鐵就成了雞肋,投入巨大而收入預期卻很少。放在私營企業,誰願意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呢?

不過,如果將互聯網公司國有化,真的走對了嗎?

互聯網屬於高技術行業,對效率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對市場需要要做出快速反映,對技術變革要做出快速反映,對自身運營要求也要做出快速反映,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被時代拋棄。

但是國企最大的問題,也在於效率。因為本身除了承擔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為國家財政添磚加瓦的經濟任務外,國企還要承擔各種zz和社會任務,比如吸納儘可能多的就業,消化勞動力市場,還比如在某些領域明明虧本,也得硬着頭皮擴大投資,維護社會穩定。

所以,國企所涉及的領域,一是國家、經濟、社會起命脈作用的行業,第二通常也是發展已經非常成熟的,沒有多少競爭壓力,變革很緩慢,用國家的話說,就是「非一般性的競爭領域」。換句話說,這些領域本身就不需要多高的效率,和互聯網公司更不能同日而語。

要國企的領導管理互聯網公司,相信數據安全這個問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因為公司的一切經營活動都在官員的眼皮底下,不容易犯錯誤,但問題是這種處於快速變革的行業,官員的穩定、保守、zz挂帥風格真的合適嗎?

3、商業利益+國家安全,能不能共存?

在商言商,互聯網行業迭代迅速的特點,導致其投入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變現,或者其資產回報率需要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以獲得源源不斷的利潤,進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搭建起資金、技術壁壘。

由此彷彿構成了信息安全的「三元悖論」:信息獨立和安全、信息快速流通、信息質量和價值,三者難以共存,而後兩者對中國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具有重要的影響。

人們絞盡腦汁在思考各種辦法,比如通過技術手段對信息流通進行把關,將數據統一交由國家管理而不必將企業國有化,或是採取更加嚴明的立法手段,但仔細推敲,似乎都沒逃出「三元悖論」的怪圈。

幸運的是,面對貨幣的「三元悖論」,從美元脫離金本位算起,我們已經安然度過了整整40年。我們不妨繼續相信國家的智慧,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將觀測的時間拉長,答案終會浮現。

相信有一天,互聯網公司既能為用戶創造價值,為國家和社會提供能量,為股東做出回報,也不用擔心扯上國家安全問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