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28個日夜裡,關於孟女士的故事,大多數人都知道一個大概。
孟女士滯留加拿大這件事,本質上是中美博弈的一個縮影。加拿大和澳洲一樣,不過是中美博弈的局部戰場。
她的此番歸來,意味着三點。
01、美國科技戰階段性失敗
眾所周知,中美博弈已經成為當今地球村的主旋律。
美國為維護自身超級大國的地位,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情報戰、甚至金融戰等等。
美國打壓華為,就是對中國發動科技戰之關鍵環節;唆使加拿大無端羈押孟女士,則是打壓華為的一環。
縱觀美國歷史,類似打壓華為的舉措並非孤例。
第一個事例發生在1987年,美國打壓東芝,開啟了打壓日本的大幕。
眾所周知,二戰之後日本飛速發展,快速崛起,經濟層面一度威脅到美國。於是美國拉着一群小夥伴和日本搞了《廣場協議》,隨後日本經濟陷入高位震蕩到如今。
也有觀點認為,如果考慮到通貨膨脹,日本經濟實際上經歷了衰落的30年。
還有觀點認為,日本經濟高位震蕩和《廣場協議》沒什麼關係。
但不論怎麼說都改變不了這樣一個事實:《廣場協議》之前,日本GDP可以達到美國的60%以上;如今大約只有美國的25%。
日本經濟已經無法從戰略層面威脅美國。當然這裡要說明下,日本經濟現在依然很強,尤其是高端製造業層面,還是非常有實力的。
第二個事例發生在2014年,美國肢解了號稱法國工業文明之花的阿爾斯通。
美國肢解阿爾斯通的套路簡單粗暴:
通過長臂管轄的手段,直接逮捕阿爾斯通鍋爐部全球負責人皮耶魯奇;
用種種惡劣的招數迫使他和美國司法部達成認罪協議;
美國政府通過非市場的力量,幫助通用集團收購了阿爾斯通最核心的業務。
美國對付華為的手段,比對東芝和阿爾斯通都殘忍,但卻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中國既不是日本也不是法國。
日本軍事上被美國駐軍,政治上被美國全方位滲透,並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餘力。但是中國擁有獨立自主的一切權力,可以根據自身利益制定政策。所以即便美國對中國發動科技戰,仍然擋不住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法國雖然號稱歐盟門面,也是聯合國五常;但是在美國針對阿爾斯通的行動中,反應非常遲鈍。直到阿爾斯通被肢解之後,法國才有點回過味。中國嗅覺則靈敏得多,最初就力挺華為,全力營救孟女士。
此次孟女士回國,意味着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戰打壓,階段性(注意,僅僅是階段性)告一段落。因為中美博弈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
02、美國戰略收縮
之前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時,我就寫過文章《美帝在搞戰略收縮》。那篇文章的觀點是,美國在歐亞大陸上的投入正在戰略性削弱。
關於美國戰略收縮之後的目的,有兩種觀點,
觀點一,美國戰略收縮是為了對中俄實施更大的戰略壓力。
觀點二,美國戰略收縮,是因為力有不逮,只想維護自己的基本盤。
老實說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很難說服彼此。
但是從近期美國對中俄的策略來看,第二種觀點的幾率更大,理由如下——
孟女士歸來,也算是現階段(注意,還是階段性)對中國釋放的一點善意。美國已經發現繼續讓中美關係惡化,對自己並沒有好處。
與此同時,美俄關係也在緩和。
9月22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和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在赫爾辛基舉行了6小時的會晤。
這是繼6月份拜登和普京會面之後,美俄軍方高層戰略性對話。
這場對話釋放的信號很明顯,就是美俄不會戰爭。
換句話說,美國在阿富汗撤軍之後,並沒有激發與中俄的矛盾,而是適當緩和與中俄的關係。也就是說,至少現階段(注意,還是階段性)戰略收縮,偏向於守成,而不是和中俄搞更激烈的對抗。
03、大博弈還在繼續
雖然孟女士歸來,意味着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戰可能階段性緩和,並且也在搞階段性戰略收縮。但是中美俄大博弈的基本面並沒有改變,美國還在大洋上不停搞演習,還在和日、澳、印等搞小動作。
按照立體史觀大周期律,人類文明史演變過程中,大國博弈扮演着核心角色。
換句話說,大國博弈是不可避免的。
我之前的文章曾經說過,大國博弈也分惡性和良性。
惡性博弈,帶來的是屠殺和毀滅。
這方面沒什麼好說的,歷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良性博弈,則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前進。
縱觀人類文明史,改變世界的發明創造,大多來自大國博弈。
但過去幾千年歷史上,大國博弈都是優劣參半。啥意思呢?就是戰爭殺戮與科技進步並存。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兩次世界大戰,殺戮無數的同時,也大幅度推動科技進步。
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應該是人類文明史上大國博弈的巔峰。這樣兩個國家之間的博弈,如果陷入惡性層面,結果必然是毀滅性的。
實事求是地說,不能奢望大國博弈完全良性,但完全可以做到良性大於惡性。
就現階段局面來看,中國的策略體現出的剋制和大局觀,正促進中美博弈往良性軌道上走。而美國很多政策比較冒險激進,比如給澳大利亞搞核潛艇,比如在台海打擦邊球,都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簡而言之,還是希望大博弈中的良性因素更多吧,畢竟文明史走到現在也不容易,畢竟每一個個體都不容易。■
這情節讓我聯想到1997年電影「空軍一號」芮狄將軍獲釋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