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限電限產搞的大家腦殼很分裂,對這個事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種說這個是控制供應,這是大國博弈的一步大棋,另一種則認為是現在搞碳排放之下的無奈之舉。那事實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什麼這個事本身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解讀?而且最有意思的是,這兩種不同的看法,竟然還都有人覺得特別有道理。其實這個事本來沒那麼複雜,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局部,然後都宣稱代表了整體,就把腦殼搞分裂了。
我今天就爭取把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而且盡可能說到根子上,讓大家看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分裂的看法,包括後面會怎麼演繹,當我把這個前因後果捋清楚了,是咋回事自然也就知道了。
話說回來,這一切的發生,很大程度上都是源於之前有個成功的樣板,知道了這個樣板是咋回事,整個限電限產是咋回事,就至少明白一半了。這個成功的樣板,就是鐵礦石。
成功經驗的複製
這個事說起來,就又得說到美國和澳洲。去年澳洲各種作妖,那我們得槍打出頭鳥啊,所以過去很多從澳洲進口的東西,都給停了,這裡面就有煤炭,這個先放這裡,一會還要說。
但澳洲的小日子還是很滋潤,為啥呢?因為我們還得跟他進口大量的鐵礦石,這個鐵礦石,主要集中在澳洲和巴西,而澳洲最多,這都是幾十年搞下來的供應鏈,他們開的礦成本低品味高,在市場上有一定的壟斷地位。
而去年以來美國一直印鈔放水,全球大宗商品都在大漲,這鐵礦石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漲得還特別猛。有多猛?我給你看個國內鐵礦石期貨的走勢圖就知道了。去年初最低的時候只有500多一噸,漲到今年5月份最高的時候有1300多,你算算漲了多少?
但現在價格是多少呢?又回到了700附近,接近腰斬。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有意思了,這就是我說的成功的樣板,我先說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會再說這是怎麼做到的。
鐵礦石屬於上游的大宗原料,它一漲,鋼鐵的成本就會蹭蹭蹭的往上漲,我們去年的鋼鐵產量是13億噸,鐵礦石進口量11.7億噸。鐵礦價格一噸漲800,我們進口就得多花9000億。而鋼鐵一噸漲1000,下遊行業的成本就得增加1.3萬億。
這麼一搞,下游出口賺老外的一點辛苦錢,那不就從上游買原料的時候,又還回去了嗎?那我們不成了給這些大礦商打工了,而且還是讓人惡心的澳洲,這是生可忍熟不可忍啊,所以必須把這個價格給它弄下來。
咋弄呢?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鐵礦石的下游,我們全世界最大的鋼鐵行業,給它去產能。在6月份的時候明確了下半年,鋼鐵行業必須嚴格去產能,把指標都落實到了各個鋼鐵廠。由於上半年很多鋼廠增產,那下半年幾乎都沒有增產的可能,反倒還得壓縮產量。
這就給鐵礦石的需求增長預期,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同時,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取消了鋼鐵的出口退稅,取消了進口鋼鐵的關稅,這都是給國內鋼鐵的去產能幫忙,最後反映到鐵礦石的價格上,就是上面那個圖里,從1000多哐哐往下跌,到現在回到了700左右。
這是個很成功的案例,一方面給鋼鐵的過剩產能限制了,一方面又打擊了上游大宗商品漲價,這是一箭雙雕。
那我們回過頭來說,這裡面有沒有大國博弈的成份?那當然有,今年以來,國常會上提到最多的一個事,可能就是確保大宗商品的價格穩定和供應安全。因為這些大宗商品都是各行各業的最上游,他們一漲價,對全社會都影響巨大。
可偏偏我們作為世界工廠,大宗原料很多都是依賴進口,而眾所周知,大部分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都在美英手裡,而美國無限放水,推高了全世界的資產價格,這裡面大宗商品首當其衝。而我們下游漲價就沒那麼容易,相當於賺的錢,又從上游被抽走。
所以既要保證大宗商品的供應,又要防止價格暴漲,這當然是大國博弈。那限電限產和減少生活用品的供應,是不是也是大國博弈的一部分呢?
這個事就要比上面說到的稍微複雜一點,但確實不是一回事,雖然結果可能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初衷可完全不同。上面說的算是來龍,下面就說下去脈是咋回事。
限電限產針對的是誰?
面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的嚴峻形勢,有了控制鐵礦石價格的成功經驗,那很自然就會想著要複製到其他行業去,這裡面就帶來了一個分化,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限產限電這裡面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成四個:宏觀和微觀,上游和下游。
在宏觀層面,主要想的是限制大宗商品,尤其是過剩的,高耗能行業的產能,這些企業,都在行業的上游,也就是說宏觀層面,主要針對的是上游。而現在限電限產,到了微觀執行層面,跑偏了,有的地方不分上下游,直接搞一刀切。
這帶來個啥問題呢?這就是最初我們說的,下游限產限電,很多小工廠是受害者,你居然跟他說這是大國博弈的一步大棋,你這不是找罵了嗎,這麼大的事,差我一個小工廠嗎?何況中小企業涉及到最多的就業,這絕對不是宏觀層面的初衷。
那在宏觀層面,最想要的到底是啥呢?我覺得主要就是三個方面:
第一,在上游大宗商品領域,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長期目標是接下來要說的第二點,短期目標主要就是遏制大宗商品的需求,把價格和供應穩住,不然容易搞成輸入型通脹,對我們來說,那就正好落入了美國無限放水的陷阱了。
第二,堅決遏制盲目擴張。從去年以來,全世界的需求越來越集中到我們這裡來,需求這麼好,那很多工廠都會想著擴產,但是下游你可以這麼搞,畢竟船小好掉頭,上游可不行。上游都是重資產長週期回報的行業,你今年大筆投入擴產,明後年需求又轉移了,那到時候你會虧得底掉。這個事我在等會還要詳細闡述,因為非常重要。
第三,就是雙減。實際上碳排放下的雙減,這是一個長期化的目標,也就是說是戰略性質的,需要長期堅持,這跟短期內的限電限產,不是一個層面的事,有人非得往這上面靠,那就是微觀層面的問題。
微觀層面,面對這些問題,實際做法又是怎樣的呢?
第一,對年度雙減任務搞突擊。因為馬上四季度了,年度任務沒完成的,不得不在最後一個季度解決,那就只好一刀切。做得最差的,都開始限民用電了,其實民電佔不了多少,但這麼一搞事就有點鬧大,到時候又可以開脫了。
第二,就是保重點企業。因為宏觀層面限電限產,主要針對的是上游大宗商品行業,他們耗電最多,但是對地方來說,他們利稅最高,是地方經濟的支柱,總是想辦法盡可能保它們,甚至限民用電來填坑。實際哪些行業最耗電,下面這個圖一看就知道了。
大宗商品行業的限電限產,和現在有的地方搞全行業限電限產,那明顯是兩碼事,出發點也不一樣。我們盯著的重點是上游,不能讓國外把我們的利潤全部拿走,我們的優勢是在中下游,而有的地方恰好相反是限下游保上游。這麼一來,本來宏觀策略是在大國博弈,到了微觀感受卻是迫不得已,而實際上大國博弈的重中之重,一直都是圍繞著被下游企業控訴的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
那說了這麼多,這個限電限產的起因,到底是咋回事呢?到底有沒有大國博弈的成分呢?那確實是有的,只是不像很多人說的那樣而已。
真正大國博弈的是啥?
現在全國性缺電,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真的是因為長遠的碳排放目標,而現在就要大幅縮減煤電嗎?看起來是這樣,而實際上卻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這是很多人都沒搞清楚,說得似是而非的問題。
在前面我也提到了,我們把從澳洲的煤炭進口給停了,所以有一種說法是這導致了供應大量減少,從而缺煤,進而導致煤價大漲,發電企業虧損,所以不願意多發電。實際上問題不是這麼回事,而是跟我上面說的宏觀層面限制盲目擴張有關係,這個部分,才是真正的大國博弈。
具體是咋回事呢?我先說下澳洲的煤炭進口,實際上我們大量進口的是焦煤,澳洲的焦煤很優質,而焦煤主要是用來煉鋼的。真正用來發電的主要是動力煤,這一塊我們自己的產量全球最高,澳洲進口不過是一個零頭。
所以說電煤的缺口,和價格上漲,不是因為澳洲,這一點要搞清楚。那原因是什麼呢?我給你看一個數據,你自然就懂了。
2021年1-8月份,全國發電量538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3%。
看到沒有,發電量是增加的,那用電量呢?
2021年1-8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5470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6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3%;第二產業用電量3652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1%;第三產業用電量953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9%;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798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
看到沒有,民用電只不過是總用電量的一個零頭,限民電是瞎搞。主要用電還是第二產業的工業。而總體用電量增長速度,比發電量增長要高很多,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再看一個數據:
2021年1至8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47831.2億元,同比增長23.7%。其中,出口總值135650.7億元,同比增長23.2%。
我們的出口增長,比發電量和用電量的增長都更高,因為東南亞疫情爆發,印度,越南很多訂單又轉移回來,現在需求還在繼續增加。這就有個問題了,很多人說那為什麼不繼續增加發電量呢?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大國博弈中的核心部分。
現在我們大力在搞新能源,已經是最大的風能和太陽能設備生產和輸出國,這是我們未來的戰略方向,當然這是問題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還不是問題的全部。短期內靠新能源補充不了這麼巨大的用電缺口,那就還是得靠煤電。
但是煤電最大的問題是,煤礦要大幅擴產才行。而實際上,煤炭產量增長是這樣的,遠低於發電量增長:
2021年1-8月份,生產原煤26.0億噸,同比增長4.4%
那我們為什麼不大幅增加煤礦產量呢?短期來看,這是長週期重投入的行業,不是說增加就能增加的。而實際上對這些企業來講,需求這麼好,價格也高,他們確實有擴產的衝動,但是在宏觀層面,這不行。
為什麼呢?還記得我們的供給側改革吧,裡面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對煤炭產業去產能,關了很多小煤礦,這是哪一年開始的呢?正是2015年。2015年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當然有。
2014年美聯儲縮減購債,2015年底正式開啓加息,這是在金融政策上進行收縮,那一次他們沒有成功,如果那一次美元收縮成功,全世界的需求就會大幅萎縮,所以在當時我們供給側改革去產能,讓供應跟需求相匹配,是很必要的未雨綢繆。
這幾年下來,我們去產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現在外面的需求大幅增加,是短期的,如果我們在這些產能過剩行業,又盲目擴產,那投入可是長期的,最後很可能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
這時候,你得看看美國在幹嘛?
美國在跟日印澳搞產業鏈重組,金融上又回到2014-2015年的情形,在醖釀縮減購債,計劃加息,這又是美元收縮的前奏。也就是說在後面可能面臨的不是全球需求無止境的增長,而是隨時可能會出現的需求斷崖式收縮。在這個時候怎能讓過剩產能盲目擴張呢?這才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不管著,這些大企業到時候死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所以繼續嚴格的去產能,限制盲目擴張,是對未來需求萎縮危機的防患於未然,現在的需求增長有多種偶然因素,很顯然是不可持續的,絕不能任由企業因為眼前利益而盲目擴產能,當然這裡指的還是上游的企業,他們大都是大型國企,有資金,有衝動,這個事跟下游的小企業,有啥關係呢?有個毛的關係,小工廠它們擴不擴產,將來是要自己負責的。
最後
其實理論上來說,上游限產最有效,它會自然往下傳導,最終到下游會是一個市場選擇的過程,但實際上一刀切反而會破壞這個過程。現在缺電也是事實,至於缺煤和缺電,到底是大國博弈,還是無奈之舉,就看你怎麼解讀,這也就是腦殼分裂的原因。總體上我還是覺得,限電限產只是短期的需求矛盾,而長遠看,對短期需求帶來的盲目擴張進行遏制,防風險,才是主要目的。
如果真的是按這個思路,效果是怎樣的呢?那很可能就是宏觀層面的戰略目標,既打壓了大宗商品的價格,又抑制了盲目擴張,從而在需求增加而供應不增加的情況下,實現對外漲價,這是一個最理想的,產業鏈上兩頭利潤都擴大的局面。
至於說會不會因此出口價格上漲,造成對美國輸出通脹,那誰還顧得了他啊。其實大家都是為了自己好,但真沒有誰想害他。一邊放水,一邊破壞供應鏈穩定的,不正是他自己麼?自己選的路,跪著走完,要的不就是個心裡舒坦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