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皮癢了?

不論地球村啥情況,印度都有手段刷存在感。

印度別的能耐也許一般般,論刷存在感絕對是大師級。

01、印度玩手腕

為什麼印度刷存在感的能力這麼強?

答案一,印度刷存在感的目標太多,找茬巴基斯坦、碰瓷中國、跟風美國、跳俄羅斯挖的坑等等,都能刷存在感;實在不行還有自家暴亂。

答案二,印度刷存在感的手段較為高明。比如說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擁核國家天天衝突,竟然沒有發生魚死網破之事,也算是奇跡;印度數十年如一日碰瓷中國,竟然沒有引發大規模的擦槍走火,也不容易。

中印邊境衝突消停了幾個月,印度又耐不住寂寞,搞起了小動作。

中國日報10月9日消息:據中國軍隊消息人士透露,9月28日,中國邊防部隊按計劃對中印邊境中方一側東章地區進行例行性巡邏,中途遭遇印方無理阻攔,中方官兵堅決予以反制,在完成巡邏任務後返回。該消息人士表示,東章地區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邊防部隊在自己領土上組織巡邏完全合理合法。印媒最近關於中國士兵「越線」被扣的炒作子虛烏有,與事實不符。此次事件,印方蓄意挑釁在先,歪曲抹黑在後,嚴重違反雙邊協議協定,責任完全在印方。印方應當切實遵守雙邊協議協定,嚴格管控和約束一線部隊,與中方一道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穩定。

這段消息非常全面地詮釋了印度善於挑釁、碰瓷、耍賴之本性。

1、中方在自家區域進行例行性巡邏,印度無理阻攔,這是典型的違背中印兩國協議的印度式挑釁。

2、過去幾十年歷史證明,印度對中國的所有挑釁,都會碰一鼻子灰。在中國的絕對實力面前,印度的挑釁也就演變成國際碰瓷行為。

3、所有挑釁和碰瓷佔不到便宜之後,印度媒體就會出來顛倒黑白,進行耍賴。

老鐵們可能很納悶,印度為何又要跳出來搞小動作,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皮癢難耐?其實答案並不難理解,無非是轉移內部矛盾,或者希望從美國那裡拿好處。

02、永恆的矛與盾

根據宗教、民族、文化傳統,印度內部永遠有沒完沒了的矛盾。

莫迪強行推動的農業改革,激起印度農民老鐵大規模抗議,前後持續了好幾個月。僅僅9月份,印度就發生了好幾起大規模的衝突。

案例一,9月23日,阿薩姆邦。

警察驅逐當地非法佔據國有土地的農民,卻導致幾千名農民聚集起來與警察對抗。

印度官方消息稱,警察最初試圖用催淚彈來驅散示威者,但示威者用石頭和銳器來反擊;警察隨即開槍,有手持棍子的示威者試圖攻擊警察,警察將其擊倒。

衝突過程中,示威者有死傷。

這事聽起來好像是印度警察佔理,實際上印度警察絕不是省油的燈。

今年7月份,阿薩姆邦的警察還和相鄰的米佐拉姆邦爆發大規模衝突,原因竟然是兩個邦邊界糾紛不斷。

7月26日的衝突中,雙方使用了包括輕機槍、手榴彈、催淚彈在內的一系列武器裝備,並造成至少6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今年5月份,比哈爾邦警察因為防疫的事兒,與商販爆發混戰,打得天昏地暗。

——這事體現了印度各邦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難以調和。

案例二,9月上旬,印人黨和印共(馬)爆發了內戰。

此次衝突涉及拉賈斯坦邦、特里普拉邦等多個地區。特里普拉邦因為是印共(馬)總部所在地,衝突尤其激烈。

因疫情影響,印共分支的部分成員舉行了抗議行動,要求官方提供工作崗位。這種事其實在印度隔三差五就會發生,很常見。

但印度警察執法簡單粗暴,試圖驅散抗議者了事;憤怒的抗議者直接封鎖交通,跟警察爆發了衝突。

面對失控的局面,印人黨官員直接前往印共(馬)總部討說法,指責對方故意鬧事。

印共(馬)當然也不是吃素的,挖苦印人黨自己搞不好經濟,導致大量人口失業。

雙方從罵罵咧咧演變成推推搡搡。囂張跋扈的印人黨弄來推土機,直接撞開印共(馬)總部大樓的大門後開始放火,印共(馬)負責人的家也被洗劫一空,現場濃煙密布。

印共(馬)不甘示弱,也召集了一批人手反擊,於是多個地區都爆發了戰鬥。

——雖然印人黨人多勢眾,又有警察撐腰,最終壓制了印共(馬);但這事充分證明印度內部的黨派之間,矛盾尖銳而複雜。

印度內部這些畸形的矛盾,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向外轉移。

通過碰瓷中國轉移內部矛盾,也是印度傳統的幾大甩鍋手段之一。

印度之所以有這麼多矛盾破事,主要原因之一是莫迪有個大國夢,而且試圖以強勢的手段去實現。歐美媒體經常諷刺莫迪太霸道。

與此同時莫迪也知道,僅靠自己無法實現大國夢,需要緊抱美國大腿。

03、大腿夢

莫迪領導下的印度大國夢,某種意義來說是大腿夢。

莫迪2014年上台,執政前幾年和中國關係還算正常。但是2017年中印洞朗對峙事件和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事件,把印度對中國的碰瓷事業推上高峰。

玄機就在2017年特朗普上台執政之後,一方面和中國打貿易戰;另一方面把美國的亞太戰略升級為印太戰略。

在美國傳統的亞洲戰略中,印度也是需要被制衡的對象(詳情參考美國和巴基斯坦數次結盟,並賣給巴方先進戰鬥機)。但是特朗普不管那些,通過印太戰略這個大餅,拉攏印度對抗中國。

老鐵們可能納悶:印度好歹也是一個大國,為什麼要跟著美國轉?莫迪能在腐敗橫行的印度潔身自好、也算是一個有理想的政客,為什麼會被特朗普忽悠?

原因其實很簡單,特朗普畫大餅的能力實在太強。

2020年10月27日,美國和印度在新德里舉行第三次印美「2+2」對話,隨後雙方簽署了《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和合作協議》(BECA)。

美國與盟友之間通常要簽署三大基礎防務協議,即《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LEMOA)、《通信兼容和安全協議》(COMCASA),還有就是BECA。

印度與美國此前已經簽署了LEOMA和COMCASA,再簽署BECA,意味著印度基本放棄堅持了70年的不結盟政策,成為美國的「准盟友」。

莫迪領導的印度為了美國放棄這麼多,當然是有所圖。眾所周知,印度喜歡盯著中國,乾啥都要和中國比一比。比方說中國修建三峽大壩,印度也要搞一個自己的三峽。

印度對中國這些年取得的發展成果很不服氣,認為孟買比上海強,班加羅爾比深圳強。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大國之後,印度也想當世界工廠。

特朗普給莫迪畫的餅很誘人,讓莫迪燃起了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雄心。在莫迪看來,印度可以在中美博弈的歷史檔口,承接從中國轉移的產業鏈。

這就是莫迪的大腿夢。

04、各懷心思

為了印度夢,莫迪拼了命配合特朗普。這就是2020年印度挑起邊境對峙的根源所在,即便冬季來臨,印度仍然把大軍擺在高原上。

然而現實給莫迪上了一課:

首先特朗普的貿易戰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而拜登是一個傳統的政客,最初並沒有給印度好臉色。所以2021年開春,隨著拜登上台,印度也消停了幾個月。

但是拜登折騰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美國想要惡心中國,還是少不了要和印度狼狽為奸,於是又重新拉攏印度。

9月下旬,莫迪訪問美國時,拜登表示支持印度入常。這個口頭承諾讓印度上下興奮了好幾天。所以印度又開始在中印邊境搞起小動作,一方面是刷存在感,另一方面是向拜登展示自己的價值。

但拜登這個口惠(支持印度入場)其實並沒有實質內容(其他常任理事國肯定有人否決印度),比起特朗普畫的大餅(讓印度看到成為世界工廠的希望),確實有點寒磣。所以印度在邊境基本上不會有大動作。

某種意義上來說,印度在邊境搞事,其實是做給歐美俄日看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從它們那裡拉贊助。

反正就是大家各懷心思吧。

對於這種局面,中國應該泰然處之。以中國現在的體量和地位,肯定要應付這樣那樣的煩心事兒。■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