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了,美國那邊卻出了大事!

占豪

神舟13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13號載人飛船發射,沒什麼懸念,神舟13號發射非常順利,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順利進入太空。和早期的準備工作較多不同,現在我們的飛船和空間站的對接都是一氣呵成。凌晨發射,早上六點多完成了交會對接,上午9時58分,三位航天員就進入了天和核心艙,從發射到進入空間站只用了9個多小時。

就在全中國人民都在為中國神舟13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感到興奮之時,卻傳來了另外一則消息。據央視新聞轉引美國媒體當地時間10月15日的報道稱,美國國家航天局(NSAS)發佈消息稱,當天在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進行例行推進器發射測試之後,國際空間站出現了失去方位的情況,事故持續了半個小時。

你看,有些事不是刻意安排的,但卻往往比安排好得更加巧妙,所體現出來的信號,往往又更加真實。你說怎麼就那麼巧,就在中國載人飛船發射之際,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就出了重大事故。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人看到這樣的信息,心裡都會受到重大觸動。原因也很簡單,航天就是人類科技發展的巔峰,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美國主導的國家空間站的重大事故與中國自己的載人航天取得巨大成功一定會形成鮮明對比。

其實,何止他國的人,就我們自己也會感覺明確,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一個大國在快速衰落,另一個大國在冉冉升起。

所謂國際空間站在太空失位,簡單理解就是失去方位。關於失去方位,我們可能無法用特別專業的技術細節去準確描述,但佔豪認為大概應該有兩層理解:一層是失去了相對於地球的空間準確位置,不知道空間站在哪個位置、處於哪種狀態了,如果只是失去位置,與空間站通信聯絡應該是正常的;另一層可能是,不但方位找不到了,甚至可能連通信都失去了。現在看,應該是第一種情況可能性更大一些,就是可以聯繫飛船,但卻無法確定它在什麼空間位置狀態下。

根據報導,事故發生時停靠在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航天局聯盟號MS-18宇宙飛船正在進行推進器點火測試,該飛船原定於美國東部時間16日晚些時候搭載三名俄羅斯宇航員返回地球。俄羅斯航天局隨後表示,事故未對三名機組成員及空間站造成威脅。晚些時候NASA則發表一份聲明,稱國際空間站已經恢復穩定配置,美俄兩國的航天機構正在調查原因。

那麼,空間站失去了方位又意味著什麼呢?

個人理解,空間站失去方位雖然不代表完全失去了控制,但肯定意味著無法按照既定目標進行有效操作,屬於半失去控制。譬如,在太空中一個失去方位的空間站,哪怕可以與之聯繫,也是無法將宇宙飛船與之進行對接的,連什麼位置狀態都不知道,當然無法對接。

所以,一旦失去方位,哪怕通信不失聯、操作不失控也沒用,失去方位就相當於失去了與地球的物資「交通」聯繫,空間站相當於太空孤島了,那是很可怕的情況。當然,這是說的極端情況,空間站的方位也是可調的,所以最終只要不失聯應該還是能調控到位,但前提是得能夠重新找回位置狀態。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當然,原因還沒調查清楚我們不得而知,也很難準確判斷,但有一點恐怕是跑不掉的,那就是國際空間站正在加速老化,應該正在進入壽命的末期,設備加速老化後出現故障當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考慮到失去方位的時候俄羅斯的飛船正在進行測試,很可能是是因為飛船的行為導致了空間站方位的變化,而負責處理方位的相關設備出現了故障。

資料顯示,國際空間站1998年開始建造,2010年完成建造。根據媒體之前的報導,正常情況下到2024年即將退役,現在美國計劃讓其超期服役至2030年。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國際空間站的事故開始多了起來。早在去年8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就曾發佈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洩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

關於國際空間站的超期服役問題,俄羅斯已經準備退出。去年俄羅斯航天局曾宣佈,準備在2025年退出國際空間站。俄羅斯為什麼要退出?俄羅斯應該對國際空間站的情況非常熟悉,所以他知道國際空間站到了瀕臨退役,所以乾脆2025年退出了事。

俄羅斯在表示退出國際空間站時還稱,俄將建自己的空間站。不過,以俄羅斯現在的經濟水平,莫斯科是否具有單獨建造國際空間站的能力值得懷疑,考慮到中國空間站的成熟與中俄緊密的合作關係,未來不排除俄羅斯會與中國合作。畢竟,中俄已經開始合作共建月球基地了。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國際空間站快到了年限,為啥美國不再建設一個呢?

首先,這事還真不是說建就建的,因為空間站的技術太過複雜。美國當然有這樣的技術,但美國是否擁有建設空間站的全產業鏈製造能力值得懷疑。譬如,美國雖然數十年前已經實現登月,但現在美國就沒有登月能力,而且短期內也不會具備,毫無疑問中國未來將更早實現登月,並且中俄將會更早在月球建立實驗基地。再譬如,美國現在往返國際空間站得靠俄羅斯的火箭,因為美國為了節省成本放棄了自己的相關火箭型號······諸如此類的情況在美國太多了,美國現在自己也生產不了F22戰機了,甚至已經不再可能恢復······所以,美國短期內還真不一定能夠製造出空間站來,也就是說美國雖然有技術,卻可能沒有製造能力。

其次,航天項目需要大量資金,美國現在債務纏身,並沒有太多資金用於該項目。哪怕美國既有技術也有能力製造,資金問題也是極大的困難。 雖然NASA 2021財年預算額度高達252.46億美元,但對於美國的「消費水平」而言,卻依然是捉襟見肘。譬如,美國火星車毅力號全流程的投入高達令人咂舌的27億美元。那麼,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全流程的投入是多少呢?24億人民幣,折合成美元就是3.7億,不到美國投入的七分之一。

中國的航天投入實際上比美國低得多,從1992年到2011年總花費也才只有約350億人民幣,現在雖然比過去高了很多,但恐怕依然達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當然有足夠的擴大投入的空間,而對美國來說負擔卻已經非常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要搞載人登月至少得幾百億美元吧?美國雖然有錢,要拿出幾百億美元投入到載人登月方面,現在也是捉襟見肘。同樣的道理,現在美國要拿出巨資另外重新搞空間站項目,那也顯得不現實。更何況,過去這個國際空間站是美國拉著盟友一起對錢搞的,現在美國要獨自搞,估計國會那一關都過不了。

其三,美國航天短期內也聚不齊那麼多人才。美國要現在立刻搞一個全新的空間站出來,就得快速建一個新的隊伍,這樣的隊伍需要大量科技人才,美國雖然科技人才眾多,但短期內組指出來一個新的空間站團隊也很難。

所以,總的來說,美國想短期內造一個空間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國際空間站大概率會繼續超期服役。但是,超期服役的國際空間站中間出現重大故障將不會令人感到新鮮,所以未來國際空間站到底能超期服役多久值得懷疑,是不是未來出現更重大的事故也值得懷疑。未來,如果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出現重大問題,至少占豪不會感到奇怪!

很多國人依然妄自菲薄,認為中國與美國差距巨大,但實際上中國在很多領域都開始出現彎道超車,在航天領域我們在局部已經開始後來居上!可能再過十多年,我們就能在航天領域全面領先美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