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張骨牌

唐如松

2019年,一部美國紀錄片成為世界矚目的熱點。這是一部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擔當製片人的紀錄片,記錄的是中國企業家在美國建設工廠的全部過程。片名叫做《美國工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不過香水有毒,注意免疫。

福耀玻璃在美國辦廠的一波三折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咱們先不說這其中的對錯是非,因為很多矛盾並不具備真正的大是大非,而只是中美雙方在文化和道德層次的差異甚至對立,也不乏因為法律層面理解的不同而產生的矛盾。所以,很難說這其中的對與錯,是與非。

對於俄亥俄州的失業工人來說,有人願意給他們提供新的工作,自然是非常感恩的,但進入工作崗位後,發現勞動強度的增加,工作報酬的減少,工人福利的不同等等,都讓他們一開始的感恩之情化為了滿腹的牢騷,最終激化成矛盾,並按照美國人的慣例,要在工廠裡組織工會來和資方鬥爭。

影片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因為實現盈利後的美國工廠不但保證了這些工人們的工作位置,也會在將來逐步提高工人們的待遇,當然,作為資方,著眼點卻是更多更廣泛的無人化生產線的打造。且不管以後的工廠會怎樣,說實話,如果一個工廠不能給當地帶去就業率,美國當地政府恐怕也不會歡迎,除非這家工廠的很大一部分利潤被用來養活這個州的居民。你瞧,這種結果或者就是人類未來的最終社會形態。那麼我們將知道,馬克思是對的。當前的中國方式其實更優越,更先進,更貼近人類社會的更高層級目標。

我今天要說的不是紀錄片,而這部紀錄片也很容易把人帶歪,因為我們如果把人類活動的最佳表現方式為貼合人性的話,那很多事情最終都是難以有結果的。比如我們的學習,我們的工作,對社會的責任,對家庭的義務,細究起來都是和人性相違背的。我對人性的定義就是自私,但家庭教育,校園教化,社會規範,法律責任在不斷的修正我們人性中的自私成分,從而讓一個呱呱墜地就拼命尋找乳汁的嬰兒變成一個對家庭有責任,對社會有貢獻的成人。所以,過分宣傳對人性的尊重,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的不負責。

這大概也就是很多國人羨慕西方高福利的原因之一,因為幹最少的活拿最多的錢,或者躺著也拿錢,這是人性中的天性。所以,當更加追求工作效率和生產效益的中國人去美國辦廠,自然就會受到美國工人的反對。但反對者或許忽略了一點,中國的工廠之所以在美國的土地上生存下去,是因為此前養活的他們的美國工廠已經消亡。

西方高福利制度能夠形成是因為他們躺在亞非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血汗里才能達到的。這一點一定要說清楚。當然,我這裡的大部分讀者也都明白這個道理。那些噴中國福利不如美歐的人其實真正應該做的事情其實拿起刀槍,打敗歐美,奴役世界,然後我們也就可以過歐美那樣的日子了。但這些人哪有這個膽子呢?他們只是渴望成為西方世界中的一分子,但不努力的話,他們的渴望又怎能成真?努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努力的人,這是一種何等矛盾的人生啊。

事實上,當前美國的鐵鏽地帶並不是一家福耀玻璃就能除鏽的,台積電搬過去照樣不能除鏽。奧巴馬擔綱製片人拍攝這部紀錄片實際上也不是給中國人看的,而是給美國人看的。這部影片在告訴美國人,中國人是如何工作的,中國工廠是如何管理的。想要拿回工作崗位,美國的藍領們就要做好和中國人一樣能吃苦的準備。最起碼也要像中國工人看齊,在盡量保證自己權益的情況下,努力工作。影片中一個美國女工人就略帶無奈的說「雖然自己現在拿的工資只有此前在通用的一半多一點,但有了這份收入總比啥都沒有要好。」由此可見,這部電影中所反應的結果,資方是勝利者。因為他們成功的把美國工人的收入做了降低,且接受了較為緊張的工作。福耀玻璃能夠最終在美國生產並盈利,也說明瞭這個結果。

一心想要讓美國藍領回歸流水線的美國精英階層們的用意不言而喻:接受高強度的工作,接受較低的工資,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是一個多麼煞費苦心的良策啊。在這一點上,奧巴馬和特朗普其實是沒有分歧的。只不過為了選票,他們在各自的宣傳上包上了不同的外包裝而已。

這實際上是美國精英階層的規劃核心,在高科技領域飽受中國追趕的情況下,美國需要建立自己的產業體系,也需要保證自己消費市場的存續。中國提出的雙循環就是建立在對雙軌制世界的預判下。而美國想要和中國搞脫鈎,也必須做好從產業體系到消費市場的完整備份。即便最終不脫鈎,美國自身產業體系的重建和消費市場的保證,也可以用來作為與中國競爭的籌碼。早已經被美國富人們拋諸腦後的工人階級,現在他們又想往回拉了。

不單單是特朗普和奧巴馬,拜登的大基建計劃也需要產業工人的回歸。我們且不要說拜登的這些都是空中樓閣,水中撈月。想要美國再次偉大,特朗普和拜登的規劃就必須得實現,否則美國就不可能再次偉大,所以,無論結果能不能成功,從主觀意願上來說,產業回歸是必須要完成的,特朗普的強迫海外工廠回歸也好,拜登的大基建也罷,都是要讓美國已經鏽爛的產業體系再度活躍起來。而想要活躍起來,就必須做到像《美國工廠》裡那樣,資本和工人各退一步,從而創造盈利。

資本的讓步是有可能的,畢竟這個計劃就是資本家們設計出來的。再說,羊毛出在羊身上,等到產業成熟了,羊兒養肥了,持刀在手的資本家還不是想什麼時候割就什麼時候割。工人的讓步本來也是有可能的,因為按照紀錄片中的博弈過程,工人最終會認識到,「有總比沒有好。」這是一個理想的結果,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但理想能不能照進現實,很多時候並不是理想的設計者說了算。所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天注定的三分看上去不多,往往卻是事情成敗的關鍵。更何況,美國的上上下下本來就沒有打拼的意思。他們還是靠在第一強國的大樹下,期待這神跡的降臨。所以,這件事在美國,成功的可能性又被打了很多折扣。而老天似乎也不願意再給美國人面子。

就在奧巴馬苦口婆心的給美國工人說要面對現實的時候,就在特朗普,拜登在給美國藍領們繪制一個又一個大大的餡餅的時候,新冠疫情從天而降(也有一說是搬起石頭砸了腳),慌亂無措之下,美國政府開始發錢,因為維持國家穩定,維持市場活力是第一要務。不要小看美國那些不工作的產業工人,沒有他們,美國的消費市場就維持不起來,那些大富豪即便一天一人消費十萬美元,也托不起一個完整的美國消費市場,再者說,如果藍領都餓死了,富豪們從哪裡去獲得剩餘價值呢?

所以,維持一個完整健全的消費市場對美國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於是他們開始拼命發錢,好在有美元外溢這個霸皇工具,這是另外一個說過很多次的話題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發錢除了產生通脹這個可想而知的惡果,還有一個令他們始料不及的副作用,那就是工人對於工作和福利的選擇權。當工作收入和發錢福利對比之後差不多時,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了不急於找工作了。

而不急於找工作只是這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緊接著第二張骨牌出現。因為一部分耽於發錢不急於找工作勞動力的出現,導致社會上一部分崗位出現緊缺,而崗位的緊缺又導致另外一部分願意工作的人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他們成了待價而沽的人。於是當下的美國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明明很多崗位缺人,美國卻出現了辭職潮。辭職的人不是不願意工作,而是想要尋求更好的工作,因為當前的美國就業環境給他們提供了選擇的機會。據報道,美國八月份離職人數高達六百萬。這些人大多是想要有個更好的選擇。

這一戰,資本輸在了自己也沒有想到的陣地上。

如果僅僅如此還不算壞,大不了隨著疫情的好轉,慢慢減少福利,把那些所有的懶漢們都趕起來乾活就好了。但人類的天性在於自私,在於得隴望蜀。所以,第三張骨牌也出現了。這張骨牌叫做罷工!

美國工人的罷工遠不如歐洲厲害。這得益於美國較為充裕的就業環境,更在於美國的工會不如歐洲厲害。很早以前,美國的工會就開始沒落。擁有龐大資本和資源的美國資本不怎麼需要工會這個中介來搞事。所以,用一部《華格納法》限制了美國工會的發展環境。最主要的還是美國強大的資本捆綁了美國政府以及法院,工人們不具備與資本對壘的資本。

但這次,似乎機會來了。因為如今誤打誤撞的大環境讓工人們有了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不像奧巴馬那樣精於算計,也不像特朗普那樣富有理想,他們很現實,那就是既然如今美國產業如此缺人,而當前物價的通脹又是如此厲害,那沒話說,加錢吧。加錢還不行,還要減少勞動強度。據說當前美國的工會正在蠢蠢欲動,準備奪回被資本搶走幾十年的企業話語權。而工人們也覺得自己奇貨可居,美國上下正在醖釀一場幾十年來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罷工。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曹老闆的玻璃廠,拍紀錄片的時候,鐵鏽地帶的產業工人處於劣勢,所以雙方妥協的程度就高,如今,產業工人們佔據了較大的話語權,那他們還願意幹更多的活,拿較少的錢了嗎?

當然,我相信,最終,美國政府和企業以及工人,工會等一定會達成妥協,但這些都需要時間,而一段時間過後,打掃完國內一地雞毛的拜登,回頭再看看世界,恐怕又是一番模樣了,特別是中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